《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郁达夫对“故都秋景”的独特审美体验。
2、使学生把握本文“雅俗相融”的语言风格,体会散文中“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3、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品味《故教的秋》的雅趣与俗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1、由学生自身经历入手,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2、指导学生具体品读课文,体会郁达夫作品里的雅与俗,真与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问题一:同学们,请大家用一句话真实地表达自己对今天天气的感受。
问题二:如果请大家任选一种事物来表达这种感受,你会选什么?准备如何讲述?
二、谈谈议议,接触文本
1、讨论:下面词语在你的印象中,是富于诗意的吗?
【小黑板展示】
悲凉
一碗浓茶
破屋
秋草
牵牛花
落蕊
扫帚的丝纹
秋蝉衰弱的残声
都市闲人
黄酒/白干
稀饭/馍馍
鲈鱼/大蟹
黄犬/骆驼
学生议论:“我”眼中的这些词语
教师归结:1、多数词语较“俗”;
2、多数词语在传递情感方面倾向于“悲”;
3、若要欣赏这些词语的诗意,得具有“与众不同”的品质。
2、知人论世
三、读读品品,走近文本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教师:从第一段来看,作者欣赏的秋天是“清,静,悲凉”,如果要从这三个词中选择最不好与“美”相联系的词,大家认为是哪个?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2、品读精彩句子,谈谈感受
步骤:教师示例,侧重于教师自身的阅读经历;学生摘句欣赏,交流体验。
1、“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以名花和美酒喻秋旨在说明“秋”不是一种高贵的事物,“秋”不过是大自然普普通通的一种季节更替。“名花”总是具有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和姿态,其开放时总是处于一种很柔和很内敛的状态;美酒呢,首先是不能太“烈”,当然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喝,而应以品为主,“品”到半醉便是恰到好处。作者认为秋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正是说“秋”是普通的花、普通的酒。秋是开放在原野的野花,开放时是那样的泼辣和肆无忌惮——花的色香味赤裸裸地展示无遗;秋是北方的白干老酒,烈辣十足,像“二锅头”,要端起大碗,一饮而尽,大醉之后,还喊着痛快痛快——喝这样的酒才过瘾。因此,要想饱尝这野花白干酒似的秋,必须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状态,这样才能领略真正的秋。而北国的秋,那才是秋味十足的秋。
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第二组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馍当然是吃一口是一口;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前三组正好是一桌菜,构思可谓独特。第四组是从格调着眼,骆驼比之黄犬,可谓“大气大派”,“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
四、立足文本,认识作者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北平是一座大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如果是你久违了这个大城市,怀念的将会是什么呢?
学生谈论——“我”心目中的大城市
教师:郁达夫又是把“相思”寄托在什么上呢?
1、“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特
点:芦花:朴素
陶然亭:幽静
柳影:平淡
虫唱:野趣
潭柘寺钟声:古老、宁静而悠远
别人————索然无味
郁达夫————留连玩味
2、“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色彩:逃避鲜艳,追求淡素。
欣赏点:殘败的生命——色调十分地淡,还得加上“疏疏落落”的枯草(秋草)
郁达夫:淡雅之人,雅趣之人
3、“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描写对象:
落蕊——槐树花(不起眼);快要死亡
对比:
一般人——视觉:颜色形状不起眼;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
郁达夫——触觉: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教师:现在请大家说说通过对文章的解读,你认识的郁达夫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讨论发言——“我”心中的郁达夫
4、、读写结合,走出故都的秋
习题:运用文中学到的写景方法,以“家乡的春(夏、秋、冬、雨、雪……)”为题,写一个景物描写的片段。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抒发某种感情。
五、课堂小结: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郁达夫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以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又不时穿插一些平民的俗语进去,如:茅房、耗子、稀饭、馍馍。这些话语本身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充满古典的、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很难调和的。但是,郁达夫却使之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根源在于他的感情把大雅与大俗融为一体了。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
文昌市田家炳中学
高中语文
严瑜
作为经典,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散文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鉴赏训练,使学生进入审美艺术的殿堂,从而使学生体悟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进而学以致用。
但《故都的秋》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领悟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结合背景资料,师生互动,以品读,联想等方式进入散文的鉴赏。
首先我让学生一起理出文章的写作思路:作者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思念、描绘抒发了对故都的秋的眷恋赞美之情。接着设置问题:①故都的秋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②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品读,读出作者的情感。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在本文学到的方法去写家乡的景色。
从教学流程看,我觉得目的是较明确的,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为课前学生预习的并不充分,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感伤、悲凉的情感没有较好的领出来;还有没有借助多媒体将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去欣赏,没有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通过这次教学,我思考着在高中的散文教学中,如何通过美读引导学生鉴赏,如何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人文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等,探索出高中语文新的教学模式。我的几点思考如下:
一、在自主学习中注重美读。
我认为,美读可以点燃学生介入语文的热情。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从而感受到审美对象的美。王尚文先生在《语感论》中对美读有过确切的诠释:“美读就是用心地读,只有当学生的心灵完全沉浸于言语作品时,听读类的输入型语感图式就可以得到开拓与改造”。
二、在合作探究时,将“品”与“读”结合。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如何欣赏其中的景物描写,我选择了从审美的角度让学生品赏出景物描写的精彩细腻。我改变了用提问的方式带动学生学习,而是鼓励学生,让他们合作探究,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充分释放。他们通过品读,抓住某些关键词语、句子品析作者笔下的秋,并融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有了深入的理解,独特的感受,再让他们自己美读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样,品一品,读一读,在品中推动朗读,在朗读中加深品味。课堂气氛开始变得活跃起来,大家争相起来谈看法,谈体会。这里的发言,没有固定的模式,标准的答案,有的是一个百花齐放的舞台,每一个个体能得展示。
“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教学的模式绝非是一个条条框框的预设。倘若教师背着框框进课堂,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个体手脚都会被束缚,就不能成为活的课堂。”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对学生真实水平的关注才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多给学生品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否则,就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