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小圣施威
降大圣
新课导入
素养目标
1.梳理文章情节思路,感知文章内容。
2.抓住关键语句,分析孙悟空和二郎神
的形象特点。
3.学习孙悟空在困难面前勇敢无畏的精神。
问题释疑
小圣施威降大圣
齐天大圣
“小圣”是指谁?
“小圣”指二郎神杨戬,他乃玉帝之妹和凡人所生,一半是人一半是神,号为“二郎显圣真君”,人称“小圣”。
小圣为“小”,却能降服“大”圣,怪也不怪?
孙悟空曾被玉帝招安,做了个养马的芝麻官弼马温,后来知道自己上了当受了嘲弄,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自封为“齐天大圣”。“大圣”是自封的,因此并不为官家认可。而杨戬的称号却是玉帝亲封,是大家公认的。由此,就不能从称号上来判定孙悟空和杨戬的神通与能力孰大孰小、孰高孰低,而最终小圣降服大圣也就不足为怪了。作者借他们的称号有意造成阅读上的错位,以戏谑的口吻来演说两位神仙之间的故事。小圣施展威力降服了大圣,让人在忍俊不禁中产生阅 读的渴望。
作者简介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别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中国明代作家、官员。吴承恩十多岁时就以文才出众而享有盛名。他虽自幼聪颖好学,却在科举中屡遭挫折。晚年绝意仕进,专心著述。代表作为《西游记》。
写作背景
由于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吴承恩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于是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吴承恩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西游记》就是以“唐僧取经”历史事件为蓝本,经过艺术加工反映明代社会现实的一部志怪小说。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白话小说
白话小说,相对于“文言小说”而言,是唐宋以来用通俗语言(白话)所写的小说的统称,它的前身是民间故事和所谓的“街谈巷语”。
明清白话小说的特点有:
①讲究情节的曲折和故事的完整,往往把刻画人物的行动、语言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②叙述时常带有说书人的印记,如“看官听说”“且把闲话休提”“且听下回分解”等;
③为了需要而设置巧合,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文体知识
神 魔 小 说
概念 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通过幻想中的神魔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
主要 特点 ①丰富的想象和奇幻的情节。
②语言风格多样,蕴含批判和讽刺意味。
③大量运用神魔形象。
代表作 《西游记》《封神演义》《镜花缘》等。
字音字形
掣棒( ) 金箍棒( ) 鹚老( )
嗛 ( ) 青鹞 ( ) 鹭鸶( )
老鹳( ) 鳜鱼 ( ) 鲂鱼( )
撺 ( ) 木木樗樗( ) 愕然( )
蓼汀( )幌一幌 ( ) 鸨鸟( )
翎毛( ) 淬( )
cí
ɡū
chè
xián
yào
ɡuì
ɡuàn
cuān
chū
è
liǎo tīnɡ
huǎnɡ
bǎo
línɡ
cuì
lù sī
fánɡ
多音字
( )归降
( )降落伞
降
( )钉子
( )钉住
( )撇开
( )撇嘴
钉
撇
弹
( )弹弓
( )弹奏
xiáng
jiàng
dīng
dìng
piē
piě
dàn
tán
( )提防
( )提案
提
( )哄骗
( )一哄而散
( )哄堂大笑
哄
dī
tí
hǒng
hòng
hōng
嗛:___________
以喙啄物。
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铸刀剑烧红了浸入水中迅速冷却叫淬。
木木樗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痴呆或孤单的样子。
蓼汀:_________________
长满蓼草的小洲。
弄喧:_________________
弄玄虚,耍花招。
躘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踉跄欲跌倒的样子。
樗(chū):一种树名,即臭椿。也比喻无用之材。
预学
课前
了解《西游记》前五回的内容。
【预学一】课文选自《西游记》第六回,请你了解前五回的内容,猜一猜课文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示例]观音大士派二郎神收降孙悟空,两人展开斗法。
【预学二】你的猜测和课文内容一致吗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梳理情节,根据下面的提示练习复述课文。
【提示】默读时,可以先跳过不认识的生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边读边记录(圈画)关键词:记录默读时长,有意识地提高速度。
本文约 1700个字,默读时用 分 秒。
[提示]默读时圈画出斗法的地点、两人变化的关键词,注意将两人的一躲一降与地点相对应,默读时长最好在4分钟以内。
小说由 起笔,由于 ,大圣___________________。接下来,写二郎真君与大圣______________,结果 ,后来,写大圣来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再次激战。
小圣与大圣激战
妖猴惊散
无心恋战,迅速逃离战场
斗法变化,玩性大发
激斗变游戏
“灌江口”,冒充二郎真君
导学一
课堂导学
学习如何创编故事。
吴承恩借助想象,创造了孙悟空这个经典的文学形象。假如你进入了《西游记》的世界,你会如何创编你的“西游”故事 会为自己设计怎样的形象 又将经历怎样的故事 一起向这篇课文学习如何创编故事吧。
【导学一】研读“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的内容,学习故事情节的想象编构。
(1)默读课文,在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斗法过程中,哪些想象令你称奇
[提示]可以从形象设计、幻术变化、时空瞬移等角度感受想象的神奇瑰丽。
(2)发挥想象,仿写一个斗法回合。和同学交流:情节是不是越离奇越好
【参考】第三次斗法时的描写
(二郎神)果一变变做个鱼鹰儿,飘荡在下溜头波面上,等待片时。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急转头,打个花就走。二郎看见道:“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鳃上无针。他怎么见了我就回去了? 必然是那猴变的。”赶上来,刷的啄一嘴。
[提示]情节想象要符合逻辑,能表现人物性格,能基于现实并反映现实。
(3)【研读变化】再读课文,梳理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斗法过程,看看他们都经历了哪些变化,斗法地点又有哪些变化。
孙悟空:
地 点:
二郎神:
麻 雀
天 空
饿 鹰
大鹚老
天 空
大海鹤
鱼
水 里
鱼 鹰
水 蛇
水 里
灰 鹤
花 鸨
蓼汀之上
原 形
土地庙
地 面
原 形
二郎神
灌江口
原 形
变化万千
【思“变”】:孙悟空与二郎神的变化,体现了二人怎样的形象特点?
本领高强,英勇无畏,滑稽俏皮,古灵精怪
以变应变
机智聪明,本领高强,神通广大
变化特点
大圣从小鸟变到大鸟,从飞禽变到鱼类,从鱼类变到蛇类,从空中变到水里,从水里变到陆地,从动物变到事物,从事物变到人物,从动态变到静态,从静态变到动态。
小圣随大圣变化而相应变化。
【思“变”(解读称呼之变)】:
在斗法过程中,二郎神和他的手下“梅山六兄弟”对孙悟空的称呼发生了变化,在文中找出并探究变化的原因。
二郎神:猢狲—那猴—畜生—猴王—齐天大圣
梅山六兄弟:泼猴—猴精—大圣
二郎神和“梅山六兄弟”起初对孙悟空的称呼都是蔑称,因为在他们看来,孙悟空只是一只扰乱天宫秩序的妖猴,是他们要捉拿的要犯。经过六次斗法后,孙悟空跟二郎神竟然难分胜负,势均力敌,这让他们对孙悟空刮目相看。这些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他们对孙悟空的态度从轻视到欣赏、佩服的转变。
(4)细读课文后,有同学对课文情节的想象编构提出了以下疑问。请你结合教科书第135页“思考·探究·积累”中的资料,解疑问。
疑问一: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很高强,为什么变鱼儿、土地庙等却破绽百出
疑问一:此时的孙悟空还处于“纵心"阶段,将变化当作一种游戏和炫耀。变化中的破绽既符合孩童心理,读之风趣幽默;又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思考:破绽是成长和修行路上的标志,能激发自身不断克服缺陷,在“修心”路上取得圆满。
疑问二:在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斗法过程中,穿插了第4段的“二郎神寻找孙悟空遇到众神仙”和第5段的“孙悟空变作二郎神点查香火”两个情节。这两个情节是否多余
疑问二:这两个情节并不多余。
插入的这两个情节既符合故事的发展,又能展示人物性格,还能让情节张弛有度。“二郎神寻找孙悟空遇到众神仙”的情节一方面有利于表现人物形象:四太尉、二将军的无能衬托了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本领高强,而李天王的出场一能表现二郎神立功心切的心理,二也能反衬孙悟空的本领高强。
另一方面,让行文富于变化,增加阅读趣味““孙悟空变作二郎神点查香火”的情节更是表现了孙悟空顽皮率真、藐视权贵的天性,给文章增加了诙谐之趣。
(5)通过以上学习,在故事情节的想象编构方面你有哪些收获 先自己思考,再和同学交流。
[示例]
对故事情节的想象编构既要神奇瑰丽,令读者称奇:又要合理,符合故事的逻辑,还要围绕中心,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走进孙悟空与二郎神的内心世界,学习人物形象的创设。
(1)读一读。朗读描写孙悟空和二郎神心理活动的句子。
(2)添一添。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两人的心理变化 分别为他们添加一句内心独白。
导学二
课堂导学
学习人物形象的创设。
(1)[提示]
朗读时通过语气、语速、重音、停连等设计,感受二郎神的骄傲、本正经,孙悟空的率真、玩世不恭。
(2)[提示]
内心独白要符合本文诙谐风趣的基调,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符合具体情节情境。
(3)比一比。小组交流,谁的描写更符合人物性格
(4)答一答。请你分别作为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扮演者,接受同桌的采访。
问题一:大圣,文中多次写你的“慌”,你真的慌了吗
你的回答:
问题二:二郎神,你识破孙悟空变的土地庙时“笑”了,遇到帮手询问战况时又一次“笑”了,这两次“笑”一样吗
你的回答:
真的慌了。看到众猴惊散,我无心恋战;听得二郎神要打我的牙、捣我的眼,很是凶恶,我很吃惊。
[提示]从是否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具体情节情境等角度展开评价。
两次“笑”不一样,第一次“笑”是郎神要打我的牙、捣我的眼,很是凶恶,我很吃惊。识破对方小伎俩时的嘲笑,第二次“笑”是因一时失利,需要掩饰尴尬。
(5)想一想。本文除了孙悟空,还写了二郎神和其他角色,他们对塑造孙悟空的形象分别有什么作用
写二郎神是为了烘托出孙悟空的法力高强、神通广大,也表现出两人性格上的差异:孙悟空调皮刁钻、藐视一切,二郎神自视甚高、自信骄傲。
写梅山六兄弟、鬼判、四大天王等人是为了烘托孙悟空和二郎神:用梅山六兄弟对捉拿孙悟空束手无策的愚笨形象烘托出孙悟空变化速度之快、变化之逼真,也烘托出二郎神的机智;
写鬼判时常在二郎神身边侍候却不能分辨真假,烘托出孙悟空变化手段的出神人化;
写四大天王提防二人变法,烘托出二郎神与孙悟空的本领高强。
(6)通过以上学习,在人物形象的创设方面你有哪些收获 先自己思考,再和同学交流。
首先,要个性分明,比如孙悟空和二郎神都本领高强,但一庄一谐,相映成趣。
其次,要让人物在具体的事件中表现自己,且行为要符合情理,比如孙悟空和二郎神同是斗法,一个步步紧逼求胜心切,一个顺势而为毫不在意。
再次,要对人物进行细节想象,用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让人物形象如在眼前,还要善于用次要人物烘托主要人物。
最后,要让人物在具体的环境中活动,增强真实感。
了解《西游记》的主题,学习想象的现实意义,感受其中蕴含的“趣”。
(1)速读课文,找一找,在这个幻想的世界中,有哪些现象在现实社会中也真实存在
导学三
课堂导学
学习想象的现实意义。
神仙众多却对无名小卒束手无策,位列仙班却尊卑有别等。
(2)《西游记》既深刻反映现实,又风趣幽默。用下面的句式写一写你阅读课文时发现的“趣”。组内交流,丰富你的发现。
“趣”在 , 。
“趣”在 , 。
“趣”在 , 。
“趣”在想象的丰富,天上、地下、水中,麻雀、水蛇、土地庙……无所不能;
“趣”在想象的瑕疵,变作鱼儿却没有鳞,变作土地庙却藏不了尾巴,并不完美;
“趣"在对现实的投射,一大帮天将天兵却抓不住一个皮猴,用诙谐打破庄重。
【拓展】通过以上学习,你一定对自己创编的“西游”故事有了初步设想,结合对《西游记》整本书的阅读,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孙悟空形象设计分析。
如果能从中获得启发,再为自己设计一个“西游”形象并分析。
课后拓展
拓展
孙悟空形象设计分析。
表6-1 孙悟空形象设计分析
【提示】
结合《西游记》整本书的阅读作探究。吴承恩是如何想象出孙悟空这个文学形象的,我们不得而知。
这个分析仅仅是推测可能的思维路径,设计自己的“西游”形象时,如能直接想象,
则不必拘泥于此。但要注意要从多
角度想象。
板书设计
小圣施威降大圣
孙悟空
神通广大、机敏、坚毅、勇敢、无畏、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
二郎真君
总能识破大圣的各种变化、
本领高强、神通广大。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