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课时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罗马帝国的首位皇帝和建立时间( )
A.公元前27年屋大维 B.公元前49年凯撒
C.公元前31年屋大维 D.481年克洛维
2.罗马共和国建立于( )
A.公元前509年 B.公元前73年
C.公元前27年 D.公元476年
3.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成为其内湖的是:( )
A.红海 B.地中海 C.黑海 D.爱琴海
4.罗马共和国时期,制定了共和制法律,完善了共和制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机构是( )
A.五百人会议 B.公民大会 C.元老院 D.西陪审法庭
5.德国的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以下可以印证罗马“以武力”征服世界的是( )
A.把基督教定为国教并推动其传播
B.以武力打败大流士灭亡波斯帝国
C.血腥镇压斯巴达克起义
D.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
6.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期斗争,争取了许多政治权利。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它产生的结果是( )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与滥用 D.取消了元老院的权力
7.在罗马帝国向外扩张进程中,其多民族文明也向帝国周边辐射。并且它构建的商贸网络让东西方贸易交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程度。这反映出( )
A.罗马帝国的扩张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B.罗马帝国的疆域范围横跨亚、非、欧三洲
C.罗马帝国以武力手段达成了对世界的掌控
D.罗马帝国的向外扩张引发内部的动荡危机
8.罗马共和国时期掌握国家决策权的是( )
A.公民大会 B.元老院 C.执政官 D.保民官
9.下图所示“古代罗马的扩张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 B.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
C.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 D.拜占庭帝国已经达到鼎盛时期
10.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请问下面哪项内容与“第三次征服”有关联( )
A.《十二铜表法》 B.《汉谟拉比法典》 C.《权利法案》 D.《论法的精神》
11.公元前31年的罗马内战中,屋大维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为掌握最高的统治实权他( )
A.实行封君封臣制 B.将基督教定为国教 C.首创“元首制” D.灭亡波斯帝国
12.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开展文明古国为主题的学习,他们搜集了元老院、保民官、斗兽场、地中海成了帝国“内湖”等相关资料。据此判断,他们学习的文明古国是( )
A.阿拉伯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古罗马帝国
13.他谦虚地称自己是罗马的第一公民,即元首。元老院授予其“奥古斯都”的称号,这个称号意味着持有者拥有超越人的威权且任何章程皆不能对其地位性质定义。在他统治时期罗马( )
A.征服意大利半岛 B.成为地中海霸主
C.演变成罗马帝国 D.实现地跨三大洲
14.下表中法律条文摘自《十二铜表法》。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
第五表第三条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六表第六条 于诉讼进行中,在长官前对物的所有权有争议时,应裁定该物归事实上的占有者。或认为合适的人暂行占有。
第八表第十一条 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以25阿斯的罚金
A.体现民主共和色彩 B.蕴含人人平等原则
C.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D.能够消除阶级矛盾
15.罗马通过民众大会、元老院、保民官之间的权力分立和相互牵制的安排形成权力制衡格局。其中,保民官的政宪意义非常独特:保民官既无立法权又无行政权,但拥有的否决权,不仅可以否定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也可以取消元老院决议的法律效力,为保护人民面对抗政府,据此分析,保民官的设置( )
A.推动了罗马法的进步和完善 B.缓解了罗马帝国的社会矛盾
C.有助于维护罗马公民的平等权利 D.加快了罗马宪政实施的步伐
二、综合题
16.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古希腊罗马文化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西方古代文化的精华和近现代文明的范本。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从一城到三洲】
罗马帝国疆域
(1)观察罗马帝国地图,回答地中海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罗马人的“内湖”的。
【从共和到专制】
(2)“共和”是相对于“专制”而言的。根据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单介绍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说出图三屋大维首创的政体形式。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材料一: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垄断着立法和司法大权。当时罗马只有习惯法,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这样,多由贵族担任的法官,常常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利益。
材料二:这无疑是罗马法制史上一个不小的成就,可以说,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它把向来由贵族和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字作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官吏的武断和专横。
(3)根据材料一,归纳习惯法的弊端。
(4)材料二中的“它”指的是哪部法典?它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三、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条大路通罗马。
材料二 ……桓帝延熹九年,大秦(指罗马帝国)王安敦遣使自日南(郡)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材料三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古代战争与历史演进的关系时指出:“暴力、战争、掠夺、抢劫等等被看作是历史的动力……古老文明被‘蛮族’破坏,接着就重新形成另一种社会结构(罗马人和野蛮人,封建主义和高卢人,东罗马帝国和土耳其人)。对野蛮的征服者民族来说,正如以上所指出的,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时期的景象?该景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大秦王”派遣使者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请结合史实回答。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4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课时练习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B C D C A B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C C C
1.A
2.A
3.B
4.C
5.D
6.C
7.A
8.B
9.B
10.A
11.C
12.D
13.C
14.C
15.C
16.(1)步骤: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随后,罗马通过三次布匿战争,灭掉了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公元前2世纪,罗马又征服东地中海地区,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霸主。随后经过几个世纪的扩张,到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了“罗马人的内湖”。
(2)介绍: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罗马设立了平民自己选出的两名保民官,有权否决执政官与元老院提出的对平民不利的决议。政体形式:元首制
(3)弊端: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贵族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利益。
(4)法律:《十二铜表法》; 意义: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17.(1)罗马帝国时期。
罗马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
(2)罗马帝国在其繁荣时期,对外部也有和平的交往。
(3)战争既是一种暴力破坏,但又在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如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