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1、梳理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2、背诵默写文中常见名句。
学习重难点:1、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言文能力
2、培养学生准确翻译文句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一词多义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四、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
以其无礼于晋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
佚之狐言于郑伯
(三)省略句
1.省主语
①(晋惠公)许君焦、瑕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夜缒而出
④(烛之武)许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2.省宾语
①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
3.省介词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四)固定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呢)
五、翻译句子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文:如果消灭郑国却对您有好处,
那么(我)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越过晋国(来)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你知道这是很难的,何必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如果你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出使的人互相往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你也是没有什么损害。
4.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晋国什么时候会满足呢?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用混乱代替整齐,是不符合武德的。
六、课内名句默写(答案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______________。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邻之厚,君之薄也。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亦无所害。
4、夫晋,______________?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若不阙秦,将焉取之?____________,唯君图之。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不仁; ,不知; ,不武。
七、拓展阅读
翻译画线句子
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见君子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慊:满足
厌
yā
这里有“隐蔽”的意思)
1、好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颜色那样(出自至诚),这就是说的自己意念诚实,心安理得。
2、(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显出遮遮掩掩的神态,隐藏他们所做的坏事,装出一副善良的样子。
3、这就是说,内心的真实思想一定要表露到外面来。
译文: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颜色一样,一切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要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八、《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
【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
【运用示例】
1.岁月给了太多的落寞与不甘,磨砺了他的沉稳和敏锐,救国于危难之间,又体现了他的爱国之心,即使壮时未被重用,亦为国不计私怨,顾全大局。
2.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处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然而,在他身上却兼存着独善其身般之内敛与怀才不遇般之无奈,但是,身处微不足道之地位并怀拥愤恨与期待之矛盾心境的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可以说,烛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虽老可仍毅坚,先驱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
3.“酒香不怕巷子深。”烛之武就是一壶香醇的美酒,经过了时间的酝酿,终于散发出浓郁的酒香。烛之武年轻时,刻苦积蓄经纶之才,隐忍于世。在秦国围郑的危急存亡之刻,烛之武的才能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改变了战局也改变了历史。
4.
晚年得志,不能不说是他的运道好。明明有才,明明有若干机遇摆在面前,不伸手去拿,谁能说他拿不到手,仅仅只是懒得伸一伸手。当今社会,不是过去,我们应该把握机遇,不应等着机遇来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