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6 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考点 五年考情(2021-2025) 命题趋势
考点1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4,重庆·高考真题,16(1):清末民初治沙失败原因(6分) 2024,重庆·高考真题,16(4):新中国治沙意义(4分) 2021,重庆·高考真题,17:乡村建设运动:民国乡村改良实践与局限,对比中共农民运动(如土地革命)的成功原因(12分) 近五年,重庆卷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频度较高,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出现,重在考查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中国近现代对外交往和民族关系。 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考点2 中国近现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考点3 中国近现代对外交往与民族关系 (2025,重庆高考真题,9)中日民间外交(《白毛女》文化交流) 2022,重庆·高考真题,16(4)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2分)
考点4 中国近现代的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考点01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无
考点02 中国近现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无
考点03 中国近现代对外交往与民族关系
1.(2025,重庆高考真题,9)1952年5月,日本国会议员公腰喜助等应邀到访北京。返日后,他们把周恩来总理赠送的电影《白毛女》在各地巡回放映,受到热烈欢迎。之后,日本艺术家松山树子将其改编成芭蕾舞剧在日本演出,这反映出当时( )
A.中日友好成为社会各界普遍愿望 B.中国民间外交取得积极成果
C.议员访华推动中日政府关系破冰 D.“双百”方针促进了文化交流
【答案】B
【知识点】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52年(日本)。据材料“日本国会议员公腰喜助等应邀到访北京。返日后,他们把周恩来总理赠送的电影《白毛女》在各地巡回放映,受到热烈欢迎。之后,日本艺术家松山树子将其改编成芭蕾舞剧在日本演出”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反映了中国通过民间外交形式(赠送电影、文化交流)推动中日友好,取得积极效果,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材料仅体现部分日本议员和艺术家的活动,无法体现“社会各界普遍愿望”,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中日政府关系尚未破冰(1972年才建交),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考点04 中国近现代的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无
2.(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7)下图反映了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据图可知( )
A.议员代表了全体国民利益
B.选举是新旧势力妥协的结果
C.知识分子是革命主导力量
D.国会是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答案】B
【知识点】政党政治与“二次革命”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3年(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至1913年举行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产生的国会议员既有民族资产阶级、政党领袖、自由职业知识分子等新生阶级和政治力量,又有原清政府官员和士绅等传统势力,这说明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的色彩,国会选举是新旧势力妥协的产物,B项正确;议员的组成虽然有各方面的代表,但不能断言“议员代表了全体国民利益”,即A项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图片中“自由知识分在子”在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中占比最多,但不能说明知识分子是革命主导力量。结合所学可知,1913年袁世凯独裁统治,此时期中华民国名存实亡,C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C项;材料仅仅是强调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不能体现国会是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主城五区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8)下图是1917年6月12日,著名漫画家马星驰在《新闻报》发表的一幅漫画。据图推断,作者旨在( )
A.鼓动民众变革 B.揭示内战惨剧 C.强调民主共和 D.讽刺大权独揽
【答案】D
【知识点】北洋军阀的分裂与混战
【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中国)。1917年是民国时期,结合漫画标题“这把交椅谁坐几个人”,可以看出是在讽刺当时一些人对权力的觊觎和大权独揽的企图,D项正确;漫画未体现鼓动民众变革相关信息,没有号召民众行动起来进行变革的元素,排除A项;漫画中没有展现战争场景或内战相关情节,不能得出揭示内战惨剧的结论,排除B项;漫画里没有关于民主共和理念宣传或强调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1)下表是关于1951—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的相关内容,由此可知( )
时间 宣传主题 观礼贵宾
1951年 宣传要点为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等 来自苏联、东欧国家及部分西方国家的三百余名外宾
1954年 着重宣传新中国成立5年来的建设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内容 1500多名外宾参加了国庆纪念大会,其中以来自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代表为主
1959年 介绍和总结建国10年来的成就和主要经验 来自11个社会主义国家和60个国家共产党、工人党的代表在天安门城楼观礼。
1965年 以宣传“三五”计划为主 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位外宾参加观礼,苏联政府没有派代表团参加
A.打破了西方阵营的封锁与包围 B.塑造国家形象是其主要功能
C.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D.对中苏关系的发展产生影响
【答案】B
【知识点】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日内瓦会议与和平共处五项条约的提出、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意义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1965年的中国。从1951—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宣传主题看,涉及抗美援朝、国家建设成就、“三五”计划等,观礼贵宾来自不同国家与阵营,表明通过宣传和接待外宾等活动来塑造国家形象,如宣传抗美援朝显示国家捍卫主权决心,介绍建设成就表明国家发展能力,B项正确;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宣传虽涉及突破封锁,但材料中西方国家的参与有限且主要来宾为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无法说明已打破西方封锁,排除A项;国庆活动属于政治宣传,未直接涉及经济生产或资源调配,无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保障,排除C项;1965年苏联未参加可能反映中苏关系恶化,但材料未明确国庆活动对中苏关系的作用,且其他年份苏联参与属于正常外交互动,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0)据统计,截止2016年12月,中国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资金援助,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各类人员1200多万人次,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对促进发展中国家改善民生,发展社会经济,实现共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系列举措( )
A.彰现了我国在世界发展中的大国担当
B.体现我国“自信自立”的外交方针
C.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独特创新
D.消除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答案】A
【知识点】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国通过提供援助资金,派遣援助人员,培训等方式,促进发展中国家改善民生,发展社会经济,实现共同发展,体现了我国在世界发展中的大国担当,A项正确;自信自立,就是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坚持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对外援助,并非是中国的独特创新,排除C项;这些举措并不能完全消除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6,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他们建设乡村的主张,并付诸实践。梁漱溟认为文化失调是旧时中国社会崩溃的真实原因。因此重建中国社会要以儒家的“理性”为基础,从乡村组织入手,重振中国固有的伦理情谊和道德精神,并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技术,走“从农业引发工业”的经济发展道路。晏阳初则认为,中国的乡村建设存在四个基本问题,用四个字来表示,就是“愚、穷、弱、私”,要根本解决这四个基本问题,就要开展四种教育工作,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
——摘编自张忠民《和谐的努力与幻灭——略论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漱溟、晏阳初建设乡村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主张:从文教入手,转变人们思想;发展农村经济,促进乡村发展。评价: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重情况下,近代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发展乡村的强烈愿望,其主张有一定的合理性;他们没有认识到中国农村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落后,再加上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存在的问题。
(2)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20至30年代的中国。主张:由材料“因此重建中国社会要以儒家的‘理性’为基础,从乡村组织入手,重振中国固有的伦理情谊和道德精神”可得出从文教入手,转变人们思想;由材料“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技术,走‘从农业引发工业’的经济发展道路”可得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乡村发展。评价:由材料“梁漱溟认为文化失调是旧时中国社会崩溃的真实原因。因此重建中国社会要以儒家的‘理性’为基础,从乡村组织入手,重振中国固有的伦理情谊和道德精神,并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技术,走‘从农业引发工业’的经济发展道路。”及所学可得出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重情况下,近代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发展乡村的强烈愿望,其主张有一定的合理性;由材料“晏阳初则认为,中国的乡村建设存在四个基本问题,用四个字来表示,就是‘愚、穷、弱、私’,要根本解决这四个基本问题,就要开展四种教育工作,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及所学可得出他们没有认识到中国农村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落后,再加上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6 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考点 五年考情(2021-2025) 命题趋势
考点1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4,重庆·高考真题,16(1):清末民初治沙失败原因(6分) 2024,重庆·高考真题,16(4):新中国治沙意义(4分) 2021,重庆·高考真题,17:乡村建设运动:民国乡村改良实践与局限,对比中共农民运动(如土地革命)的成功原因(12分) 近五年,重庆卷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频度较高,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出现,重在考查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中国近现代对外交往和民族关系。 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考点2 中国近现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考点3 中国近现代对外交往与民族关系 (2025,重庆高考真题,9)中日民间外交(《白毛女》文化交流) 2022,重庆·高考真题,16(4)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2分)
考点4 中国近现代的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考点01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无
考点02 中国近现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无
考点03 中国近现代对外交往与民族关系
1.(2025,重庆高考真题,9)1952年5月,日本国会议员公腰喜助等应邀到访北京。返日后,他们把周恩来总理赠送的电影《白毛女》在各地巡回放映,受到热烈欢迎。之后,日本艺术家松山树子将其改编成芭蕾舞剧在日本演出,这反映出当时( )
A.中日友好成为社会各界普遍愿望 B.中国民间外交取得积极成果
C.议员访华推动中日政府关系破冰 D.“双百”方针促进了文化交流
考点04 中国近现代的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无
2.(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7)下图反映了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据图可知( )
A.议员代表了全体国民利益
B.选举是新旧势力妥协的结果
C.知识分子是革命主导力量
D.国会是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3.(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主城五区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8)下图是1917年6月12日,著名漫画家马星驰在《新闻报》发表的一幅漫画。据图推断,作者旨在( )
A.鼓动民众变革 B.揭示内战惨剧 C.强调民主共和 D.讽刺大权独揽
4.(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1)下表是关于1951—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的相关内容,由此可知( )
时间 宣传主题 观礼贵宾
1951年 宣传要点为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等 来自苏联、东欧国家及部分西方国家的三百余名外宾
1954年 着重宣传新中国成立5年来的建设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内容 1500多名外宾参加了国庆纪念大会,其中以来自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代表为主
1959年 介绍和总结建国10年来的成就和主要经验 来自11个社会主义国家和60个国家共产党、工人党的代表在天安门城楼观礼。
1965年 以宣传“三五”计划为主 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位外宾参加观礼,苏联政府没有派代表团参加
A.打破了西方阵营的封锁与包围 B.塑造国家形象是其主要功能
C.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D.对中苏关系的发展产生影响
5.(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0)据统计,截止2016年12月,中国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资金援助,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各类人员1200多万人次,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对促进发展中国家改善民生,发展社会经济,实现共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系列举措( )
A.彰现了我国在世界发展中的大国担当
B.体现我国“自信自立”的外交方针
C.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独特创新
D.消除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6.(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6,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他们建设乡村的主张,并付诸实践。梁漱溟认为文化失调是旧时中国社会崩溃的真实原因。因此重建中国社会要以儒家的“理性”为基础,从乡村组织入手,重振中国固有的伦理情谊和道德精神,并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技术,走“从农业引发工业”的经济发展道路。晏阳初则认为,中国的乡村建设存在四个基本问题,用四个字来表示,就是“愚、穷、弱、私”,要根本解决这四个基本问题,就要开展四种教育工作,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
——摘编自张忠民《和谐的努力与幻灭——略论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漱溟、晏阳初建设乡村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