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7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
考点 五年考情(2021-2025) 命题趋势
考点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重庆·高考真题,8)民国经济观念(银行广告与储蓄意识) 2022,重庆·高考真题,17(2):反对停付内债的理由(6分) 2025,重庆·高考真题,17(2):末民初商会组织(华商联合会成立) 近五年重庆卷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频率非常高,每年至少设置一道试题,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会涉及。尤其重视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的考查,应作为核心备考点。 试题多采用新史料,以文字、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创设新情景,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尤其重视与社会热点相连,体现制度自信。
考点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 重庆高考真题,8)土改对社会结构影响 重庆高考真题,9)新中国城市接管 重庆高考真题,9)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 重庆高考真题,9)科教兴国战略实施 重庆高考真题,10)农村专业户兴起 重庆高考真题,9)对外贸易禁区的取消 重庆·高考真题,17(2):中国宏观调控成效(改革开放) 2024,重庆·高考真题,16(4):新中国治沙意义(4分) 2022,重庆·高考真题,16(3):海外赤子回国缘由(6分) 2022,重庆·高考真题,17(3):国库券作用(5分) 2021,重庆高考真题,16(4):新中国成渝铁路的意义
考点3 近现代中国的货币与税收
考点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4·重庆·高考真题 17(2)重庆城区扩大原因(6分)
考点0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2025,重庆·高考真题,8)如图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于1921年10月10日在《申报》上登载的一则广告,其核心要义是( )
渲染无钱的焦虑感 B.纪念民国的“双十节”
C.宣传储蓄积少成多 D.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
考点0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
2.(2024,重庆高考真题,8)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不同于某几个帝王用恩赐的办法,“均土地、抑豪强”,实行土地“让步政策”,而是要彻底推翻乡村旧秩序,使上层和下层、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此观点认为,土地改革改变了( )
A.土地所有制性质 B.中国的社会性质
C.中国的社会结构 D.农村的经济格局
3.(2022,重庆高考真题,9)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重庆市军管会在接管城市时明确要求:对旧政权人员一概不许称伪人员,对企业生产机关必要时可冠以“原”字,对学校除需要更改名称的外,仍称原名。这些要求( )
A.体现了民主集中的工作原则 B.贯彻了团结建国的精神
C.落实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 D.适应了三大改造的需要
4.(2024,重庆高考真题,9)下图反映的是1995—2010年中国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情况。这体现了中国( )
A.科研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 B.“科教兴国”战略有效实施
C.研发经费与GDP等比增长 D.“科技创新”已成顶层设计
5.(2023,重庆高考真题,9)下图是1978—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它突出反映了中国( )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有效实施 B.国内各区域协调发展得以实现
C.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持续推进 D.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得到落实
6.(2022,重庆高考真题,10)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带头勤劳致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应当积极支持。这里说的“新”是指它( )
A.改变了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 B.引领着土地所有制调整的方向
C.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 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
7.(2021,重庆高考真题,9)1978年底,中国外贸部长李强在香港公开宣布:“不久以前,我们在对外贸易上,还有两个禁区。第一,政府与政府之间的贷款,不干……第二,外商在中国投资不干。最近我们决定把这两个禁区取消了,基本上国际贸易上惯例的做法都可以干。”这一转变( )
A.反映了对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探索 B.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C.标志着对外开放经济格局的初步形成 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03 近现代中国的货币与税收
无
考点0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8.(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8)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国国货暂定标准》,对符合标准的产品发给国货证明书,并要求各地成立国货陈列馆,举办各种展览会。为了扩大国货的影响,政府还将1933、1934、1935年分别定为“国货年”“妇女国货年”“学生国货年”。上述举措意在( )
A.应对经济危机的冲击 B.引导消费构建民族国家认同
C.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 D.确立官僚资本对经济的控制
9.(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主城五区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7)1891 年后重庆成为了长江上游的对外贸易中心,相邻省份的货物汇集重庆转运外销,从上海、汉口等地的货物运抵重庆后分销各地。1912年进出口货物总价值达2687.25万海关两,商贸已具规模。这反映出( )
A.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别 B.市场经济初步形成
C.政治因素影响社会发展 D.传统商路日趋衰落
10.(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9)下图是某时期一企业的商标图片,其中的信息反映出( )
A.火柴生产技术的大幅度提高
B.公私合营政策在全国被推行
C.第一个五年计划已提前完成
D.人民民主专政基础得到巩固
11.(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康德卷,9)1950年6月,七届三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发表《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强调划清“三个敌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四个朋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界限。周恩来也指出,目前的工作政策是节制资本,不是挤走资本,是改组经济结构,不是破坏经济结构。上述讲话( )
A.扩大了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B.旨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需要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12.(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0)1950—1952年广东粮食市场公私营占比表,据上表可知,广东地区( )
年份 销售占市场总成交量 收购占市场总成交量
9个重点市场平均 广州市 9个重点市场平均 广州市
公营 私营 公营 私营 公营 私营 公营 私营
1950 33.89% 66.11% 8.15% 91.85%
1951 44.00% 56.00% 53.45% 46.55% 15.30% 84.70% 21.28% 78.72%
1952 77.26% 22.74% 80.43% 19.57% 68.42% 31.58% 48.43% 51.57%
A.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已完成 B.对私营经济的改造成效显著
C.变革生产关系的条件已成熟 D.粮食产量提高导致供应充足
13.(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10)1955年初,中央决定上海第一医学院分迁人员至重庆建立重庆医学院及附属医院。1955年4月,中央作出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重大决定,到1959年迁至西安的交通大学主体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上述举措的实施( )
A.改变了西部地区落后的面貌 B.是响应“三线建设”的需要
C.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D.反映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14.(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主城五区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0)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行,确立了现代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1977年公安部规定,对由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要严格控制。1992年公安部再次规定,符合国家现行“农转非”政策人员可办理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据此可知( )
A.“城乡一体化”管理基本实现 B.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优化
C.法律约束与政策调节相互结合 D.户籍管理已经全面放开
15.(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主城五区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9)1964年,我国在西部地区投入一大批科技力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建成了一大批工业交通基础设施、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支线,一大批机械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重点企业和基地。这表明“三线建设”的开展( )
改善了工业布局 B.变革了经济体制
C.健全了工业体系 D.优化了经济结构
16.(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11)1979年,重庆市组建成立长江农工商联合公司,利用国营农场的优势以牛奶、柑桔、茶叶、渔产等四大主业为基础,形成了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网络,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这一改革措施反映了( )
A.突破计划经济的改革尝试 B.市场经济体制的初建
C.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 D.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7.(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康德卷,10)下图是1990年《福建日报》登载的一则新闻《有关部门“跑龙套”二千农民闯天下》,报道霞浦县两千多名农民运销员,组织526个运销联合体,将本县收获的5万多吨海带、紫菜、榨菜销售一空。该报道反映了( )
A.经济所有制结构已发生重要改变 B.城市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C.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市场化趋势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8.(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6,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1957年上海轻工业系统干部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合计 干部总数 文化程度 政治面貌
女 选聘者 公方 工人提拔 私方在职 大专及以上 中专与高中 初中 高小以下 中共党员 共青团员 民主党派 无党派
本科及相当学 历 专科
22041 2090 10601 994 2004 6352 18 1502 3326 11052 6143 3155 1165 452 17269
% 9.5 52.0 4.5 9.1 28.9 0.1 6.9 15.1 50.1 27.8 14.3 5.3 2.1 78.3
为适应国家工业化,并满足对资改造所迫切需要的干部数量,上海地方党组织一直把统一调配干部,大胆提拔干部,大量培养训练干部和技术人员作为实现党的总路线的重要任务之一。其配备原则是:“坚持重点配备,所抽调的5000名干部,主要应配备到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方面去”。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许多企业借鉴国营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提拔了大批工人直接参与管理工作。据统计,有100多家规模较大的公私合营企业在1954年一年中就提拔700多名职工担任工厂各级管理干部,如副厂长、车间主任、科长等。
——摘编自于朝阳《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公私合营企业干部队伍建设探赜》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公私合营企业干部队伍建设的特点及作用。
19.(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7,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所得税肇起于英国。1798年,英国政府为了应对与拿破仑战争所需的巨额军费开支,开始向国内的有产阶级开征所得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受战事影响,以关税、盐税、统税为支柱的税源财匮力绌,发行内债一直以来是国民政府缓解财政困局的主要手段。南京国民政府偿还内债的基金来源,主要仰赖于关税收入,关税始终处于英、美等列强的把持之下。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制定了《所得税征收暂行条例》,共计22条,经南京国民政府明诰,并对外公布实施。1936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审核公布了《财政部直接税税务人员考试规则》,按照规则稽征人员需参加考试,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业。
——摘编自《南京国民政府财政危机下的税制改革研究》(1927—1937)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国家制定和颁布了多部税收法律,使税收由政策性向法律性过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重要战略,推动中国税收向法治化迈出决定性一步。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对《立法法》第八条进行修改,使得“税收法定”不再只是一个政策,更是法律的规定,是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为中国税收法治化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项法条颁布实行以后,截至2021年上半年以来,中国已经出台颁布了十二部税收法律。
——摘编自侯军亮、吴黎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税收发展的百年历程及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所得税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
(3)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财税政策的认识。
20.(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主城五区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1905年,清政府设立了户部银行(后更名为大清银行),这是中国第一家具有中央银行性质的银行。尽管新式银行在形式上引入了西方先进的银行制度,但其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钱庄、票号等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传统金融机构的信用网络更为广泛和深入。此外,银行内部管理不善,缺乏专业人才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新式银行的发展。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始加强对金融业的整顿和监管,颁布了一系列银行法规,推动了银行业的规范化发展。然而,受制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中国银行业仍未能摆脱困境。
——摘编自杜恂诚《中国近代金融史》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中国近代银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1.(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7,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国制糖工业不断迈入“走出去”的行列。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和农业“走出去”战略布局,通过奖励、无偿补助、贷款贴息、资金注入、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糖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不断推动与巴西、澳大利亚、法国等技术先进的产糖国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糖业分工,降低国内甘蔗生产成本,提升中国糖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中国制糖企业要想为了更好地“走出去”,还培育了一大批国际化经营人才和跨国领军技术人才,形成了一批在国际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的跨国领军制糖企业。
——摘编自蓝艳华《中国糖业“走出去”的发展形势与路径探讨》
(3)根据材料三,谈谈当代中国制糖工业发展对我国其他经济行业发展的启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7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社会生活
考点 五年考情(2021-2025) 命题趋势
考点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重庆·高考真题,8)民国经济观念(银行广告与储蓄意识) 2022,重庆·高考真题,17(2):反对停付内债的理由(6分) 2025,重庆·高考真题,17(2):末民初商会组织(华商联合会成立) 近五年重庆卷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频率非常高,每年至少设置一道试题,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会涉及。尤其重视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的考查,应作为核心备考点。 试题多采用新史料,以文字、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创设新情景,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尤其重视与社会热点相连,体现制度自信。
考点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 重庆高考真题,8)土改对社会结构影响 重庆高考真题,9)新中国城市接管 重庆高考真题,9)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 重庆高考真题,9)科教兴国战略实施 重庆高考真题,10)农村专业户兴起 重庆高考真题,9)对外贸易禁区的取消 重庆·高考真题,17(2):中国宏观调控成效(改革开放) 2024,重庆·高考真题,16(4):新中国治沙意义(4分) 2022,重庆·高考真题,16(3):海外赤子回国缘由(6分) 2022,重庆·高考真题,17(3):国库券作用(5分) 2021,重庆高考真题,16(4):新中国成渝铁路的意义
考点3 近现代中国的货币与税收
考点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4·重庆·高考真题 17(2)重庆城区扩大原因(6分)
考点0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2025,重庆·高考真题,8)如图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于1921年10月10日在《申报》上登载的一则广告,其核心要义是( )
渲染无钱的焦虑感 B.纪念民国的“双十节”
C.宣传储蓄积少成多 D.强调个人与社会关系
【答案】C
【知识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21年(中国)。据材料“聚沙成塔”和所学知识可知,“聚沙成塔”为成语典故,强调微小积累可成宏大成果,直接呼应储蓄业务“积少成多”的核心功能,且广告主体为商业银行,核心目的必然是宣传储蓄理念,C项正确;据材料“生利之门”“聚沙成塔”等用语可知,广告通篇使用积极动员性词汇,聚焦储蓄的收益与希望,未出现任何暗示资金短缺或危机的表述,排除A项;据材料“共和万岁”可知,该广告刊于“双十节”(10月10日),借国庆氛围增强亲和力,但“共和万岁”仅为背景元素,材料未将储蓄与国庆纪念建立逻辑关联,排除B项;据材料全文及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期商业银行广告主要针对个人财富管理,材料中“聚沙成塔”仅强调个人积累过程,“胜利之门”隐喻个人财务目标实现,均未延伸至个人储蓄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述,排除D项。故选C项。
考点0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成就
2.(2024,重庆高考真题,8)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不同于某几个帝王用恩赐的办法,“均土地、抑豪强”,实行土地“让步政策”,而是要彻底推翻乡村旧秩序,使上层和下层、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此观点认为,土地改革改变了( )
A.土地所有制性质 B.中国的社会性质
C.中国的社会结构 D.农村的经济格局
【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根据材料“彻底推翻乡村旧秩序,使上层和下层、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打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土地权益的初步确立,让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有了耕作的土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重组了乡村基层政治结构,引起了乡村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促进了乡村社会现代民主政治因素的生长,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使得地主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其私有的性质并未改变,排除A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不仅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也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但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2,重庆高考真题,9)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重庆市军管会在接管城市时明确要求:对旧政权人员一概不许称伪人员,对企业生产机关必要时可冠以“原”字,对学校除需要更改名称的外,仍称原名。这些要求( )
A.体现了民主集中的工作原则 B.贯彻了团结建国的精神
C.落实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 D.适应了三大改造的需要
【答案】B
【知识点】恢复国民经济
【解析】根据材料“对旧政权人员一概不许称伪人员,对企业生产机关必要时可冠以‘原’字,对学校除需要更改名称的外,仍称原名。”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方力量来建设新中国,体现了团结建国的精神,B项正确;民主集中制是政治组织原则,排除A项;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排除C项;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4,重庆高考真题,9)下图反映的是1995—2010年中国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情况。这体现了中国( )
A.科研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 B.“科教兴国”战略有效实施
C.研发经费与GDP等比增长 D.“科技创新”已成顶层设计
【答案】B
【知识点】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5—2010年(中国)。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持续提升,这反映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正在持续增强,结合所学,1995年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和教育推动经济发展,这一战略得到了有效实施,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科研人员数量与他国的对比,无法得出中国科研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排除A项;研发经费与GDP并非完全等比增长,排除C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完成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重庆高考真题,9)下图是1978—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它突出反映了中国( )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有效实施 B.国内各区域协调发展得以实现
C.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持续推进 D.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得到落实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200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1978至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不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后进行改革开放,特别是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由此进一步加快,使得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持续推进,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其他产业的比较,不能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有效实施”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为1978—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增长数据,没有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详细情况,不能得出“国内各区域协调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突出反映了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持续推进,未涉及全面深化改革等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2,重庆高考真题,10)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带头勤劳致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应当积极支持。这里说的“新”是指它( )
A.改变了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 B.引领着土地所有制调整的方向
C.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 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
【答案】C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据材料“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可知,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专业户,从事某种农副业的生产,而农副业的产品是面向市场的,所以这里的“新”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专业户在当时并非农村主要经营形式,农村主要经营形式在改革开放后长时间内仍是农作物生产,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成分,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1,重庆高考真题,9)1978年底,中国外贸部长李强在香港公开宣布:“不久以前,我们在对外贸易上,还有两个禁区。第一,政府与政府之间的贷款,不干……第二,外商在中国投资不干。最近我们决定把这两个禁区取消了,基本上国际贸易上惯例的做法都可以干。”这一转变( )
A.反映了对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探索 B.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C.标志着对外开放经济格局的初步形成 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A
【知识点】改革开放进程
【解析】根据材料“1978年底”可知,处于改革开放前夕。根据材料“最近我们决定把这两个禁区取消了,基本上国际贸易上惯例的做法都可以干”可知,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政府取消对外贸易的禁令,遵照国际贸易原则与外交进行对外贸易,这反映了中国政府对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探索,A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对外开放经济格局的初步形成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03 近现代中国的货币与税收
无
考点0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8.(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8)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国国货暂定标准》,对符合标准的产品发给国货证明书,并要求各地成立国货陈列馆,举办各种展览会。为了扩大国货的影响,政府还将1933、1934、1935年分别定为“国货年”“妇女国货年”“学生国货年”。上述举措意在( )
A.应对经济危机的冲击 B.引导消费构建民族国家认同
C.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 D.确立官僚资本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B
【知识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举措,都围绕提倡国货进行,注重宣传扩大国货的影响力。结合二三十年代的历史背景可知,政府通过这种方式引导民众消费,塑造民众对国货的认同,对民族工业的认可,进而塑造民族国家认同,B项正确;世界经济危机出现是在1929年,且材料中的举措主要是引导消费构建民族国家认同,排除A项;提倡国货运动有助于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危机冲击,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与统一的国内市场无关,排除C项;官僚资本对经济的控制并不是通过提倡国货运动确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主城五区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7)1891 年后重庆成为了长江上游的对外贸易中心,相邻省份的货物汇集重庆转运外销,从上海、汉口等地的货物运抵重庆后分销各地。1912年进出口货物总价值达2687.25万海关两,商贸已具规模。这反映出( )
A.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别 B.市场经济初步形成
C.政治因素影响社会发展 D.传统商路日趋衰落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解析】【小题1】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1年后(中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署后,重庆成为通商口岸后,外国列强的经济势力逐渐深入到长江上游地区,重庆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逐渐成为长江上游的对外贸易中心,C项正确;不同区域有着各自的经济特点和优势,而重庆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别的一个体现,A项是对材料的描述,而不是本质,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重庆作为贸易中心的货物转运和分销情况,没有体现出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等相关内容,排除B项;不能仅根据重庆贸易的发展就推断出传统商路日趋衰落,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9)下图是某时期一企业的商标图片,其中的信息反映出( )
A.火柴生产技术的大幅度提高
B.公私合营政策在全国被推行
C.第一个五年计划已提前完成
D.人民民主专政基础得到巩固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材料中体现的信息是国营中国百货公司天津采购供应站包销,而统购包销是公私合营的一种合作形式,是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措施之一,三大改造推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确立,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生产技术的变化情况,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公私合营政策在全国是否被推行,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三大改造的内容,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已提前完成,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康德卷,9)1950年6月,七届三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发表《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强调划清“三个敌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四个朋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界限。周恩来也指出,目前的工作政策是节制资本,不是挤走资本,是改组经济结构,不是破坏经济结构。上述讲话( )
A.扩大了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B.旨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需要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恢复国民经济
【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明确敌我界限,节制资本、改组经济结构,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合理调整经济关系,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D项正确;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材料中讲话内容未涉及扩大阶级基础相关信息,排除A项;1950年我国还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尚未开始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排除B项;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0)1950—1952年广东粮食市场公私营占比表,据上表可知,广东地区( )
年份 销售占市场总成交量 收购占市场总成交量
9个重点市场平均 广州市 9个重点市场平均 广州市
公营 私营 公营 私营 公营 私营 公营 私营
1950 33.89% 66.11% 8.15% 91.85%
1951 44.00% 56.00% 53.45% 46.55% 15.30% 84.70% 21.28% 78.72%
1952 77.26% 22.74% 80.43% 19.57% 68.42% 31.58% 48.43% 51.57%
A.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已完成 B.对私营经济的改造成效显著
C.变革生产关系的条件已成熟 D.粮食产量提高导致供应充足
【答案】C
【知识点】恢复国民经济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1950—1952年的广东粮食市场中公营在销售和收购占比不断上升,说明公有制经济影响力增强,反映出由私营向公有制经济的变革生产关系以及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趋向成熟,C项正确;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指各产业比例变化,材料仅涉及粮食领域所有制结构,无法说明整体产业结构调整完成,排除A项;私营经济改造以1953年后的公私合营为标志,此时公营占比提升主要通过市场调控实现,尚未涉及所有制改造,排除B项;材料仅显示粮食交易中公私比例变化,未提及产量或供应量数据,无法推导供应充足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10)1955年初,中央决定上海第一医学院分迁人员至重庆建立重庆医学院及附属医院。1955年4月,中央作出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重大决定,到1959年迁至西安的交通大学主体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上述举措的实施( )
A.改变了西部地区落后的面貌 B.是响应“三线建设”的需要
C.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D.反映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答案】C
【知识点】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解析】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些举措是响应国家战略需要,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变沿海与内地工厂及高校布局不合理的局面。这些举措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对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能力,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C项正确;材料中举措的实施有助于改善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但是改变了西部地区落后面貌夸大了其影响,排除A项;三线建设是在60年代,与材料中的重大举措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90年代,与材料中的重大举措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14.(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主城五区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0)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行,确立了现代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1977年公安部规定,对由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要严格控制。1992年公安部再次规定,符合国家现行“农转非”政策人员可办理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据此可知( )
A.“城乡一体化”管理基本实现 B.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优化
C.法律约束与政策调节相互结合 D.户籍管理已经全面放开
【答案】C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5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立法形式确立了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这是法律约束;1977年公安部规定严格控制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1992年又规定符合政策人员可办理城镇居民户口,这是政策调节。体现了法律约束与政策调节相互结合,C项正确;1992年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仍然存在,只是有了一定程度的松动,“城乡一体化”管理远未基本实现,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述的是户籍制度的变化,没有直接体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排除B项;1992年的规定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农转非”的条件,户籍管理并没有全面放开,大城市的落户门槛依然较高,城乡二元福利体系仍然没有打破,排除D项。故选C项。
15.(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主城五区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9)1964年,我国在西部地区投入一大批科技力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建成了一大批工业交通基础设施、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支线,一大批机械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重点企业和基地。这表明“三线建设”的开展( )
改善了工业布局 B.变革了经济体制
C.健全了工业体系 D.优化了经济结构
【答案】A
【知识点】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4年(中国)。据材料“建成了一大批工业交通基础设施、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支线,一大批机械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重点企业和基地”可知,三线建设的开展改善了工业布局,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经济体制的变革,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工业体系的健全,排除C项;经济结构指的是农轻重工业的比例,料未体现经济结构的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6.(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11)1979年,重庆市组建成立长江农工商联合公司,利用国营农场的优势以牛奶、柑桔、茶叶、渔产等四大主业为基础,形成了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网络,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这一改革措施反映了( )
A.突破计划经济的改革尝试 B.市场经济体制的初建
C.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 D.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答案】A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改革措施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将工业、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专业化合作,加强了与市场的联系,是重要的改革尝试,A项正确;这一改革措施加强了与市场的联系,但是还远远达不到市场经济体制的高度,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排除C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指根据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改变农产品的生产结构,从而使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相协调的过程,材料措施并不涉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
17.(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康德卷,10)下图是1990年《福建日报》登载的一则新闻《有关部门“跑龙套”二千农民闯天下》,报道霞浦县两千多名农民运销员,组织526个运销联合体,将本县收获的5万多吨海带、紫菜、榨菜销售一空。该报道反映了( )
A.经济所有制结构已发生重要改变 B.城市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C.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市场化趋势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答案】C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0年(中国)。农民组织运销联合体将大量农产品销售一空,体现了农村经济向产业化(组织联合体)、市场化(销售农产品)方向发展的趋势,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述农民运销联合体销售农产品,未涉及经济所有制结构改变,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城市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联,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C项。
18.(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6,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1957年上海轻工业系统干部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合计 干部总数 文化程度 政治面貌
女 选聘者 公方 工人提拔 私方在职 大专及以上 中专与高中 初中 高小以下 中共党员 共青团员 民主党派 无党派
本科及相当学 历 专科
22041 2090 10601 994 2004 6352 18 1502 3326 11052 6143 3155 1165 452 17269
% 9.5 52.0 4.5 9.1 28.9 0.1 6.9 15.1 50.1 27.8 14.3 5.3 2.1 78.3
为适应国家工业化,并满足对资改造所迫切需要的干部数量,上海地方党组织一直把统一调配干部,大胆提拔干部,大量培养训练干部和技术人员作为实现党的总路线的重要任务之一。其配备原则是:“坚持重点配备,所抽调的5000名干部,主要应配备到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工作方面去”。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许多企业借鉴国营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提拔了大批工人直接参与管理工作。据统计,有100多家规模较大的公私合营企业在1954年一年中就提拔700多名职工担任工厂各级管理干部,如副厂长、车间主任、科长等。
——摘编自于朝阳《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公私合营企业干部队伍建设探赜》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公私合营企业干部队伍建设的特点及作用。
(3)特点:干部来源渠道多元,有较强的民主性;干部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借鉴国营企业的管理经验,注重对工人的培养。作用:推动了公私合营的顺利进行;提升了企业的管理能力,推动了工业化的顺利开展;提高了工人的地位;推动了管理的民主化。
(3)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特点:据材料三表格“干部来源包括选聘者、公方、工人提拔、私方在职”可知,干部来源渠道多元,有较强的民主性;据材料三表格“大专及以上文化仅占7%,初中及以下占77.9%”可知,干部文化程度不是很高;据材料三“借鉴国营企业管理方法,提拔工人参与管理”可知,借鉴国营企业的管理经验,注重工人培养。作用:据材料三“为满足对资改造需要调配干部”可知,推动公私合营顺利进行;据材料三“提拔工人参与管理,借鉴先进管理方法”可知,提升企业管理能力,促进工业化,推动管理民主化。
19.(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7,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所得税肇起于英国。1798年,英国政府为了应对与拿破仑战争所需的巨额军费开支,开始向国内的有产阶级开征所得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受战事影响,以关税、盐税、统税为支柱的税源财匮力绌,发行内债一直以来是国民政府缓解财政困局的主要手段。南京国民政府偿还内债的基金来源,主要仰赖于关税收入,关税始终处于英、美等列强的把持之下。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制定了《所得税征收暂行条例》,共计22条,经南京国民政府明诰,并对外公布实施。1936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审核公布了《财政部直接税税务人员考试规则》,按照规则稽征人员需参加考试,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业。
——摘编自《南京国民政府财政危机下的税制改革研究》(1927—1937)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国家制定和颁布了多部税收法律,使税收由政策性向法律性过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重要战略,推动中国税收向法治化迈出决定性一步。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对《立法法》第八条进行修改,使得“税收法定”不再只是一个政策,更是法律的规定,是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为中国税收法治化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项法条颁布实行以后,截至2021年上半年以来,中国已经出台颁布了十二部税收法律。
——摘编自侯军亮、吴黎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税收发展的百年历程及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所得税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
(3)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财税政策的认识。
(2)原因: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借鉴西方税制的经验;原有的财税措施不得力,未解决财政危机。
评价:对推动中国近代财政体制的变革与发展具有定意义;一定程度上加重民众负担,没能真正实现赋税公平。
(3)财税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促进经济增长,保隆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财税政策的制定必须遵循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建立公平合理的税收机制;继续加快财税立法建设,做到税收有法可依。
(2)本题是背景题、影响题。时空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原因:据材料二“所得税肇起于英国。1798年,英国政府为了应对与拿破仑战争所需的巨额军费开支,开始向国内的有产阶级开征所得税”可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借鉴西方税制的经验;据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受战事影响,以关税、盐税、统税为支柱的税源财匮力绌,发行内债一直以来是国民政府缓解财政困局的主要手段”可知,原有财税措施无力解决财政危机。评价:据材料二“制定《所得税征收暂行条例》,稽征人员需考试合格上岗”可知,对推动中国近代财政体制的变革与发展具有定意义;据所学可知,该政策本质上维护官僚资本利益,加重民众负担,未实现赋税公平。
(3)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中国)。结合材料一北魏税制改革推动国家治理、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税制近代化尝试、材料三新中国税收法治化进程可知,财税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促进经济发展(如北魏农业化)、保障社会公平(如新中国税收法定)、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据材料三改革开放后税收法律体系完善可知,制定财税政策须遵循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原则,需建立公平合理的税收机制;据材料三“出台十二部税收法律”可知,继续加快财税立法建设,做到税收有法可依。
20.(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主城五区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1905年,清政府设立了户部银行(后更名为大清银行),这是中国第一家具有中央银行性质的银行。尽管新式银行在形式上引入了西方先进的银行制度,但其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钱庄、票号等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传统金融机构的信用网络更为广泛和深入。此外,银行内部管理不善,缺乏专业人才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新式银行的发展。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始加强对金融业的整顿和监管,颁布了一系列银行法规,推动了银行业的规范化发展。然而,受制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中国银行业仍未能摆脱困境。
——摘编自杜恂诚《中国近代金融史》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阻碍中国近代银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钱庄、票号等传统金融机构占据主导地位;银行内部管理不善,缺乏专业人才;相关金融法规不健全;国内经济基础薄弱。
(3)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四“但其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钱庄、票号等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得出,钱庄、票号等传统金融机构占据主导地位;根据材料四“银行内部管理不善,缺乏专业人才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得出,银行内部管理不善,缺乏专业人才,相关金融法规不健全;根据材料四“然而,受制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得出,国内经济基础薄弱。
21.(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7,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国制糖工业不断迈入“走出去”的行列。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和农业“走出去”战略布局,通过奖励、无偿补助、贷款贴息、资金注入、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糖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不断推动与巴西、澳大利亚、法国等技术先进的产糖国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糖业分工,降低国内甘蔗生产成本,提升中国糖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中国制糖企业要想为了更好地“走出去”,还培育了一大批国际化经营人才和跨国领军技术人才,形成了一批在国际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的跨国领军制糖企业。
——摘编自蓝艳华《中国糖业“走出去”的发展形势与路径探讨》
(3)根据材料三,谈谈当代中国制糖工业发展对我国其他经济行业发展的启示。
(3)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加大对经济的政策扶植力度;培育国际型人才。
(3)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不断推动与巴西、澳大利亚、法国等技术先进的产糖国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糖业分工,降低国内甘蔗生产成本,提升中国糖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可知,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根据材料“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和农业‘走出去’战略布局,通过奖励、无偿补助、贷款贴息、资金注入、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糖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可知,加大对经济的政策扶植力度;根据材料“中国制糖企业要想为了更好地‘走出去’,还培育了一大批国际化经营人才和跨国领军技术人才,形成了一批在国际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的跨国领军制糖企业”可知,培育国际型人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