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演进 选择题(原卷版+解析版)-【好题精选】五年(2021-2025)高考1年模拟真题分类汇编(重庆专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演进 选择题(原卷版+解析版)-【好题精选】五年(2021-2025)高考1年模拟真题分类汇编(重庆专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6 22:11:2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演进
考点 五年考情(2021-2025) 命题趋势
考点1 中华文明起源与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 (2024·重庆·高考真题 1)西周至春秋墓葬文化变迁 (2021·重庆·高考真题· 1)西周至秦汉“家”的概念演变 2025·重庆·高考真题 16(1)先秦战争礼制(《左传》《司马法》记载) 近五年重庆卷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频率较高,每年至少设置一道试题,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偶尔涉及。五年考题不规律轮流考查四个考点。 试题多采用新史料,以文字形式创设新情景,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考点2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和中枢机构的演变 (2025·重庆·高考真题 5)明代政治决策机制(大礼议事件中的廷议与皇权) (2022·重庆·高考真题3 )唐代枢密使职能
考点3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沿革 (2024·重庆·高考真题 3)唐代节度使制度缺陷 (2023·重庆·高考真题 4)宋代武庙地位变化
考点4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2025·重庆·高考真题 3)唐代政治传统延续(唐文宗选官效仿贞观之治) (2023·重庆·高考真题 3)唐代科举与朋党政治
考点01 中华文明起源与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
1.(2024·重庆·高考真题 1) 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向头。这表明( )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
C.各族同源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
2.(2021·重庆·高考真题· 1)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瓦解 B.法家思想的发展 C.宗法制的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响
考点02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和中枢机构的演变
3.(2025·重庆·高考真题 5)1521年嘉靖帝以藩王身份即位,欲尊其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内阁首辅杨延和率朝臣反对,因事关国家礼制根本,遂令朝臣廷议,双方坚持不下,尚在礼部观政的张璁亦上疏言此事,嘉靖帝大喜,“亟下廷臣议”,结果仍不能使他满意。三年后,皇帝的支持者增多,“复下廷议”,未果后“自排廷议定大礼”。可见当时( )
中央决策机构相对规范 B.封建礼制得以强化
C.国家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D.内阁成为决策机构
4.(2022·重庆·高考真题 3 )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 )
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
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
考点03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严格
5.(2024·重庆·高考真题 3)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 )
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 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
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 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6.(2023·重庆·高考真题 4)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漠视兵家思想 B.抑制地方势力 C.打压民间信仰 D.实行抑武方针
考点04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7.(2025·重庆·高考真题 3 )唐文宗(827-840年在位)任命魏征五世孙魏謩为谏官时说:“每览国史,未尝不沉吟伸卷,嘉尚(魏征)久之,尔为拾遗,其风不坠,屡献章疏,必道其所以”“吾岂不能虚怀延纳,仰希贞观之理欤?”唐文宗旨在( )
A.表扬魏征的功绩 B.效仿太宗以求治世
C.肯定魏謩的谏言 D.彰显自己知人善任
8.(2023·重庆·高考真题 3)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 )
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 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
C.官场礼仪更加繁琐 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
9.(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红山文化出土的一种非日用性无底筒形陶器,基本形状和样式较为统一。有学者认为其与宗教活动或丧葬仪式有密切关系,是祭祀中将天、地、人联通在一起的重要媒介。也有学者结合古代文献以及世界民族志的材料,推定其为乐器陶鼓。这种非日用性陶器的出现,说明红山文化时期( )
A.早期国家雏形出现 B.原始农业较为先进
C.社会分工趋向复杂 D.神权与族权相结合
10.(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考古学家在陶寺遗址的大型墓葬中发现鼍鼓、石磬和土鼓形成固定组合,即使是入葬时间相差100多年的墓葬,三者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且漆木器、厨刀、猪下颌骨也有意陈设摆放。这表明陶寺社会( )
A.形成初步礼制 B.存在贫富差距 C.热衷宗教崇拜 D.出现族群意识
11.(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康德卷,1)据《周礼·秋官·司刺》中记载,西周司法实践中有“三宥”规定。针对有罪行的人,“壹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属于这三种的情况应宽大处理。这一规定反映了西周时期( )
A.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备 B.明德慎罚的治国理念
C.维护贵族阶层的特权 D.注重司法程序的公正
12.(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2)据《后汉书》载,袁安为县功曹时,曾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安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这说明,当时的邮驿( )
A.只负责递送公文 B.已出现私营现象
C.受政府严格管控 D.由功曹专职履责
13.(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2)东汉时期地方大族名士好品评人物,如汝南大族名士许劭与其兄许靖“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曹操前去拜访,得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品评,名声大噪。这种社会风气( )
A.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B.巩固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C.源于察举制度的实行 D.反映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14.(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3)唐太宗时,宰相名号众多,诸如参预朝政、专典机密、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参知机务等,皆可预政事堂议。而高宗时,宰相官称只有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而已,即使是尚书仆射亦须加带名号方得预堂议。据此可知,此时期( )
A.国家大事集体决定 B.宰相权力逐渐增大
C.参议官员品秩低下 D.政事堂议日益规范
15.(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康德卷,3)隋唐以前史书多为私家著述,成书质量良莠不齐。隋文帝下令禁止私人修撰史书,初步确立官修史书制度。唐初,朝廷设立史馆,先属于秘书省著作局,后转移到门下省,再移至中书省,确立由宰相奉敕领衔修撰前代或本朝国史,以后遂相沿成习。史书编纂的变化( )
A.体现儒家伦理对修史的影响 B.有利于修史工作的客观与公正
C.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 D.促进了史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16.(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4)宋初承五代之弊,“虽有谏官,且无言责”。天禧元年于御史台中垂、知杂、推直官外别置侍御史以下六员御史,“专主谏奏”,并不兼领职务,三年内不得差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言事御史”。这表明,宋朝( )
A.一直延用五代谏议体制 B.皇权受约力度增强
C.“台谏分职”方式初现 D.中央机构设置混乱
17.(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4)宋仁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废除进士试考诗赋、帖经、墨义,改为只要求在《易》《诗》《书》《周礼》《礼记》中任选一经,兼治《论语》《孟子》,试策、试论及经文大义。这反映出( )
A.主流思想地位改变 B.人才选拔倾向致用
C.重文风气日益彰显 D.社会活性得到增强
18.(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康德卷,5)明代嘉靖年间在北京修建历代帝王庙,主祀三皇五帝和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等16位开国帝王。清朝建立后,顺治皇帝增加祭祀元朝和辽朝、金朝帝王,康熙皇帝指示礼部择优增祀从夏到明的188位帝王,40多位名臣功臣从祀。清代统治者的举措意在( )
A.强化君臣间的伦理纲常 B.总结历代王朝治国理政经验
C.利用祭祀进行道德教化 D.彰显主权延续与统治合法性
19.(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6)康熙时,只有少数亲信经特许才可以使用密折,不经康熙特许虽封疆大吏亦无权用密折奏事。雍正时,不仅督抚大员可以使用,连知府、道员、副将、参将等中下级官员也可用密折奏事,甚至一些致仕闲居的官员也可用密折向雍正报告事情。此变化反映出( )
A.皇帝掌控力增强 B.君臣关系紧张
C.官员的权力增大 D.朋党斗争激烈
20.(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6)(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君子能则以法行,不能则以法止。故必贤能然后可官,必功立然后可赏。故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摘编自《荀子·王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人才选拔的主要观点。
21.(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魏晋隋唐时期“是由贵族掌握权力,所以有隋文帝、唐太宗等英主出现”,类似西欧中世纪王权衰弱时期的情况。以三省为例,认为“政治成为天子和贵族的协议体”“唐代在政治上有三个重要机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在形式上,中书省代表天子,门下省代表官吏舆论,即贵族的舆论。但因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都出身贵族,贵族并不绝对服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在对臣下上奏的批答中,亦非常友好,并非像下命令一样。”“唐代宰相全部出自贵族阶级,他们一旦得位,即使天子也不能自由动摇其权力。”
——摘编自杨际平《走出“唐宋变革论”的误区》
根据材料,归纳这位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 (要求:评析正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22.(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康德卷,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地方吏治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千石(郡守长官)乎!”司马迁在《史记》首设《循吏列传》,后为历代正史所承袭。下表是《汉书·循吏传》部分循吏事迹。
文翁 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史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黄霸 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然后为条教,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
龚遂 以明经为官,至渤海太守;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召信臣 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其治视民如子,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躬劝耕农,出入阡陌,开通沟渎,以广灌溉;荆州刺史奏信臣为百姓兴利,郡以殷富、赐黄金四十斤。
朱邑 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及死,葬之桐乡西郭外,民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摘编整理自班固《汉书·循吏传》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其主旨,自拟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演进
考点 五年考情(2021-2025) 命题趋势
考点1 中华文明起源与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 (2024·重庆·高考真题 1)西周至春秋墓葬文化变迁 (2021·重庆·高考真题· 1)西周至秦汉“家”的概念演变 2025·重庆·高考真题 16(1)先秦战争礼制(《左传》《司马法》记载) 近五年重庆卷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频率较高,每年至少设置一道试题,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偶尔涉及。五年考题不规律轮流考查四个考点。 试题多采用新史料,以文字形式创设新情景,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考点2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和中枢机构的演变 (2025·重庆·高考真题 5)明代政治决策机制(大礼议事件中的廷议与皇权) (2022·重庆·高考真题3 )唐代枢密使职能
考点3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沿革 (2024·重庆·高考真题 3)唐代节度使制度缺陷 (2023·重庆·高考真题 4)宋代武庙地位变化
考点4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2025·重庆·高考真题 3)唐代政治传统延续(唐文宗选官效仿贞观之治) (2023·重庆·高考真题 3)唐代科举与朋党政治
考点01 中华文明起源与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
1.(2024·重庆·高考真题 1) 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向头。这表明( )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
C.各族同源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
【答案】B
【知识点】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西周时期,关中地区(秦国地域)墓多为北头向,是为华夏代表,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受中原华夏文化影响大,而春秋时期(东周)关中地区墓葬变成西向,说明这一时期关中地区已经有西戎文化的渗透,而且较为明显以至于墓朝向变化,B 项正确;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说法欠妥,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了关中地区一个地方的变化,至于其他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变化没有提及,所以该选项判断为与材料无关,无中生有,排除C项;趋于稳固说法过于绝对,材料谈到关中地区的丧葬文化变化,变化与维持稳定说法 矛盾,而且材料没有谈到其他地区的文化传统变化与否,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1·重庆·高考真题· 1)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瓦解 B.法家思想的发展 C.宗法制的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响
【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五霸”与争霸战争
【解析】由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可知,西周分封制下与国对称的士大夫之家拥有对领地的政治、军事、司法等各种权力,是一个政治单位,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打破了士大夫的宗族组织,使小家庭变成了普遍的社会基本单位,家成为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A项正确;法家思想强调严刑峻法,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西周已经实行宗法制,排除C项;战国和秦朝儒家思想受到打击,排除D项。故选A项。
考点02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和中枢机构的演变
3.(2025·重庆·高考真题 5)1521年嘉靖帝以藩王身份即位,欲尊其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内阁首辅杨延和率朝臣反对,因事关国家礼制根本,遂令朝臣廷议,双方坚持不下,尚在礼部观政的张璁亦上疏言此事,嘉靖帝大喜,“亟下廷臣议”,结果仍不能使他满意。三年后,皇帝的支持者增多,“复下廷议”,未果后“自排廷议定大礼”。可见当时( )
中央决策机构相对规范 B.封建礼制得以强化
C.国家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D.内阁成为决策机构
【答案】A
【知识点】内阁制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521年(中国)。题干描述嘉靖帝通过多次廷议解决“大礼议”争议,最终自行裁定,反映廷议作为决策程序的存在,但皇帝仍掌握最终决定权,这说明廷议仍是制度化的议事环节,“中央决策机构相对规范”符合题意,A项正确;嘉靖帝的行为打破原有礼制,而非强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决策程序的相对规范,未涉及行政体系完善,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仅为顾问机构,无决策权,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2·重庆·高考真题 3 )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 )
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
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
【答案】B
【知识点】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根据材料“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可知枢密使是在皇帝和宰相之间起“下达上传”的中间环节作用,起初只是转呈奏章,并传达给中书门下实施,因此类似秘书机构,B项正确;枢密使到宋朝才负责军事,排除A项;唐朝枢密使还未成为国家政治行政机构,地位在中书省之下,排除C项;材料强调枢密使的职责,并未涉及其下属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考点03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严格
5.(2024·重庆·高考真题 3)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 )
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 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
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 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朝为边疆防御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随着唐朝的逐渐衰落以及节度使势力日益坐大,中央政府难以掌控住地方,故而演变为藩镇割据,可见节度使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A项正确;节度使本身是为了加强边防,由蕃将充任符合实际,只是这一制度下,缺乏制衡和监督,排除B项;节度使手中实权很大,具有边地军队调兵权,排除C项;节度使加重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3·重庆·高考真题 4)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漠视兵家思想 B.抑制地方势力 C.打压民间信仰 D.实行抑武方针
【答案】D
【知识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本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可知,宋代武成王庙数量减少,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说明宋代对于兵家鼻祖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对儒家先圣孔子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宋代重文轻武,D项正确;材料更加强调的抑武方针,而不是漠视兵家思想,排除A项;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无法体现抑制地方势力,排除B项;材料更加强调的抑武方针,没有体现打压民间信仰,排除C项。故选D项。
考点04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7.(2025·重庆·高考真题 3 )唐文宗(827-840年在位)任命魏征五世孙魏謩为谏官时说:“每览国史,未尝不沉吟伸卷,嘉尚(魏征)久之,尔为拾遗,其风不坠,屡献章疏,必道其所以”“吾岂不能虚怀延纳,仰希贞观之理欤?”唐文宗旨在( )
A.表扬魏征的功绩 B.效仿太宗以求治世
C.肯定魏謩的谏言 D.彰显自己知人善任
【答案】B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吾岂不能虚怀延纳,仰希贞观之理欤”可知,唐文宗通过任命魏征后人并引用贞观之治典故,核心意图是效仿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以实现治世,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表扬魏征功绩(“嘉尚久之”)仅是引子而非主旨,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魏謩此时刚被任命,尚未进谏,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知人善任”是手段而非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3·重庆·高考真题 3)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 )
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 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
C.官场礼仪更加繁琐 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
【答案】A
【知识点】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科举制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新科进士向主考官谢恩,结成座主、门生关系,新科进士对于主考官执弟子礼,主考官对新科进士加以教导、提携,容易发展成朋党势力,A项正确;新科进士与主考官形成特殊的亲近关系,主要是影响官场势力和风气,对于官员施政能力、官吏考核制度直接影响不大,排除B项、D项;新科进士与主考官之间的礼仪与当时官场上门生故吏关系下的礼仪相似,或是其组成部分,其主要影响是形成一种特殊的座主、门生关系和势力结合,而非影响官场礼仪,排除C项。故选A项。
9.(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红山文化出土的一种非日用性无底筒形陶器,基本形状和样式较为统一。有学者认为其与宗教活动或丧葬仪式有密切关系,是祭祀中将天、地、人联通在一起的重要媒介。也有学者结合古代文献以及世界民族志的材料,推定其为乐器陶鼓。这种非日用性陶器的出现,说明红山文化时期( )
A.早期国家雏形出现 B.原始农业较为先进
C.社会分工趋向复杂 D.神权与族权相结合
【答案】C
【知识点】红山文化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题目中提到红山文化出土非日用性无底筒形陶器,有多种用途推测,这表明当时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外,还有精力制作特定用途器具,反映出社会分工趋向复杂,C项正确;早期国家雏形以阶级分化、权力机构为特征,红山文化仍属部落联盟阶段,尚未形成国家形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业技术或作物种类,无法直接证明原始农业先进性,排除B项;神权与族权结合多见于商周时期,红山文化虽存在宗教活动,但缺乏族权与神权融合的证据,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考古学家在陶寺遗址的大型墓葬中发现鼍鼓、石磬和土鼓形成固定组合,即使是入葬时间相差100多年的墓葬,三者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且漆木器、厨刀、猪下颌骨也有意陈设摆放。这表明陶寺社会( )
A.形成初步礼制 B.存在贫富差距 C.热衷宗教崇拜 D.出现族群意识
【答案】A
【知识点】龙山文化
【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陶寺遗址大墓中鼍鼓、石磬和土鼓固定组合,且漆器、厨刀等有意陈设,这种墓葬器物摆放的规范性和仪式性,体现出当时已形成初步的礼仪制度,即初步礼制,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不同墓葬随葬品数量、种类等差异对比,无法得出存在贫富差距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宗教崇拜相关信息,不能从墓葬器物组合推断出热衷宗教崇拜,排除C项;虽然墓葬有一定规制,但仅从这些信息难以直接表明出现族群意识,没有足够证据支撑,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康德卷,1)据《周礼·秋官·司刺》中记载,西周司法实践中有“三宥”规定。针对有罪行的人,“壹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属于这三种的情况应宽大处理。这一规定反映了西周时期( )
A.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备 B.明德慎罚的治国理念
C.维护贵族阶层的特权 D.注重司法程序的公正
【答案】B
【知识点】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三宥”规定对“不识”(不了解法律)、“过失”“遗忘”三种情况宽大处理,体现了西周在司法实践中注重区分犯罪情节和主观状态,秉持明德慎罚理念,B项正确;仅“三宥”规定不能体现西周法律制度体系完备,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应包含多方面法律规范及配套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三宥”规定与维护贵族阶层特权的关联,排除C项;“三宥”规定主要是关于对特定犯罪情形的处理原则,而非司法程序公正方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2)据《后汉书》载,袁安为县功曹时,曾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安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这说明,当时的邮驿( )
A.只负责递送公文 B.已出现私营现象
C.受政府严格管控 D.由功曹专职履责
【答案】C
【知识点】文书制度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袁安认为,若为公事,有邮驿为其传递信息,若是私事,就不应该使用邮驿,从侧面说明当时的邮驿受政府管控的较为严格,C项正确;只负责递送公文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邮驿受管控严格,没有涉及私营的信息,排除B项;由功曹专职履责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2)东汉时期地方大族名士好品评人物,如汝南大族名士许劭与其兄许靖“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曹操前去拜访,得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品评,名声大噪。这种社会风气( )
A.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B.巩固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C.源于察举制度的实行 D.反映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答案】C
【知识点】察举制
【解析】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汉代察举制度以乡里清议方式对某位士人德才予以评判,作为推荐依据,称为乡举里选。地方大族名士对人物点评对地方社会舆论有极大的影响力,故这种社会风气与汉代察举制度的推行有关,C项正确;这种社会风气使地方大族操纵影响察举制度,不一定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排除A项;这种社会风气与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无关,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度确立于曹魏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4.(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3)唐太宗时,宰相名号众多,诸如参预朝政、专典机密、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参知机务等,皆可预政事堂议。而高宗时,宰相官称只有中书令、侍中、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而已,即使是尚书仆射亦须加带名号方得预堂议。据此可知,此时期( )
A.国家大事集体决定 B.宰相权力逐渐增大
C.参议官员品秩低下 D.政事堂议日益规范
【答案】D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下宰相的名号众多,且须加带名号方可参与政事堂的议事,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强化了皇权,同时多人参与议事也有利于国家政策决策的合理化,政事堂议日益规范,D项正确;结合中国古代史实,国家大事集体参与讨论,但决定权依然在皇帝手中,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下宰相权力逐渐被削弱,而非强化,排除B项;参议官员须加带名号方得预堂议,而非品秩低下,排除C项。故选D项。
15.(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康德卷,3)隋唐以前史书多为私家著述,成书质量良莠不齐。隋文帝下令禁止私人修撰史书,初步确立官修史书制度。唐初,朝廷设立史馆,先属于秘书省著作局,后转移到门下省,再移至中书省,确立由宰相奉敕领衔修撰前代或本朝国史,以后遂相沿成习。史书编纂的变化( )
A.体现儒家伦理对修史的影响 B.有利于修史工作的客观与公正
C.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 D.促进了史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答案】B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根据材料“隋文帝下令禁止私人修撰史书,初步确立官修史书制度。唐初,朝廷设立史馆,先属于秘书省著作局,后转移到门下省,再移至中书省,确立由宰相奉敕领衔修撰前代或本朝国史,以后遂相沿成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官修史书制度得以确立,由朝廷设立史馆,宰相奉敕领衔修撰前代或本朝国史。这种官方组织修史的方式能够利用更多的资源,对史实进行更全面、深入的考证,减少私家著述中可能存在的主观片面性,有利于修史工作的客观与公正,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修史从私家著述到官修的转变,没有涉及儒家伦理与修史的联系,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强化往往体现在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等方面,材料没有体现这些信息与修史制度的联系,无法得出“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的结论,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讲述了修史主体从私人变为官方的变化,没有涉及官方的史学研究方法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4)宋初承五代之弊,“虽有谏官,且无言责”。天禧元年于御史台中垂、知杂、推直官外别置侍御史以下六员御史,“专主谏奏”,并不兼领职务,三年内不得差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言事御史”。这表明,宋朝( )
A.一直延用五代谏议体制 B.皇权受约力度增强
C.“台谏分职”方式初现 D.中央机构设置混乱
【答案】B
【知识点】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监察制度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朝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并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言事的责任,谏院逐渐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皇权的制约,B项正确;宋代并非一直沿用五代谏议体制,说法错误,排除A项;“台谏分职”在唐代就已经存在,宋代实行台谏合一,排除C项;宋王朝分散监察权,在中央和地方上设各级监察机构,实行层层监督,而非设置混乱,排除D项。故选B项。
17.(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4)宋仁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废除进士试考诗赋、帖经、墨义,改为只要求在《易》《诗》《书》《周礼》《礼记》中任选一经,兼治《论语》《孟子》,试策、试论及经文大义。这反映出( )
A.主流思想地位改变 B.人才选拔倾向致用
C.重文风气日益彰显 D.社会活性得到增强
【答案】B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王安石变法对科举内容进行重大改革,从考诗赋、帖经、墨义等识记背诵类的内容改为试策、试论等对现实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问题发表看法的内容,体现了人才选拔的实用性,B项正确;宋代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是科举考试内容改变,并没有涉及社会风气的转变,排除C项;材料对于科举制度内容的改革是为了更好的选拔适用于现实需要的人才,本质上不是为了增强社会活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8.(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康德卷,5)明代嘉靖年间在北京修建历代帝王庙,主祀三皇五帝和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汉高祖等16位开国帝王。清朝建立后,顺治皇帝增加祭祀元朝和辽朝、金朝帝王,康熙皇帝指示礼部择优增祀从夏到明的188位帝王,40多位名臣功臣从祀。清代统治者的举措意在( )
A.强化君臣间的伦理纲常 B.总结历代王朝治国理政经验
C.利用祭祀进行道德教化 D.彰显主权延续与统治合法性
【答案】D
【知识点】“康乾盛世”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顺治皇帝增加祭祀元朝和辽朝、金朝帝王,康熙皇帝指示礼部择优增祀从夏到明的188位帝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通过将辽、金、元等非汉人王朝纳入祭祀体系,强调自身对多民族历史传统的继承,以此彰显政权正统性与合法性,D项正确;材料中虽提到“40多位名臣功臣从祀”,但清朝举措的核心是扩大帝王祭祀范围,尤其是少数民族政权,而非重点强化君臣伦理关系,排除A项;增祀历代帝王并非直接总结治国经验,而是通过构建历史延续性巩固统治,排除B项;祭祀虽具教化功能,但清朝此举更侧重政治合法性的建构,而非单纯道德教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9.(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6)康熙时,只有少数亲信经特许才可以使用密折,不经康熙特许虽封疆大吏亦无权用密折奏事。雍正时,不仅督抚大员可以使用,连知府、道员、副将、参将等中下级官员也可用密折奏事,甚至一些致仕闲居的官员也可用密折向雍正报告事情。此变化反映出( )
A.皇帝掌控力增强 B.君臣关系紧张
C.官员的权力增大 D.朋党斗争激烈
【答案】A
【知识点】密折制度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地方上具有密折陈事权的官员范围的广泛,这样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皇帝掌控力增强,A项正确;密折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材料没有涉及君臣关系紧张信息,排除B项;官员能用密折奏事,并不能说明其权力的增大,排除C项;密折制度的实行,与朋党斗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0.(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6)(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君子能则以法行,不能则以法止。故必贤能然后可官,必功立然后可赏。故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摘编自《荀子·王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人才选拔的主要观点。
【答案】(1)人才选拔应德才兼备重视能力而非出身:用法律规范人才选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解析】(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主要观点:据材料一“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能属于礼义……”可知,人才选拔应德才兼备,打破出身限制;据材料一“君子能则以法行……无功不赏,无罪不罚”可知,主张以法律规范选拔,建立动态奖惩机制。
21.(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魏晋隋唐时期“是由贵族掌握权力,所以有隋文帝、唐太宗等英主出现”,类似西欧中世纪王权衰弱时期的情况。以三省为例,认为“政治成为天子和贵族的协议体”“唐代在政治上有三个重要机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在形式上,中书省代表天子,门下省代表官吏舆论,即贵族的舆论。但因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都出身贵族,贵族并不绝对服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在对臣下上奏的批答中,亦非常友好,并非像下命令一样。”“唐代宰相全部出自贵族阶级,他们一旦得位,即使天子也不能自由动摇其权力。”
——摘编自杨际平《走出“唐宋变革论”的误区》
根据材料,归纳这位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 (要求:评析正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达清晰。)
【答案】学者观点归纳:学者认为魏晋隋唐政治由贵族主导,三省制是天子与贵族共治的协议体,宰相权力稳固且天子难以动摇,类似西欧中世纪王权衰弱局面。
评析:此观点部分符合史实,但存在偏差。合理性:魏晋隋唐门阀势力强大,三省长官多出身贵族(如关陇集团),中书、门下省对皇权形成制衡,贵族舆论(如“清流”评议)确实影响决策,体现贵族与王权的合作。局限性:皇权强化:三省制本质服务于皇权,如唐太宗通过分割相权加强集权,武则天以“同平章事”打破贵族垄断。制度差异:西欧王权衰弱源于封建割据,而中国隋唐是中央集权,贵族依附皇权,科举制逐渐削弱门阀基础,与西欧有本质区别。历史趋势:隋唐后期贵族势力衰退,皇权与官僚制结合更紧密,学者忽视制度演变中皇权强化的主线。
结论:学者揭示了贵族对魏晋隋唐政治的影响,但过度类比西欧且忽略皇权主导性,需结合制度动态演变全面看待。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为古代中国。首先,题干要求根据材料,归纳这位学者的观点:根据材料信息“魏晋隋唐时期‘是由贵族掌握权力,所以有隋文帝、唐太宗等英主出现’”“唐代在政治上有三个重要机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学者观点:魏晋隋唐政治由贵族主导,三省制是天子与贵族共治的协议体,宰相权力稳固且天子难以动摇,类似西欧中世纪王权衰弱局面。其次,综合题干和材料的主干信息可知:学者观点: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由贵族主导,三省制是天子与贵族共治的协议体。具体表现:唐代宰相全部出自贵族阶级,三省长官多出身贵族,天子并不绝对控制这些官员,且天子对臣下的批答非常友好,不似命令。类比西欧:类似西欧中世纪王权衰弱时期的情况,贵族与王权之间形成了一种合作而非完全服从的关系。第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此观点部分符合史实,但存在偏差。合理性:魏晋隋唐门阀势力强大:三省长官多出身贵族(如关陇集团),中书、门下省对皇权形成制衡,贵族舆论(如“清流”评议)确实影响决策,体现贵族与王权的合作。三省制的作用:三省制中的中书省代表天子,门下省代表官吏舆论,即贵族的舆论,这种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贵族与天子之间的协商机制。局限性:皇权强化:三省制本质服务于皇权,如唐太宗通过分割相权加强集权,武则天以“同平章事”打破贵族垄断。这表明皇权并非完全受制于贵族,而是通过制度设计来强化自身权力。制度差异:西欧王权衰弱源于封建割据,而中国隋唐是中央集权,贵族依附皇权,科举制逐渐削弱门阀基础,与西欧有本质区别。中国隋唐时期的贵族虽然强大,但最终还是依赖于皇权的支持。历史趋势:隋唐后期贵族势力衰退,皇权与官僚制结合更紧密,学者忽视了制度演变中皇权强化的主线。例如,科举制的推行使得更多的寒门子弟有机会进入政府,逐步削弱了门阀贵族的基础。最后,升华总结:综上所述,学者揭示了贵族对魏晋隋唐政治的影响,但过度类比西欧且忽略皇权主导性,需结合制度动态演变全面看待。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确实受到贵族阶层的深刻影响,三省制的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贵族与皇权之间的协商关系。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皇权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如科举制、分割相权等)逐步强化自身权力,贵族势力逐渐被削弱。
22.(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康德卷,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地方吏治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千石(郡守长官)乎!”司马迁在《史记》首设《循吏列传》,后为历代正史所承袭。下表是《汉书·循吏传》部分循吏事迹。
文翁 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史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黄霸 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然后为条教,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
龚遂 以明经为官,至渤海太守;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召信臣 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其治视民如子,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躬劝耕农,出入阡陌,开通沟渎,以广灌溉;荆州刺史奏信臣为百姓兴利,郡以殷富、赐黄金四十斤。
朱邑 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及死,葬之桐乡西郭外,民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摘编整理自班固《汉书·循吏传》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其主旨,自拟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
观点:循吏对古代地方治理起到关键作用 。
论述:中国古代地方吏治关乎国家治理,循吏是其中的重要力量。文翁任蜀郡守时,重视教育,修建学官,使蜀地文化得到极大发展,蜀地到京师学习的人数可与齐鲁地区相比,推动了当地文化教育的进步,提升了民众素养。黄霸为地方官时,选择良吏宣传诏令,关注民生,劝民务农耕桑、节用殖财,使当地户口增加,治理效果显著,得到民众拥护。龚遂任渤海太守时,针对当地风俗和经济状况,躬率俭约,劝民务农桑,使郡中粮食积储增加,吏民生活富足,社会矛盾减少。召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开通沟渠,扩大灌溉面积,深受吏民爱戴,被称为“召父”。朱邑为人忠厚,公正廉洁,死后民众为其立祠祭祀。这些循吏通过推行仁政、发展经济、重视教育等举措,促进了地方的稳定和发展,对古代地方治理起到了关键作用 。
(观点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史实准确即可得分 )
【知识点】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解析】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地方吏治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得出论题为,循吏对古代地方治理起到关键作用。然后,根据材料“文翁,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史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得出,文翁任蜀郡守时,重视教育,修建学官,使蜀地文化得到极大发展,蜀地到京师学习的人数可与齐鲁地区相比,推动了当地文化教育的进步,提升了民众素养。根据材料“黄霸,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然后为条教,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得出,黄霸为地方官时,选择良吏宣传诏令,关注民生,劝民务农耕桑、节用殖财,使当地户口增加,治理效果显著,得到民众拥护。根据材料“龚遂,以明经为官,至渤海太守;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得出,龚遂任渤海太守时,针对当地风俗和经济状况,躬率俭约,劝民务农桑,使郡中粮食积储增加,吏民生活富足,社会矛盾减少。根据材料“召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其治视民如子,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躬劝耕农,出入阡陌,开通沟渎,以广灌溉;荆州刺史奏信臣为百姓兴利,郡以殷富、赐黄金四十斤。”得出,召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开通沟渠,扩大灌溉面积,深受吏民爱戴,被称为“召父”。根据材料“朱邑,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及死,葬之桐乡西郭外,民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得出,朱邑为人忠厚,公正廉洁,死后民众为其立祠祭祀。最后,综上所述,这些循吏通过推行仁政、发展经济、重视教育等举措,促进了地方的稳定和发展,对古代地方治理起到了关键作用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