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6 15:4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其基本进程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2.知道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背景与过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3.知道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了解战后战胜国建立的世界秩序及其局限性。4.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5.通过了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教材分析 1914年,一战爆发,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后签署了《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一战激化了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此外,俄国在一战期间爆发了由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
素养目标 1.了解一战的进程;了解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了解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知道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 了解一战爆发的原因,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过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知道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学习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通过学习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认识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唯物史观)3.理解一战的影响,知道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作用;评价苏联模式;了解印度非暴力不合作、埃及华夫脱运动的背景、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4.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树立和平思想;学习列宁的首创精神,认识杰出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了解苏联模式的弊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十月革命的意义;《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埃及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教学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十月革命的背景;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评价苏联模式;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过程及方法 二度创作
一、导入新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是世界大国实力对比变化的结果,确立了新的国际秩序。这两个条约是怎样形成的?各有哪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1、阅读教材,从中找出巴黎和会的相关信息 时间1919年1月—6月地点巴黎凡尔赛宫中心议题 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 与会国参加和议的有27个国家的代表。苏维埃俄国和战败的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被排斥在和会之外 会议主宰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主要内容 ①协约国与德国签订《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②决定建立国际联盟。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2、根据材料分析列强参加和会的目的和巴黎和会的实质。 材料:各国参加和会的意图。国家意图美国扶持德国,对抗英法,争夺世界霸主英国反对法国过份削弱德国,实行欧洲大陆均衡政策,维护世界霸主。 法国尽量肢解德国,削弱德国力量,争夺欧洲霸主意大利确立地中海地区的霸权日本夺取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独占中国,称霸亚太地区教师总结:目的:重新瓜分世界。实质:战胜国瓜分战利品,建立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的分赃会议。3、《凡尔赛条约》领土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体现法国利益军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限制陆军人数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德国可牵制法国和苏俄。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最能体现帝国主义分赃会议的实质4、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的影响教师讲述:继《凡尔赛条约》后,协约国又先后同战败的奥、保、匈、土签订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5、《凡尔赛条约》能解决各国之间的矛盾吗?为什么?思考:《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各国有什么反应 ?(1)假如你是战败的德国人? 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矛盾(2)假如你是战胜国的英法?(3)假如你是战胜国的意美? 战胜国之间矛盾(4)假如你是半殖民地中国? 帝国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6、阅读教材相关史事并结合八年级知识,思考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中国北洋政府派出的四位代表,提出收回曾被德国占领的山东省及特权,结果如何?教师讲述:列强却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全部转给日本,作为日本参加战争的回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弱国无外交,外交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也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7、国际联盟——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教师讲述:巴黎和会还决定建立维护世界和平、制裁侵略的国际联盟机构,但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外。美国因为夺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尚未实现,既不批准《凡尔赛条约》,也不加入国际联盟。国际联盟标榜“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实则被英法操纵,是帝国主义维护战后新秩序的工具。国联对德、意、日侵略政策的纵容、姑息,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联也在1946年4月正式宣布解散。(二)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目的、议题等问题。教师总结:(1)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2)目的:为了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3)议题:讨论远东(主要是中国问题)和海军军备问题。(4)时空:1921年11月;华盛顿。(5)代表: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9个国家的代表。(6)主导国:美国。2、《九国公约》(1)内容: 第一条 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 (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三)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九国公约》节选(2)影响: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实质)。 3、补充: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代表提出,《凡尔赛条约》有关中国山东问题的内容,损害了中国利益,应予以取消,并希望会议促使日本放弃有关山东问题的无理要求。出于削弱日本在华势力的考虑,美、英两国对中国的要求表示支持。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斗争,也迫于美英两国的压力,日本代表不得不与中国代表签订条约。中国收回了山东的大部分权益。 (4)华盛顿会议的影响:华盛顿会议,在美国居主导地位,中国被宰割,日本受抑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太地区的统治秩序。(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形成: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3、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美国1923-1929年,整个工业生产率提高40%;法国1924年工业生产总量超过战前水平;英国1929年的工业产量也达到1913年水平。材料二:当德国了解到《凡尔赛条约》内容后,愤怒和屈辱感迅速在德国国内蔓延,起初德国政府拒绝接受条约,德国海军以自沉舰艇的方式表达对条约的不满 。材料三:列宁说:“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大国(美日)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教师总结: 一方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确立了一战后的世界新秩序,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另一方面,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埋下了新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为新的世界大战爆发埋下隐患。 【归纳总结】比较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时间、地点1919年1月 法国巴黎1921年11月 美国华盛顿出席国家27个战胜国代表(苏俄未被邀请)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9个国家操纵国英法美美国中心议题讨论对德和约讨论中国问题签订条约《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作用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调整战胜国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关于中国的规定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收回山东大部分权益,但各国在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对中国的影响爆发五四运动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形成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同点目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性质帝国主义操纵,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影响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但又埋下了新的隐患。都有涉及中国问题,侵犯中国主权。三、课堂小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为将来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了仇恨的火种。 根据预习情况完成表格。根据预习情况完成表格。激情入境,学生角色扮演,体会不同国家的不同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