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8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全国通用)(原卷版+解析版)-【好题精选】五年(2021-2025)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8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全国通用)(原卷版+解析版)-【好题精选】五年(2021-2025)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6 22:21:0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8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考点 五年考情(2021-2025) 命题趋势
(5年23考) 2025 陕晋青宁卷;北京卷;浙江卷;黑吉辽蒙卷;浙江卷 二战后的世界新变化和当代世界的发展主要的备考关注点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机制,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大多模仿苏联体制,苏联系列改革未能成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瓦解和新兴国家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影响下的“黄金时代”,到经济危机冲击下的“滞胀”时期,再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发展,世界经济呈体系化、制度化、组织化、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刻影响世界。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
2024 山东卷;北京卷
2023 新课标卷;浙江卷6月;天津卷
2022 天津卷;海南卷;广东卷;山东卷;湖南卷;浙江卷1月;
2021 江苏卷;海南卷;湖北卷;辽宁卷2道;浙江卷1月;天津卷
考点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1.(2025年陕晋青宁卷)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中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关系。针对这一状况,法国总统蓬皮杜和西德总理勃兰特在12月初举行会晤,同意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中,缩小欧共体成员国间的汇率波动幅度。法德首脑达成的共识( )
A.缓解了当时严重的经济危机 B.有利于欧洲推进经济一体化
C.反映出摆脱美国控制的意愿 D.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2.(2025年北京卷)结合所学,对如图理解正确的是( )
发达国家在全球商品出口额所占比例(%)
①发达国家忽视科技产业创新 ②新兴经济体制造业迅速发展
③发达国家部分产业向外转移 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受到阻碍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2025年浙江卷)社会信息化促进了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然而,下图漫画中的美国却“满面笑容”地堆砌“数字壁垒”,使得其他国家应用程序(APP)的进入变得更加困难。该漫画旨在反映( )
A.社会信息化使信息安全的保护日益困难
B.美国试图阻碍数字信息的正常流通
C.人机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D.美国热衷于创造数字壁垒纪录
4.(2025年黑吉辽蒙卷)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地处偏远,受气候变化、极端自然灾害等影响更为强烈。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通过了决议《我们希望的未来》,呼吁联合国系统加强对这些国家的支持。由此可见,这些国家的发展有赖于( )
A.地缘政治的稳定 B.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5.(2025年浙江卷)下图所示漫画,“地球修理工”满脸忧愁地看着引擎盖下面频发的“山火、飓风和海啸”而无从下手,该漫画意在说明( )
A.能源危机严重影响着全球化的进程
B.国际社会消极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C.交通安全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问题
D.生态环境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6.(2024年山东卷)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示意图。导致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经济竞争力下降 B.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
C.欧洲产业结构的调整 D.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7.(2024年北京卷)1920年,有思维的机器人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1962年,工业机器人实现商业化。2007年,全球机器人安装量达650万台。近年,欧盟出台了《欧洲机器人技术民事法律规则》《机器人技术工程师伦理行为准则》《人工智能法案》等。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学创作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理论来源
②二战后科技进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化发展
③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关系的新变革
④人们对机器人发展的潜在风险加以防范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2023年新课标卷)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
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 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
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
9.(2023年浙江卷6月)进入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但是,我们必须同时看到,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种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如果说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源于自身质的规定性的话,那么民族或地区文化也有自己内在的运行逻辑。这一材料旨在说明( )
A.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
B.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应按照固有轨迹各自演进
C.世界各民族需要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D.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应有之意
10.(2023年天津卷)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美两国签订了多个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的协定,而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限制了彩电出口,但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 )
A.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 B.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根本变化
C.说明了日本国内市场的扩大 D.奠定了国际合作的全新基础
11.(2022年天津卷)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 )
A.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 B.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C.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 D.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
12.(2022年海南卷)如图中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排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体制机制创新 B.生产要素增加 C.产业结构优化 D.信息技术推动
13.(2022年广东卷)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意在
A.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B.联合欧洲消除滞胀危机
C.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 D.加大与苏联对抗的强度
14.(2022年山东卷)1967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
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 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
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
15.(2022年湖南卷)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道:“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 )
A.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 B.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
C.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 D.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
16.(2022年浙江卷1月)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生效,但倡导欧洲统一的人们所希望看到的,远不仅仅是一个共同市场或关税同盟。对他们而言,共同市场只不过是实现“欧罗巴合众国”梦想的序曲。其后,助力他们实现“梦想”的举措包括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②欧洲统一货币的正式启用
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
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的签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2021年江苏卷)2003年1月,欧洲议会就是否支持英国对伊拉克动武进行辩论、投票,法、德两国要求一切可能和平解决危机,其主张获281票支持,209票反对。会后,英、意、葡等欧盟5个和东欧3个入盟候选国领导人联名发表公开信,表示坚决支持美国对伊战争。由此可知
A.欧美联盟关系裂痕凸显 B.英国脱欧倾向初露端倪
C.美国极力操控欧洲议会 D.法德两国主宰欧盟事务
18.(2021年海南卷)如图“欧洲站立”摘自《扩张》(1986年12月),站台上显示的是1970年各方的购买力数额。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B.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C.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出现 D.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
19.(2021年湖北卷)1957年《罗马条约》签署时,条约文本因故无法打印。为免迁延生变,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代表决定先在空白纸上签名,这就是著名的“空白页面”故事。这一违背常规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
A.西欧货币同盟建立迫在眉睫 B.欧洲各国形成高度政治互信
C.与会各国实现联合愿望迫切 D.共同应对石油危机刻不容缓
20.(2021年辽宁卷)如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盟成员国示意图。符合欧盟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A.①③②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④③①②
21.(2021年辽宁卷)1851年欧洲国家召开第一次国际卫生大会,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尔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成为疫病防治领域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倡导者、领导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在此过程中,国际卫生防疫体系
A.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 B.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
C.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D.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
22.(2021年浙江卷1月)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东道主克林顿总统提出一项计划,推进实行“安全与经济、双边与多边并重”的战略合作。该会议将“一个松散的论坛或机构升格为首脑会议”,美国还企图在这一组织中担任领导地位。结合所学判断,该组织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美洲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3.(2021年天津卷)某学者提出,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予以形象地展示。据此可以认识到
A.科技发展消除了国家界限 B.世界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
C.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全貌 D.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8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考点 五年考情(2021-2025) 命题趋势
(5年23考) 2025 陕晋青宁卷;北京卷;浙江卷;黑吉辽蒙卷;浙江卷 二战后的世界新变化和当代世界的发展主要的备考关注点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机制,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大多模仿苏联体制,苏联系列改革未能成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瓦解和新兴国家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影响下的“黄金时代”,到经济危机冲击下的“滞胀”时期,再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发展,世界经济呈体系化、制度化、组织化、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刻影响世界。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
2024 山东卷;北京卷
2023 新课标卷;浙江卷6月;天津卷
2022 天津卷;海南卷;广东卷;山东卷;湖南卷;浙江卷1月;
2021 江苏卷;海南卷;湖北卷;辽宁卷2道;浙江卷1月;天津卷
考点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1.(2025年陕晋青宁卷)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中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关系。针对这一状况,法国总统蓬皮杜和西德总理勃兰特在12月初举行会晤,同意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中,缩小欧共体成员国间的汇率波动幅度。法德首脑达成的共识( )
A.缓解了当时严重的经济危机 B.有利于欧洲推进经济一体化
C.反映出摆脱美国控制的意愿 D.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答案】B
【解析】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71年(欧美)。题干中,1971年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法德首脑同意缩小欧共体成员国汇率波动幅度,这一举措旨在加强欧洲内部货币合作,减少对美元的依赖,直接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如后来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B项正确;当时经济危机尚未全面爆发,且法德合作并非直接缓解危机,排除A项;题干措施更聚焦欧洲内部协调,而非直接对抗美国,排除C项;法德共识是应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而非加速崩溃,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5年北京卷)结合所学,对如图理解正确的是( )
发达国家在全球商品出口额所占比例(%)
①发达国家忽视科技产业创新 ②新兴经济体制造业迅速发展
③发达国家部分产业向外转移 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受到阻碍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发达国家出口占比下降,反衬新兴经济体出口占比上升,②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发达国家出口比例下降,结合所学可知,主因低端制造业外迁至成本更低地区。③正确,故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发达国家正强化高端制造与创新,产业转移是为聚焦高附加值领域,非“忽视创新”。①错误,排除AC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发达国家出口比例下降,体现了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本身是全球化深化的表现,④错误,排除B项。故选D项。
3.(2025年浙江卷)社会信息化促进了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然而,下图漫画中的美国却“满面笑容”地堆砌“数字壁垒”,使得其他国家应用程序(APP)的进入变得更加困难。该漫画旨在反映( )
A.社会信息化使信息安全的保护日益困难
B.美国试图阻碍数字信息的正常流通
C.人机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D.美国热衷于创造数字壁垒纪录
【答案】B
【解析】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是现代美国。漫画中明确展示美国“满面笑容”地堆砌“数字壁垒”,使得其他国家应用程序(APP)进入变得更加困难。这清晰地表明美国通过这种手段,主观上试图阻碍数字信息在国际间的正常流通,以维护自身在数字领域的某种优势或利益,B项正确;漫画中没有直接体现出由于社会信息化带来的信息安全保护方面的困境,更多地是突出美国对数字信息正常流通的干预,排除A项;整个漫画内容主要围绕美国堆砌“数字壁垒”以及对其他国家应用程序进入造成的阻碍展开,没有任何关于“人机关系”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漫画的重点并非强调美国热衷于创造所谓的“数字壁垒纪录”,而是通过美国堆砌“数字壁垒”这一行为,揭示其背后试图阻碍数字信息正常流通的目的,“创造数字壁垒纪录”只是对画面表面行为的一种片面解读,没有触及到美国行为的实质意图,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5年黑吉辽蒙卷)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地处偏远,受气候变化、极端自然灾害等影响更为强烈。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通过了决议《我们希望的未来》,呼吁联合国系统加强对这些国家的支持。由此可见,这些国家的发展有赖于( )
A.地缘政治的稳定 B.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
C.自然环境的改善 D.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今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我们希望的未来》决议的核心是推动联合国系统及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对小岛屿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属于国际层面的集体行动,直接对应“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D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地缘政治(如领土争端、势力范围),核心问题是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属于环境与发展议题,与地缘政治无关,排除A项;题干主体是“联合国系统”推动的全球性支持,而非“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排除B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小岛屿国家的困境源于自然环境恶化,但题干强调的是“联合国呼吁支持”这一“人为行动”,而非自然环境自身的改善,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5年浙江卷)下图所示漫画,“地球修理工”满脸忧愁地看着引擎盖下面频发的“山火、飓风和海啸”而无从下手,该漫画意在说明( )
A.能源危机严重影响着全球化的进程
B.国际社会消极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C.交通安全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问题
D.生态环境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中“地球修理工”面对引擎盖下的山火、飓风和海啸这些生态环境问题而忧愁、无从下手,生动形象地表明了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而这些问题显然会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D项正确;漫画主要呈现的是山火、飓风和海啸等自然灾害,并没有直接体现能源危机相关内容,比如能源短缺、能源价格波动等,所以无法得出能源危机严重影响全球化进程的结论,排除A项;漫画中没有关于国际社会对漫画所述问题的应对态度,因而也就不能得出国际社会消极应对的问题,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漫画重点在于地球所面临的山火、飓风和海啸等生态环境问题,而不是交通安全问题,二者不是同一范畴,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4年山东卷)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示意图。导致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经济竞争力下降 B.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
C.欧洲产业结构的调整 D.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英国。根据图示饼状图可知,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中,制成品占比大量增加,原料进口比例大量减少,这说明二战后到8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相对衰落,经济竞争力下降,A项正确;制成品占比大量增加,原料进口比例大量减少,和环保保护主义无关,排除B项;欧洲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是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材料中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变化能反映出经济全球化发展,但这不是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变化的原因,因果颠倒,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4年北京卷)1920年,有思维的机器人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1962年,工业机器人实现商业化。2007年,全球机器人安装量达650万台。近年,欧盟出台了《欧洲机器人技术民事法律规则》《机器人技术工程师伦理行为准则》《人工智能法案》等。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学创作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理论来源
②二战后科技进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化发展
③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关系的新变革
④人们对机器人发展的潜在风险加以防范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根据材料“1962年,工业机器人实现商业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科技进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化发展,②正确;根据材料“欧盟出台了《欧洲机器人技术民事法律规则》《机器人技术工程师伦理行为准则》《人工智能法案》等”可以看出当代人们开始立法对机器人发展的潜在风险加以防范,④正确;所以D项正确;文学创作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理论来源不符合史实,①错误;当今社会生产关系并未出现新变革,③错误;所以排除ABC项。故选D项。
8.(2023年新课标卷)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
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 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
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材料“一些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今,发达国家普遍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中国家正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这一时期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这是企图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推卸其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问题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故发达国家的这一主张主要目的就是要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卸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维护本国利益,C项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目的是推卸责任,维护本国利益,而不是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排除A项;当前秩序是维护发达国家利益的,发达国家并不希望建立新的秩序,排除B项;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并不是其目的,只是发达国家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推卸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维护本国利益的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3年浙江卷6月)进入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但是,我们必须同时看到,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种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如果说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源于自身质的规定性的话,那么民族或地区文化也有自己内在的运行逻辑。这一材料旨在说明( )
A.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
B.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应按照固有轨迹各自演进
C.世界各民族需要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D.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应有之意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和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种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所以在世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民族或地区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并不是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各民族和各地区的文化在保持自身文化特性的前提下,也应当去吸收融合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并不是“各自演进”,排除B项;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表述片面,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去吸收,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3年天津卷)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美两国签订了多个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的协定,而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限制了彩电出口,但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 )
A.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 B.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根本变化
C.说明了日本国内市场的扩大 D.奠定了国际合作的全新基础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日)。根据材料“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美两国签订了多个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的协定,而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限制了彩电出口,但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可知,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反映了两国经济联系密切,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A项正确;此时的世界格局依旧是美苏两极对峙,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日本对美国的贸易处于优势地位,未涉及日本国内市场情况,排除C项;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反映了两国经济联系密切,未体现国际合作的全新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2年天津卷)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 )
A.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 B.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C.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 D.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0年至1985年,能源消耗量增长的倍数远大于人口增长的倍数,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可见,人口增长带来了能源问题,提醒人们要重视可持续发展,B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南北发展不平衡指的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不平衡,这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与题干信息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2年海南卷)如图中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排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体制机制创新 B.生产要素增加 C.产业结构优化 D.信息技术推动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排名变化”可知,1980年至1989年,美国、日本、苏联对世界发展的贡献大,1990年至1999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确立,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开始增加,2000年至2009年,中国入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经济增长贡献异军突起,2010年以来,中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增长稳定,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排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就是中国在不断的进行体制与机制的创新,A项正确;生产要素的增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产业结构优化,在材料中体现的信息不足,排除C项;信息技术的推动,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3.(2022年广东卷)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意在
A.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B.联合欧洲消除滞胀危机
C.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 D.加大与苏联对抗的强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及所学知识可得,美国现在要调整与欧洲之间的关系,符合美国现在利益的需求,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关信息,排除A项;1973年-198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以滞胀为特征的经济危机,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美国对抗苏联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4.(2022年山东卷)1967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
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 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
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可知,法国学者倡导欧洲国家迅速采取行动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避免欧洲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说明学者认为欧洲受到挑战并对未来有所担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发展模式,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强调学者对欧洲的认识,没有涉及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的威胁,排除D项。故选C项。
15.(2022年湖南卷)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道:“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 )
A.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 B.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
C.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 D.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可知,二战对欧洲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二战后,为重振欧洲,必须走向联合来增强自己的实力,B项正确;“消除国家边界”与实际不符,排除A项;意识形态是针对社会主义而言的,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欧洲实力的增强,并不是保卫和平,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2年浙江卷1月)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生效,但倡导欧洲统一的人们所希望看到的,远不仅仅是一个共同市场或关税同盟。对他们而言,共同市场只不过是实现“欧罗巴合众国”梦想的序曲。其后,助力他们实现“梦想”的举措包括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②欧洲统一货币的正式启用
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
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的签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欧罗巴合众国”梦想指欧洲一体化。根据所学可知,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①;2002年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②正确;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③正确;1947年10月,美、中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即关贸总协定,与欧洲一体化无关,排除④;②③正确,故C项正确;①④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2021年江苏卷)2003年1月,欧洲议会就是否支持英国对伊拉克动武进行辩论、投票,法、德两国要求一切可能和平解决危机,其主张获281票支持,209票反对。会后,英、意、葡等欧盟5个和东欧3个入盟候选国领导人联名发表公开信,表示坚决支持美国对伊战争。由此可知
A.欧美联盟关系裂痕凸显 B.英国脱欧倾向初露端倪
C.美国极力操控欧洲议会 D.法德两国主宰欧盟事务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法、德两国反对英国参与对伊拉克动武,但英、意、葡等国却坚持支持美国对伊战争,这说明了欧盟内部的矛盾以及美欧联盟关系裂痕凸显,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盟成员国对伊拉克动武的不同态度,没有体现英国脱欧倾向,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对欧洲议会的操纵,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欧盟内部的矛盾与分歧,没有体现欧盟的主宰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8.(2021年海南卷)如图“欧洲站立”摘自《扩张》(1986年12月),站台上显示的是1970年各方的购买力数额。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B.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C.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出现 D.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
【答案】B
【解析】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原因在于日本经过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B项正确;A项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A项;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新经济”,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得出当时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排除D项。故选B项。
19.(2021年湖北卷)1957年《罗马条约》签署时,条约文本因故无法打印。为免迁延生变,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代表决定先在空白纸上签名,这就是著名的“空白页面”故事。这一违背常规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
A.西欧货币同盟建立迫在眉睫 B.欧洲各国形成高度政治互信
C.与会各国实现联合愿望迫切 D.共同应对石油危机刻不容缓
【答案】C
【解析】根据“为免迁延生变,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代表决定先在空白纸上签名”可知各国代表在空白页上签字是为了避免出现变故,这也从侧面说明与会各国实现联合的迫切愿望,C项正确;此时是为了实现欧洲的联合,并不是建立货币同盟,排除A项;在空白页上签字并不能说明欧洲各国形成了高度政治互信,排除B项;此时欧洲各国并不是为了应对石油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
20.(2021年辽宁卷)如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盟成员国示意图。符合欧盟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A.①③②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④③①②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5年1月1日,瑞典、芬兰、奥地利正式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2007年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加入欧盟;2020年英国脱欧。C项正确;A、B、D项排序有误,排除。故选C项。
21.(2021年辽宁卷)1851年欧洲国家召开第一次国际卫生大会,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尔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成为疫病防治领域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倡导者、领导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在此过程中,国际卫生防疫体系
A.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 B.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
C.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D.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际卫生大会最先在欧洲召开,而后扩展到国际层面,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A项正确;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与事实不符,排除B项;国际卫生大会最先在欧洲召开,而后扩展到国际层面,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而非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C项;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22.(2021年浙江卷1月)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东道主克林顿总统提出一项计划,推进实行“安全与经济、双边与多边并重”的战略合作。该会议将“一个松散的论坛或机构升格为首脑会议”,美国还企图在这一组织中担任领导地位。结合所学判断,该组织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美洲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一个松散的论坛或机构升格为首脑会议”这一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初,只是一个松散的区域性经济论坛,如今已逐渐演变为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平台,故选C;世界贸易组织、美洲自由贸易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与材料“一个松散的论坛或机构”不符合,故排除ABD。
23.(2021年天津卷)某学者提出,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予以形象地展示。据此可以认识到
A.科技发展消除了国家界限 B.世界文化多样性逐渐消失
C.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全貌 D.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在空间和距离的隔阂越来越小,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反映了人类命运关联度不断提高,D项正确;科技发展有利于各国交往,但“消除了国家界限”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文化多样性,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体,排除C项。故选D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