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三代先民,从崇拜“古圣”转向“人王”,周人不仅
追求道德上的楷模,政治上还追求“不敢有君民之心”的平等观念,崇仰“天下为公”,这体现出原始民主的传统仍有影
响,故选B项。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材料未有体现,故排除A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传统
的政治秩序逐渐瓦解,材料的主旨在于周人对尧、舜、禹时期原始民主政治的推崇,故排除C项:周朝时期,天子的权威
已经确立,故排除D项」
2.C考查中世纪英国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一14世纪,英格兰王室领地收人总体上呈不断减少
趋势,但年收入总额大体上呈不断增加趋势,约翰签署《大宪章》后,国王的权力虽得到限制,但英格兰王权在和贵族的
斗争中,不断强化,所以征税的总额不断增加,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王室收人情况,不能推测出资本主义的雇佣关
系是否产生,故排除A项;中世纪后期,英国确立的是议会制君主制,故排除B项;英国议会制君主制确立后,议会使市
民阶层的政治权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材料体现不出,故排除D项。
3.D考查清朝监察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科道行使监察权,“风闻言事”一定程度上保障了
科道官上传下达言路的通畅,但决策权在朝廷,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D项。“风闻言事”权,保障的是科道官的
监察权而非行政权,科道官行政品级一般较低,故排除A项:台谏合一的局面始于宋朝,故排除B项;科道官有“风闻言
事”权,对官员有一定的震慑作用,但确保官僚队伍的廉洁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
4.B考查明朝教化。明朝时期“圣谕六言”在家谱、族规中的体现,反映了国家意志在家族治理中得到贯彻,故选B项。
儒学在汉朝就已经开始向基层渗透,且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圣谕的推广,而非儒学的渗透,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乡
绅的社会地位,故排除C项;明朝休宁范氏和海安虎墩崔氏的做法体现的是对皇帝圣谕的尊崇和贯彻,反映出皇权对基
层社会的进一步渗透和控制,与基层自治无关,故排除D项。
5.A考查我国的宪政制度。根据材料可知,《宪法》对于政府工作人员的要求从最初的“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
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逐渐发展为包括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努力钻研业务”“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等更具
体、更专业的要求,这明显体现了随若时代的发展,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和培训制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故选A项。简政放权更多涉及的是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和权力的下放,而不仅仅是机
构或人员的精简,故排除B项;材料与“国家治理模式”无关,故排除C项;材料中的宪法条文主要涉及的是政府工作人
员的工作要求、培训和考核,并未直接涉及公务员的选拔制度,故排除D项。
6.B考查汉朝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移民屯是以及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代田法),这
些措施都直接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故选B项。“解决了腹地人
地矛盾问题”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了多次军事打击和防御,但未实现“对匈奴部落的有
效管理”,故排除C项;汉武帝的这些措施通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调整人口分布,促进经济发展等方式,在一定程
度上消减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7.D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和理解,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包括体育和文化
领域的交流。这些活动有助于改善新中国的国际形象,为国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故选D项。
材料中的活动主要是体育和文化层面的交流,并未明确提及联合反帝势力或对抗美苏的意图,而且这时中苏关系友好,
日本也不属于反帝势力,故排除A项;这些活动主要表明新中国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增进与其他国家的友谊与合作,而
非意欲重构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故排除B项;这一时期,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故排除
C项。
8.D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希望通过建立共同账户,诚少对单一货币(美元)的过度依赖,法兰西银
行宣布用美元兑换黄金,增加黄金储备,增强本国货币的稳定性和国际地位,这些举动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
60年代受到西方国家的质疑和挑战,其权威性和稳定性受到冲击,故选D项。“持续恶化”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这一
时期,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但不是趋于瓦解,故排除B项:直到20世纪后半叶,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重要中心,故
排除C项。
9.B考查宋朝的赋税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沿袭唐制,征收两税,主要是土地和财产税。在熙宁十
年赋税收人比例表中,两税收入仅约占国家赋税收入三分之一,除了两税以外,盐,茶,酒税占据相对大的比例,这意味
着北宋时商业发展较为繁荣,故选B项。北宋时期财政积贫积弱,但材料中只有岁入额没有岁出额,体现不出财政情
况,故排除A项;表格中的市舶税收占总岁入的0.9%,不能说明“海上贸易占据优势”,故排除C项;从岁人的比例表
中,体现不出“人地矛盾”,故排除D项。
10.A考查德国社会的基层治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邻里互助协会”是典型的居民自我管理组织,
政府、教堂、企业、居民参与社区共建,体现了社区治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选A项。社区自治的目标是通过自下而
上的机制,提供基础的公共服务,缓和社会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明确社区居民的权利和义务,故排除C项:根
据材料可知,社区带有公益性质,治理成本低、效率高,故排除D项。
11.D考查外来物种在中国的传播。根据材料“可以代椒(花椒)”“人多务贾…西北走长沙、汉口,其黠者南走澳门获大
赢利”“番椒…用子煎汤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不同地区发现了辣椒且用途不同,这可用于研究辣椒在
中国的传播范围和价值,故选D项。“殖民活动”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A项:B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材料并不仅
仅涉及饮食,C项不能概括材料的全部内容,故排除
【高二期中·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NY高二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第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先秦三代先民的原始崇拜对象逐渐从“古圣”如伏羲、神农、黄帝等,转向传说的“人王”如尧、舜、禹。至周时,周人对尧、舜、禹的崇拜,兼具道德称颂和制度景仰,所谓“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崇仰“天下为公”。这反映了
A.政权具备家国同构特点 B.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
C.传统政治秩序走向瓦解 D.君主统治权威尚未确立
2.下表所示为中世纪英格兰王室的领地收入与全年收入的占比情况。据此可推知,当时英国
国王 王室年均 总收入(英镑) 王室领地 收入(英镑) 领地收入占王室 年均总收入之比
亨利一世(1100~1135年) 26 670 24 070 90%
亨利二世(1154~1189年) 24 740 19 723 79%
约翰王(1199~1216年) 44 000 24 000 55%
亨利三世(1216~1272年) 34 400 16 000 47%
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 57 000 17 000 30%
爱德华二世(1307~1327年) 55 600 11 000 20%
爱德华三世(1327~1377年) 58 000 8 300 14%
A.资本主义雇佣关系产生 B.等级君主制的逐步确立
C.王权呈现出扩张的态势 D.市民政治权益得到保障
3.“风闻言事”是清朝科道官行使的特权之一,科道官可以根据道途传闻进行奏事、弹劾而无须凭借确凿证据,如果科道奏事涉虚或者言不符实可不负责任。康熙帝曾发布一道专门针对科道官员的上谕:“以建白为专责,达下情而去壅蔽,职任至重”“其所言可行与否,裁酌自在朝廷”。这一举措
A.扩大了科道官行政职权 B.开创了台谏合一的局面
C.确保了官僚队伍的廉洁 D.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4.明朝休宁范氏的《统宗祠规》“圣谕当遵”条中首列“圣谕六言”,并在祭统宗祠时,大声宣读。海安虎墩崔氏《族约》中则言“此六事“圣谕六言'乃太祖高皇帝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这反映出当时
A.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B.宗族治理遵从国家意志
C.乡绅社会地位的提升 D.基层自治制度趋于完善
5.下表所示为不同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于政府工作人员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
1954年《宪法》 “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1975年《宪法》 “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各级干部都必须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国家机关都必须实行精简的原则”
1978年《宪法》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钻研业务,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接受群众监督,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正确地执行国家的政策,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1982年《宪法》 “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
A.适应了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B.推进了改革开放时期简政放权政策
C.体现了精英政治的国家治理模式 D.保证了公务员选拔制度的长期稳定
6.汉武帝采纳谋士建议设置河西四郡,并移民屯垦。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元狩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在西北等地推广代田法。这些措施
A.解决了腹地人地矛盾尖锐问题 B.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
C.加强了对匈奴部落的有效管理 D.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7.1950年8月,新中国派队参加在布拉格举行的世界大学生第二次代表大会体育比赛;1963年11月,我国派出史上最大的体育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新兴力量运动会;从1960年到1964年,中日两国围棋代表团多次互访,相互交流。这些活动表明新中国
A.联合周边反帝势力以对抗美苏 B.意欲重构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
C.已摆脱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D.积极改善国内发展的外部环境
8.1962年,英国财政大臣提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成立一个共同账户”,各国可以将持有或购买的他国货币作为共同账户存款,待本国需要时使用。1965年1月,法兰西银行宣布从法国现有的外汇储备中提出15000万美元兑换黄金,并声明今后将根据国际收支盈余情况每月例行以美元兑取黄金。西方国家的这些举动说明
A.国际金融市场秩序持续恶化 B.资本主义阵营正渐趋瓦解
C.美国丧失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D.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9.下面所示为宋朝熙宁十年(1077年)的赋税收入比例统计表。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税种 岁入(万贯) 百分比(%)
两税(税钱) 558.6 8.9
两税(实物) 1 462.7 23.3
盐、茶、酒税 2 192.4 35.0
商税 868.8 13.9
市易税 133.2 2.1
坊场钱 602.7 9.6
市舶税 54 0.9
金、银、铜税 397.3 6.3
总计 6 269.7 100
A.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B.商业发展较为繁荣
C.海上贸易占据优势 D.人地矛盾逐渐加剧
10.德国慕尼黑东南部陶夫基兴市的非营利社区服务组织“邻里互助协会”,服务的内容主要聚焦于对儿童和家庭的支持与指导、外国公民的融入、老年及需要照顾人群的护理等。对于协会的运转,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教堂提供场所,还有许多企业、居民给协会捐款。陶夫基兴市的“邻里互助协会”反映出
A.社区治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B.社区提供自上而下的服务
C.社区居民的权利和义务清晰 D.社区治理成本和效率提升
11.下表所示为辣椒在中国的记载情况(部分)。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
时间 文献 内容
康熙十年(1671年) 《山阴志·物产志》 “辣茄,红色状,如菱,可以代椒(花椒)”
康熙十九年(1680年) 《广东新语》 “人多务贾,与时逐,以香、糖、果、番椒、苏木、蒲葵诸货,北走豫章、吴、浙,西北走长沙、汉口,其黠者南走澳门获大赢利”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安溪县志·药属》 “番椒,一名番姜,花细白,实老红,味辣,能解水族毒,食鱼蟹过多者,或泄泻或胀满,用子煎汤服”
A.物种传播伴随着殖民活动的拓展 B.传统经济结构制约了物种交流
C.外来物种对中国饮食结构的影响 D.辣椒在中国的传播范围和价值
12.据统计,2009年和2015年中国共计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捐资8000万美元并设立中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专项基金。2018年,中国累计在非洲各国试种作物品种300多个,传授实用技术500多项。同时与“一带一路”参与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额超过了770亿美元。这说明中国
A.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B.粮食的供给渠道呈现多元化
C.主要通过农业合作协调外交关系 D.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断增加
13.下图所示为先秦至秦汉时期铁农具出土地域的分布情况。这表明秦汉时期
出土公元前3世纪前铁农具地区 出土秦汉时期铁农具地区
A.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已实现均衡 B.中原王朝积极地开拓疆域
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营业务 D.农业生产力得到普遍提高
14.1833年,英国第一部《工厂法》规定:纺织厂禁止雇佣9岁以下的儿童;9~13岁童工每天工作的时间不得超过9小时;童工每天须有2个小时来接受教育。1867年的《工厂法》规定8岁以下的儿童不得被雇佣进任何手工行业;8~13岁的童工仅能在半读制的体系下工作。这折射出当时英国
A.施政重点聚焦社会公平 B.国家放弃自由放任政策而干预经济
C.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D.工业革命促使劳动力资源范围扩大
15.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规定“商人或富人预付穷人的奴隶或家人一年的租金或工资可以看作是给穷人的一年免利息借贷,奴隶或家人给借贷人或债权人每天的劳动算作每天的小额还款。如果抵债的劳动发生中断,借贷方就要向借贷人支付本金的利息。”据此可知,当时
A.货币的使用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 B.借贷凸显了一定的救济性质
C.两河流域是借贷和契约形式发源地 D.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
16.下表所示为1980~1997年主要发达国家股票债券的跨境交易占GDP之比的变化情况(单位:%)。这一变化趋势体现出
年份 国家 1980 1985 1990 1993 1995 1996 1997
美国 9.0 35.1 89.0 128.8 135.5 160.0 213.0
日本 7.7 63.0 120.0 77.8 65.7 9.0 96.0
德国 7.5 3.4 57.3 170.8 168.3 199.0 253.0
法国 5.0 21.4 53.6 186.8 178.2 285.0 313.0
意大利 1.1 4.0 26.6 191.9 250.9 470.0 672.0
加拿大 9.6 26.7 64.4 152.9 192.0 251.0 358.0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力此消彼长 B.金融市场全球化暗含着风险
C.世界经济旧秩序制约全球化进程 D.国际投资推动世界经济增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明清时期,景德镇市民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督陶官员、衙署官员,二是窑户、瓷商和辅助业业主,三是陶瓷业和辅助业工匠,四是以逃荒农民为主的苦力。景德镇最主要的社会群体是商帮和行会,徽州商帮的势力主要在流通销售领域。徽商将木材、陶瓷原料、颜料贩运到景德镇,设庄收购瓷器贩运到全国各地。徽帮用乡党和宗法势力垄断商业,以宗族为纽带结伙经营窑柴、白土、颜料、瓷器、钱庄,有坐贾、行商、牙行。徽州牙行商人是交易双方的居间人,亦商亦牙,既是评定物价、主持交易的中介人,又是交易中的买方卖方。他们借助政治势力经营牙行,形成了商而兼牙的现象,从中取利。他们把握市场信息,采取灵活的经营策略,大部分徽商字号都和上海、南京、杭州、九江、汉口对口商号有业务往来,建立固定的关系。徽商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开展借贷业务,办理全国汇兑,开出的长期票据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各瓷业作坊窑户可向钱庄贷款,多余资金存入钱庄按时取息。
-摘编自詹嘉 何炳钦《明清时期景德镇商帮行会与陶瓷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徽商在景德镇兴起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景德镇徽商的特征。(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中,明确要求“定洋货税则值百征五”,其规定的进、出口税率与原粤海关税则相比大幅降低(具体如下表),关税保护国家主权和筹集收入的功能被列强大大削弱。
商品 每单位市价 征税单位 旧税率(%) 新税率(%)
进口货 棉花 10元 担 24.19 5.56
棉纱 25元 担 13.38 5.56
出口货 茶叶 27元 担 30.89 12.87
湖丝 305元 担 9.43 3.97
土布 50元 担 7.37 2.74
此后,清政府又与美、法两国签订了《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规定“倘中国日后欲将税则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如另有利益及于各国,合众国民人应一体均沾”。
-摘编自滕淑娜 李明慧《失去与收复:近代中国关税主权变迁探析》
材料二
1927年7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从当年9月1日起,先在其管辖下的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六省实行关税自主,并同时公布了《国定进口关税暂行条例》。但因日本首先起来反对,其他国家纷纷效法;又因上海总商会向财政部请愿要延期裁厘,南京国民政府只好声明此《条例》暂缓实施。1928年6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对外宣言,提出:“重订新约,以付完成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权之宗旨。”7月25日,美国驻华公使马慕瑞与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在北京签订《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由于美国开了头,国民政府与其他各国的谈判也进展很快,仅剩日本一国拒绝签订新约,直到1930年5月6日才被迫勉强同意签订了《中日关税协定》。
-摘编自陈彦生《1928年中国恢复关税主权努力的历史透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为“收回关税主权”的外交努力并指出其局限性。(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现代科学研究物质基础、经费和人力的巨大投入,使得任何一个国家单独承担也愈加困难。公司为了在所处工业领域中保持技术领先,只能进行跨国合作,来分担日益增加的研究与发展的投资和风险。跨国公司使得生产的专业化与协作不仅表现在一个国家内部,而且越来越表现在国际范围内。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国用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资金投入的比重逐年增加,同时各国政府之间双边和多边的科技合作项目激增。技术开发的分工与协作越来越多地渗透于单机生产、零部件生产乃至整个工序上,技术转移也已不限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发展中国家之间在中、低技术领域之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正在加强。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远程通讯系统已将各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和技术开发机构的信息交流联成网络。当今35000家跨国公司及其17万家子公司控制着世界所采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80%以上,经营着70%的技术转让。在当前科学技术国际化的浪潮中,企业之间的跨国合作超过了国家之间的合作,企业扮演了主角。扩大和加强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就必须迅速提高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摘编自李惠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国际化趋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科学技术国际化发展的主要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我国应如何应对当前科学技术国际化。(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国家治理问题是当代世界最重要、最核心的命题之一,国家治理体系的能力建设则是铸就现代化强大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政治体制的能力或者说政治能力同国家治理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简言之,政治体制的能力强弱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治理水平的高低。法与政党政治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内在相通,都要明确权利与权力各自的边界并协调存在于不同权力与权利之间的矛盾。国家治理能力的根本提升有赖于深化改革,在“善治”视野下对决定和影响国家治理体系能力基础的诸方面予以检视和改新,对构成国家治理制度能力各要素的体制与功能机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努力打造一个民主的、法治的、公正的、廉洁的、高效的国家治理能力体系。
-摘编自魏治勋《“善治”视野中的国家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西方知识,围绕“国家治理”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