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统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任务一 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 17 猫 分层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 统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任务一 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 17 猫 分层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6 22:1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上语文第17课《猫》分层作业设计
一、课前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1.自学《猫》后,抄录5个易错词语(文中已注音的词语除外),并为其注音。
2.根据词语意思,填上相应词语。
(1) :指肮脏不光滑的事物。
(2) :表示悲痛、愁苦情感的书面用语。
(3) :神态、举止等沉静、稳重或从容不迫。
(4) :愤怒之气直冲天际,形容愤怒到极点。
(5) :形容事物轮廓不清晰或人际关系疏离淡漠。
3.勾划你喜欢的语句,借鉴文旁批注,添加三条批注,与同学交流分享。
(批注建议:一个描写句、一个修辞句、一个抒情句)
(二)发展性作业
4.在课文中和课外各找一个短语填入下面表格内,使其纵向、横向都能构成一个完整短语。
5.自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大意,字数150字内。
要求:从课后“读读写写”中至少选三个词语,用于课文大意概括中。
二、课中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6.文中写了几只猫,从文中勾划相关内容,完成下表内容。
来历 主要特点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第一 只猫 从隔壁要来的 ① ② 病死
第二 只猫 ③ 浑身黄色,更有趣、更活泼,会捉鼠 亲爱的“同伴” ④
第三 只猫 门口拾来的流浪猫 若有若无,不讨人喜欢 ⑥
7.这三只猫,你喜欢哪一只,请简述理由。
(二)发展性作业
8.同桌合作:讨论、找出文中文中起重要作一用的句段,分析它们的作用。
(提示:重要句段一般指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议论句、独句成段等。)
(1)总起句: 。
作用: 。
(2)过渡句: 。
作用: 。
(3)议论句: 。
作用: 。
(4)独句段: 。
作用: 。
(5)总结句: 。
作用: 。
9.分析下列句子里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及效果。
(1)那时太阳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2)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地查问好几次。
(3)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4)张妈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辨护。
10.识别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作用。
(1)它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爬树,会捉蝴蝶,会扑蜻蜓。
(3)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三、课后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11.从课后“读读写写”中任选3-5个词语,写一段语意连贯的片段,内容自选。
提示:①A级:选3个词语,字数不少于100字;②B级:选4个词语,字数少于150字;③C级:选5个词语,字数不少于200字。
(二)发展性作业
12.请你为本文题目《猫》拟一个副标题,并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1.懒惰(lǎnduò) 诅骂(zǔ mà) 叮嘱(dīng zhǔ)惩戒(chéng jiè)
2.(1)污涩;(2)酸辛;(3)安详;(4)怒气冲天;(5)若有若无
3.开放性作业,语句合标,批注合理即可。
①描写句批注
摘录:“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批注:“安详”一词精准刻画了第一只猫的温顺状态,结合“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的细节,既展现猫的慵懒可爱,也为后文它被无端惩戒后病亡时“我”的难过埋下情感伏笔,让猫的形象更鲜活可感。
②修辞句批注
摘录:“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爬树,会捉蝴蝶,会扑蜻蜓。”
批注:运用排比修辞,用三个“会……”的句式,条理清晰地列出小猫的本领,强化了它的灵动活泼,与后文它丢失后“我”的失落形成强烈对比,突出“我”对这只猫的喜爱之情。
③抒情句批注
摘录:“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批注:直接抒发“我”的愧疚与自责,“良心受伤”“妄下断语” 等词直面内心,既体现对第三只猫的亏欠,也暗含对自身鲁莽的反思,点明 “对待生命需平等尊重” 的主旨,引发读者共鸣。
4.示例
5.示例一:《猫》讲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前两只猫或亡或失,第三只猫因性情懒惰、常蜷伏不动,被家人误解为偷吃芙蓉鸟的凶手。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我”妄下断语,冤枉了它,最终导致它悲楚死去。“我”因此怅然不已,深感自责,明白了不能凭偏见妄加惩戒。文中通过猫的命运,表达了对弱小生命的同情与反思。
(选用词语:懒惰、蜷伏、芙蓉鸟、断语、悲楚、怅然、惩戒)
示例二:
本文写了“我”家中三次养猫的经历。前两只猫活泼可爱,给家庭带来欢乐,但它们先后病逝和丢失,令家人怅然。后来收养的第三只猫天性忧郁,不讨人喜欢。当家里的芙蓉鸟被咬死后,“我”妄下断语,冤枉是它所为,并给予了惩戒。后来“我”发现真凶是野猫,而第三只猫已含冤死去,“我”深感愧疚,自此永不养猫。
(选用词语:怅然、忧郁、芙蓉鸟、断语、冤枉、惩戒)
6.①花白毛,像白雪球,很活泼 ;②大家都喜欢的“小侣” ;③从舅舅家要来的 ;④被过路人捉走 ;⑤毛色花白不好看,忧郁、懒惰;⑥被冤枉后死去 。
7.此题为开放作业,喜欢三只猫均可,关键是要言之成理。
示例一:我喜欢第一只猫。
它从隔壁要来时还是只小猫,毛色花白,活泼可爱,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它常常在阳光下打滚、在廊前跳跃,给全家带来了许多欢乐。它的存在让家里充满生机与温情。虽然它后来因病早逝,令人惋惜,但正因它短暂而美好的生命,才更显珍贵。它代表了童年记忆中最纯真、无忧无虑的一段时光,也寄托了作者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淡淡哀愁。这份单纯与温暖,正是我喜欢它的原因。
示例二:我最喜欢第二只猫。
这只猫的活泼灵动让人印象深刻,它会爬树、捉蝴蝶、扑蜻蜓,用一连串鲜活的动作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比第一只猫更添几分淘气趣味。而且,它的存在曾给作者一家带来很多欢乐,即便后来丢失,作者的“怅然” 也从侧面印证了这只猫的可爱,以及它在家庭中留下的温暖痕迹。
示例三:我喜欢第三只猫。
虽然它外表不美、性格沉默,甚至显得“懒惰”“忧郁”,但它最真实、最无辜。它默默承受误解与冷眼,却从未反抗或逃离,体现了弱小生命的隐忍与卑微。它的悲剧命运最能引发我们对偏见、公正与同情心的反思。因此,第三只猫虽不讨喜,却最令人动容、最值得敬重。
8.(1)总起句:奠定叙事基调。
原文:"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作用:作为全文开篇,这句话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三次养猫的共同悲剧性结局,为叙事定下哀婉基调。"好几次" 暗示重复的命运,"失踪或死亡"则直接揭示生命脆弱的主题。它不仅总领全文,更通过悬念引发读者对"为何悲剧反复发生"的追问,为后续三只猫的具体遭遇埋下伏笔。
(2)过渡句:推动情感层次
第一过渡:"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用这句话结束对前两只猫的叙述。"好久"体现悲伤的持续性,同时通过时间留白,自然过渡到第三只猫的收养,形成叙事节奏的顿挫。
第二过渡:"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作为全文收束句,"永不"与开篇"好几次"形成强烈对比。它既是对第三只猫悲剧的总结,更通过决绝态度的表达,完成从个体情感向社会反思的升华。这种结构上的首尾呼应,使文章形成闭环,强化了"偏见导致不可挽回的伤害"这一核心思想。
(3)议论句:揭示主题内核
原文:"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作用:作者在误判第三只猫后,以激烈的比喻直抒胸臆。"针"的意象将抽象的良心谴责具象化,既表现了自责之深,也暗示了偏见对无辜生命的伤害如同物理创伤般难以愈合。这句话突破叙事层面,上升到道德哲学的高度,点明"人类主观臆断对弱小者的压迫"这一主题。
(4)独句段:强化情感冲击
原文:"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作用:这句话以独立段落的形式,将情感推向顶点。"永无" 二字斩钉截铁,既表达了对第三只猫死亡的痛悔,也暗含对人性弱点的无奈 —— 有些错误一旦铸成,便永远无法弥补。这种戛然而止的表达,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张力,引发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
(5)总结句:升华文本价值
原文:"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作用:这句话是作者对整个事件的理性总结。"不能说话辩诉"的重复强调,将猫的弱势地位与人类的强势形成鲜明对比,直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强者对弱者的暴力"现象。它超越了个人情感范畴,成为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批判,使文章从记叙文升华为具有社会意义的哲理散文。
9.(1)“新鲜”写出猫带来的生命活力,体现“我”初次拥有宠物时的新奇感,暗合猫“活泼有趣”的特点。“快乐”直接抒发“我”的主观感受,与后文猫的死亡形成情感反差,为全文“喜悲交织”的叙事节奏埋下伏笔。两个词直白传递出人与猫和谐共处的愉悦,让开篇的温暖氛围更真切,也让后续失去猫的悲伤更具冲击力。
(2)“查问” 比普通的“问”更具主动性和关切感,暗含“担心、惦记”的意味。结合“好几次”的频率描写,凸显作者对小猫的时刻牵挂,体现出对这只猫的极度喜爱与珍视。精准刻画了“我”对小猫的在意程度,让人物情感更具体可感,为后文小猫丢失后的失落感做铺垫。
(3)“似乎”表不确定的推测,暗示作者的判断并非客观事实,只是主观感受,为后文“误判猫吃鸟”的情节埋下关键伏笔。“特别”“常常”强调猫对黄鸟的关注频率和程度,是“我”产生怀疑的直接依据,让后续的误解显得“合情合理”。“凝望”细致刻画猫的动作,比“看”更专注,进一步强化了“我”的怀疑,却也暗含猫的行为可能只是本能好奇,而非恶意。四个词层层递进,既交代了“我”偏见的来源,又通过“似乎”的不确定性,反衬后文自责的合理性,深化“主观臆断会造成伤害”的主题。
(4)“默默”以神态描写展现张妈妈的无言状态,既体现她没有证据为猫辩解的无力,也暗含对“我”暴怒态度的默认与迁就。“不能”直接点出张妈妈的处境 —— 缺乏辩解的依据,无法改变作者的判断,侧面凸显作者当时的武断与强势。
通过张妈妈的被动状态,反衬出“我”当时被情绪支配的非理性,让后续作者的自责更具分量,也暗合“弱小者无法为自己辩白”的主题。
10.(1)比喻,将小猫比作“带着泥土的白雪球”,既突出其毛色的纯净与体态的圆润,又以“滚来滚去”的动态呼应喻体,使小猫的活泼跃然纸上。这一比喻不仅展现了生命初始的鲜活,也为后文其病死的结局埋下情感伏笔。
(2)排比,这种写法从多个方面具体地展现了小猫活泼好动、身手敏捷的特点,仿佛是一连串生动的镜头,让读者能清晰地想象出它嬉戏玩耍时可爱有趣的样子。同时,这种流畅的列举也传递出家人对这只小猫的喜爱和欣赏之情,语气中带着一种津津乐道的意味。
(3)拟人,用“乱跑”“爬树”“扑蝴蝶”等拟人化动作,将猫的天性与孩童的调皮融为一体。“安详”一词既形容蝴蝶的姿态,也暗示猫捕猎时的专注,使画面充满动态美感,凸显作者对这只猫的喜爱。
(4)比喻、通感,作者将内心的愧疚具象化为“刺我良心的针”,通过通感手法将抽象的道德煎熬转化为生理痛感,强化了对无辜生命施暴后的撕裂感。这一比喻成为全文情感的转折点,标志着作者从冷漠到自省的觉醒。
11.示例:深秋的黄昏,湖面被一层昏黄的雾霭笼罩,充溢着一股难以化开的忧郁。对岸那棵老杨树巨大的暗影,蜷伏在水面上,仿佛一只沉睡的野兽。唯有近处几枝残荷立在水中央,姿态却异样地安详,好像早已听从季节的严厉叮嘱,坦然接受了自己的枯寂。凉风拂过,带来远山木叶的微响,我不敢妄下断语,说这寂静是悲凉,还是宁静,只觉得自己的呼吸也渐渐融入了这片天地宽广的韵律里。(所选词语:忧郁、安详、叮嘱、断语、蜷伏)
12.副标题一:三只宠物的不同命运
理由:聚焦文章对三只猫的叙事主线,清晰概括内容,适合侧重情节梳理的解读。
副标题二:人性的一面镜子
理由:突出猫的遭遇对作者的警醒作用,强调文章“以猫观人” 的深刻立意。
副标题三:一只被误解的生命
理由:文章重点描写了第三只猫的命运——它性格忧郁、不善讨好,因而不受主人喜爱。当家中养的芙蓉鸟被咬死后,家人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仅凭它的“形迹可疑”就武断认定它是“凶手”,最终导致它被“我”粗暴责打,含冤离去。这只猫的悲剧,正是源于被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