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预测练 训练1 中国古代史综合预测练--2026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材预测练 训练1 中国古代史综合预测练--2026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7 07:2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训练1 中国古代史综合预测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5福建莆田三模)考古工作者在良渚古城遗址中发现了大型水利系统、祭坛与贵族墓葬群,出土了玉琮、玉璧等礼器;在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基址、观象台及不同等级的墓葬;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青铜礼器群、网格化布局宫城。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南北文化融合加速了国家统一进程
B.成熟文字系统推动了礼制规范的形成
C.神权与王权结合主导社会秩序构建
D.区域文明具备一定公共事务管理能力
2.(2025广东清远二模)西周金文常见“里君百姓”一词。“里君”管理“里”;“百姓”是“里”中居民,最初表示以姻亲贵族为主的异姓群体;“里君”与各“姓”的族长都是贵族。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礼乐制度发展完善
C.血缘与地缘组织相互交织
D.贵族等级制度森严
3.(2025湖南永州二模)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在官吏任用方面有以下限制:因种种原因被撤职的官吏不能再任用;一些重要职位不允许任用有犯罪前科的人;正在服刑的罪犯不得为官。另外,还规定凡是按当时的法律和规范认定为品行不洁者,或被清除出官僚队伍,或不能任核心职位。上述做法(  )
A.体现了法家思想影响官吏考核
B.反映了官僚体系专业化的趋势
C.意在确保政权运行效率与稳定
D.为汉代察举制的实施奠定基础
4.(2025辽宁名校联盟三模)西汉时期墓葬壁画多描绘天象神话,构图飘逸灵动。东汉时期主要是历史题材故事和历史人物,如忠臣义士、孝子烈女等,也有反映墓主仕途经历、生活享乐的内容,给人以重返人间之感。这一变化表明(  )
A.儒家思想得到重视和宣扬
B.现实主义绘画取代了浪漫主义绘画
C.社会上奢靡厚葬之风兴起
D.东汉豪强地主的庄园经济发展迅速
5.(2025河南开封三模)下表为北朝部分墓志对祖源的不同记载。这反映了当时(  )
墓志名称 时间 相关祖源记载
《元绪墓志》 正始四年(507) 开基轩符,造业魏历
《宁陵公主墓志》 永平三年(510) 遥源远系,肇自轩皇
《叔孙协墓志》 正光元年(520) 其先轩辕皇帝之裔胄
《宇文延墓志》 孝昌二年(526) 轩辕之苗裔,宇文大单于之后
A.儒家吸收了佛道思想
B.黄帝崇拜成为社会主流
C.民族文化认同的趋势
D.门阀士族势力不断增强
6.(2025河北唐山二模)唐朝时,政府规定由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并设有负责专管对外贸易的“互市监”和“市舶使”。外商来华者甚多,其中不少人在华娶妻生子,成为侨民。这说明唐朝(  )
A.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对外政策开放包容
7.(2025湖北七市州二模)中唐以前,九品以上的官吏可以免税;五品以上士族的亲属也能够免除赋役,社会地位颇高。但两税法实行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多者税多,资产少者税少。由此可知,这一举措的实施(  )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削弱了权贵的经济优势
C.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
8.(2025山东聊城一模)唐初,政府均田令与《唐律疏议》中均明文规定:“诸里正依令授人田,课农桑……户内永业田……每亩课植桑五十根以上,榆、枣各十根以上。土地不宜者,任依乡法。”应课植桑、枣而不植,是为违法。据此可知,唐初政府注重(  )
A.发挥基层组织的督导职能
B.强化重农抑商的民众教化
C.完善乡村治理的制度体系
D.实施礼法结合的治国策略
9.(2025广西贺州二模)北宋中期,时人喜论“班(班固)马(司马迁)异同”,崇尚《汉书》而贬抑《史记》。苏辙指责司马迁“不务推本《诗》《书》《春秋》,而以世俗杂说乱之”;苏轼也说“迁有大罪二,其先黄、老,后六经……所谓大罪二,则论商鞅、桑弘羊之功也”。这一社会风气反映了(  )
A.士人地位有所提升
B.变法运动阻力较大
C.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D.宋代史学蓬勃发展
10.(2025江西鹰潭二模)宋代对债务的清偿,强调官为理索,严禁债权人私自强牵债务人财物和以身代当。《宋刑统》中明确规定:凡“违法积利,契外掣夺,及非出息之债者,官为理”;凡“依令合理者,或欠负公私财物,乃违约乖期不偿者”,则以刑罚相加。凡不经官而私自强牵财物及身代当者,要追究债权人的法律责任。这表明,在宋朝(  )
A.官府对私人债务纠纷“一切从严追理”
B.严禁暴力清偿旨在维护债务人的利益
C.民间债务纠纷已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
D.体现了政府对于民间借贷的干预规范
11.(2025安徽合肥联考)孟速思(畏兀儿人)家族是有元一代的显赫贵族,世代尊荣。下面是孟速思家族三代的婚配对象族类分布变化示意图,它主要反映元朝时(  )
A.封建化进程的加速
B.民族交融趋势增强
C.民族分布发生改变
D.等级观念不断弱化
12.(2025重庆三诊)南宋时期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认为“道在物中,不能离物而独存”,正如“道”必须表现在“物”上,“仁义”也应该在功利上表现出来,主张“利,义之和;利,义之本”。这一主张(  )
A.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
B.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倾向
C.旨在利用仁义教化百姓
D.继承了程朱理学的义利观
13.(2025云南昆明三诊)明清时期政府重视绘制海防图,嘉庆年间《澄海县志》言:“疆域为邻邑分界,陆地宜详,而海外尤不可略。旧志于分界处尚未明晰,兹将近年文武会印分界之处,详绘水陆二图,而附图说于疆域之后。俾守土者,按图考说,了如指草。”这种做法反映了(  )
A.列强侵华引发海防陆防之争
B.明清海防面临重大挑战
C.舆图绘制采用了西方技术
D.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14.(2025四川成都三诊)下面是明清时期平民出身的进士统计数据表(部分)。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  )
地区 明朝 清朝
人数 占全省总数 百分率 人数 占全省总数 百分率
河南 79 38.3 24 22.0
陕西和 甘肃 49 40.2 38 35.1
江苏 186 52.2 21 11.4
福建 156 61.2 19 16.1
四川 82 43.6 26 26.5
辽宁 5 50.0 4 23.5
A.科举制度完善
B.文化教育普及
C.社会流动趋缓
D.经济重心南移
15.(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明中叶,江南各地大家族多广置义庄。时人认为,“义庄举而以田之所入,给族之所聚,冠婚丧葬有助,鳏寡孤独有养,少者有所资而易为学,壮者有所藉而易为家。使吾宗子宗孙得之多而不为厚,族子族孙得之寡而不为薄”。据此可知,义庄的设置意在(  )
A.通过教化强化宗法观念
B.借助慈善扩大豪族势力
C.利用伦理稳定庄园经济
D.依托宗族实施社会救济
16.(2025陕西商洛二模)乾隆二十三年(1758),《重修平遥市楼碑记》镌有捐资商众314家,共捐银341.79两,其中商号158家,捐银217.36两。平遥当时参与集资的商号从事的行业有货栈、旅店、铁铺、烟铺、麻店、油店、花店等。这些商号的出现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商业资本介入基层治理
B.经济结构以商业为主导
C.商品经济活跃程度较高
D.商业的发展依赖手工业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5山东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刺史制度与两汉兴衰
材料一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
——摘编自《汉书》等
(东汉)顺帝永建元年诏:幽、并、凉州刺史,使各实二千石以下至黄绶年老劣弱不任军事者,上名。
——《后汉书》
(东汉)灵帝中平五年,改刺史,唯置牧。是时天下方乱,豪杰各欲据有州郡,而刘焉、刘虞并自九卿出领州牧,州牧之任,自此重矣。
——《通典》
材料二 (西)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所察条例,不得逾制。然至东汉中后期,刺史渐揽兵权,兼领民事,终成割据之基。
——摘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汉代刺史制度作出了哪些调整 这些调整主要基于怎样的社会现实 (10分)
(2)分析说明刺史制度与两汉兴衰的关系。(4分)
18.(2025湖北部分高中协作体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
(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仕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谢士霞、王晓燕《元代元曲
兴起的原因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及成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曲兴起的原因和影响。(8分)
19.(2025贵州适应性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春秋之际,乡遂中设有“士”,协助乡遂长官处理司法事务。战国时,郡县设有司寇、治狱等,乡设廷掾等司法官吏,辅助地方长官处理司法事务。秦汉设县丞主管司法审判事务,并设分管司法的属吏,但所有判罚都要经过县令长判署。秦汉的县令长权力较大,有权判决死刑。魏晋时,重大案件必须申报到郡,由郡守派员验案后方可定案。南北朝时,重大案件要由县解送人犯到郡就审,县的审判权力有所缩减。隋唐时,县只能决断杖以下的刑罚,杖以上的刑罚须上报,徒刑以上的案件在审问明白后,送交上级审判机关复审、决断,县以上附拟判意见。此做法沿用至清。
——摘编自柏桦《中国官制史》
材料二 在清代司法审判中,县为第一审级,府为第二审级。司为第三审级,按察使司主管全省司法,对府上报的徒刑案件进行复核,对军流、死刑案犯进行复审。院为第四审级(时称总督为督院、巡抚为部院),总督比巡抚品级略高,二人同城以总督为主,不在一城则各自审理。皇帝是全国最大法官,对全国司法审判进行控制和监督。每年发生的 死刑案件都要专案具题,于次年三月底进呈皇帝御览。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
通史 第10卷 清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地方司法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地方司法制度发展演变的因素。(6分)
20.(2025安徽黄山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清朝建立的大一统,与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统不一样,不再是“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而是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内部创造了一个双元的政教制度。在汉人地区的本部十八省,清朝继承了历代的儒家礼乐制度,以华夏文明治华夏;而在满蒙边疆地区,治理方式上更具有多元、弹性和灵活性,以保持历史的延续性。这种双重体制并非清代才有,从南北朝到唐宋,中原与边疆双重管理的模式源远流长,到了清朝这套管理体制最后得以成熟。
——摘编自许纪霖《多元脉络中的“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D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考古发现均体现了当时社会组织化、资源调配能力和公共事务管理能力,如水利工程(良渚)需统筹人力、资源与工程技术,观象台(陶寺)服务于农业,属公共职能,宫城规划(二里头)体现了行政与空间管理能力,D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南北文化互动或融合,未指向“国家统一”,排除A项;良渚刻符、陶寺符号、二里头符号均非成熟文字,且礼制形成依赖考古实物(如玉器、青铜器),而非文字推动,排除B项;水利系统、宫城规划等反映了公共事务管理情况,且社会秩序需多维支撑,“主导”一词片面化,排除C项。
2.C 根据材料可知,“百姓”是“里”中居民最初表示以姻亲贵族为主体的异姓群体,“姻亲贵族”就具有血缘关系,而“里”又是地域名称,具有地缘组织特点,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问题,排除A项;礼乐制是贵族生活行为的准则,也是周文化集中的体现,但材料“里君”与“百姓”的关系,展现的是西周基层管理中血缘家族与地缘行政组织的结合,排除B项;材料仅说明贵族身份,未体现贵族等级制度,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可知,秦在官吏任用方面对有犯罪前科、正在服刑以及品行不洁者进行限制,目的是选拔出素质较高、品行端正的官吏,从而确保政权能够高效、稳定地运行,C项正确;材料措施聚焦任用而非考核,官吏考核在秦代主要通过“上计”制度实现,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官僚体系专业化的趋势,排除B项;秦的选官制度以惩罚性限制为主,而汉代察举制以德行为选拔标准,二者理念差异明显,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壁画以“天象神话”为主,受黄老思想等观念影响,东汉壁画转向历史人物(忠臣孝子)和墓主现实生活,体现儒家伦理的强化(忠孝节义)及对现实秩序的重视,呼应儒学正统化背景下道德教化的强化,体现儒家思想对丧葬文化的重塑,A项正确;东汉未完全摒弃神话元素,且“取代”表述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墓葬壁画的题材变化而非丧葬规模,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关联不大,排除。
5.C 材料中墓志均将祖源追溯至轩辕黄帝,如“开基轩符”“肇自轩皇”“轩辕之苗裔”等,这反映了少数民族主动认同华夏先祖,以增强统治合法性,体现了民族文化认同的趋势,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儒家与佛道思想的互动,排除A项;黄帝崇拜在北朝仅为民族文化交融的表现之一,不能说其成为全社会主流,排除B项;墓志祖源攀附与门阀士族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政府在中央设立管理外交事务的机构,派遣官员管理和规范外贸,吸引了大量外商来华并长期侨居等,说明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包容,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唐朝政府放宽抑商政策的信息,排除B项;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说法与唐朝政府设立“鸿胪寺”“互市监”和“市舶使”等机构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
7.B 根据材料可知,中唐以前,高官及其亲属享有免税等特权,但两税法实施后,税收以资产为依据,资产多者税多,资产少者税少,削弱了权贵的经济优势,使税收更加公平合理,B项正确;“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并非两税法实施的直接结果,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这一举措的实施削弱了权贵的经济优势,“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信息关系不大,排除C项;“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过于笼统,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经济层面的变化,排除D项。
8.A 根据材料可知,唐初政府通过均田令和《唐律疏议》规定,要求里正按照法令分配土地,并监督农民种植桑树、榆树、枣树等,且将不按规定种植的行为视为违法,表明唐初政府注重通过基层组织(如里正)来督导农业生产,确保农业政策的落实,体现了唐朝初年政府注重发挥基层组织的督导职能,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手工业和商业的抑制,排除B项;劝课农桑不属于乡村治理的“制度体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在治理国家中的礼法结合,排除D项。
9.B 根据材料可知,北宋中期,人们表现出崇尚《汉书》而贬抑《史记》的态度,原因在于司马迁的史学观念与儒家经典不符,掺杂了黄老思想和法家思想,体现出当时社会思想的风气较为保守,而北宋中期王安石主张变法改革,挑战祖宗之法,其富国强兵措施借鉴了法家思想的部分主张,在因循守旧的思想背景下,王安石变法阻力较大,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北宋士人地位提升的信息,排除A项;崇尚《汉书》表现出时人对儒学思想的重视,而非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宋代史学发展状况,排除D项。
10.D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政府严禁债权人私自强牵债务人财物和以身代当,通过颁布法律明确规定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说明政府对民间借贷进行干预规范,D项正确;材料强调政府对民间借贷进行干预规范,未体现“一切从严追理”,排除A项;材料强调政府对民间借贷进行干预规范,旨在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并非维护债务人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内容涉及了有关债务纠纷的法律,但不代表民间债务纠纷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法律体系,排除C项。
11.B 根据材料可知,孟速思家族三代的婚配对象族类分布逐渐多样化,与其他民族如汉族等有了婚配关系,反映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B项正确;封建化进程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观念等方面,图中所示的婚配对象族类分布变化与封建化进程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主要展示的是孟速思家族婚配对象的族类变化,没有涉及各民族在地域上的分布变化情况,无法得出民族分布发生改变的结论,排除C项;图中没有提供关于等级观念变化的直接信息,无法得出等级观念弱化的结论,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可知,叶适认为“仁义”应该在功利上表现出来,主张“利,义之和;利,义之本”,体现了关注现实功利,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倾向,B项正确;叶适认为“道在物中”,强调道依赖于物,是唯物主义倾向而非唯心主义思想,排除A项;叶适主张的重点不是利用仁义教化百姓,而是强调义利关系及义在利中的体现,排除C项;程朱理学重义轻利,叶适强调利是义的根本,与程朱理学义利观不同,排除D项。
13.B 材料中嘉庆年间《澄海县志》强调绘制水陆分界图以明确疆域,并附详细说明供官员参考,反映出明清时期政府对海防的重视,明清时期倭寇侵扰、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等问题加剧了海防压力,政府通过完善舆图强化防御体系,应对潜在威胁,B项正确;列强侵华引发的海防陆防之争集中于鸦片战争后,而嘉庆年间(1796—1820)列强尚未大规模入侵,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西方测绘技术,且明清舆图绘制仍以传统方法为主,排除C项;清朝长期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限制海外贸易,排除D项。
14.C 材料显示明清时期河南、陕西和甘肃、江苏等地平民进士人数及占比均显著下降,表明平民通过科举实现阶层上升的渠道逐渐收窄,反映出社会阶层固化、流动速度减缓的现象,C项正确;科举制度完善通常体现在考试规则、内容等方面,排除A项;文化教育普及会提升平民晋升机会,但数据却反向而行,证明教育资源可能集中在上层,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与明清平民进士比例变化无直接关联,且江苏、福建等南方地区比例降幅最大,无法佐证经济因素的影响,排除D项。
15.D 根据材料可知,设置义庄是依托宗族,使冠婚丧葬有助,鳏寡孤独有养,赡族扶贫、助学济困,实施社会救济,D项正确;义庄依托宗族扶危济困,造福乡里,不是为了强化宗法观念,排除A项;义庄虽具有鲜明的公益性,但不是借助慈善扩大豪族势力,排除B项;义庄是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贫穷成员,扶危济困,不属于大地主庄园经济,排除C项。
16.C 根据材料可知,乾隆年间平遥有众多商号参与集资修建市楼,商号涉及的行业种类繁多,包括货栈、旅店、铁铺等,表明当时平遥地区商业活动频繁,商品经济活跃程度较高,这些商号积极参与公共事务集资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商业经营的活跃,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商业资本介入基层治理的具体措施和内容,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平遥存在众多商号的情况,不能据此说明当时整个经济结构是以商业为主导的,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商业与手工业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17.参考答案 (1)调整:刺史由初期无固定治所到有固定治所;刺史监察对象由郡守等品秩较高的官吏扩大到州内所有官吏;刺史品秩提升,以卑制尊的现象被打破;刺史权力由监察权扩大到了行政权和兵权集于一身。
社会现实:地方豪强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发。
(2)关系:刺史初置时,位卑权重,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维护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西汉强盛局面的到来;东汉后期,刺史权力膨胀,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为东汉衰亡埋下了隐患。
18.参考答案 (1)总体特征:呈现出浓厚的忧患意识。
成因:宋代长期积贫积弱;宋代始终面临少数民族对立政权的威胁;宋朝相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2)原因: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需求的增强;知识分子阶层加入创作;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前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影响:创新了传统文学形式;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推动了古代戏剧艺术的发展。
19.参考答案 (1)趋势:基层审判权力逐步减少;分级审判制度日益完善;逐步建立重大案件复审机制;中央对地方司法审判的监督逐渐加强。
(2)因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司法实践不断丰富;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演变;封建法典的完善;社会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
20.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的地方治理模式体现了双元共存的特征。
阐述:中国古代的地方治理模式体现了中原与边疆双元共存的特征。一方面,秦统一后,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汉唐以来,国家对中原地区的治理模式,体现为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上的地方管理制度持续发展并沿用,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呈加强趋势。另一方面,随着文明范围的扩大,边疆治理模式也在不断发展,汉唐时期在西域等地设立都护府,明朝在边疆地区设立都司卫所,制定土司制度,到清朝,在边疆设立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实行盟旗制度等多种不同的管理模式,有效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在地方治理上采用双元共存的模式,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