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三 生物与环境 第7讲 生态系统及生态安全课件(共58张PPT)2026中考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主题三 生物与环境 第7讲 生态系统及生态安全课件(共58张PPT)2026中考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1-07 05:5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主题三 生物与环境
聚焦云南 知命题
考点清单 夯基础
实战演练 提能力
主题概念 建体系
第7讲 生态系统及生态安全
1.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阐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
2.运用图示或模型表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
3.分析某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具体实例,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形成保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意识。
考点一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生态因素
(1)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周围影响它生活的各种因素。
(2)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3)   :如光、温度、水、空气等。
非生物因素
(4)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两者是   关系;稻田里的杂草和水稻相互争夺阳光,两者属于   .
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分工合作;蚂蚁栖居在金合欢中,促进金合欢的生长,两者属于   关系。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   环境:如骆驼刺的根系发达,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2)生物   环境: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生物因素
捕食
竞争
共生
适应
影响
(3)环境    生物: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针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高的地方,阔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低的地方;南橘北枳(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是   );红杏出墙、春兰秋菊(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是   )。
影响
温度
光照
实验突破 
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提出问题] 光照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图示过程]
[作出假设] 光照会影响鼠妇的分布(或光照不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制订计划]
(1)设置相同: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选择10只大小、健康状况相同的鼠妇。
(2)设置对照:在铁盘内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
板,这样两侧就形成了   和   两种环境,将10只鼠妇   分成两组,分别放入两侧   。
(3)观察记录:静置2分钟,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然后计算全班各组第10次数据的   ,最后进行数据比较。
阴暗
明亮
平均
中央
平均值
[变量分析]明亮处和阴暗处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   。
[现象与结论]
光照
环境 明亮处 阴暗处
现象 鼠妇数目少 鼠妇数目多
结论 光照   鼠妇的分布,鼠妇喜欢生活在   的环境中
会影响
阴暗
[常见问题分析]
(1)取材选样问题:不能选取个头特别大、跑得特别快的个体。至少取10只鼠妇,实验对象不能过少。要采取多组平行或多组   实验,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
(2)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问题:除了   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均保持
   ,以避免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果存在多个变量,将不能判断实验结果与哪个变量有关。
重复
光照
相同且适宜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1)采集鼠妇时要用暗色不透光的容器装。
(2)鼠妇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实验时温度要控制好。
(3)土壤的干湿度要适中,要保持在自然环境下。
(4)光照的强弱要有明显区别。
(5)放入鼠妇后,要静置2分钟后开始统计,要让鼠妇先适应环境。
(6)实验结束后,要将鼠妇放归大自然。
[实验遵循的原则]
(1)对照原则。
(2)单一变量原则。
(3)等量性原则。
(4)科学性原则(或重复性原则)。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与  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例如,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条河等。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
环境
3.食物链与食物网
(1)食物链
①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通过   的关系形成的链状联系。
②食物链只包含   和   ,不包含   和非生物部分。
③食物链的书写:起点是   ,终点是   ,箭头指向
   。如草→鼠→蛇→鹰。
吃与被吃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生产者
最高级消费者
捕食者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   ,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3)有毒物质的积累: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铅、汞、镉等重金属或某些杀虫剂)可能会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   ,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   。
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   。
食物链
积累
越多
逐级递减
(3)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自   。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   。如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   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就会退化。
太阳能

一定限度
考点三 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类型
1.生物圈的范围:   、整个水圈和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大气圈的底部
岩石圈的表面
类型 特点
森林生态系统 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   ”和“   ”之称
绿色水库
地球之肺
3.   是由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组成的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湿地生态系统 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有“   ”之称
其他生态系统 包括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地球之肾
生物圈
考点四 生态安全及维护
1.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各种惠益称为   ,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乱砍滥伐、乱排乱放、乱捕滥杀等。
3.全球性环境问题包括   和温室效应等。
(1)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造
成的。
(2)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   。
生态系统服务
酸雨
二氧化碳
4.水中、土壤中很多重金属污染物,如汞、镉等会通过   积累,最终危害人体的健康。
5.常见的环境污染还有大气污染、固态废弃物污染、水污染等。
6.   是指生态系统服务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受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的状态与能力。
7.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因此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
8.保护生物圈就是维护生态安全。
食物链
生态安全
命题点一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5年4考)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判断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判断方法:生物的特征和生理活动是否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如仙人掌的叶片呈针状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判断方法:生物自身的活动引起了周围环境的改变。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判断方法:环境变化引起了生物的改变,如干旱导致农作物减产。
1.(2025云南)大多数鱼身体背面颜色较深,腹面浅淡,影响鱼背腹面颜色不同的生态因素主要是( )
A.光照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2.(2023云南)雷鸟的足部完全覆羽,甚至趾底也生有羽毛,有利于其冬季行走于冰雪上。这体现了(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不能适应环境
A
C
3.下列现象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
B.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
C.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
D.骆驼的尿液非常少
C
命题点二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5年5考)
(1)生态系统的判断:既要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要有非生物
部分。
(2)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蚯蚓、蜣螂(屎壳郎)、秃鹫等食腐动物属于分解者。
1.(2024云南)稻螟虫是啃食水稻的害虫,青蛙是稻螟虫的天敌,稻田中放养适量青蛙,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青蛙在稻田中也会遭到蛇的捕食。如图表示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中各生物(用甲~丁表示)体内某种农药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水稻→稻螟虫→青蛙→蛇
②上述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水稻→青蛙→稻螟虫→蛇
③图中甲所代表的生物是青蛙
④图中丁所代表的生物是水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2.(2023云南改编)东北虎、东北豹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保护的核心物种。因人类的活动,它们的猎物濒临绝迹、栖息地受到破坏,分布区域被割裂成碎片。东北虎、东北豹国家公园成立以来,组建专业巡护队伍;成立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实施退耕还林,有效恢复了森林植被;清除围栏、围网,恢复了东北虎、东北豹迁移扩散通道,使东北虎、东北豹得到了更有效的保护。如图是该国家公园中某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应包括分解者和
   部分。
(2)请列出图中的一种消费者:   ,并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3)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上述列举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保护东北虎、东北豹的许多措施,请写出其中的一条:  .
 。
非生物
马鹿
绿色植物→斑羚→棕熊→东北虎
成立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或实施退耕还林,有效恢复了森
林植被;清除围栏、围网,恢复了东北虎、东北豹迁移扩散通道)
3.随着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气候危机的范围越来越广。2020年9月我国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目标。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   。
(2)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
(3)大树等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以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4)图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有   (填序号)。为早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作为中学生的你,在护绿、低碳方面能做些什么
   (答出一点即可)。
分解者
树→木蚁→啄木鸟
光合
②③④
植树造林;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等
命题点三 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类型(5年3考)
(1)有生物生存的圈层称为生物圈,这里有维持生命的空气、水、阳光等条件。
(2)生态系统有大有小,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1.(2022云南)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海洋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生物圈 D.草原生态系统
2.下列哪项措施不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
A.施用农家肥
B.作物秸秆还田
C.长期大量使用化肥
D.保护农田中的青蛙
C
C
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下列甲~丁四项事实中,支持这一观点的共有( )
甲:20世纪70年代,在南极的企鹅等动物体内检测到DDT
乙:大气在不停地有规律地环流
丙:蒲公英的果实随风飘散
丁:红嘴鸥每年从西伯利亚迁徙到昆明越冬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C
命题点四 生态安全及维护(5年5考)
(1)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
1.(2024云南)我国于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至今已取得初步成效,
2022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过51%。下列做法中,不利于达成该目标的是( )
A.提倡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
B.增加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
C.频繁使用一次性餐具
D.植树造林以增加人工林面积
C
2.(2023云南)“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的主题。下列做法与此主题不相符的是( )
A.垃圾分类处理
B.生活污水处理后排放
C.使用清洁能源
D.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D
1.某地区旱情加剧,导致农作物减产,这体现了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是( )
A.阳光 B.水 C.空气 D.温度
2.阿拉伯胶树和某些蚂蚁长期生活在亚热带森林中,蚂蚁能保护该树免受其他动物的掠食,而该树又为蚂蚁提供树汁和栖息场所。阿拉伯胶树和这些蚂蚁的种间关系是( )
A.捕食 B.共生 C.寄生 D.竞争
B
B
3.(2025云南一模)昆明石林,作为负氧离子高达3 280个/cm3的绿氧之
城,这里没有雾霾和沙尘,每吸一口都是满满的负氧离子,使人身心愉悦。这体现了(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改变生物
B
4.“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出自杜甫的《宿赞公房》,这句诗与下列哪一项中体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一致的( )
A.沙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
5.(2024官渡区一模)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外实践中,用干湿计分别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获得的数据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三个环境应在同一时间测量
B.每个环境至少测量三次并取平均值
C.相对湿度最大的是茂密的灌丛
D.该现象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
D
6.新考法 进一步探究 某同学调查发现,鼠妇适于生活在20 ℃左右的阴暗环境中。为进一步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该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但有多处还不够严谨,同桌提出下列修改建议,你认为必须采纳的是( )
A.左右两侧都应保持阴暗 B.挑选爬行较快的鼠妇作为实验对象
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 ℃ D.减小左侧土壤的湿度
A
位置 鼠妇数目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10只 阴暗 20 ℃ 潮湿
纸盒右半侧 10只 明亮 30 ℃ 干燥
7.云南本土元素 (2025昆明一模)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泊,其中的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
A.浮游植物→虾→银白鱼→赤麻鸭
B.藻类←浮游动物←滇池金线鲃
C.浮游动物→银鱼→翘嘴红鲌
D.阳光→水生植物→螺蛳→青鱼
A
8.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有四条食物链
B.食虫鸟和青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该生态系统中含有能量最多的生物是草
A
9.如图是一条食物链中的四种生物在某一时间点的相对数量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以表示为丙→甲→丁→乙
B.甲、乙、丁都是消费者,丙是生产者
C.如果该生态系统被农药污染,则体内积累农药最多的是乙
D.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
D
10.回归教材 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B.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度的
C.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D.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整个水圈、岩石圈的表面
B
11.(2025西山区模拟)云南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河川、湖泊纵横,地质地貌复杂多样,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下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热带雨林 B.北海湿地
C.元阳梯田 D.云上草原
A
12.(2025云南一模)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我国举办。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生物圈的是( )
A.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B.使用节能灯等节能家电
C.大量施用农药防治害虫
D.退耕还林、还草
C
13.(2025五华区模拟)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极高的生态、科研和经济价值。下图展示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2)图中孔雀与昆虫的关系是   。
(3)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树蛙可能会从一朵花跳到另一朵花上,无意间帮助植物进行   ,使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
(4)新考法 原因分析 榕树体型巨大,有“独树成林”的奇观,是多种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调查发现,人类活动使榕树数量减少,相应区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会随之减少。根据图示和资料,分析导致动物种类和数量减少的直接原因:   。
榕树→昆虫→树蛙→竹叶青蛇→犀鸟
捕食和竞争
传粉
栖息地被破坏;食物来源减少
14.(2025官渡区模拟)我国研究者发现,大腹园蛛捕到萤火虫后会用蛛丝将猎物裹住,并不急于取食,且被捕获的萤火虫多为雄性。萤火虫常用腹部发光器进行交流,其闪光频率如下图:
萤火虫闪光频率
(1)大腹园蛛和萤火虫之间的关系是   ,它们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者。
(2)新考法 原因分析 大腹园蛛捕获的萤火虫多为雄性,请结合材料推测原因:  .
 。
(3)大腹园蛛的捕猎方式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   。
捕食
消费
适应
15.(2025西山区模拟)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云南多地探索林药、林菌、林菜、林禽、林畜、林蜂、森林旅游林下产业发展模式,既守护了山水林田的生态基底,又培育出了特色农业产业,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生共荣”。
资料二:林下养蜂时,优先选择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树木种类丰富,花期长,能为蜜蜂提供持续多样的蜜源。
资料三:林下养殖牛、羊不但可以合理利用林下空间,还可以减少对耕地的压力,提高土地利用率。牛、羊在林下觅食时,能有效避开鹰等动物的捕食,同时将有些植物的种子带到更远的地方进行繁殖。
(1)以上资料中提到能帮助植物繁殖的动物有   。
(2)野兔喜食鲜嫩的野草,野兔与野草之间形成了   关系。
(3)写出一条与林下养殖牛、羊有关的食物链:  .
 。
蜜蜂、牛、羊
捕食
草→牛→鹰(绿色植物
→牛→鹰);草→羊→鹰(绿色植物→羊→鹰)
(4)新考法 原因分析 林下养殖禽类与林下养殖牛、羊具有一样的优势,不但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还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原因是
  .
.
 。
点击进入 聚焦云南 知命题
点击进入 实战演练 提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