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突破练 专题九 多元共生——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中古世界文明的多元特征--2026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突破练 专题九 多元共生——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中古世界文明的多元特征--2026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7 09:5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九 多元共生——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中古世界文明的多元特征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5河南安阳二模)下表是汉谟拉比击败埃兰后,对两河流域其他地区的行动。这可以佐证(  )
时间 行动
公元前1763年 在金瑞林军队的帮助下,攻陷拉尔萨城并俘虏瑞姆辛,拉尔萨灭亡
公元前1762年 征服埃什南纳
公元前1761年 征服昔日忠诚的盟友——马瑞
公元前1759年 将马瑞城夷为平地
A.古代文明的区域性扩张
B.封建帝国的逐步形成
C.两河流域为兵家必争地
D.汉谟拉比热衷于战争
2.(2025河南适应性测试)约公元前5000年,埃及拉姆拉山丘生活着一个混合了地中海与撒哈拉以南人种的族群。他们有花岗岩工具、陶质烘烤用具和碗盘,有用兽骨做成的配饰,以及女性佩戴的用云母片岩制成的罗非鱼式样的首饰。这可用于佐证当时埃及 (  )
A.物质文化丰富多样
B.同苏美尔文明交流频繁
C.国家统一经济繁荣
D.即将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3.(2025河北邯郸第二次调研)古希腊神话中,酒神是调停人、矛盾冲突协调者和新秩序维护者。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主持雅典城邦改革,在提升平民权利的同时也保留了贵族的一部分特权。在此前后,酒神形象大量出现在瓶画艺术作品中。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雅典(  )
A.城邦制植根于历史传统
B.传统文化助力城邦治理
C.神灵崇拜推动政治发展
D.民主政治促进艺术创新
4.(2025湖北部分市州联考)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某种完善的东西,个人的幸福与城邦息息相关,个人的幸福固然重要,城邦的幸福却是所要获得和保持的更重要、更完满的幸福。因此,城邦就有义务让民众过上幸福生活。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  )
A.体现城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统一
B.提高了希腊民众的幸福生活指数
C.奠定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D.增强了民众对城邦的情感和认同
5.(2025广东茂名综合测试)在古代西亚《吉尔伽美什》史诗中,伊南娜是战争和爱情女神。在希腊神话中,爱神阿佛洛狄忒和女战神雅典娜几乎是伊南娜女神的翻版。这反映了(  )
A.宗教信仰的趋同
B.思想观念的束缚
C.希腊文化的传播
D.区域文明的扩展
6.(2025广东大联考)俯伏敬拜是一种来自波斯的东方宫廷礼仪。对波斯人而言,俯伏敬拜是一种日常的礼仪,表示恭顺。对波斯大王行敬拜礼仪,仅仅意味着臣服于王权统治,并无神圣意味。但对希腊人而言,敬拜礼并非日常礼仪,只在神灵面前才行此大礼,以表虔敬。亚历山大的奉承者欲将俯伏敬拜引入希腊世界。这一做法旨在(  )
A.实现东西方思想统一
B.巩固马其顿帝国统治
C.借助神权强化权威
D.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
7.(2025广西柳州二模)古罗马针对希腊城邦和希腊化王室的不同特点进行外交控制和分化,先后击败马其顿王国和塞琉古王国,并与小亚细亚的帕加马王国、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等希腊化国家形成特殊的“依附”关系,能够通过“遗嘱继承”获得这些国家的土地。这表明,当时罗马(  )
A.加速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B.以法律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C.公民权的吸引力逐渐增强
D.领土扩张方式具有多样性
8.(2025山东泰安期末)神话中的格里芬是欧亚草原上黄金宝藏的守卫者,其形象主要呈现为鹰头、鸟翼、狮身。下图是格里芬在欧亚地区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各种形象。这反映出(  )
A.文明传承具有差异性与地域性
B.文化传播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
C.文明演进具有一致性和时段性
D.文化发展具有同源性和封闭性
9.(2025宁夏吴忠一模)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年,西亚、北非地区出现了世界上较早的文明,兴起了埃及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迦勒底人和波斯人的强大帝国,他们已经有了文字,在艺术、科学和社会组织方面也相当进步。该地区孕育出人类早期文明主要得益于(  )
A.地理和气候条件优越
B.地域及部落间战争的频仍
C.洲际交流活动的便利
D.商贸活动和人口迁徙频繁
10.(2025湖北随州调研)3至5世纪,日耳曼各部族不断南迁,在灭亡西罗马帝国后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在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中古西欧以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这表明,日耳曼人的迁徙(  )
A.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与转型
B.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
C.阻碍了欧洲农耕文明历史进程
D.确立了欧洲文化优势地位
11.(2025湖南联考)13世纪后期,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将公益理念融入城市布局,如市政厅、大教堂、广场,笔直宽阔的道路和开放的公共空间,并禁止权贵家族占用公共空间,尤其是城墙、桥梁、道路、广场等。社会生活方面,将五月灯节等打造成城市政府主导的大型节庆活动。上述做法(  )
A.推动了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凸显了城市自治的发展新趋向
C.旨在强化市民对城市共同体的认同
D.削弱了封建势力对城市的控制
12.(2025河北唐山期末)741年拜占庭颁行的《法律选编》对死刑进行比较严格的控制,只有叛国、反皇帝、蓄意谋杀等重罪才会被处死刑。此外,地方法官还被严令禁止做出将妇女关押在公共监狱中的判决。这反映出拜占庭法律(  )
A.立法精神人性化     B.处罚原则公平化
C.执法力度宽松化 D.法律条文实用化
13.(2025广西贵港模拟)古罗马法学家保罗阐述两种情况:其一、以不符合良俗的书面婚姻协议为由而强制缔结婚姻是不公平的;其二、精神病人由于不具备认识及行为能力,并不能做出有效的意思表示,因此不能缔结婚姻。查士丁尼时期还规定,当丈夫缺乏支付能力或挥霍家财时,其妻子可以要求返还嫁妆。据此可知,罗马法(  )
A.保障女性的公民权利
B.法律体系比较完整
C.理性的色彩较为突出
D.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14.(2025河南部分示范性高中联考)毗湿奴是印度教的三位最高主神之一。在越南南部7—8世纪的考古遗址中,发现一些雕刻有毗湿奴形象的金匾,其形象包括毗湿奴的轮子、毗湿奴的法螺、毗湿奴的各种化身(鱼、龟、猪)、毗湿奴的坐骑大鹏金翅鸟等。这反映出(  )
A.越南主要受古印度文明的影响
B.古印度文明呈现出开放包容的特点
C.南亚种姓制度在东南亚的移植
D.宗教成为南亚与东南亚交流的载体
15.(2025江苏百校联考)中古时期,在基督教垄断下,古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阿拉伯学者通过翻译保存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希腊文化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由此可知(  )
A.阿拉伯文化推动了西方文艺复兴
B.阿拉伯帝国继承和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
C.阿拉伯文化具有创新性和多样性
D.人文主义学者逐渐打破基督教思想的控制
16.(2025陕西宝鸡一模)日本江户时期,德川幕府施行“交替参觐”制度。该制度把全国的大名分成两部分,轮流去江户居住,大名们大体是一年住在自己的领地,一年住在江户,而其妻、子及大量仆人则长期住在江户。该制度(  )
A.削弱了天皇地位
B.不利于幕府对地方的统治
C.确立了幕藩体制
D.促进了江户地区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52分)
17.(2025河南许昌、洛阳、济源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在西周分封制下,被封者率本族族人到达封地后,首先要建立一个名为“城”的军事据点。这种城在当时也称为“国”,“国”以外的广大田土则称为“野”,国、野之分由此形成。其居民分别称为国人、野人。国人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其上层即贵族,又称“君子”,他们世代垄断官职、爵禄,辅佐国君统治国家。贵族是国人的核心,所以有“不有君子,其能国乎”的说法。占国人大多数的下层成员皆属于平民(自由民),他们有自己的经济、职业(如务农、从事工商业等),并对国家承担当兵作战的义务。下层国人与贵族有疏远的血缘关系,被置于宗法制的控制之下。国人当中参与国家日常政务的主要是贵族,但作为国君同族成员的广大下层国人也都拥有干预政治的权力。如遇有重大问题,国君按习惯要征询全体国人的意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城邦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政治意义的特殊形式的国家组织,即城邦内的居民形成了一个政治共同体,建立政府机构,成为城邦国家。公民是城邦的主人,他们“属于城邦的人”,享有广泛的政治生活,在一般城邦中,公民身份往往限于本邦血统的成年男子。但公民身份的确定也有变化,在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往往吸收外邦人或释放奴隶加入公民集团。古希腊的公民社会主要是指享有公民权的这部分人的公共政治生活,但在民主政治时代(约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公民权有了很大扩展,形成了更加广泛的公民社会。
——摘编自赵映诚《古希腊公民社会与公民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国人和古希腊城邦的公民群体特点的异同。(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希腊公民社会形成对希腊文明发展的影响。(8分)
18.(2025湖北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 在罗马帝国全盛时期,经济活动以城市为中心。罗马帝国晚期,逆城市化现象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离开城市来到乡村。到了中古早期,西欧城乡经济力量对比完全逆转,庄园取代城市成为经济的中心。基督教兴起后,善待奴隶成为奴隶主的道德责任,进一步降低了奴隶制的性价比,隶农制开始取代奴隶制,成为庄园的主要生产方式。随着罗马帝国衰落,隶农地位逐渐下降,受到更多限制。公元332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颁布法律,禁止隶农自由迁徙,违者将被强制遣返并严惩。此后,隶农的地位从佃农转变为依附于土地的农奴。加洛林王朝时期,庄园主已从罗马贵族转变为日耳曼贵族,限制隶农行动的法律已被废除,但庄园主对隶农的控制已成为惯例。庄园内的自由民地位平等,许多财产归公共所有。但随着财富分化,许多自由民走向破产,与原本的隶农一同沦为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与隶农相比,农奴不仅在法律上失去了独立经济地位,也失去了获得自由的希望。从10世纪左右开始,农奴制成为庄园内部的主要生产组织方式。
——摘编自陈永伟《庄园与封建:中世纪
早期经济思想的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庄园制度形成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欧庄园制度形成的影响。(10分)
19.(2025安徽部分学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早在远古时代,世界不同地区就存在一定联系。
在爱琴文明时期,希腊的居民就与相邻的埃及、西亚等地区的古老文明有所接触,克里特文明就深受西亚和埃及古老文明的影响。
公元前8世纪,希腊世界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这种文化繁荣是建立在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千多年文明演进的深厚基础之上。
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位于丝绸之路中段,它不仅包括了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三大古老的东方文明,而且还接近希腊文明的边缘。
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继承王位,通过十年征战,亚历山大不仅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己有,而且有所扩大。
公元元年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进行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成为沟通东西方贸易的桥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古代文明交流”自拟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A 根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在击败埃兰后,对两河流域其他地区展开军事行动,不断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体现了古巴比伦王国的区域性扩张,A项正确;汉谟拉比统治时期的古巴比伦处于奴隶制社会,并非封建帝国,排除B项;材料强调汉谟拉比主动发起军事行动进行征服,不是两河流域因为其特殊地理位置等原因成为各方争夺之地,排除C项;材料记录了汉谟拉比的多次军事行动,但不能归结为他“热衷于战争”,排除D项。
2.A 据材料可知,该族群生产生活用具质地多样,且还有骨制、云母片岩等制作的装饰品,说明当时埃及物质文化丰富多样,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该埃及族群与苏美尔文明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国家统一,排除C项;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材料不能体现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可知,梭伦改革意欲调解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与酒神的形象含义相似,表明当时雅典深受古希腊文化影响,B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城邦制的形成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城邦治理借助宗教信仰,而非神灵崇拜推动政治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瓶画艺术是艺术创新的成果,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可知,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人的幸福和城邦息息相关且城邦的幸福更重要,体现了城邦至上,同时又强调城邦有义务让民众过上幸福生活,体现了城邦对人的重视,由此可见,人的幸福本身就体现了人文主义,A项正确;材料只提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据此并不能直接得出希腊民众幸福生活指数得到提高的结论,排除B项;梭伦改革奠定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该观点产生的影响,无法得出民众对城邦的情感和认同得到增强的结论,排除D项。
5.D 据材料可知,古希腊文化中的女神形象受到古代西亚文化影响,说明古代西亚文化传播到了希腊,反映了区域文明的扩展,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宗教方面的内容,无法说明宗教信仰趋同,排除A项;思想观念相对开放,古代西亚文化才会影响古希腊神话,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了古代西亚文化的传播,不是希腊文化对西亚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
6.C 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的奉承者欲将俯伏敬拜引入希腊世界,希腊人只在神灵面前行此大礼,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借助神权强化权威,C项正确;仅凭引入一种礼仪难以实现东西方思想的统一,排除A项;材料强调借助这种在希腊人眼中与神权相关的特殊礼仪来强化权威,B项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主旨,排除;这一举措的重点不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排除D项。
7.D 根据材料可知,罗马针对希腊城邦和希腊化王室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外交控制和分化手段,表明罗马领土扩张方式具有多样性,D项正确;罗马的这些外交和扩张活动是在希腊化时代已经存在的基础上进行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罗马以法律维护统治合法性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公民权吸引力的内容,排除C项。
8.B 根据材料可知,不同地区的格里芬形象有所不同,但仍保持了鹰头、鸟翼、狮身的基本特征,说明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一致的核心要素(统一性),同时在不同地区根据当地文化特点有所变化(多样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格里芬的基本形象鹰头、鸟翼、狮身得以保留,有相似之处,而非全部体现为差异性和地域性,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不同地区的不同形象,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而非封闭性,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可知,西亚、北非地区商贸活动和人口迁徙频繁,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D项正确;A、B、C三项不是主要因素,排除。
10.A 材料表明,日耳曼人在南迁灭亡西罗马帝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国家,这些日耳曼人的统治区域内部文化受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反映日耳曼人的迁徙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与转型,A项正确;日耳曼人的迁徙未摧毁古罗马帝国的文化,排除B项;日耳曼人的迁徙没有阻碍欧洲农耕文明历史进程,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洲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对比,不能说明确立了欧洲文化优势地位,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可知,意大利的城市管理重视公共空间和大型节庆活动,体现城市共同体意识,C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是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经营方式,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城市自治是城市摆脱封建领主控制获取的自我管理的权利,而材料强调城市管理重视公共活动和场所,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削弱封建势力对城市的控制,排除D项。
12.A 据材料可知,8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颁布的法律不仅对死刑进行比较严格的控制,地方法官还被严令禁止做出将妇女关押在公共监狱中的判决,体现了拜占庭法律禁止对罪犯进行残害,体现了立法精神人性化,A项正确;材料只是法律条文的规定,无法看出具体处罚是否公平,排除B项;材料是法律条文,属于立法层面,不能体现执法力度如何,排除C项;法律条文实用化是指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原则,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有效运用,排除D项。
13.C 材料中关于对婚姻是否有效的规定体现了统治者对社会良俗的提倡,对精神病人的限制也反映了理性思考,关于女性可要求返还嫁妆的法规背后也基于统治者鼓励婚育的出发点,体现了理性色彩,C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对女性嫁妆的规定,但在古罗马女性没有政治权利,与男性公民权利有很大不同,排除A项;仅凭材料不能体现法律体系比较完整,排除B项;精神病人不能缔结婚姻与保护私有财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4.D 根据材料可知,越南南部的考古遗址中有带有印度教主神毗湿奴形象的金匾,表明当时东南亚与南亚存在以宗教为载体的文化交流,D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越南部分地区有印度教文化的因素,没有对比其他文明对越南地区的影响,无法得出越南主要受古印度文明影响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是古印度文明在越南的传播,未提及古印度文明自身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印度种姓制度的信息,排除C项。
15.A 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商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人的百年翻译运动保存了大量的希腊文化,后又将其传回欧洲,给处于教会垄断一切的欧洲带来古希腊文化遗存,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文化基础,A项正确;材料强调阿拉伯人对延续和传承西方文化的贡献,而非东方文化,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对延续传承西方文化的贡献,没有涉及阿拉伯文化的创新性,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人文主义者摆脱基督教思想的控制,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不反对宗教本身,反对教会的各种禁欲主义主张等,排除D项。
16.D 根据材料可知,德川幕府“交替参觐”制度,各地大名为弥补其巨大开支,于大阪、江户建立仓储,贩卖其从领地收来的稻米,客观上促进了以大阪、江户为中心的商业发展,D项正确;江户时代,由德川家康所建立的德川幕府进一步强化了对天皇的控制,使得日本天皇以及皇室基本上失去了所有的政治权力,仅仅在文化上以及宗教上拥有一定的权力,排除A项;“交替参觐”制度加强了幕府的集权统治,有利于防止藩国结党行动,削弱了大名的经济实力,排除B项;幕藩体制和“交替参觐”制度不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
17.参考答案 (1)相同点:都享有政治参与权,能广泛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身份都具有一定的限制(血缘、地域、年龄或性别等);都注重血缘关系。
不同点:国人和公民内部地位不同,西周国人内部存在不平等,政治权利具有差异性,古希腊城邦公民则一律平等;身份受限制的因素不同,国人身份深受宗法血缘的影响,公民身份主要受年龄、性别影响;身份变化形式不同,国人身份的变化主要为内部阶层的分化,公民身份则具有扩展性(外邦人、奴隶可以加入公民)。
(2)影响:公民社会的形成,使更多人有权参与政治生活,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发展;公民参与度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古希腊思想文化的繁荣;公民社会增强了城邦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了政治稳定性和社会凝聚力。
18.参考答案 (1)背景:蛮族的入侵;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中心的转移;基督教的影响扩大;社会长期动荡;日耳曼村社制影响。
(2)影响:形成封闭的经济发展模式;强化了农奴的人身依附关系;导致政治权力分散;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封建制度的基础。
19.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古代世界文明交往趋势不断加强。
阐述:早在远古时代,世界不同地区就存在一定联系。爱琴文明时期,希腊与埃及、西亚等地区的古老文明接触,深受西亚和埃及古老文明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公元前8世纪,希腊世界的文化呈现繁荣局面。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兴起,既促进西亚、埃及、印度三大古老文明的深度交流,又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建立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推行希腊化政策,推动西亚、中亚和南亚进入希腊化时代。公元元年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长期经贸和文化交流。8世纪中期,崛起的阿拉伯帝国统治者兼收并蓄,使阿拉伯帝国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桥梁。
因此,古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始终存在,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