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突破练 专题三 经世济民——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2026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突破练 专题三 经世济民——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2026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7 10:2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 经世济民——中国古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5河北名校联考)据记载,大禹建都“追中”于“大嵩山”之“河”旁。登封“王城岗城址”、新密“新砦城址”与偃师“二里头城址”,被认为是夏朝早、中、晚期都城所在地,它们都在“大嵩山”区域内,与商代的都城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洹北商城均在当时的“天下之中”。这体现了(  )
A.建都理念与中央集权的契合
B.城市政治职能的加强
C.空间秩序与政治理念的结合
D.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2025山西部分学校模拟)下面是秦汉时期史料中关于疫病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
记载内容 出处
甲有完城旦罪,未断,今甲疠(麻风病),问甲可(何)以论 当迁疠所处之 《云梦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
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汉书》
(曹褒)迁城门校尉、将作大匠。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多蒙济活 《后汉书》
A.建立了最早的疫病救治机构
B.中医为疾病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C.地方政府享有很大的自主权
D.较为重视对疫病的防控和救治
3.(2025湖南长沙长郡中学月考)《汉书·食货志》记载:“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该记载反映出汉代(  )
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
B.农业生产技术取得显著进步
C.个体小农经济形成并不断发展
D.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4.(2025陕西宝鸡三模)下表是关于东汉时期西域所产“香”“罽”等消费品的相关记载,下表现象反映了当时(  )
出处 内容
《后汉书》 (李恂)使持节领西域副校尉。西域殷富,多珍宝,诸国侍子及督使、贾胡数遗恂奴婢、宛马、金银、香罽之属,一无所受
《艺文 类聚》 今赍白素三匹,欲以市月氏马、苏合香
《三国志》 诸梁时,西域胡来献香罽、腰带、割玉刀,时悔不取也
A.抑商政策松动推动商业发展
B.吏治清明提升边疆治理水平
C.商业贸易丰富社会生活
D.政治活动受到西域人士的影响
5.(2025重庆巴蜀中学二模)汉魏之际,百姓购买物品普遍使用粮食或纺织品,有时为了方便交易甚至会把布帛剪碎。北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钱并推行,但收效甚微,竟有“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的情况出现。这些材料所示内容充分说明当时(  )
A.商品经济严重凋敝
B.军阀混战连年不休
C.农业经济急剧衰退
D.民族隔阂不断加深
6.(2025湖北联测)唐朝初年,政府将土地分给农民。多年后,土地分授开始向零碎化发展,一户农民几十亩的土地往往分在多处,路途遥远,农民常年奔波于分散的土地上。为此,农民常将较远的土地转租给别人耕种,自己再租种附近一定数量的土地,这被称为“互佃”。由此可见,唐朝(  )
A.移民加速土地开垦的进程
B.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得到巩固
C.政府支持民间的土地流转
D.农民注重变通土地经营方式
7.(2025湖南选择性考试模拟)朱长文撰写的《吴郡图经续记》1084年成书,其中有“刈(割)麦种禾,一岁再熟”的记述。几乎同时期的苏轼离任湖州前,则在文中写道“浙中无麦,须七月初间见新谷”。由上述记述可以推知(  )
A.经济发展推动作物传播
B.复种技术尚未完全推广
C.历史事实记述真伪难辨
D.苏浙地区农业发展滞后
8.(2025黑吉辽蒙卷,4)宋代,雕版印刷日益兴盛,工匠可以雕刻出更趋精美的花纹图案,遂使利用雕花木板印制花布的夹缬法成为各种印花技术中最时兴的一种。由此,雕版印刷从业者中分化出一批专门从事雕造花板的工匠。这表明(  )
A.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B.工艺改进推动手工业发展
C.手工业与农业生产日趋分离
D.城市发展促进手工业进步
9.(2025河北名校联考模拟)下面为北宋财政岁入品种构成变迁表,表中数据的变化主要源于(  )
时期 品种及指数
钱(贯) 五谷(石) 绢布(匹) 草(围)
天禧五年 2 653万, 100 2 983万, 100 1 456万, 100 3 000万, 100
治平年间 3 682万, 139 2 694万, 90 875万, 60 2 940万, 98
元祐元年 4 848万, 183 2 445万, 82 151万, 10 799万, 27
A.纸币流通的广泛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积弱局面的凸显
D.赋税制度的变革
10.(2025河北石家庄质检)下表为部分宋人对当时农田经营状态的记载。这表明宋代(  )
出处 内容
陶谷《清异录》 汴老圃(菜农)纪生,一锄庇三十口。病笃,呼子孙戒曰:“此二十亩地,便是青铜海也”
杨万里《衢州近城果园》 未到衢州五里时,果林一望蔽江湄。黄柑绿橘深红柿,树树无风缒脱枝
潜说友《咸淳临安志》 东西马塍,在余杭门外,土细宜花卉,园人工于种接,都城之花皆取焉
A.坊市制度逐步瓦解
B.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C.官方贸易比较活跃
D.集镇发展并且出现专业分工
11.(2025湖北十堰三模)下表所示是北宋时期两位官员的上疏内容(部分)。由此可见,两人希望朝廷 (  )
内容 出处
苏轼称:饥疫之下,“山海之间,接连瓯闽,盗贼结集,或生意外之患,则诛殛臣等,何补于败” 《苏轼集》
张方平上疏言:“饥疫之后,所在盗贼蜂起,京东、河北尤不可言” 《续资治通鉴长编》
A.加强地方管理以控制盗贼
B.增加财政收入以救灾赈荒
C.重视民生以维护社会稳定
D.重视疫病防治以应对边患
12.(2025黑龙江哈尔滨九中模拟)明末清初某商号账本载:四月,收汉口客会票三张,兑付松江布款计银五百两;九月,与杭商合本采闽茶二千斤,息约四分,立契分红;另支纹银百两购湖丝,委苏匠成绸。该账本说明当时(  )
A.商业信用推动跨地域资本整合
B.赋役白银化促使农产品商品化
C.专业化生产利于商业资本聚集
D.商贸的繁荣驱动贸易网络扩张
13.(2025河北名校预测)明清戏曲书籍出版业异常繁荣,如著名书商无锡华氏,“所制活板甚精密……不数日而印本出矣”。也有江南书商在广东偏远地区聘用劳动力刊刻书籍,“刻成,未下墨刷印,即携旋江南,以江纸印装,分售海内,见者以为苏板矣”。材料所述做法(  )
A.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B.彰显了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
C.助推了封建社会的两极分化
D.促进了雇佣式劳动关系的普及
14.(2025安徽皖南八校三模)明清时期从江西到皖西南的移民,将江西的建筑结合当地环境构建了横纵发展的“排屋”形式,俗称皖西南大屋;在聚落的形式上,也由较为简单的排屋和演变而成的大屋共存,进而形成了皖西南地区独特的聚落形态。这说明(  )
A.故土情结推动文化传承
B.民族交融促进华夏认同
C.人口迁徙增进文化交融
D.经济发展改变地域文化
15.(2025湖南长沙一中模拟)有关唐宋的文献中描述广州外贸盛况,一般用“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外国香货及海南客旅所聚”之类的字眼。而清代的文献中,广州外贸盛况则是“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一转变(  )
A.源于清王朝闭关自守政策的推行
B.体现传统外贸由以进口为主转向以出口为主
C.反映广州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D.促使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16.(2025山东名校大联考)下表是明清时期部分地区的地方志记载。据此可推知,明清时期(  )
出处 内容
《兖州府志》成化以后 俗渐奢侈,逞忿健讼。邑之东南,地接三省,势界两河,聚赌谋盗,时亦有之
《宁夏新志》嘉靖年间 宁夏自正德迄今,服食以靡丽相竞,财用以浮费渐耗
《崇安县志》嘉庆年间 物价昂贵,习尚奢淫……鼠窃狗偷……甚者,白昼攫金
A.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贫富分化激化社会矛盾
C.价值观念决定消费行为
D.赋税改革弱化社会治安
二、非选择题(52分)
17.(2025湖南九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全唐诗》与《全宋诗》涉麦诗的地点统计
项目 《全唐诗》 《全宋诗》
总数(首) 210余 2 630余
北方(处) 14 34
南方(处) 9 35
宋人罗愿记载:“麦者,接绝续乏之谷。方夏之时,旧谷已绝,新谷未登,民于此时乏食,而麦最先熟,故以为重。”朝廷本着杂种防灾的古训,加之失去了北方,积极推动麦类作物在南方的种植。由于水稻生长期是农历五月至八月,麦类作物生长期为农历八月至来年五月。农民另辟秧田,稻秧在其中培育60—80天,再转入田里,“浸种二月初,插秧四月中”。这样,农民通过别田育秧技术,实现稻、麦两种作物的种、收衔接,解决了稻麦连种的时间冲突和用地矛盾。南方农民还熟练掌握了水旱田的转换技术,“早田获刈才毕,随即耕治晒暴,加粪壅培,而种豆麦蔬茹”。
唐宋时期,麦类加工的磨具普及。1007年,都曲院研磨4万石小麦“用驴六百头”,元人王祯也在《农书》中记载了牛转连磨的工作过程。面食制作方式可分为蒸、煮、烤、烙和油炸,这些在唐宋时已全部具备。白居易的“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就是描述油炸的胡麻饼。唐人还在饼中加入各类馅心,名为蒸饼,点心也已出现。宋人则“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这时已经出现了很多以“面”命名的食品,例如三鲜面、鱼桐皮面等。
——摘编自姜锡东、黄艳《麦食大国的形成:
唐宋时期麦食经济的历史转型》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宋涉麦诗所反映的麦种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麦种变化的意义。(8分)
18.(2025天津河西二模)漕运对古代中国社会有一定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漕运是指中国古代政府将征收来的粮食中的一部分,通过水路,将它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所形成的一整套组织和管理制度。秦朝与西汉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关东(函谷关以东,大致今山东、河南等地)运往关中(函谷关以西,大致今陕西中部)。秦朝利用黄河及其支流把关东的粮食运往咸阳,在征服南方越族地区时也开凿灵渠运粮;楚汉之争时,汉军借助漕运为前线提供了粮食和大量战略物资。汉初每年由关东地区运到长安的粮食不过几十万石,汉武帝时由于经济和军事的需要,一度达到每年600万石,并且开凿了漕渠以便于漕运。
材料二 隋唐与北宋时期,隋朝开挖运河,沟通江、淮、河、海四大水系,漕运主要方向由东南到西北。唐朝前期,东南运道长期失修,影响了长安的粮食供应。安史之乱前后,裴耀卿、刘晏等人进行漕运改革,疏浚运道,保证了都城地区的粮食供应。黄巢起义后,东南漕运要道中断,加剧了唐王朝的危机。北宋政府更为重视漕运,宋真宗时东南漕运曾创下每年800万石的记录,北宋曾引黄河水和洛水入汴河,提高汴河运力。徽宗时期,漕政大坏,东南粮食运入京师的数量大为减少。
材料三 元明清时期,为打通河漕运道,元朝政府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并且开辟了海运航线,河运和海运结合,形成了南北漕运路线的新格局。元末起义军利用漕运把江南钱粮运往北方前线,为推翻元朝统治提供了后勤支援。明至清前期漕粮主要从江浙等南方六省及山东、河南等地征收。明清时期黄河改道和决口给漕运制造了很大的障碍,潘季驯、靳辅等人在治理黄河的同时对运道进行清理,以保障漕运的畅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江太新、苏金玉《漕运史话》等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漕运方向发生的变化和原因。(12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漕运的保障条件,并分析漕运变化体现的本质问题。(8分)
19.(2025重庆选择性考试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宋代,尤其是南宋,太湖流域形成了市镇网络,市镇经济在此时迎来第一个高潮。浙北平原和浙东沿海的临安、嘉兴、湖州等地,是市镇密集区域。众多市镇依功能可分为环城卫星市镇、生产型市镇、交通枢纽型市镇、港口型市镇和乡村墟市等。明清时期,江南市镇专业化倾向显著,生产型市镇居多,其中又以丝绸、棉纺等纺织业市镇数量最为庞大,还有粮食、盐业、榨油业等各类市镇。明代是江南市镇发展的重大转折点,苏松常杭嘉湖六府的市镇与唐宋相比“勃兴”,除东部沿海靠近上海区域外,近代市镇基本规模和分布格局在明代奠定。清代则主要表现为乡村集市数量明显增加,以及部分明代的市升级为镇。从宋代起的千余年间,江南地区市镇数量和密集度远超华北。江南商业经济氛围浓厚,具备一定外向型经济特征,而华北大多保留自然经济,处于封闭的内向型经济体系。
——摘编自葛金芳《“农商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宋以降(11—20世纪)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
根据材料,围绕“江南市镇发展”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展开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
1.C 材料指出夏商都城均位于当时的“天下之中”,这体现了古人“择中建都”的政治理念,“大嵩山”被视为地理中心,象征政权正统性和对天下的统治,将都城选址与“天下之中”的空间概念结合,反映了通过地理秩序强化政治权威的意图,符合空间秩序与政治理念的结合,故选C项;夏商时期尚未形成成熟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城市职能的演变,仅强调都城选址与政治理念的关系,排除B项;多元一体格局强调不同区域文化的交融,而材料中都城均位于同一中心区域,体现的是中心化而非多元化,排除D项。
2.D 《云梦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规定患麻风病罪犯要迁移隔离,《汉书》《后汉书》中记载地方官员为疫病患者安置、治疗,可见秦汉时期采取迁移病患、提供医药等措施防控疫病和救治病患,体现出当时对疫病防控与救治的重视,故选D项;疠所隔离与临时安置虽涉及防疫措施,但材料未提及“最早”的疫病救治机构,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医药实践,未涉及中医理论,排除B项;材料并未突出地方主导,排除C项。
3.B 材料表明耦犁这种先进农耕工具让粮食产量显著提高,体现出汉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明显,故选B项;铁犁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耕作技术而非小农经济的组织形式,且个体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农业生产工具,未提及政府政策,排除D项。
4.C 材料中的事例体现了西域特产通过朝贡、贸易等途径进入中原,反映了商业贸易丰富社会生活,故选C项;东汉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仅体现商品流通现象,未提及政策调整,排除A项;李恂个人廉洁属个体行为,其他事例未涉及吏治成效,不足以说明边疆治理水平,排除B项;西域人士进献物品属于经济文化交流范畴,未涉及政治制度或决策层面的影响,排除D项。
5.A 汉魏之际,商品交易仍以布帛、粮食等实物为主,甚至出现剪碎布帛的原始交易方式,说明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北魏孝文帝虽铸造太和五铢钱,但“钱略不入市”表明货币流通受阻,商品交换退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阶段,这直接反映出商品经济严重凋敝,故选A项;题干中未提及战争或割据现象,孝文帝时期北方相对稳定,且实物交易属于经济结构问题,与军阀混战无必然关联,排除B项;百姓能用粮食、布帛交易说明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充足,剪碎布帛反映的是交易方式落后而非农业经济衰退,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形态问题,实物交易与民族隔阂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6.D 题干中唐朝农民土地分授零碎化,耕作不便,他们主动采取“互佃”方式转租远地、租种近地,反映出农民为适应现实困难而灵活调整土地经营方式,故选D项;题干未涉及人口迁移或土地开垦,排除A项;互佃不涉及所有权变更,排除B项;材料仅描述农民自发互佃行为,未提及政府对土地流转的态度或政策支持,无法推断政府立场,排除C项。
7.B 朱长文在《吴郡图经续记》中提到吴郡(今苏州)存在“一岁再熟”的复种现象,而苏轼离任湖州前指出浙中地区“无麦”且需至七月才有新谷,说明当时复种技术虽在吴郡应用,但并未普及至邻近的浙中地区,可见复种技术尚未完全推广,故选B项;材料中朱长文和苏轼的记载均未提及作物传播或经济因素的作用,且两人所述为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农业情况,与作物传播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两则材料均属时人记载,内容不矛盾,苏轼所述浙中情况恰与朱长文的吴郡记载形成地域差异的印证,不存在真伪难辨的问题,排除C项;吴郡属苏浙地区且已实现复种,反映了该地区农业技术较先进,苏轼所言仅说明浙中复种未普及,不能推断整个苏浙地区农业滞后,排除D项。
8.B 材料提到宋代雕版印刷促进夹缬法印花技术发展,分化出专门从事雕造花板的工匠,这一系列变化体现了工艺改进推动了手工业在技术和分工方面的发展,故选B项;题干中主要涉及技术,并没有关于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涉及手工业与农业生产关系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城市发展与手工业进步的关系,排除D项。
9.B 北宋天禧五年至元祐元年,钱币岁入数量和指数大幅增长,而五谷、绢布、草等实物岁入均呈下降趋势,这种财政结构变化反映了货币税收占比上升、实物税收占比下降,这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故选B项;交子虽在北宋出现,但主要流通于四川,尚未成为全国性货币,天禧至元祐年间纸币的影响力有限,排除A项;积弱指军事上处于弱势,与财政结构的变化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北宋王安石变法涉及税制,但与表格时段不完全吻合,排除D项。
10.B 材料中陶谷记载汴京菜农纪生以二十亩地养活三十口人,说明农业经营具有较高商品化倾向;杨万里描述的衢州果园“一望蔽江湄”,反映经济作物规模化生产;潜说友记载临安马塍专营花卉种植,体现专业化生产,这些史料共同表明宋代农业出现商品化、专业化经营,冲击了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故选B项;坊市制度瓦解表现为商业区与居住区界限打破,材料未涉及城市空间格局变化,排除A项;材料记载的是个体经营的农业生产,未提及官方贸易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所述均属城市或城市近郊农业,而非农村集镇的专业分工,排除D项。
11.C 苏轼提到饥疫之下可能出现意外之患,张方平说饥疫后盗贼蜂起,都体现出饥疫引发社会问题,所以两人希望朝廷重视民生以维护社会稳定,故选C项;材料不只是强调对盗贼的控制,更强调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排除A项;两人上疏强调的是饥疫引发的社会问题,并非增加财政收入以救灾赈荒,排除B项;两人讨论的是北宋内部民变而非边患威胁,排除D项。
12.A 由材料可知,通过会票兑付、合本经营等商业信用形式,明末清初的商号实现了不同地域资本的整合,故商业信用推动了跨地域的资本整合,故选A项;赋役白银化指政府将赋役统一折银征收,但材料所述为商号整合不同地域的资本来赚取利润,与赋役无关,排除B项;材料核心是资本间的主动合作以获取更高的利润,而非生产专业化促进商业资本聚集,排除C项;贸易网络扩张指贸易范围扩大、种类增多,材料仅涉及跨地域商业合作,未提及贸易网络扩张,排除D项。
13.A 材料中无锡华氏使用活板快速印书,江南书商利用广东廉价劳动力刻书后运回江南印刷销售,这些做法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市场来追求利润最大化,反映了商品生产与流通中的市场化策略,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戏曲艺术本身与科技的结合,仅强调印刷效率与商业策略,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出版业的商业运作,未提及贫富差距,排除C项;仅根据江南书商在广东偏远地区聘用劳动力,不能得出雇佣式劳动关系普及的结论,排除D项。
14.C 材料指出明清时期江西移民将原居地建筑与皖西南当地环境结合,创造出“排屋”和大屋形式,形成独特的聚落形态,这说明人口迁移过程中,移民将原居地文化带入新环境,并与当地文化融合,体现了文化交融的特征,故选C项;故土情结强调对原居地文化的保留,但材料重点在于移民文化与迁入地结合后的创新,未体现单纯传承,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不同民族间的交融及华夏认同问题,排除B项;经济发展改变地域文化需以经济因素为主导,但材料未提及经济对建筑形态的直接作用,排除D项。
15.B 有关唐宋的文献描述广州外贸,提及“香药珍宝”“外国香货”,说明当时以进口为主;清代则说“广缎好”“银钱堆满”,表明出口获利多,体现传统外贸由以进口为主转向以出口为主,故选B项;闭关自守虽限制其他口岸,但广州通过十三行垄断外贸,外贸规模扩大,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丝织品等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增强,而非闭关自守,排除A项;广州自唐宋起便是重要外贸港口,题干未提及其地位超越其他城市,排除C项;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清代前期外贸转变无关,排除D项。
16.A 从地方志记载来看,随着时间推移,多地出现如“俗渐奢侈”“服食以靡丽相竞”“习尚奢淫”等社会风气变化,可见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风气产生了较大影响,故选A项;材料中虽提及盗窃但未涉及阶级对立或农民起义,无法推断贫富分化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排除B项;消费行为确受价值观影响,但“决定”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也未涉及这种关系,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赋税改革的相关内容,不能得出赋税改革弱化社会治安的结论,排除D项。
17.参考答案 (1)趋势:麦种面积增加;由北向南发展。
原因:麦类作物于青黄之际可以救荒;历代杂种防灾的传统;宋朝政府的重视;游牧民族冲击与政治局势的影响;稻麦品种的特性适宜连作种植;劳动人民的技术革新。
(2)意义:推动了农业种植和粮食加工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地矛盾;增加了社会财富,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税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
18.参考答案 (1)秦朝与西汉时期政治中心(咸阳和长安)在关中地区,而关东地区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汉朝与匈奴的战争需要粮食物资;汉朝利用黄河开凿漕渠。因此,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东西方向,从关东向关中。
隋唐和北宋时期,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以及开封;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唐代后期漕运中断加速唐朝崩溃,凸显漕运对政权存续的重要性。因此,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东南到西北。
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元朝重修运河。因此,河运和海运是从南向北运输。
(2)条件:国家统一;政府对水上交通的建设和维护是漕运的重要保障。
本质:漕运方向的演变本质是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空间关系调整的结果;这一过程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权力对资源调配的强力控制,也体现了自然地理、经济格局和技术条件对政权运行的深刻影响。
19.参考答案 论题:江南市镇的发展折射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迁。
阐述: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江南市镇迎来发展高潮,太湖流域形成市镇网络。这一现象与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密切相关。自唐中叶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推动了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市镇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此时的江南市镇功能多样,如临安、嘉兴、湖州等地成为市镇密集区域,各类市镇如环城卫星市镇、生产型市镇等的出现,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经济联系的加强,商品经济在江南地区迅速发展,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专业化倾向显著,生产型市镇居多。丝绸、棉纺等纺织业市镇以及粮食、盐业、榨油业等各类市镇大量涌现。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到新的高度,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分工日益细化,新的经营方式在江南地区的手工业生产中出现。苏松常杭嘉湖六府的市镇“勃兴”,明代奠定了近代市镇基本规模和分布格局,表明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清代乡村集市数量增加及部分市升级为镇,进一步巩固了江南地区作为经济重心的地位。
总之,江南市镇的发展不仅推动了自身经济的繁荣,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迁历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