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四 风云变幻——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5湖北联考)有学者认为,虽然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来居上,与英国展开激烈竞争,但并不能因此说明德国就更具扩张性,就更倾向于挑起一场战争来突破原有的利益格局。上述观点意在强调战争的爆发( )
A.未能及时被列强所阻止
B.德国并不负有历史责任
C.是帝国主义发展的必然
D.反映出国际秩序的失衡
2.(2025四川广安二诊)1916年英国修订法律,专门规定:打死、打伤或骚扰信鸽,持有不属于自己的信鸽,或者未经主人允许持有其信鸽都是犯罪行为;发现信鸽死亡或者不能飞行,未及时将信鸽移交或送交附近的军事哨所或警察局都是违法犯罪行为。其目的在于( )
A.全力保障战时部队通信畅通
B.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性
C.增强全体国民生态环保意识
D.加强对民间通信资源的管控
3.(2025安徽芜湖模拟)《凡尔赛条约》规定了德国总计1 320亿马克的战争欠款,迫使德国将黄金储备的90%用于偿还债务。1923年德国马克兑美元汇率暴跌至4.2万亿∶1。1929年杨格计划虽将德国赔款总额降至1 139亿马克,但仍需持续支付至1988年(才能完全偿还)。这可用于说明( )
A.资本主义大危机波及面广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原因
C.国际金本位制度走向崩溃
D.美德矛盾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
4.(2025山东日照一模)下图为1922年8月新西兰漫画家戴维·洛发表于英国《星报》的漫画《凡尔赛之锁》。作者意在( )
漫画中德国大汉被象征意大利、法国、英国的三个大汉死死压在摔跤擂台上。法国大汉的双手牢牢锁住德国大汉的脖子;德国大汉吐着舌头几乎窒息,喉咙里挤出“库噜”(CRRK)声;英国大汉则抬头望向擂台围栏外的山姆大叔,请求道:“嗨,先生,您能抽空进来做下裁判吗 ”
A.呼吁美国参与战后安全问题
B.嘲讽欧美国家之间勾心斗角
C.批评美国奉行中立主义政策
D.倡导集体维护战后世界和平
5.(2025四川南充二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以“自由民主”为口号,倡导民族自决,即“弱小民族也有自己的权利与自由”,反对战胜国攫取新的殖民地,却遭到日本强烈的抵制。威尔逊旨在( )
A.重塑战后国际新秩序
B.缓和世界大国间矛盾
C.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
D.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6.(2025广西南宁二模)1936年11月,德国与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三国在反共的大前提下联合起来。但是,日本首先进攻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德国首先进攻的是波兰、法国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这说明( )
A.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强大
B.德、日与苏联无利益冲突
C.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加剧
D.反共是法西斯扩张的幌子
7.(2025河南开封、周口、商丘第二次质检)20世纪30年代,英国首相鲍德温在私人信件中写道:我们必须避免激化矛盾,任何强硬行动都可能引发灾难。法国总理赖伐尔亦在日记中记录:邻国的野心令人担忧,但我们无力阻止。这反映了( )
A.“大国一致”原则不断发展完善
B.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的野心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崩溃
D.民族自决原则遭到严重破坏
8.(2025江苏卷,14)T-34坦克曾是苏联的主战坦克,其总设计师科什金力主采用倾斜式前装甲板,使得防护性能大为提高。1940年2月,他带病与团队将样车开到莫斯科参加测试,坦克获批量产。他却因坚持工作导致病情加重而去世。由此可知,科什金的研发活动( )
A.得益于国家灵活的管理体制
B.彰显了苏联世界第一的国力
C.体现了科技人员的奉献精神
D.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整体走向
9.(2025湖南岳阳二模)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美国的参议员杜鲁门说:“如果我们看到德国占了上风,就应该援助俄国;如果俄国要赢了,就去帮助德国,这样才能让他们拼个够,尽管我可不希望看到希特勒获胜!”由此可见,杜鲁门希望美国( )
A.坚持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B.抛弃意识形态偏见
C.奉行功利主义外交原则
D.继续推行绥靖政策
10.(2025山东济南一模)1945年8月,美国抢在苏联对日宣战之前匆忙对日本投下原子弹。对此,时任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认为,原子弹的掌握及使用将使美国在战争结束之时处于更好地按照自己意志行事的地位,使俄国人在欧洲更容易对付,原子弹就是美国“放在门后的枪”。这反映出当时( )
A.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B.美国将军备竞赛定为国策
C.美苏争夺焦点转向亚洲
D.美苏冷战局势已初露端倪
11.(2025陕西商洛二模)下表所示是1958年经美国政府审核通过在日本出版发行的部分书籍。材料最适合探究的主题是( )
作者 书名
海伦·拉扎雷夫 《斯大林之后的苏联》
拉姆·斯瓦如普 《集体农业对亚洲国家的影响》
布克·华盛顿 《超越奴役》
埃尔文·坎汉 《自由新边疆》
A.美国强化对日控制
B.两极格局的演变趋势
C.冷战意识形态特征
D.苏联国际影响力上升
12.(2025陕西汉中二模)1963年8月,美、英、苏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缔约国保证不在条约禁止的领域进行核试验,保证不鼓励或以任何方式参加上述核试验。1968年7月,美苏等国又签署了《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缔约国就停止核军备竞赛和实现核裁军进行谈判。这表明当时( )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降低战略风险成为美苏共识
C.两极对峙威胁了世界安全
D.军备竞赛拖累两国经济发展
13.(2025广东一模)1972年,尼克松成功连任美国总统,美苏双方在贷款、粮食买卖、技术转让等方面,都有明显进展。尼克松更是说道:“当苏联人企图在国际上从事冒险的时候,他们至少总得把这些关系列入总的损益表上权衡一下。”据此可知,当时 ( )
A.美国的冷战举措更趋隐蔽
B.经济利益主导美国外交
C.马歇尔计划应用范围扩大
D.美苏共建新型国际格局
14.(2025广东湛江二模)20世纪80年代,针对美国提出的“战略防御计划”,法国与联邦德国进行秘密磋商,认为欧洲必须团结在一项伟大工程的周围。1985年,欧共体与奥地利、芬兰、挪威、瑞典等国外长在巴黎举行会议,宣布了巨额投资的“尤里卡”计划。这表明( )
A.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B.科学技术新发展的开始
C.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
D.两极冷战格局已瓦解
15.(2025贵州安顺二模)2012年,北约扩展与亚太国家的合作领域,夯实合作的制度性基础。2014年,北约为让其他国家参与北约领导的军事行动,提出“伙伴关系互操作性倡议”,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均加入该倡议框架下的互操作性平台。北约上述举动( )
A.带有浓厚的冷战对抗思维
B.推动了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
C.反映出全球治理体系革新
D.有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16.(2025河北重点高中一模)2025年1月,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古巴、玻利维亚、乌干达等多个国家成为金砖国家伙伴国;印度尼西亚成为金砖正式成员,金砖国家首次扩展至东南亚。而之前坚持支持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印度,这次也选择了与其他成员国共进退,表态赞成“去美元化”。这反映了( )
A.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
B.美元霸权地位的丧失
C.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
D.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二、非选择题(52分)
17.(2025湖北武汉四月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1945—1949年美国四次大规模对外经济援助
重要政策或文件 援助对象 计划援助金额
《英美财政协定》(1945年) 英国 37.5亿美元
《援助希腊、土耳其法案》(1947年) 希腊、土耳其 4亿美元
《1948年对外援助法案》(1948年) 西欧 129.924亿美元
第四点计划 (1949年) 第三世界部分重要国家及地区 1.5亿美元
——摘编自娄亚萍《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研究》
材料二 在西方的语义中,现代化研究永远拥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如何实现欠发达国家的发展,而得出的结论也是万象归一——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才是唯一正确的政策选择。这一理论为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目标以及长期合法性构建了观念基础:美国要加强对欠发达国家长期发展的支持力度,引导这些国家仿效西方工业化道路“起飞”,完成自我促进的现代化模式,成长为合乎西方世界标准的民主国家。
面对冷战结束之后的国际新形势,美国对外经济援助也做出了相应调整。自1991年底到1999年底,为了促使独联体国家向“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过渡,美国向该地区提供了约73亿美元的无偿经济和技术援助。2002年小布什呼吁签订“全球发展新契约”,承诺在2004—2006年逐步将美国的发展援助增加50%,以促进落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申请援助的国家以能否“经济自由”“拥护法治”为标准。
——摘编自卓丽《论现代化理论对冷战后美国
对外援助政策的影响——以克林顿政府时期
与小布什政府时期为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对外经济援助的重心,并说明影响这一时期美国对外经济援助的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外援助。(10分)
18.(2025广东汕头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曾用一幅三角画来表达对20世纪60—70年代国际关系的看法。图中每个三角既存在合作又存在竞争,有的三角以合作为主,有的三角以竞争为主,还有的三角正在形成中。
20世纪60—70年代国际关系
材料二 有学者描绘了20世纪90年代后的国际关系。
20世纪90年代后五大力量的基本框架
——摘编自冯特君《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
国际关系》
(1)根据以上材料,简释国际关系是如何演变的。(6分)
(2)绘制一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国际关系示意图,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说明:可自主选择恰当的图形表达方式,意思明确即可)(14分)
19.(2025江苏苏北四市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国际失序指有序的国际行为、规则和规范的毁坏,导致国际事务中出现不稳定和不可预测的状况,具体表现有跨国革命、世界大战、经济危机、核扩散、恐怖主义、公共卫生危机和地区冲突等。国际失序与国际秩序存在生成关系,二者相互影响,历史上的失序经验往往塑造了有序的制度。下表为某学者就国际失序这一概念在学术话语和公共话语中使用比例的统计情况。
——摘编自[英]阿隆·麦基尔《浅谈国际失序概念》
提取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运用20世纪世界史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C 根据材料可知,学者认为德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并不独具扩张性,帝国主义列强均具有侵略性,不能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责任仅归结为德国挑战旧利益格局,帝国主义列强有着同等的、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为争夺利益和世界霸权的必然结果,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列强对战争爆发的阻止情况,排除A项;德国对战争爆发负有历史责任,排除B项;材料强调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而非国际秩序失衡,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可知,此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信鸽在战争期间担负着传递军事情报的重要作用,英国政府通过立法来保护信鸽,旨在保障战时部队通信畅通,A项正确;材料中英国修订法律的目的是保护情报安全,不是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排除B项;立法的目的是保护情报安全,与生态环境无关,排除C项;英国修订法律对信鸽进行保护,是为了全力保障战时部队通信畅通,不是为了管控资源,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可知,《凡尔赛条约》要求德国支付1 320亿马克赔款,导致其黄金储备的90%用于偿债,德国经济崩溃加剧社会动荡,民众对德国政府不满,为纳粹上台执政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
4.A 材料反映的是此时的欧洲因为战后问题争端不断,英国请求美国做裁判,意在让美国参与战后的国际秩序的构建,解决战后安全问题,A项正确。
5.A 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以“自由民主”为口号,倡导民族自决,反对战胜国攫取新的殖民地,其目的在于通过重塑战后国际新秩序、增强美国的国际影响力,A项正确;民族自决遭到日本强烈的抵制,没有缓和世界大国间的矛盾,排除B项;“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美国总统威尔逊倡导民族自决的根本目的是重塑战后国际新秩序,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可知,意大利、日本、德国代表着法西斯势力,它们打着反共产国际的幌子,进攻中国、波兰、法国,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西斯国家综合实力的数据等信息,排除A项;德、日与苏联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存在冲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排除C项。
7.B 据材料可知,20世纪30年代,面对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英国首相鲍德温主张“避免激化矛盾”,法国总理赖伐尔承认“无力阻止”邻国野心,两人既担忧局势恶化,又拒绝强硬对抗,希望通过让步维持和平,反映了英法对法西斯侵略采取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这客观上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B项正确。
8.C 从题干中可知,1940年2月,科什金不顾病情,与团队将样车驾驶到莫斯科,完成测试任务,说明他带病坚持工作。测试成功后,科什金因病情加重而去世,他的奉献精神促成T-34坦克量产,以上史实展现了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健康乃至生命的崇高品质,符合苏联工业化时期“劳动英雄”的价值观,故选C项;材料强调科什金个人的工作态度,未涉及体制因素,排除A项;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位居当时世界第二位,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国际关系的走向,排除D项。
9.C 根据材料可知,苏德战争爆发后,杜鲁门认为哪方获胜就去帮助失败一方,让双方拼个够,美国坐收渔翁之利,说明杜鲁门希望美国奉行以美国国家利益为准则的功利主义外交原则,C项正确;孤立主义是以尽量避免对外国承担政治和军事义务的同盟关系的方式,来维护和扩展美国的利益,排除A项;“抛弃”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排除D项。
10.D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抢在苏联对日宣战前使用原子弹,其政治动机在于战后避免苏联对日本的染指,实现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和全面控制;同时在军事上威慑苏联,“使俄国人在欧洲更容易对付”,说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已产生遏制苏联的强烈愿望,D项正确;当时美苏表面上仍维系盟国合作关系,美国的对苏遏制也还未上升为国家外交政策,排除A项;当时美国仍处于对原子弹的垄断阶段,美苏尚未出现包括原子弹在内的军备竞赛,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苏联的对应态度和反应,排除C项。
11.C 根据材料可知,1958年美国政府审核通过了一批书籍并在日本出版发行,在冷战的背景下,美国试图通过这些书籍引导日本民众对苏联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偏见,同时宣扬美国的价值观,从而在意识形态层面展开与苏联的对抗,C项正确;材料强调美国通过书籍进行文化宣传,而非直接体现对日本的控制手段,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两极格局演变的具体动态,不符合探究两极格局演变趋势的主题,排除B项;材料中的书籍虽然涉及苏联,但无法体现苏联国际影响力上升,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条约旨在限制核试验和核武器扩散,显示出降低战略风险、防止核战争的意图,表明当时美苏在降低战略风险方面达成了共识,B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两极格局局势下,美苏双方都在避免核武器的危害,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安全,“威胁了”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军备竞赛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
13.A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美苏冷战对峙中处于弱势地位,尼克松在与苏联进行关系缓和的同时,试图通过经济等方面的联系来约束苏联,这种做法使得美国的冷战举措更加隐蔽,不是直接对抗,而是通过经济等手段来对苏联进行制衡,A项正确;材料中美国与苏联在经济方面的接触,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从冷战的战略角度出发,利用经济手段来影响苏联的国际行为,不是经济利益主导美国外交,排除B项;马歇尔计划主要是为了复兴西欧经济以对抗苏联,与材料中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经济往来无关,排除C项;当时美苏处于冷战对峙状态,双方没有共建新型国际格局,排除D项。
14.A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战略防御计划”,而欧洲国家为了在科技和军事等方面增强自身实力,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联合起来推出“尤里卡”计划,表明欧洲在国际事务中试图以一个整体的姿态出现,独立自主地发展科技和经济,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体现了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A项正确;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排除B项;材料强调欧洲国家在科技领域的联合,以应对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不是经济全球化,排除C项;两极冷战格局瓦解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排除D项。
15.A 根据材料分析,北约在亚太地区扩展合作领域,拉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入军事行动相关倡议,试图在亚太地区制造阵营对立,这种行为明显带有浓厚的冷战对抗思维,A项正确;北约的这些举措主要围绕军事行动和合作,并非推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北约在亚太地区的这种军事扩展行为,更多是为了维护自身霸权,制造地区不稳定,并非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积极方向革新,排除C项;北约的这种扩展行为是强化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势力,试图维持单极霸权,不利于多极化趋势发展,排除D项。
16.D 根据材料可知,众多国家积极参与金砖国家的合作,在国际经济事务中采取共同行动,体现了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D项正确;材料中突出金砖国家的合作以及在“去美元化”方面的共同行动,排除A项;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占据重要地位,尽管金砖国家提出“去美元化”,但这只是一个发展趋势,不能说明美元霸权地位已经丧失,排除B项;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的国家组成经济集团,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与发展,而金砖国家分布在不同大洲,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不属于典型的区域经济集团化范畴,排除C项。
17.参考答案 (1)重心:西欧。影响因素:美苏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西欧的衰落。
(2)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消失,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希望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冷战结束后美国在西方现代化理论指导下的对外援助,是实现其外交战略的主要手段和有效工具。援助客观上推动了国际合作;促进了部分受援国的经济发展;使受援国深陷对西方国家的依赖,对受援国的长期发展带来了诸多复杂和深远的影响。
18.参考答案 (1)简释:20世纪60年代后,欧洲走向一体化,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或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升,实行全方位多边外交,国际地位提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但俄罗斯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力量对比的发展变化,美国尽管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俄、中、欧、日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2)示意图:
主要国家及阵营:同盟国阵营
苏联: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的重要力量,苏联与西方盟国结成了紧密的同盟关系,共同对抗法西斯势力。
美国: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渐崛起,成为反法西斯同盟中的核心力量之一,与苏联等盟国共同作战。
英国:尽管在战争初期遭受了重创,但英国仍然坚持抵抗,并与美国、苏联等国结成了同盟。
中国:作为亚洲战场上的主要国家,中国也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与盟国共同打击法西斯势力。
轴心国阵营
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起国之一,与意大利、日本等国结成了轴心国阵营。
意大利:作为德国的盟友,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在战争后期逐渐衰落。
日本:在亚洲战场上对多个国家发动了侵略战争。(说明:所绘示意图能表现出反法西斯阵营与法西斯阵营或同盟国与轴心国集团对立即可)
说明:德国和日本等国家为法西斯国家或轴心国,美、苏、中、英等国家为反法西斯同盟;两个阵营处于敌对状态。(任答2点。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9.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国际失序塑造国际新秩序。
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主导世界的地位动摇,世界政治版图重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短暂繁荣创造了条件。但该体系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德国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埋下了隐患。国际联盟于1920年成立,旨在通过集体安全来维护国际秩序,然而其自身结构性缺陷导致未能有效阻止后来冲突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综上所述,20世纪初期的国际失序不仅是对现存秩序的冲击,也成为推动新秩序建立的重要动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