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四 文化自信——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5安徽安庆示范高中联考)《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又称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由此可知,八卦创作( )
A.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源于对自然的科学观察
C.为记录当时的历史事件
D.体现古人朴素的唯物观
2.(2025河北石家庄联考)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载:“圣王之所不能也,所以能之也;所不知也,所以知之也。养其神、修其德而化矣,岂必劳形愁弊耳目哉 ”“贤主劳于求人,而佚于治事。”这一思想( )
A.带有浓厚的黄老学说色彩
B.孕育着思想大一统的趋势
C.强调君主要“兼儒道,合名法”
D.适应了秦治理国家的需要
3.(2025湖南长沙模拟)朱元璋下令删去《孟子》中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等内容共八十五条,且规定“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这体现了( )
A.专制势力的发展
B.科举地位的提高
C.儒家思想的固化
D.社会发展的停滞
4.(2025广东惠州二模)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序言中开篇就批评“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呼吁医者应“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这反映出张仲景( )
A.重视辨证施治的思想
B.开启经世致用的先河
C.批判豪强势力的膨胀
D.深怀济世救民的情怀
5.(2025安徽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体育题材的画像石和画像砖大都与佛教相关,并经常出现于佛教场所或举办佛事之处。尤其是一些有关射箭狩猎、军事作战和射礼等题材的作品频繁出现,如莫高窟壁画中的《狩猎图》就描绘了猎人追捕猎物的场景。这一现象体现出该时期( )
A.战争频繁导致思想混乱
B.儒学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C.“三教合流”局面已成型
D.时局动荡客观上推动佛教的本土化
6.(2025江西南昌二模)贾思勰提出以粮为本,兼营众业的农业思想,强调种植谷物为主,同时发展园艺、畜牧、纺织及农副产品加工。他主张通过“顺天时,量地利”优化生产布局,并用桑麻、果蔬、酿酒等产业与粮食互补。该主张( )
A.植根于多种经营的兴盛
B.反映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突破了传统的经济结构
D.凸显了以民为本的务实
7.(2025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二模)下表所示为中晚唐时期传奇(文言短篇小说)中的部分女侠事迹。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女侠 事迹
樊夫人 慈悲为怀,无偿救助遭受困苦的百姓
聂隐娘 一心为主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在任务完成之后,选择归隐自然
A.社会思潮影响文学创作
B.文学不能用作史料
C.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心学传播促进个性自由
8.(2025江西质量监测)传说蹴鞠为黄帝所造,旨在训练士兵的战斗能力。《太平广记》载,江西人“熊葫芦,云翻葫芦易于翻鞠”。《唐摭言》记载,乾符年间,“颜标典鄱阳”,在蹴鞠球场上造亭子,请时称“大儒”的姚岩杰作文记其事。这折射出该时期江西( )
A.建立兵民合一的制度
B.尚武的世风民俗
C.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D.出现了藩镇割据
9.(2025广东深圳二模)宋代的张载、程颢和程颐等很多理学家均主张恢复“井田”,如张载把行“井田”视为先王先圣之“成法”,是治天下的先务,提出“今以天下之土棋画分布,人受一方,养民之本也”。他们意在( )
A.应对日益严峻的土地兼并
B.传承儒家思想的道统和伦理
C.实施休养生息的农业政策
D.遏制商业对重农传统的冲击
10.(2025湖北武汉四月调研)北宋苏轼曾被贬到儋州为官,制墨名家潘衡追随他到此,并夸言“尝为子瞻(苏轼)造墨海上,得其秘法”,结果“人争趋之”;当地一位制馓的老妇人请苏轼作诗,苏轼写下“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的诗句后,制馓生意随之兴旺。这反映了北宋( )
A.崇尚风雅的社会风气
B.政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贴近市民的文学创作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11.(2025四川攀枝花模拟)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 ”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12.(2025贵州三模)辽、夏、金、元以本朝文字翻译中原典籍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从所译之书来看,《尚书》《春秋》《史记》《贞观政要》《资治通鉴》是最受重视的著作。这体现辽宋夏金元时期( )
A.儒家伦理与法律制度的统一
B.民族文字与中原典籍的趋同
C.史学编撰与民族文化的互鉴
D.文化认同与治国理念的融合
13.(2025河北唐山开学摸底)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对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推崇备至,他说:“此书为用至广……而习者盖寡。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这反映出( )
A.西方科学在中国流传广泛
B.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自信
C.中外交流的趋势不断加强
D.西学传入开阔了国人眼界
14.(2025山东潍坊二模)顾炎武认为,国家设立生员这一功名,目的在于招录天下才俊。而真正可为天子效用者,“数千人不得一”,乐于诉讼、逃避赋税、影响地方统治之人,比比皆是,提出“用辟举之法,而并存生儒之制”。顾炎武主张( )
A.提升朝廷取士质量
B.恢复前代荐选制度
C.践行经世致用思想
D.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15.(2025安徽质检)明朝中后期的文坛,郎署官为主的中层士人兴起济世情怀,擎复古大旗,力促雄浑古奥文风隆兴;受心学传播影响的部分士人由关注自我走向放纵自我,性灵说酝酿形成并影响文风;同时,受到市民欢迎的通俗小说更是蓬勃发展。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 )
A.文化下移趋势加强
B.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C.社会价值的多元化
D.士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16.(2025湖北宜荆荆恩四校联考)乾隆年间奉敕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中,对于《山海经》说“书中序述山水,多参以神怪……道里山川……耳目所及,百不一真……实则小说之最古者尔”;对于《神异经》则说“《隋志》列之史部地理类,《唐志》又列之子部神仙类……今从《文献通考》,列小说类中”;对《海内十洲记》则说“今与《山海经》同退置小说家焉”。这一调整表明当时( )
A.目录分类标准有所创新
B.传统科学技术已转型
C.官修丛书倡导疑古辨伪
D.天下地理观念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52分)
17.(2025广东高考模拟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历史人物论墨子
人物 时期 评论 备注
孟子 战国 时期 墨翟之言盈天下……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是禽兽也 —
司马迁 西汉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墨子生活时代)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史记》无墨子传。记述墨子仅20余字,附于《孟子荀卿列传》末尾
续表
人物 时期 评论 备注
裴松之(史学家) 南朝宋 墨翟……见用(擅于制作)于时,乃有益于世 本段见于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对能工巧匠马钧的评述
朱熹 南宋 (评孟子抨击墨子“无父”)“若君亲与他人不分先后……便是无父”,但认为墨子“只是见偏了,犹自是道理在” 赞同孟子观点,但认为墨子并非不知“孝”,只是在孔子“泛爱众”的基础上多走一步
宋濂 元末 明初 墨者,强本节用之术也 —
李贽 明后期 (评墨子“兼爱”,批驳孟子抨击墨子“无父”)兼爱者,相爱之谓也。使人相爱,何说害仁 若谓使人相爱者乃是害仁,则必使人相贼者,乃不害仁乎 我爱人父,然后人皆爱我之父,何说无父 —
——摘编自《孟子》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中有关墨子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须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18.(2025湖南长沙一中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关于中国古代造纸技术起源,一般都采信《后汉书》说法,即东汉蔡伦发明植物造纸,并迅速推广普及。不过随着多批西汉古纸实物出土,这一认识不断遭到挑战。如有学者依据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和西汉中期的灞桥纸,将时间提前到西汉初期。但近年随着科技鉴定和检测技术提高,发现放马滩纸并非植物纤维,而是丝织品,灞桥纸则缺少分丝帚化现象,更像废麻絮。通过对战国楚简、青铜铭文、秦汉简牍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分析可知,“纸”字虽然早在战国中期就已出现,但其含义表示的是丝质物品,并非植物纤维纸,也不是所谓丝纸。所谓丝纸及蔡伦发明造纸术等认识,都是层累造成的,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不过,东汉学风的转变与纸张的广泛使用密切相关,纸张普及也导致了户籍制度的重大变化,并与基层统治重心的上移相联系。
——摘编自郭伟涛、马晓稳
《中国古代造纸术起源新探》
材料二 蔡伦,一个能臣,抑或一个奸臣
能臣 伦有才学,尽心敦慎,多次触犯皇帝的意旨,辅佐匡正皇帝的得失。每到休假的日子,常闭门不接待宾客,微行于田野之间。监作皇家刀剑器械,都很精美坚固,被后世效法。帝以经传之文多不正定,乃选儒家著名学者校勘典籍,令蔡伦去监督管理其事
奸臣 蔡伦早年接受窦太后暗示的旨意,诬陷安帝祖母宋贵人。安帝亲政后,敕使自致廷尉。伦耻受辱,乃沐浴整衣冠,饮药而死
——摘编自范晔《后汉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如何评析蔡伦”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借助历史核心素养进行分析,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9.(2025北京通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神话与历史
材料一 一个民族早期的历史总是与神话传统紧密相连,在我国自然、祖先崇拜盛行的上古时代,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它的产生具有特定的原因和背景。神话的内容虚无缥缈,荒诞不经,但却有其迫切的现实原因,表面看来它高悬空中,实际却是牢牢扎根于地下,例如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顾颉刚辨伪求实,以打破伪造古史、建立真实的古史为己任,其研究以古史传说为对象,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
材料二 学界普遍认为,哪吒这个词起源于梵语,最初指佛教护法神,为凶神恶煞的夜叉形象。哪吒这位神秘的佛教护法神,随着佛经逐渐传入中国。传世文献中哪吒最早出现在北凉时代高僧翻译的佛经中,说他是毗沙门天王之子。毗沙门天王世俗称托塔天王,在唐代西域地区十分流行,并与战功赫赫的唐代名将李靖合二为一。
唐宋时期,关于哪吒的记载开始增多,此时哪吒有了一个中国父亲——李靖。元代,哪吒被搬上舞台,其故事在市井中流传,形象变得立体丰满。明朝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记载,哪吒死后佛祖赐其莲花身;《封神演义》中哪吒生来就是道教灵珠子,拜道教太乙真人为师,不再是佛教护法神。《西游记》中哪吒则被塑造成英俊的孩童模样。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简析神话与历史之间的关系。(8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哪吒”的演变所反映出的历史文化现象。(12分)
参考答案
1.D 伏羲氏通过观察天文地理、鸟兽纹理等自然现象,结合自身与外物特征创造八卦,目的是理解神明意志和万物规律,这种从客观物质世界总结规律的方式,符合古代哲学中“观物取象”的思维模式,体现了古人早期朴素的唯物观,故选D项;材料仅描述八卦创作源于对周边事物观察,未提及多元一体相关内容,排除A项;当时生产力低下,八卦创作并不全是对自然的科学观察,还有“通神明”这类带有神秘色彩的内容,排除B项;八卦本质并非历史记载工具,材料未提及其与历史事件的关系,排除C项。
2.A 材料中吕不韦主张君主应注重修养德行、无为而化,减少亲自操劳具体事务(“养其神、修其德而化矣”“贤主劳于求人,而佚于治事”),这与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核心思想高度契合,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整合各派思想的意图,且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仍是主流,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黄老道家思想,未涉及儒、法、名等学派融合,排除C项;秦国治国以法家思想为主导,强调严刑峻法、君主集权,与材料中黄老无为思想相悖,且秦统一后仍延续法家路线,黄老思想在汉初才真正实践,排除D项。
3.A 《孟子》中“民贵君轻”“易位”的思想对君主权威有一定限制,朱元璋删去相关内容,不让其用于命题取士,旨在强化君主专制,体现专制势力发展,故选A项;删改经典与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属于皇权对思想文化的控制,但未涉及科举制度本身的地位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对儒家思想的主动干预而非儒家自身的固化,排除C项;明朝初期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由材料中的事件无法推导出社会发展停滞的结论,排除D项。
4.D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批评士人忽视医药、追名逐利,强调医者应救治不同阶层患者,体现了他关注社会疾苦、以医术服务大众的理念,反映出他深怀济世救民的情怀,故选D项;辨证施治是张仲景在医学理论上的贡献,但题干未涉及具体诊疗方法,排除A项;经世致用强调务实治学以解决现实问题,这一概念盛行于明清,与张仲景无关,排除B项;材料批评的是士人追名逐利,而非豪强势力膨胀,排除C项。
5.D 魏晋南北朝时局动荡,佛教传播,体育题材的画像石及壁画等融入其中,射箭狩猎等传统题材频繁出现,体现佛教为适应本土需求吸纳中国传统元素,实现本土化,故选D项;该时期虽战乱频仍,但材料未体现思想混乱,反而展现佛教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排除A项;儒学虽受冲击,但仍是统治思想,排除B项;“三教合流”在隋唐逐渐形成,排除C项。
6.D 贾思勰强调以粮为本又兼营众业,主张按天时地利优化生产布局,这些都从民众需求出发关注农业生产,体现对百姓生活的考量,凸显以民为本的务实,故选D项;贾思勰主张推动多种经营,但当时北方经济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多种经营尚未广泛兴盛,其思想并非植根于现实基础,排除A项;江南开发主要指南方经济发展,而贾思勰活动于北朝,著作内容以北方农业为背景,排除B项;传统经济结构指以农业为主导的自给自足模式,贾思勰虽提倡多种产业互补,但未改变小农经济本质,未突破“农本商末”框架,排除C项。
7.A 中晚唐时期受佛教、儒家、道家思想等影响,在传奇女侠事迹中,体现儒家仁爱思想和道家的思想等,表明社会思潮影响文学创作,故选A项;文学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社会状况,可以作为史料,排除B项;仅从文学作品女侠事迹中难以得出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的结论,当时社会仍是男尊女卑,排除C项;心学出现于宋明时期,中晚唐时期不存在,排除D项。
8.B 《太平广记》中“云翻葫芦易于翻鞠”可知江西人展现出与蹴鞠相关技能,《唐摭言》里颜标在鄱阳蹴鞠球场造亭,这些都体现出江西人对蹴鞠活动的热衷,结合蹴鞠最初用于训练士兵战斗能力,反映出江西在该时期具有尚武的世风民俗,故选B项;兵民合一的制度常见于宋代保甲法或唐代府兵制,但材料仅体现蹴鞠的军事起源和民间活动,未涉及制度层面的兵民结合,排除A项;儒学向基层渗透常表现为乡规民约、家族祭祀等受儒学影响,材料仅提及“大儒”,没有反映儒学在基层的状况,排除C项;藩镇割据指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对抗中央,材料未涉及此方面内容,排除D项。
9.A 张载等理学家主张恢复井田制,强调将土地“棋画分布,人受一方”,直接指向土地分配问题,宋代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侵吞农田,导致农民流离失所,社会矛盾激化,恢复井田的核心是通过均分土地限制兼并,稳定小农经济,缓解社会危机,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解决土地问题,并非以传承儒家思想的道统和伦理为主要目的,排除B项;休养生息是指在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政府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生活,材料中没有出现此类农业政策,排除C项;井田制旨在解决土地分配而非抑制商业,且材料未提及商业对农业的冲击,与重农抑商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10.A 材料中苏轼在儋州时,潘衡借助其名望宣称掌握制墨秘法而吸引顾客,老妇人因苏轼题诗赞美制馓而生意兴旺,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文人雅士的推崇,这种通过名人效应提升商品价值的现象,体现了北宋社会崇尚风雅的风气,故选A项;政府抑商政策松弛在材料中未体现,北宋虽商品经济繁荣,但士农工商等级观念仍存在,抑商政策未被废除,排除B项;苏轼题诗属文人雅趣,并非市民文学创作,排除C项;材料中老妇人借苏轼名望属商业策略,而非身份平等,排除D项。
11.B 宋代理学家反对婚姻论财,认为婚姻的本质是承继祖宗之业,延续宗族的辉煌,具有明显的宗族色彩,意在维护礼教纲常,B项正确,A项错误。这种观点符合统治者的意图,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这种观点的影响,D项错误。
12.D 辽、夏、金、元翻译《尚书》《春秋》《资治通鉴》等典籍,主要目的是吸收儒家治国思想和历史经验,说明这些政权在文化上认同儒家传统,并将其融入治国实践,故选D项;儒家伦理与法律制度的统一强调礼法结合,但材料未提及法律改革或礼法关系,排除A项;“以本朝文字”翻译中原典籍的行为未改变民族文字体系,且趋同一词夸大了文字间的同质化,排除B项;材料中的翻译是单向吸收中原文学成果,而非民族文化与史学编撰的相互借鉴,排除C项。
13.D 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对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推崇备至”,认为“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这说明《几何原本》等西方科技的传入使徐光启等开明士大夫看到了西方近代科技的进步性,开阔了国人的眼界,故选D项;“广泛”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自信”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对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推崇备至”相悖,排除B项;“不断加强”不符合史实,明朝中西交流有限,排除C项。
14.A 顾炎武指出国家设立生员的目的是招才,但实际选出人才少,问题多,主张用辟举法并保留生儒制,这有助于提升朝廷选取人才的质量,故选A项;恢复前代荐选制度虽涉及“辟举”,但材料强调“并存生儒之制”,即保留科举而非完全回归荐举,且顾炎武主张改良而非简单复古,排除B项;经世致用是顾炎武的思想原则,但题干未直接体现践行该思想的行动,排除C项;材料讨论的是人才选拔机制,未提及基层治理的具体举措,强化基层社会治理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D项。
15.C 郎署官倡导复古文风,体现中层士人济世情怀;心学传播促使士人转向性灵说,关注自我甚至放纵;通俗小说受市民欢迎而勃兴,这三种现象分别对应不同价值取向,反映社会不同群体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并存,故选C项;文化下移指精英文化向大众传播,材料中通俗小说确属市民文化,但复古与性灵说是士人内部的分化,未直接体现精英文化向下传播,排除A项;市民阶层发展壮大只能解释通俗小说蓬勃发展,无法涵盖其他文化现象,排除B项;性灵说体现士人自我意识觉醒,但复古文风和市民小说的发展超出这一范畴,无法全面概括材料,排除D项。
16.D 从《四库全书总目》对《山海经》《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的调整看,原本对地理相关书籍的认知发生改变,将这些含神怪内容的地理书籍归为小说类,表明天下地理观念变化,看重真实地理信息,不再将此类书籍视为传统地理著作,故选D项;目录分类虽调整,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整体框架未变,仅是具体书籍归类变化,不涉及分类标准创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传统科技内容,更未体现科技转型,排除B项;材料核心在于地理认知标准的转变,而非单纯倡导疑古辨伪,排除C项。
17.参考答案 示例
看法: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应秉持多元视角。
说明:生产劳动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墨子擅长巧思精构和制作,代表下层平民,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其主张蕴含着重视劳动的思想,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较少见的。因此,评价墨子不可忽视其重视生产劳动的主张。墨子的“兼爱”,即无差别的爱,这虽是一种进步的价值观,但在古代阶级社会的背景下是难以实现的,而孟子、朱熹认为墨子的主张不能构建伦理体系,进而也就无法在古代阶级社会确立可行的社会秩序。
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只基于其某一项主张简单开展,必须全面考量、多元评价。
18.参考答案 示例
如何评析蔡伦
多维视角下的历史定位评析历史人物需结合史料实证与时空背景,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蔡伦作为东汉宦官,其形象在技术史与政治史中呈现双重面相,需以历史核心素养拆解分析。
从技术贡献看,传统“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认知已被修正。借助文献考证梳理,可知战国至秦汉文献中,“纸”字初指丝质物品,并非植物纤维纸;借助科技水平的提高,深入认识考古文物,曾引发热议的西汉放马滩纸、灞桥纸也遭受质疑。在此背景下看,时空定位下的蔡伦,在东汉时整合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改进造纸工艺就显得更为重要。他使纸张从稀缺品转为普及的书写载体,这一改进契合东汉儒学兴盛、典籍整理的需求,推动学术传播与户籍制度变革,间接影响基层治理。基于唯物史观观察,这体现了技术对社会结构的塑造作用。
政治角色上,蔡伦兼具能臣与权斗参与者的双面性。他“有才学,尽心敦慎”,监作器械“精美坚固”,主持校勘典籍,展现行政与文化能力;但早年受窦太后指使诬陷宋贵人,最终在安帝清算中自杀,暴露东汉外戚宦官斗争的残酷性。
因此可以进行的历史解释是:其行为需置于东汉中后期权力结构中理解,既非单纯“能臣”亦非绝对“奸臣”,而是制度环境下的复杂个体。
评析蔡伦的启示在于:史料实证揭示其为造纸术的“改进者”而非“发明者”,辩证思维凸显其技术贡献与政治局限的并存。历史核心素养要求我们避免非黑即白的评判,在具体时空坐标中还原人物:他是推动技术革新的关键人物,也是宫廷斗争的参与者,其形象的复杂性恰是历史多元性的体现。
19.参考答案 (1)神话是人类早期对历史的一种主观解释,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产物。神话为古代历史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素材(口述史料),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并非所有的神话都真实可信。因此在进行历史研究时,需对其进行辨伪考证,以确保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哪吒起源于佛教护法神,后传至中国,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或中外文化的交流;哪吒传入中国后成为李靖之子,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历程;哪吒身份由佛教护法神转为道教弟子,反映了中国古代儒、佛、道三教相互融合的文化现象;哪吒在元代成为流行的舞台角色,反映了元杂剧戏曲艺术的繁荣,市民文化的发展;哪吒作为小说人物收录在《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中,反映了明清时期世俗文学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