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我与地坛 (节选) 第一课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我与地坛 (节选) 第一课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6 16:4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七单元
我与地坛(第一課時)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素养目标
01
梳理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02
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句子,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03
体会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进而扩展其他类似人物的例子。
04
感受母亲的爱和作者的悔。激发学生对生活热爱的感情,培养学生对亲情、生命重视的意识。
新课导入
同学们,人生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我们的迷茫与思索,痛苦与成长。史铁生笔下的地坛,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园林,更是他生命中的“精神栖息地”。当他双腿残废、陷入人生低谷时,是地坛接纳了他,陪伴他思考生死、寻找方向。而在这片园子里,也悄悄留下了母亲无声的牵挂与深沉的爱。今天,让我们走进史铁生的文字,去感受一段与地坛的宿命之约,去触摸一位母亲沉默的深情。
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
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
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
脏捐给需要的患者。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
——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
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
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
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他的作品呈现出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史铁生的写作与他的生命是完全合而为一的。
他说:“写作不是为了反映生活,而是以寻找以创造去实现人生,生命就是一个寻找和创造的过程,人以此过程而为人。”因此,他的作品是对生存意义的探求,能清醒地正视生命存在本身的矛盾、困境。
写作背景
《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是史铁生在经历长期身体病痛与精神探索后创作的一篇哲理性散文。当时他已双腿瘫痪十余年,经历了人生最黑暗的阶段——失业、绝望、反复思考生死问题。地坛成为他精神寄托的场所,在那里他完成了对生命意义的重新认知。这篇文章正是他在中年时期回望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之作,融合了个人命运、母爱、自然与哲思。课文节选的前两部分集中展现了作者与地坛的情感联结以及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和情感张力。这一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文中深沉的情感基调和对“生与死”“如何活”的哲学追问。
地坛介绍:
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地的场所,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始建时,坛外辟有护坛一千四百七十六亩,坛内总面积六百四十亩。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坛的整个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
华、端庄、雄伟、别具一格。从整体到局部
都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
“天南地北”“龙凤”“乾坤” 等传统观
念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方泽坛、
皇祗室、宰生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文体知识:
哲理散文是以抒情为基础,通过记叙个人经历、描写景物来表达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思考与感悟的散文形式。
特点:
1. 情感真挚: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情感真实浓烈,充满自省与追悔。
2. 情景交融:将地坛的景物描写与作者内心情感紧密结合,景中有情,情由景生。
3. 哲理深刻:在叙事与写景中穿插对生命、死亡、母爱、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
4. 语言诗意: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凝练优美,富有节奏感和画面感。
字词积累:
剥蚀(shí) 恪守(kè) 亘古(gèn)
撅(juē) 肆意(sì) 坍圮(tān pǐ)
窸窣(xī sū) 譬如(pì) 熨帖(yù tiē)
猝然(cù) 步履(lǚ) 倔强(jué)
隽永(juàn) 颓墙(tuí) 捋(lǚ)
题目解读:
《我与地坛》采用“人+地”的结构,看似平实,实则蕴含深意。“我”是叙述主体,代表个体生命;“地坛”不仅是北京的一处历史园林,更是作者精神成长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二者之间不是简单的“游览”关系,而是一种命运般的相遇与共生。“与”字体现了双向互动:地坛抚慰了“我”的灵魂,“我”也赋予地坛以新的意义。
题目暗示文章将围绕“我”在地坛中的所见、所思、所感展开,核心主题是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和对母爱的追忆。地坛既是物理空间,也是心理空间、精神家园,象征着永恒、宁静与生命的启示。因此,题目不仅点明写作对象,更预示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与哲理深度。
我与地坛
我与母亲
结构梳理(两种划分):
(1-4段) 我与地坛的缘分
(5-7段) 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1-3段) 我曾向母亲出了一个“难题”
(4-10段)创作取得成功,却不能和母亲分享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两句话意思上有点重复,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这两句话的表达角度不同:前句是以“家”为中心,后句是以“地坛”为中心。
表达上的细微变化,表现出的是作者的心路历程:残疾之前,“我”的生命以“家”为中心;残疾之后,“我”的人生急转直下,地坛成为“我”的精 神家园,故以“地坛”为中心。
第4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为下文设置了悬念:“意图”指的是什么?这引发了读者的思考:“意图”就是生命的暗示。“上天”“苦心安排”作者与地坛相遇相知,就是要他在这里对生死做出理智的选择,想明白究竟该如何生活。实际上,作者也正是在地坛找到了自己命运的突破口,他拿起了笔,在文学领域开辟了一条路。
第5段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给作者以什么启示?
古园的荒芜冷落正烘托着作者的悲苦命运,也正是这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给予了作者对生活的新的感悟。阳光灿烂,昆虫活跃,露珠晶莹,草木丛生,这是生命力的展现;使我感受到即便在无情的命运之中,生命依然是一种顽强的存在,其前景照样会缤纷多彩。
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
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
树立起 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获得全新的生命。
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
魂栖息的所在。
地坛
一座废弃的
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荒地,很少被人记起。
失魂落魄
被人遗弃的古园
被社会遗弃的人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找不到去路, 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荒芜冷落
“我”
同病相怜
“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有何相似点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第7段连用了六个“譬如”,请分析其意图及表达效果。
六个“譬如”句中所选意象都表现了生活中种种不屈服于命运,充满生命活力、恒久、坦然的生命存在。这段文字从“不屈”到“活力”,再到“恒久”,最后是“坦然”。用六个“譬如”领起,把丰富的生活场景和细节组织起来,给人一种绵绵不绝的感性冲击,启发人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
赏析第7段环境描写。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这段调动了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夕照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中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以及秋风过后园中的味道中都有一种生命的激情。园子虽然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我”也不应因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它激励作者面对不幸,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
雕栏玉砌不复在
四壁朱颜改
残阳
废园
生生不息
苍松翠
柏树幽
野草荒藤乐悠悠
正红
沉静
古旧荒芜
特点
荒芜但不衰败
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何特点?有何区别?
对比维度 衰败景象描写 生机景象描写
描写对象
语言特点
情感基调
象征意义
比较文中对地坛景物的两类描写:一类是“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等衰败景象,另一类是“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等生机盎然的画面,分析作者为何强调“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并探讨这两类描写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及其深层意蕴。
对比维度 衰败景象描写 生机景象描写
描写对象 建筑遗迹:琉璃、朱红门壁、高墙、玉砌雕栏、祭坛 微小生命: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木
语言特点 使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等动词,突出时间侵蚀的力量 运用比喻(“蜂儿如一朵小雾”)、拟人(“蚂蚁摇头晃脑”)、动态细节(“瓢虫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
情感基调 苍凉、静穆、历史感 活泼、灵动、生命力
象征意义 外在繁华的消逝,命运的无情冲刷 生命本身的坚韧与自在,内在生机的不息
作者之所以强调“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正是为了打破人们对“废园”的单一想象——荒芜的是形式,不衰败的是生命本质。这两类描写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彼此映照:建筑的坍圮象征着人类文明的短暂与虚妄,而草木昆虫的自在生长则昭示着自然生命的恒常与真实。这种“衰败中的生机”正是作者在绝望中获得启示的关键。
更深层看,这两类描写共同服务于“生命启示”的主题。当“我”坐在轮椅上凝视这些微小生命时,它们的“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恰恰反衬出人类对生死意义的执着追问;而它们依旧“竞相生长”,正是对“怎样活”的无声回答。因此,荒芜与生机的并存,不仅是景物的真实写照,更是作者内心从绝望走向顿悟的心理图景。
第一部分小结:
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自己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