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高级中学重点班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意象的运用,是加强叙事作品的诗化程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中国人对叙事学与诗学联姻所作出的贡献,它在叙事作品中的存在,往往成为行文的诗意浓郁和圆润光泽的突出标志。然而,意象的功能并非无限,它有醒目的功能,但对于过分炫目之处也须有所限制,求其醒目而不过分炫目,乃是发挥意象功能之道。一方面,意象可以点醒故事的精神。文章总是需要有一些才华焕发的光亮点的,在意象和非意象的相互间隔和节制中,以光亮点和非光亮点的疏密度,来控制叙事作品的审美色调、节奏和旋律。另一方面,叙事文学不能等同于写抒情诗,不能一味地堆砌意象。意象只不过是叙事过程中添加的要素,它的使用并非愈繁愈佳,而要讲究适度与自然。意象是故事的“眼睛”,而眼睛虽有神采,却不能代替五官的全部,更不能代替整个身躯。
②以点睛比喻以形传神,在中国自古及今的文学中已经形成传统,修养厚实的现代作家也深知其间妙处的。意象就是一种“点睛艺术”在叙事文学中的运用,它成为叙事过程中极为精彩、极有关键价值的笔墨。如果说,诗有“诗眼”,那么意象就可以成为“文眼”了。作为“文眼”,意象的功能又有何等具体的表现?
③首先,意象作为“文眼”,它具有凝聚意义、凝聚精神的功能。意义在许多叙事之作中是不明白地说出来的,是渗透到行文的每一个细胞中的。叙事的过程既要表达意义,又要隐藏意义,使意义不是唾手拾得,而是细心解读方可得到。因而在意象别有意味地渗透于行文之时,意象可以作为意义的聚光点、意义的蓄水池,对作品的意义渗透进行有散有聚的调节,形成意义的聚散分合的体制。《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它是以“笑”的意象作为“文眼”,而凝聚全文的精神和意义的,是为了突破束缚妇女的礼教规矩,而还原出自然人性和青春的魅力的。意象流的凝聚功能,使这篇文言小说异常强烈和充满诗意地成为青春的颂歌。
④意义一经凝聚,就会变得突出、集中和鲜明,积蓄为浓郁的审美滋味或强烈的审美撞击力。萧红的短篇小说《手》中“手”的意象,就具有强大的吸附力量,它在以象含意、以意拓象的复杂操作之间,广泛地关联着社会百态、心理感受,关联着城乡差别和教育制度等一系列问题,使意象运行的本身产生了某种凝聚意义的向心力。多重意义在这个独特的意象的凝聚下,互相交织,又互相撞击,在批评着社会,在怜悯着人生,其间所提供的心灵震撼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⑤其次,意象作为“文眼”,它具有疏通行文脉络、贯串叙事结构的功能。叙事作品往往是以情节或非情节的跳跃性思路,作为行文的线索的。在情节与情节的转换之间,设置一个意象,可以使转换不流于生硬简陋,而在从容转换中蕴含着审美意味。在情节或非情节的跳跃之间,如果也能设计一个意象,跳跃就会变得更加潇洒,甚至产生一点蒙太奇的效果。而且由于同一意象在纷纭复杂的情节或非情节线索之中,别具匠心地重复出现,就可能造成有若诗歌中同一语句、意象反复出现的回环复沓的旋律波动。意象的重复出现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重复中的反重复,在物象的重现之中包含着意义的增添和递进,这就有助于形成行文脉络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发挥意象在贯串叙事结构和疏通行文脉络方面的功能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存在着巨大的探索和创新的可能性。
⑥其三,意象作为“文眼”,它还具有保存审美意味、强化作品的耐读性的功能。叙事文学积蓄和保存审美意味的手段甚多,比如成功的人物性格、深刻的人生哲理、独特的生活细节,都可以从各自的角度积存审美意味的。但意象的积存效能又有其独到之处,一个或独特、或别致、或精彩、或铮亮的意象,往往具有相当程度的综合性,综合着物象和意义、综合着细节和哲理,由这种综合方式对审美意味加以积存,就更有效地达到耐人咀嚼、余味无穷的效果。
⑦《西游记》中套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作为一个独特的意象,跟随着十万八千里、八十一难的全过程,它隐喻在追求真理与完成事业的艰难困苦中,由约束而到达自由境界的心灵历程,其意蕴之深邃是非常耐人寻味的。甚至可以说,许多人寻味了多少年还没有寻味透,还需要以求真求深的精神进一步地寻味。
⑧意象之所以有耐读性,有保存审美意味的功能,还在于它们中的不为少数,与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典故或掌故,被用为意象,又在叙事文学中加以丰富或变形,生发出雅趣,生发出反讽。于是有修养的读者在咀嚼一个意象之时,仿佛在翻阅一部文化史的某些篇章,而且是经过审美点化的文化史篇章。
⑨意象作为中华民族极有光彩和特色的叙事方式和谋略,从历史的深处走出来,接受了时代的考验和询问,在融合外来的现代思潮和叙事经验中,丰富了自己的形态,深化和更新了原意象的含义,创造了新的意象组织形式和意义形态,从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神采了。意象叙事在其历史进化中,已经具备民族思维的优势和时代思维的优势,它使叙事作品诗化和精致化的生命力是难以磨灭的。
(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意象篇》)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叙事作品中的意象,往往是作品行文的诗意浓郁和圆润光泽的突出标志。
B.发挥意象功能的方法,是限制其过分炫目之处,求其醒目而不过分炫目。
C.叙事作品中的意象,只是添加的要素,使用不能过多,要适度自然贴切。
D.我们在咀嚼典故意象时,如同在翻阅经过了审美点化的文化史某些篇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叙事作品中意象的运用,是一种“点睛艺术”,意象是叙事过程中精彩而又有价值的“文眼”。
B.因为意象所凝聚的意义需要我们细心地加以解读,所以叙事中既要表达又要隐藏意象的意义。
C.在情节与情节之间,情节与非情节之间,我们可以设置一个意象,使之从容转换或潇洒跳跃。
D.行文脉络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可以借助物象在重复出现中所包含的意义的增添和递进来形成。
3.下列关于本文的论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③段运用类比论证和举例论证方法,形象而具体地论述了意象具有凝聚意义、凝聚精神的功能。
B.文章第④段例举“手”的意象,是为了论述叙事性作品中的意象都有浓郁的审美滋味和强烈的审美撞击力。
C.文章第⑦段以独特的意象——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来例证意象具有耐人咀嚼、余味无穷的审美意味。
D.文章的主体部分,采用层进式结构,从三个不同角度阐释了意象功能的具体表现,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4.下列选项中的意象,不属于本文所论述范围的一项是( )
A.屈原《离骚》中的“秋兰”。
B.沈从文《边城》中的“渡船”。
C.铁凝《哦,香雪》中的“铅笔盒”。
D.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鲨鱼”。
5.茹志娟《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这一意象具有多重功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鹰
不到十一点,兵就起了床,把穿衣服的声音压到几乎没有。①已经看了十几回班长交给的手表,没有一毫睡意,脑子乱糟糟的,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走出宿舍门,连队哨兵诧异地看了兵一眼,抬腕看看手表,比正常接岗时间早了半小时。
夜太静了,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再轻也能听见。走出营区才按开手电筒,一束光直射出去,把黑暗刺出个窟窿,揭开了伪装。有了光亮,兵踏实了许多,光亮似乎是枪,可以随时消灭一切威胁。
营区在山脚,哨位在另一座山的半山腰,走出营房的地界就是荒草掩映的山坡,曲曲弯弯的小路越走越细,细到看不出是路。没有星光,黑暗如慢慢收紧的网,压迫着兵,冲锋在前的光亮也渐渐无力抵抗,兵的肌体在收缩,而且寒意渐浓,总感觉路边会有什么扑过来。
兵从小就胆小,不和大人一道,不敢出门。屋里灯不开,不敢进家。晚上睡觉用被子蒙着头,尿急了也憋着,不到天亮不下床。兵是爸爸逼着他当的,不把胆量锻炼好了别回来,这是爸的原话。兵很委屈,不是自己想胆小,是不由自主地就怕,究竟怕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比如现在就是。
总算接近了哨位,冷汗遍布全身,内衣沾在了皮肤上。这才感觉到握电筒的手有些麻木,另一只紧握成拳的手像是攥着一团火,松不开了。
站住!口令?
我是雄鹰。回令?
鹰击长空。
敬礼,交接,兵站到了哨位上,随着下哨战友手中的光亮隐入黑暗,世界只剩下了黑暗,紧紧围裹着兵,黑暗里什么都会有,什么都会出现,兵透不过气来。兵闭上眼睛,一层眼皮果然隔开了世界,不行,危险一旦出现,会措手不及。兵睁开眼睛,还睁得大大的,向周边的黑暗里搜索。习惯了黑暗的缘故,能看到近前模糊的影像,是树,是草,也可能是其他,兵握枪的手更紧,像弹簧,一触即发。
不行!是兵,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兵,我都怕,还怎么担负保家卫国的职责?兵的脸开始发烫,一直紧绷着的心也烫,烫得周身发热。今晚的口令不知道是谁编的,男人应该是鹰,军人更应该是鹰。
兵决定就现在的机会锻炼胆量,大好的机会。哨位方圆五步开外,是低矮的灌木草丛,再远些是成林的杂树,兵端枪在手,身体微躬前倾,开始迈进。右手食指贴紧扳机,大拇指紧贴保险,这是班长教的,开保险和击发可以在瞬间完成。走过灌木草丛了,走进杂树林了,②黑暗成团成堆汹涌而来,兵不再是兵,目光也成了枪,不顾一切地挺进。
大不了以死相拼!这是最坏的结果。如此一想,反而豁然了。
突然,啊的一声长叫在上空划过,紧接着是翅膀振动的气流和枝叶碰撞。兵一个激灵,枪口迅速抬起,直指向天,差一点就打开了保险。不知什么鸟,被兵惊动了,一场虚惊。
回到哨位,兵有了变化,心在心的位置,跳动有序,身体和肩背的枪一样正直,目光坦然扫视,黑暗尽在眼底。兵想笑,像打了一场仗,赢了,不累,反而精神抖擞。
谁在用力地擦洗天空吧,天微微地泛白了,泛蓝,泛青,主要是白。听见营区的起床号响了,兵一下子振奋起来,这才感觉到双腿麻木僵硬,感觉到深秋的寒,赶紧原地跺脚,伸展臂膀。
天边泛红了,山巅不改初衷,厚重坚挺。仰头间,兵发现一只鹰,在天空优雅盘旋,一圈又一圈。昨晚惊飞的,会不会是它?
鹰越来越低了,能看清它的翅膀和爪,兵目不转睛,脖子都仰酸了。突然,鹰化为一粒子弹,直射下来,兵的反应快,视线猛地下滑,一只野兔的身影一闪而过。鹰一个拉升动作,第一次突袭失败了,又开始画圈。兵看出鹰的凶狠来,开始担心弱小的兔,③迅速从地上捡拾石块,向天上扔。石块是无能的,还在远远够不着的高度就掉下来,兵还扔。可惜不能开枪,否则,非要了你的小命不可,看你还欺负弱小。
鹰飞走了,是认了输还是另寻目标,兵不知道。扔得用力过猛了,胳膊跟训练投手榴弹之后一样的酸痛。
厉害呀,把鹰都打败了!
文本二:
哦,香雪(节选)
铁凝
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④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多用第三人称叙事,但在兵心理发生转变的关键点却转用第一人称,更真实地呈现了兵心中的担当意识。
B.文本一末段意蕴丰富,既是兵的内心独白,是他第一次独立执行任务之后的自信的升腾,又是以旁观者的视角对其发出的由衷赞叹。
C.两篇文本都插叙了二人小时候胆小的经历,既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有了时间的跨度,又是对现有情节的补充,使得文章情节更加合理。
D.两篇文本的语言风格不尽相同,文本一更加诗意柔和,叙事性更强;文本二更加简洁明快,有力量感。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看了十几回手表,表现兵在第一次独自接岗前期待且紧张的复杂心理。
B.第②句,黑暗成团成堆地汹涌而来,写出了黑暗袭击过来,兵内心的恐惧状态。
C.第③句,向天上扔石块,是兵对弱小的同理心,也是他独自经历黑夜后强大的表现。
D.第④句,写月光明净、笼罩群山,暗示香雪的心中不再害怕,变得坦然而勇敢。
8.文本一与文本二都呈现了主人公在一夜之间精神的成长,请分析文本一促使兵成长的原因。
9.校刊拟刊登《鹰》与《哦,香雪》两篇文章,并准备在“写作指导专栏”中就“小说如何表现人物心理”刊登指导文字。请总结以上两篇文本中涉及的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久之,转中书舍人。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选自辛文房《白居易传》,稍有修改)
材料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选自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元和元年A作乐府B及诗C百余篇 D规讽 E时事 F 流闻 G 禁中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会昌初致仕,卒”中的“卒”,指死亡,与《送东阳马生序》“卒获有所闻”中的“卒”意思相同。
C.“予出官二年”中的“出官”,指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
D.“委身为贾人妇”中“为”,动词,指成为,与《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为”用法和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才华横溢。材料一中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正是侧面表现这一点。
B.材料中说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
C.材料二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D.材料二白居易听闻琵琶有京都声,感慨万千,自叙少时欢乐,而今左迁九江,飘零憔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4.材料一中,白居易被贬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述。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竹下①
【宋】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此诗写于诗人徽州任内。②吹:通“炊”。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先点明出发时的情景,穿好晨装,跨马出行,“破小寒”点出出行之早,写“散疲顽”暗含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
B.颈联的“当树直”描写从村落升起的炊烟呈笔直之状,暗示无风,还使人联想到炊烟下庄户人家生活的安宁,其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不同。
C.尾联“正在有情无思间”承上“迎客”而来,写出动听的鸟鸣让诗人心驰神醉,鸟儿们是真的有情还是出于无意,他恍恍惚惚难以分清了。
D.全诗有情有景,情与景会,诗人不仅把沿途景物的外貌特征准确地描摹出来了,而且还把自己观景时的愉悦心情融入到了景物之中。
16.本诗颔联景物的描写非常巧妙,请简要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承上启下,既是对上片写景的概括总结,又是对下片英雄人物的概写。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警示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刘义隆的覆辙,其中“ , ”两句直接点明刘义隆北伐的错误决策。
(3)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就是借助梦境来表现琵琶女的内心世界的。
(4)《声声慢》全词以“ , ”作结,用递进的手法将愁绪推向无以复加的境地,一个“愁”字承载了词人所有的悲苦。
(5)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用“ , ”这两句诗过渡到对往昔不平凡生活的回忆。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我们从洛杉矶启程,一路向东沿着10号公路前行,离开棕榈泉后,便进入了索诺拉沙漠。这片沙漠是北美洲最大且最热的沙漠之一,它 A ,覆盖了美国西南部以及墨西哥西北部的大片区域。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数百万年的地质活动,犹如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塑家,塑造了索诺拉沙漠多样的地形。
科罗拉多河宛如一条生命的丝带,蜿蜒流淌在沙漠之中,滋养着沿岸的土地,同时也切割出了壮丽的峡谷景观。连绵起伏的山脉,裸露的岩层,仿佛是一本本记录着地球历史沧桑的书籍。当我们停下车,在一座小山丘旁休憩时,还惊喜地发现了断层和褶皱。火山活动也在这片沙漠中留下了痕迹,在一些区域散布着黑色的火山岩,沙粒中还能发现黑色的火山土,在阳光下闪烁着异样的光芒。风在这场“雕刻大赛”中也不甘示弱,形态各异的沙丘,有的如新月般弯曲,有的如波浪般起伏连绵。
尽管太阳刚升起不久,气温却已然急速攀升。夏季,这里白天的温度常常超过40摄氏度,甚至出现过80摄氏度的极值,而夜晚的温度却极低,甚至会降至冰点。如此严酷的环境,往往被人们视为生命的禁区。但索诺拉沙漠却并非一片默默无闻的沙漠,恰恰相反,它以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 B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雕刻大赛”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
20.请用四个主谓短语概括索诺拉沙漠的特点,每句不超过5个字。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的建筑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红楼梦》整体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人认为完美的园林景观应该 ①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设计就非常注重这一点,在蓊郁的花草树木和潋滟水光映衬下,小山曲水,错落有致,楼台亭阁掩映于茂林修竹,极尽清幽旷达之妙。每一个庭院都和山石花木交相辉映,极富自然情趣。同时,园子里每一座院落的建筑格调, ② 。如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院中种植着芭蕉和海棠两种植物,芭蕉为绿,海棠为红,于是贾宝玉便为其取名“红香绿玉”,整体意境颜色艳丽,暗香浮动,与宝玉的性情相符; ③ ,“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自然情趣流泻而出,与黛玉真诚率真的气质相合;蘅芜苑,一眼望去,清凉瓦舍,但透过院内各种香草,素净无华,把宝钗安分随时、不流于俗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每一座庭院都与人物合二为一,不分彼此了。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六、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二十大报告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民谚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
作为当代青年,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 2.B 3.C 4.A 5.①“百合花”凝聚了军民的深厚情谊,展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
②“百合花”体现了行文脉络,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情节,结构上前后呼应。
③“百合花”体现了新媳妇善良和腼腆,烘托出小通讯员形象,具有审美趣味,可读性强。
6.D 7.B 8.①兵内心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②想到了“我是雄鹰”“鹰击长空”的口令,获得了激励与力量;③敢于抓住机会锻炼,不顾一切地挺进黑暗,在黑暗中历练。 9.①直接描写心理。如“不行,我是兵,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兵“直接写出了兵内心的想法;《哦,香雪》中有直接描写香雪从“害怕”到“ 不再害怕"的话语。②通过环境描写表现心理。如“天边泛红了,山巅不改初衷,厚重坚挺“暗示了兵心中有了坚定的力散,勇敢平静;“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等暗示香雪害怕的心理。③通过人物动作、细节等表现心理。如“紧握成拳的手”“冷汗遍布全身”等表现出兵的紧张;“跨着大步”“朝前走去”表现香雪心中的满足坦然。
10.ADF 11.B 12.D 13.(1)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朝廷授予他杭州刺史的官职。
(2)于是撰写了一首长诗,作歌用来赠送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为《琵琶行》。 14.①宰相认为他越职奏事;②厌恶他的人传言他品行不好;③得罪权贵,招致打击报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年近二十岁,名声未起,(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生活在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宰相认为太子属官没有进谏的职责,不应当在谏官之前上奏事情。恰逢有一个向来厌恶白居易的人,挑他的毛病,说白居易言行浮夸品行不好。有权贵正厌嫌他越职言事,上奏朝廷,(于是)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后朝廷又召回的诏书授予白居易就江州司马一职。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授予他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死在家中。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
材料二: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打听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褪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容貌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了一首长诗,作歌用来赠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15.A 16.①运用叠词。用“薄薄轻轻”突出了雾的轻柔、虚无缥缈;用“重重叠叠”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写出山中黎明时的朦胧美。
②动静结合。用“冲”字写马在轻雾中穿行,恍若冲开一道轻纱似的帷幔,使流动的雾化为静态;用“放”字写出一座座山好像从身边奔放而出的情态,使静止的山化为动态。
【导语】范成大《早发竹下》以清新笔触勾勒晨行画卷。首联“破小寒”点出拂晓寒意,颔联“薄薄轻轻雾”与“重重叠叠山”形成虚实相映的层次美。颈联炊烟溪桥的工笔描摹中暗藏田园意趣,尾联鸟鸣迎客的拟人手法更添灵动。全诗将旅途疲惫转化为审美愉悦,体现宋诗理趣与山水情怀的完美融合。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散疲顽’暗含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错误,“散疲顽”指繁忙工作之余到郊野散步。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景物描写、语言艺术的能力。
①颔联写景,诗人跨着马儿沿着山道行进,迎面而来的,一是雾,二是山。雾,不是混沌一片,而是“薄薄轻轻”,虚无缥缈。山,不是孤峰独峙,而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此处运用叠词,“薄薄轻轻雾”“重重叠叠山”,十个字,写出了皖南山区清秋黎明时特有的朦胧美。
②这两句诗描绘了骑马在雾中穿行的画面。马在漫卷的轻雾中“得得”穿行,恍若冲开一道道轻纱似的帏幔;那从轻雾中闪出的重重叠叠山,仿佛是从帏幔中放出,一座,一座,千姿百态从身边闪过。“冲”,使流动的雾,化动态为静态;“放”,使静止的山化静态为动态。动静结合,相生相映,构成了一幅扑朔迷离、奇趣横生的画面。
17.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豪、嘉、胥、阑、峥嵘。
18.A广袤无垠 B闻名遐迩 19.“雕刻大赛”指的是数百万年的地质活动(包括科罗拉多河的切割、火山活动、风的作用等)对索诺拉沙漠地形的塑造过程。
加引号的原因是表示特殊含义,这里的“雕刻大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雕刻比赛,而是将地质活动对地形的塑造过程形象地比喻成一场雕刻比赛。 20.①面积大。②地形多样。③昼夜温差大。④生物多样。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结合后文“覆盖了美国西南部以及墨西哥西北部的大片区域”可知,此处指其面积大,可填“广袤无垠”。广袤无垠:形容广阔得望不到边际,辽阔无边。
B处,由“恰恰相反”可知,此处和“默默无闻”为反义词,可填“闻名遐迩”。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语境义及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文中提到风塑造沙丘(“形态各异的沙丘”)、地质活动形成断层和褶皱(“记录地球历史的书籍”),以及火山活动留下痕迹(“黑色火山岩”),这些自然力量像“参赛者”一样不断改变沙漠面貌。可见风、地质活动和火山等自然力量共同塑造索诺拉沙漠地形。故“雕刻大赛”指的是数百万年的地质活动(包括科罗拉多河的切割、火山活动、风的作用等)对索诺拉沙漠地形的塑造过程。
引号作用:特殊含义。此处的“雕刻大赛”指风、地质活动等自然力量对沙漠地形的塑造过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雕刻比赛。将自然过程比喻为“比赛”,突出其动态性和多样性,强调多种力量对地形的动态塑造,以引起读者对沙漠形成原因的注意,增强形象性。
20.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结合“这片沙漠是北美洲最大……的沙漠之一”可概括出,面积大。
②结合“塑造了索诺拉沙漠多样的地形”可概括出,地形多样。
③结合“这里白天的温度常常超过40摄氏度,甚至出现过80摄氏度”“(夜晚)会降至冰点”可概括出,昼夜温差大。
④结合“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概括出,生物多样。
21.①自然山水与人造建筑相互交融。
②都渗透着主人的个性特征。
③再如黛玉所住的“潇湘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