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将进酒》中夸张、用典等手法,学习并运用这些手法进行仿写,提升借鉴古典诗词语言范式进行现代表达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诗歌的情感逻辑,探究生命短暂与永恒的辩证关系;通过模仿与创造,深化对诗人生命态度的理解,并将其转化为个体对生命价值的个性化思考与表达。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壮阔意境与狂放情怀,体会浪漫主义艺术魅力;借鉴诗歌的抒情方式与意象选择,进行片段写作,尝试再现或转化诗歌的壮阔意境与狂放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古代文人借酒抒怀的传统,感悟诗中个体价值与生命哲思;在读写结合中,更深层地体悟古代文人生命表达的智慧,并尝试将其融入当代青年的生命体验与文字表达中。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理解诗歌中李白的生命激情与艺术表达;
2.学习诗歌的抒情技巧(如夸张、用典、意象选择等),并尝试进行仿写或拓展写作。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诵读《将进酒》,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标记疑难字词。
2.简记李白 “赐金放还” 相关经历,了解创作背景。
3.回想自身与 “理想”“困惑” 相关的生活片段,备作写作素材。
课堂导入
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酒与诗始终是生命激情的双生花。诗人以酒浇胸中块垒,以诗写生命哲思:
月与酒的哲学:苏轼“把酒问青天”叩问宇宙,李白“举杯邀明月”对话永恒;
酒与生命的张力: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写尽生命悲壮,陶渊明“把酒话桑麻”道尽田园真意。
今天我们走进李白的《将进酒》,看诗人如何在酒酣耳热中,唱出生命短暂与永恒的终极思辨。
阅读板块
任务一:知人论世
活动1:诗人经历回顾
725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730年,初入长安,无功而返
742年,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744年,奸佞当道,赐金返还
752年,嵩山与友畅饮,作《将进酒》
活动2:写作背景
《将进酒》是李白被“赐金放还”八年后(752年)所作,即安史之乱前两三年光景。此时的盛唐表面繁华,实则政治腐败,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文人普遍面临生命价值无法实现的困境。诗人对此极为不满,却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
由于在朝堂中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诗人在政治上不得意,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愤懑。于是他多次受好友岑勋邀请,到嵩山另一位好友元丹丘家里作客。三人登高畅饮,对酒当歌,借酒赋诗,即兴创作了这一首《将进酒》,畅抒满腔不平之情。《将进酒》不仅是一首劝酒歌,更是一曲生命在时代压抑下的狂傲宣言,暗合单元“生命多维咏叹”的内核。
活动3:诗题解读
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将,读qiāng。
乐府旧题,相当于“劝酒歌”。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
“将进酒”非普通劝酒,而是以酒为媒介,展开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当个体生命在永恒宇宙前渺小如尘,如何对抗虚无?李白选择在酒中构筑精神乌托邦,此为“生命咏叹”的独特维度。
任务二:读 酒中见酣畅
活动1:诵读诗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最直接的感受。
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
活动2:在这场酣畅淋漓的宴饮之后,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酒醉饭饱、酩酊大醉、酣睡不起……
活动3:请同学们从原文中找一找,你从哪句诗中推断出来他的形象?
(1)“会须一饮三百杯”:酒逢知己千杯少,我们从这句话读出了李白喝酒数量之多。
(2)“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在这场宴饮中希望醉生梦死,不愿清醒。可见他非常好饮、善饮,并且喜欢这种半梦半醒的酒后状态。
(3)“将进酒,杯莫停”:李白与友人把酒言欢,频频劝酒,可见他与友人之间喝酒速度之快。
活动4:此时的李白为何痛饮?你认为诗眼是哪个字?
“愁”
活动5:请同学们再读诗歌,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
情感阶段 诗句示例 生命哲思内核
悲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以自然永恒反衬生命短暂,触发对“生之偶然”的哲学焦虑
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用个体价值肯定对抗宇宙虚无,彰显“生命必有所值”的存在主义宣言
愤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对世俗价值体系的否定,转向“精神自由高于功名”的生命选择
狂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以非理性的“毁灭式狂欢”,实现对生命局限的超越,抵达“刹那即永恒”的精神境界
任务三:读 酒中有感情
活动1:品·酒中有“悲”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思考1:用一个字来概括,你从这两句诗中读到了什么情感?
“悲”从中来!根据我们之前的学习大家知道李白始终怀着对功名、对仕途的眷恋,然而自进入仕途以后,却又屡屡碰壁。他写这首词的时候是 47岁,想到自己多年以来的努力拼搏换来的是功业未显、壮志未酬,难免心中会产生一种伤感与落寞,这是他悲伤感叹的深层原因。
思考2:运用了哪些手法?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①起兴:以黄河水的东流比喻时间流逝,引发人生慨叹。
②比喻:以黄河水的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短暂难再。
③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④夸张:空间:“天上来”,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
时间: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事说得更短暂,悲叹人生短促。
思考3:搜集“流水”意象的诗句,分析其常表现的主题。
《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流水”意象:①以江水的流逝暗示时间的流逝;
②以江水的永恒对比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
思考4:那么大家想一想,诗人李白他会一悲到底吗?
不会。因为他是洒脱不群的李白;是追求自由的李白;是桀骜不驯的李白。他对自己非常的自信,对未来充满了期望。于是他转悲为欢,紧接着写道:
活动2:品 酒中有“欢”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思考1:这几句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直抒胸臆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既然人生短暂,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诗人直接抒写人生得意,需纵情欢乐。
(2)夸张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三百杯”夸张地写出朋友相聚时的纵情豪爽。
思考2:此时的李白已是51岁了,两鬓染霜,在政治上极其失意,浪迹于江湖,然而他却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感情矛盾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展现了李白的乐观、自信、豪放,透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但渴望入世的态度。
思考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的好?表达了什么情感?
“必”和“还”用得好。
“必”是“一定”的意思,语气肯定。较为强烈,表明诗人渴求建功立业,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
“还”是“还能够”的意思,表现了诗人一掷千金的豪爽,并表达了高度的自信,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
同学们,这才是李白,他傲岸不屈,他蔑视权贵!李白是何等的肆意洒脱啊,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这样的乐观豪迈多么令人羡慕!紧接着,李白对宴席中在座朋友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他对在座的友人说:“且把烹羊宰牛当做是一件快乐的事,今日相逢,就应该痛快地喝上个三百杯!来,岑夫子、丹丘生,干杯干杯!”
这里的“会须一饮三百杯”,是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的典故。袁绍为郑玄践行,想让他醉一次,约了三百余人参加宴席,轮流向郑玄敬酒,从早到晚喝了整整一天,但郑玄依旧面不改色,态度雍容。李白也正是想通过这个典故来写出自己千杯不醉的海量。
☆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
思考4:诗人在这里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与前文的长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什么好处?
让诗歌的节奏不单调,富于变化;
加快了诗歌的节奏,旋律加快,旋律的加快实际上就反映出诗人情感的变化,心情是十分激动的,他的情感由原来的欢乐变得狂放起来。
活动3:品 酒中有“愤”
☆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思考1:同样是蔑视权贵,比较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何不同?
这两句在内容上是相同的,都表示了作者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不同的是,前者所谓的“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的“长醉不愿醒”显得消极一些。总体而言,前者于愤慨中略见昂扬,后者于愤慨中略见低沉(愁太久了,已经绕不开了。)
一方面反映了对权贵的蔑视,另一方面更是怀才不遇的愤慨之词。
思考2:李白为什么羡慕“饮者”?
这是李白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这些圣贤都是有才华而无所施者,而饮者更是“圣贤”中逃于醉乡的人。这两句,既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也表现了李白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也决心孤独地、决绝地抗争,回到精神的栖息地。
思考3:历史上孤独的圣贤不可胜数,诗人为什么提到“陈王”曹植呢?
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为被其兄曹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有以酒浇愁,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的就死去了。
用典,诗人由曹植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使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作者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
思考4:这几句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借代:“钟鼓馔玉”即富贵生活,可诗人却认为这“不足贵”,这是诗人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懑之词。
对比:“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写出了诗人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对豪门权贵的蔑视、鄙弃和否定。
用典:以空有才华却不得重用的曹植自比,表达对黑暗险恶现实的愤恨与控诉。
活动:4:品 酒中有“狂”
☆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思考1:通过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诗人狂放的感情?
(1)口气甚大:呼儿、与尔,指挥倜傥,情态之任诞。
(2)倒宾为主:本是友人招待于他,此时竟忘形高踞一席,颐指气使,甚至提议典裘当马,足见形骸之放浪。反客为主,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这种狂放,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3)出手甚大:不惜将出名的五花马、千金裘换取美酒,以图一醉。
思考2:李白以悲开头,以愁结尾,如何理解“万古愁”?
“万古”:夸张。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宣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
思考3:“与尔同销万古愁”,诗人为何而愁?
一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易老,青春不再
二愁: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三愁: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寂寞,陈王失意
★“万古愁”的三重维度:
物理时间之愁:生命短暂与宇宙永恒的对抗(自然哲学);
社会价值之愁:个体才华与时代局限的冲突(社会哲学);
存在本质之愁:人类对意义的永恒追寻与终极虚无的矛盾(存在主义哲学)。
任务四:悟·酒中见形象
活动1: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通过 (具体诗句),我读到了一位 的李白。
眼界高远,气势奔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热爱生活,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乐观自信,慷慨豪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怀才不遇,不慕权贵: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狂放不羁,愤激无比: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小结:
李白的《将进酒》是一曲生命的狂想曲:
以“酒”为舟,横渡生命短暂的苦海;以“诗”为剑,劈开世俗价值的牢笼;
最终在“痛饮狂歌”中,完成对“生命何为永恒”的哲学应答 ——当激情与自由成为生命的底色,刹那便已是永恒。
从《春江花月夜》的“代代无穷已”到《将进酒》的“万古愁”,唐人始终在追问生命的意义坐标,这正是中华文明对“永恒哲思”的独特贡献。
写作板块
任务五:书 笔端抒胸臆
活动1:仿写练习
以“,我欲”为起句,模仿《将进酒》的豪迈气势与抒情风格,写一段80-150字的文字,抒发你对青春、理想或生命的某种激情与思考。
示例起句:“君不见青春如朝露,倏忽晞于晨光中,我欲……”
要求: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情感要真挚、浓烈。
写作示例:
君不见星河垂旷野,万户灯明接远天,我欲振翅穿云去,直向苍穹借一椽。裁得朝霞作新裳,掬来流萤缀笔端,写尽山河千万象,再书人间暖与安。纵有风雨拦前路,心似骄阳永不残,明朝踏破烟岚去,不负青春这趟船。
活动2:片段写作
选择诗中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意象(如黄河、白发、酒等)或一种情感(如悲、欢、愤、狂),结合自身的青春体验,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的理解与感悟,要求适当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
写作示例:
诗中的“黄河”总让我想起高三晚自习后的操场跑道。李白笔下“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奔涌,多像月光下我们一圈圈刷题的脚步——看似重复,实则每一步都在向着出口奔涌。
那时总觉日子像黄河入海口的泥沙,沉重又迷茫。直到某次模考失利,独自绕着跑道走,忽然懂了:黄河九曲未改东流入海的志,我们跌撞前行也从未忘了心底的岸。如今再看黄河,它哪是在流?分明是在凿——以千年之力凿穿山地,正如我们以日夜之功凿开命运的裂缝。青春的力量,原就藏在这种“奔流不复回”的决绝里。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完成了一次“从读到写”的生命对话:在阅读中,我们循着酒液的醇香,触摸到李白“悲—欢—愤—狂”的情感脉搏,读懂了他以“天生我材”对抗生命短暂、以“万古愁”叩问永恒价值的哲思;在写作中,我们接过诗人的笔,将黄河的奔涌化为青春的呼啸,将酒杯的震颤转为当代的呐喊。
李白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用诗笔为生命的困惑写下了狂放的注脚,更在于他教会我们:真正的永恒,不在岁月的长度,而在精神的烈度。当我们用文字记录下对理想的执着、对自我的肯定,便是在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生命咏叹”。愿我们既能读懂千年前的酒中豪情,更能写好当下的生命诗行——让古典的哲思照进现实,让个体的感悟汇入时代。
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致酒行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①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②。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③,谁念幽寒坐呜呃④。
【注】①主父:《汉书》载:“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②请恩泽:马周因替常何代写政治利弊得失条目而为太宗赏识,因此得到官职。③拏云:犹凌云,指志向高远。④呜呃:悲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构思别致,主客对答,情节性强,先总起写劝酒场面,接着两句是客人表白心怀,于是主人再次劝酒致辞,客人最后再作回应。
B.“主父”句以古人自喻,说自己像西游长安、久困不归的主父偃一样,家中的亲人因为盼望自己归来,将门前的柳树枝条都折断了。
C.“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直抒胸臆作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人的开导使“我”这个“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
D.“雄鸡一声天下白”写出了主人开导所产生的效果,这开导激起了客人的反驳,“幽寒坐呜呃”五字形象刻画出客人此刻的悲愤之情。
【答案】D
【解析】D.“激起”的应是客人积极乐观的豪情,而非被激怒后进行反驳,“谁念”意即“谁还惦念着”或“谁还会念及怜惜”,表明自己已振作,不复之前的悲愤难过。
2.此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均为劝酒之作,它们的情感有何相同点?《致酒行》结尾划线句与《将进酒》结尾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相同:都含有怀才不遇之愁。
(2)不同:①《致酒行》结尾,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要求施展抱负的心情。诗人虽然感叹自己有迷失的魂魄,无法召回,但还是相信雄鸡一声则天下大亮,年轻人应当心怀凌云壮志,不必总是唉声叹气。②《将进酒》结尾,表达了诗人在穷愁之境中狂放不羁的心情。诗人大声呼唤僮仆拿出“五花马”、“千金裘”去换美酒,让我和你一起痛饮来排遣这万古同愁,表现了诗人在怀才不遇的愤懑中纵情享乐、慷慨豪迈。
【解析】
(1)相同:《致酒行》一诗是劝酒致词之歌,通过对主父偃和马周两个古人故事的叙述,表达了诗人遭受迫害后的哀愤之情,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心情;《将进酒》诗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主旨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借酒消愁,感叹人生易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心情。
(2)《致酒行》结尾几句意思是,我有迷失的魂魄,无法招回,但我深信雄鸡一叫,天下必大亮。年轻人胸中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作者直抒胸臆,“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天下白”的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谁念”句,既是自我激励,也是对诗人以前的批判总,体展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将进酒》结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尔”,口气很大,而且具有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显深沉,可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表现了诗人在穷愁之境中狂放不羁的心情。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将进酒》中,诗人举曹植为例,表面上是在谈喝酒,实际上是表达了和曹植一样遭人排挤、有志难展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用起兴手法显示黄河滔滔不绝、气势恢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作者不再抱有幻想、逃于酒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悲叹人生短暂,人生易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力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
(8)李白《将进酒》的结句“___________________”,与开篇“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悲”关合,而含义更见深沉。
【答案】(1)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5)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6)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7)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8)与尔同销万古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板书设计
《将进酒》
酒——对抗虚无:构建精神乌托邦
自然永恒——生命短暂(黄河/白发意象)
世俗价值——精神自由(钟鼓馔玉/长醉对比)
个体存在——永恒追寻(天生我材/万古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