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结束语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 课件12张PPT。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结束语生命不能从谎言之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课题:有理数的减法
【学习目标】
1.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2.通过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究,让学生体验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及运算能力.
【学习重点】
有理数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学习难点】
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
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
教会学生落实重点.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口算:(1)2.5+(3.6)=6.1;(2)(-8)+3=-5;(3)8+(-5)=3;
(4)(-8)+0=-8.
2.化简下列各数:
-(-2)=2,-(+8)=-8,+(+5)=5,+(-3)=-3.
3.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21~P22“思考”之前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内容:
(1)填空:
10+(-3)=7,(-6)+(-4)=(-10),(-10)+6=-4.
知识链接:
1.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已知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和-已知加数.
注意:
1.两变:一是减法变加法,二是减数变为其相反数;
2.一不变:被减数不变.
方法指导:
1.明确a、b的值.
2.代入求值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 (2)结合(1)填空:
7-10=(-3),(-10)-(-4)=(-6),(-4)-(-10)=6.
(3)填空:
7+(-10)=(-3),(-10)+4=(-6),(-4)+10=6.
比较(2)、(3)发现:7-10=7+(-10),
(-10)-(-4)=(-10)+4,
(-4)-(-10)=(-4)+10.
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用式子表示为:a-b=a+(-b).
【合作探究】
(1)--; (2)(5-6)-(7-9).
解:原式=--+ 解:原式=-1-(-2)
= --+ = -1+2
= - = 1.
= -;
变式:若|a|=8,|b|=3,且a解:由题意知a=±8,b=±3,且a故a=-8,b=3或-3.
∴a-b=-8-3=-11或a-b=-8-(-3)=-5.
即a-b=-11或-5.
练习: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C )
A.若a>0,b<0,则a-b>0
B.若a<0,b>0,则a-b<0
C.若a<0,b<0,则a-(-b)>0
D.若a<0,b<0,且|a|>|b|,则|a-b|>0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交流预展】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展示提升】
知识模块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探究及其运用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
1.若x是2的相反数,|y|=3,则x-y的值是( D )
A.-5 B.1 C.-1或5 D.1或-5
2.计算:
(1)-; (2)-8.5-(-4.2);
解:原式=-; 解:原式=-4.3.
3.若a<0,b>0,则:|a-b|=b-a.
【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学习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意义.
2.通过具体例子体会合理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让加减混合运变得简便.
3.借助数轴,从特殊到一般思考、归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学习重点】
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
【学习难点】
运用加法的运算律合理地进行混合运算.
行为提示:点燃激情,引发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
教会学生落实重点.
一般步骤:
1.把减法转化为加法;
2.运用加法法则进行计算.(尽量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口算:(1)(-81)+(-29)=-110;(2)(-17)+21=4;
(3)3.5+(-2.3)=1.2;(4)(-13)+13=0;
(5)0-45=-45;(6)(-6)-11=-17.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23例5.
1.探究例5使用了哪些运算律?
2.(-20)+(+3)+(+5)+(-7)怎样省略算式中的括号和加号?
归纳: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然后按加法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即:a+b-c=a+b+(-c).
练习:
计算:(1)0-(-10)+4-(-15)+(-6.2);
解:原式=0+10+4+15-6.2=22.8;
②3-(-2.5)-+(-1).
解:原式=++-1=.
【合作探究】
1.计算:12-(-18)+(-7)-15(用合适的方法计算).
解:原式=12+18+(-7)+(-15)
= 12+18-7-15
= 30-22
= 8.
2.一架飞机进行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上升用正数表示)+4.5km,-3.2km,+1.1km,-1.4km.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千米?
解:4.5-3.2+1.1-1.4
=4.5+1.1-3.2-1.4
=5.6-4.6
=1(km).
答: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1千米.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24“探究”,完成下面的内容:
在数轴上,点A、B分别表示数a、b,|AB|表示A、B两点之间的距离.
当a=2,b=6时,|AB|=4;当a=0,b=6时,|AB|=6;
当a=2,b=-6时,|AB|=8;当a=-2,b=-6时,|AB|=4.
归纳: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a-b|.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
行为提示:检测可当堂完成.
教会学生整理反思.
【合作探究】
1.数轴上表示2和7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5;
数轴上表示-6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9.
2.数轴上表示x和2的两点M、N之间的距离是|x-2|,若|MN|=2,则x=0或4.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交流预展】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展示提升】
知识模块一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知识模块二 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
1.(1)式子-6-8+10+6-5读作负6、负8、正10、正6、负5的和或负6减8加10加6减5;
(2)把-a+(+b)-(-c)+(-d)写成省略加号和括号的和的形式为-a+b+c-d.
2.若|x-1|+|y+1|=0,则x-y=2.
3.已知m是6的相反数,n比m的相反数小2,则m+n=-2.
【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