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俄国的改革【教学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俄国的改革【教学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6 18:3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俄国的起源与沙皇俄国的由来
9世纪晚期
13世纪上半叶
14世纪
16世纪
东斯拉夫人建立基辅罗斯
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征服
莫斯科公国建立
莫斯科公国统一俄国,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即位,称“沙皇”,强化沙皇专制权力
作为一个内陆的核心公国,东方游牧民族带来的专制主义,似乎更受莫斯科大公的青睐,而且莫斯科的扩张征服也很得益于专制主义的高效。
1.背景(原因)
一、彼得一世改革:开启近代化
农奴制
1.改革背景(原因)
一、彼得一世改革:开启近代化
西欧国家
此时,几乎控制了全球贸易的荷兰已经辉煌了近百年;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并占有广阔市场的英国,正在孕育工业革命。
当时的俄国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经济:农奴制下的俄国经济完全依赖于农业,全国只有21个手工工场,商业几乎全部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教育:普通民众知识贫乏,即使在莫斯科,一百个人中识字不超过三个。
军事:只有陆军,没有海军。
结合材料和P6第二段,思考:俄国发展的阻力有哪些?
沙皇专制、
农奴制盛行
封闭落后
面对这种情况,俄国该怎么做?
2.改革目的
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沙皇统治。
彼得一世
3.改革方式:
向西方学习
一、彼得一世改革:开启近代化
阅读P6第三段,思考: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和方式
1697年3月,彼得派遣了一个由250人组成的庞大的使团,出访欧洲各国。彼得化名“彼得·米哈依洛夫”装扮成一个下士随团考察。出访中,他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造船厂当了4个月的学徒,在英国参观了海军造船厂,在普鲁士研究了兵制。
牛津大学(17世纪)
在英国,彼得一世参观了科学院、牛津大学,拜访了牛顿,旁听了英国议员的辩论。
一、彼得一世改革:开启近代化
领域 内容 作用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军事 建新式常备军;任人唯才, 要求贵族为国家服务
经济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文化教育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社会习俗 提倡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3.主要内容
加强沙皇专制权力
强化军事实力
增强经济实力
弊端:农奴制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民众素质
改变落后习俗和促进文明开化
彼得一世在位期间,先后征兵53次,约有28400人被强征入伍。到彼得一世执政末年,俄国波罗的海的舰队已拥有各种舰只895艘,海军人数28000人。
俄国改革前只有21个手工工场,到彼得一世去世时,俄国已建立240多个手工工场。
性质: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改革
(沙皇领导的加强专制统治的改革)
4.影响
彼得一世去世时,俄国已建起240多个手工工场。俄国生产的铁和麻布已输出到英国市场。
彼得一世执政末年,俄国拥有了一支训练有素的20余万人的近代化常备军。在与瑞典的战争中,俄国获胜,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在彼得一世改革期间,俄国设立了矿业学校、军事学校和其他各类新式学校。
经济近代化
军事近代化
教育近代化
积极影响:
①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使俄国成为了欧洲强国
彼得一世“让俄罗斯腾空而起,又用铁笼头将它拽住”。
---普希金
一、彼得一世改革:开启近代化
双头金鹰雄视东西两边,代表俄罗斯是一个地跨亚欧两大洲的国家;
三顶王冠是彼得大帝的三顶皇冠,象征着国家是统一的俄罗斯联邦;金球和权杖象征国家的统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
人均收入(卢布) 铁产量(万吨) 铁路长度(千米) 制度
俄国 71 26 1606 封建农奴制
英国 323 385 14603 君主立宪制
法国 150 108 9160 民主共和制
德国 175 40.2 10065 君主立宪制
材料: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经济比较
农奴2000多万
占比>90%
一个工场主的烦恼:工场里人手总是不够;产品销售也不好,农奴太穷了,他们买不起……唉,都是那讨厌的农奴制。
(1)根本原因: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804年,俄国有1200家手工工场,到50年代末逐步发展到2800家……1858年,仅莫斯科一地就有蒸汽机158台,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人数也不断增加,在1861年改革前,共有工人86万名……
——《俄国经济社会史》
19世纪上半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结合P8相关史事,思考农奴制是如何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
二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二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克里米亚战争以后,农民运动更加高涨了。1858年农民暴动86次,1859年90次,1860年108次,农奴制危机使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特别是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地主,希望迅速改变农奴制度。
国家 步枪射程 战船 运输
英、法 3 汽船 铁路
俄国 1 帆船 马车
步行
亚历山大二世即位后,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农民骚动在1859年为90次,1860年为126次,到1861年则猛增到1176次。为解决这一社会危机,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
A.废除君主制法令
B.废除黑人奴隶制法令
C.废除农奴制法令
D.废除土地私有制法令
C
二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2.根本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地主利益,巩固沙皇统治
二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让我们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革命)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改革)
3.改革措施:
改革内容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的有利因素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农奴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高价赎买。
自由劳动力
资金、市场等
二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改革后俄国经济发展异常迅速,到1900年,它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倍。铁路长度从1860年的1500公里增至1900年的5.2万公里。1866年俄国的工厂还不到3千个,但到1903年已近9千个。到19世纪80年代初,俄国已基本完成工业革命,走上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大道路,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的又一大工业强国。
二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积极影响:它废除了农奴制,促使俄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俄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封建社会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结合材料思考:为什么说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3.改革措施:
改革内容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据统计,当时农奴主分给农民的全部土地价值约6亿5千万卢布,至农民还清贷款时,政府和地主一共掠夺了农民20亿卢布赎金。
农奴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列宁
农奴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高价赎买。
二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局限性:农奴制残余仍然存在,改革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地主阶级地利益,没有触动沙皇专制统治,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沙皇专制——
贵族地主——
农民/农奴——
——沙皇专制
——贵族地主
——无产阶级;
农民
改革前
改革后
“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 我都一一做到了。”
——亚历山大二世
二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改革 背景 目的 内容 结果和影响
彼得一世改革 农奴制盛行,封闭落后。 改变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政治; 军事; 经济; 文教; 社会习俗; ①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增强,开始对外扩张,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②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③农奴制进一步强化,成为社会发展障碍。
1861年农奴制改革 农奴制严重制约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地主利益,巩固沙皇统治。 废除农奴制 ①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②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③农奴制残余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归纳小结
比较彼得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异同点
性质: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改革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共同点: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推动俄国近代化进程。
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强国之路!!
彼得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