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清源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近年来,影视作品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2023年初,电视剧《狂飙》热播,江门作为拍摄地迅速“出圈”。电视剧《繁花》播出后,上海黄河路成为剧迷们追捧的热门景点。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又将新疆北部城市阿勒泰展现于公众视野。
②“一部剧带火一座城”。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和文化推广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影视创作的支持力度。这种“双向奔赴”的态势,对推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一座城成就一部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光明日报》2024年6月19日)
材料二:
①“古城,变没变?”面对笔者的问题,常年从事文保工作的方楚兰答得直接:“格局一直没变。”潮州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城。站在城墙上望去,韩江、韩山立于前,“850多岁”的广济桥横卧江面,老城内街巷纵横,一条牌坊街成为古城文旅特色区的“中轴线”……高处有城楼城墙,近处有江水古桥,内里有小巷老厝,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自外而内,古城格局充满了“立体感”,尽显魅力。
②漫步广济桥,上面的部分亭台楼阁被开辟为潮州非遗展室,非遗传承人在室外开展常态化演示,增强与市民游客的互动。
③62岁的郭金耀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古城的点滴变化。在他看来,牌坊街的每一个牌坊都有故事,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文化根脉的跳动是实现活化利用的驱动力。一座城、一条街,要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就必须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文化的根、感受文化的脉。
④“晚上没事了,沿着古城走一走,真是有灵气!”茶入盖碗,沸水冲泡,郭金耀一边展示潮州工夫茶,一边笑谈日常生活。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浸润在城市肌理中,如此,古城定会绽放新光彩,持续“潮”起来。
(摘编自李洪兴《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人民日报》2024年6月18日)
材料三:
①灯光渐暗,音乐渐起,江西南昌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茶馆里座无虚席。追光灯再度亮起,演出现场氛围升温。台上相声演员长褂一甩,抛出精心设计的“包袱”,远道而来的游客一边品茶、一边互动,品味用南昌方言讲述的历史和故事,体验感“拉满”。让旅途充满“文化味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旅行时的选择。
②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走进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寻找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头戴簪花、身着马面裙在福建泉州古城找寻“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踪迹;跟随电影《长安三万里》在陕西西安感受大唐盛世的万千气象……随着旅游消费升级,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旅游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转变。
③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文化体验越来越成为他们注重的旅游内容。一项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的调查显示,选择旅行目的地时,超过七成的受访者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如历史积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文旅”在“旅”也在“文”,如何更好推动文旅融合,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④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各具特色,这也恰恰构成了各地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魅力。因此,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需要注重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县域旅游走红,许多县城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这背后,既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县域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日渐成熟等共性因素,也在于不少县城不断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吸引了游客目光、提升了旅游品质。在河北正定县,独具韵味的古城、古香古色的巡游表演,让“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在湖北竹溪县,立足非遗山二黄戏曲打造的武陵不夜城给游客带来充满国风和烟火气的独特体验。从实践来看,只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复制粘贴”、避免同质化,才能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
⑤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达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目的。比如,参观博物馆渐成风尚,许多观众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而是希望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这就要求博物馆在深入研究文物特点与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布展,用好智慧导览、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新手段,以深入浅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文物故事。再比如,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借助新潮的玩法、丰富的民俗、个性的文创“出圈”,密码也正在于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守正创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历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可参与,这同样是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的内在要求。
⑥当前,旅游业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精心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好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既符合广大游客期待,也将孕育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摘编自邹翔《“文旅”在“旅”也在“文”》,《人民日报》2024年6月1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狂飙》《繁花》《我的阿勒泰》等电视剧的热播,使得拍摄地迅速“出圈”,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当地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B.作为土生土长的潮州人,郭金耀不仅热爱这座古城,更欣喜于它的点滴变化,认为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
C.作为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茶馆吸引游客远道而来,茶馆里座无虚席,这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让旅途充满“文化味儿”有关。
D.通过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河北正定县成功吸引了游客的目光,成为网红旅游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座古城如果要持续“潮”起来,就必须保护好城市文化遗存,并对它活化利用,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根脉的跳动。
B.现在人们的旅游充满了“文化味儿”,旅游不再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看旅游目的地的历史积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
C.如今旅游业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更好地推动文旅的融合,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D.近年来,影视助力文旅的跨界融合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借助影视作品营销城市的队伍中。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
A.浙江湖州利用先民们在沿海盐碱地上发明的筑墩栽培技术,结合现代智能化温度控制与雾喷节水灌溉技术,解决了柑橘种植难题,让小柑橘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果”。
B.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将当下流行审美作为绒花配色基调,把水墨画表现方式和绒花制作手艺结合起来,设计出诸多新样式,博得广泛赞誉。
C.歙县将传统徽文化与现代戏剧演出巧妙结合,把千年徽州古城设置为演出剧场,推出“徽州府有囍”沉浸式戏剧演出,激发城市商业活力。
D.画家李方玉在临摹馆藏兰竹花鸟作品真迹的基础上,不断观察写生,感悟自然,反复实践、锤炼,画出有新面貌、新意境、新情趣的竹画作品。
4.如何“原汁原味”地对古城进行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
5.小李的家乡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在国庆假期客流量不足。请根据三则材料,对其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教语文的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
相比来说,我们更喜欢作文课,因为胡老师有满肚子的故事。他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让一个大学教授当小学老师,这对于他来说也许是一种惩罚,对我们来说却是最大的福分。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他说什么叫语文?一是语,二是文。“语”就是通过课文学习语法、语言,古诗文都要背下来;“文”就是文学,就是要学会写文章。他在命题作文前常常给我们讲故事,启发我们,然后望着窗外随意给我们出作文题目。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矿山人物之一》《矿山人物之二》等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在第二周的作文讲评中,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有坝子上的黄桷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黄桷树的父亲是四川人,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的……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在一次作文讲评课后,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
“山前该有一棵树!”
胡老师望着我们,然后又望望窗外说,同学们,真不该让你们在没有树的地方成长。可是,没有办法,你们是兵团人的孩子,父母走到哪里,就要跟到哪里。然后,胡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新疆树的故事。老师讲到一个叫左宗棠的清朝人,抬着棺材收复新疆,沿途栽下了柳树,叫左公柳。老师还讲到了胡杨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婀娜多姿的沙枣树,还有高高的白杨树。果园里的树就更不用说了,不但有花香还有甜蜜。老师所说的胡杨树也有,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我们夏季上游泳课,就把胜利渠当游泳池,那棵胡杨树下巨大的荫凉就成了我们的集合地。
那棵枝繁叶茂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成了我们的课堂;到了秋天,它会很隆重地展示自己,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同学们面面相觑,都有些内疚,也许我们的要求有些过分,在这寸草不生的地方非要一棵树,这不是给老师出难题吗?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在第二周的星期三就有了结果。那应该是春天,虽然大家见不到春暖花开,棉袄却已经穿不住了,凭借着身体的感受,知道春天来了。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
星期三是体育课,也由胡老师代课。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这样说来,我们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或者说体育是语文老师教的。胡老师把语文课和体育课混搭了。无论是语文课还是体育课,只要是胡老师上,我们都喜欢。虽然春季不能游泳,但是我们觉得移一棵树比游泳重要。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消息树,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
(节选自《山前该有一棵树》,2021年第3期《收获》)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家会心一笑”,是因为现实中的炮声与古文中的鼓声情景相合;而“哄堂大笑”则缘于胡老师的幽默解读。
B.同学们作文里写了不同的树,从侧面展示了时代生活给个人心灵留下的印记,寄寓着人们回归故乡的强烈愿望。
C.左宗棠抬着棺材收复新疆,父辈们抛家舍业屯垦戍边,在客观上都蕴含着一种义无反顾、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
D.胡老师“眼眶有些红,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既是为学生言行而感动,也是为学习环境的简陋而感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上艰苦恶劣的学习环境与我们充实快乐的学习状态形成对比,小说通过这种鲜明的反差凸显出胡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
B.“眼前根本没有绿色”却让我们以“树”为题进行写作,这一情节有效制造了矛盾冲突,使得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C.小说以胡老师为线索展开情节,叙事张弛有致,塑造了一个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富有教学艺术性的教师形象。
D.小说站在孩子的视角叙述故事,充满了童真童趣,也更易于抒发对主人公胡老师的爱戴之情,真实可信,又极富感染力。
8.小说中胡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对我们学好语文有哪些启发?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树”在文中有哪些象征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答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材料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父兄A不可常依B乡国C不可常保D一旦E流离无人庇荫F当自求G诸身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指停止,与《鱼我所欲也》“是亦不可以已乎?”中的“已”词义相同。
B.暴,指晒,与《狼》“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词义和用法不同。
C.庸,指归功,与《师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中的“庸”用法相同。
D.易,指容易,与成语“移风易俗”“不易一字”中的“易”词义不同。
12.下列选项对以上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进而论述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B.材料二中,作者是从“问”与“答”两个角度来说明“此皆进学之道也”。
C.材料三中,作者用古谚语进行举例论证,强调有一技之长的重要性。
D.这三则材料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都使用了比喻论证。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2)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14.以上三则材料都在勉励学习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分别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偕翁与可、江正甫、郑景云游凤山
朱复之
裹将破帽凤山游,凤去台空余古丘。
白发尚能今日客,黄花祗作故园秋。
天浮渭北荒荒杳,江入旴南隐隐流。
我始欲愁君且莫,人生何处是吾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扣题,交代诗人偕友人一同游览凤山,由所见顺势抒发感慨。
B.“黄花”代指菊花,是古典诗词常见的意象,诗中诗人寄情怀于其中。
C.诗人将视线从凤山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天地间,以此来反衬自己的渺小。
D.诗人最后追问,何处是真正的归宿,体现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16.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古典乐器根据材料不同分为八类,琴、瑟、琵琶属于“丝”,笙属于“匏”,琴有七弦的,瑟有二十五弦的。客人到来,会开筵奏乐欢迎,如曹操《短歌行》“ , ”两句。
(2)数字入诗隐含着古人的时空观和生命体验,比如杜甫的“ , ”两句,上下数字对举,成为开拓时间和空间的有效工具。
(3)乡村民宿“爱陶居”开业了,房屋周围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的句意栽种了多种树木,受到游客喜爱。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细细解构“茶”字,乃由草、人、木依次组合而成。人处于草木之间,此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深远意蕴,更是人与自然相互包容、亲密无间的生动体现。拥有一杯茶,就仿佛拥有了一份于忙碌中觅得闲适的洒脱,一份知晓光明、坚守暗昧的淡定;似乎只需一杯茶,就能将红尘屏蔽在外,收获一份融入自然的美妙心境。茶叶置入杯中,仿佛心灵也沉浸其中。茶香袅袅,心亦随之馥郁;茶味甜润,心亦变得甘甜;茶味苦涩,心亦染其苦涩。然而,无论茶是甜是苦,都令人沉浸于相互品味的陶醉之中。难道不是吗?“从来佳茗似佳人”,这位不施粉黛的“佳人”常常伴随在夜读时光里。我不禁猜想,古代文人乐此不疲提及的“红袖添香夜读书”,那香气,一定少不了茶香吧?
18.下列句子中的“这”与文中加点的“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你也看看吧。
B.他这才知道运动的好处。
C.别着急,我这就去!
D.她办事总是犹豫不决,怕这怕那。
19.请分析文段中画线处使用两个问号的效果。
20.文中解构“茶”字为草、人、木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学校训是集中体现一所大学的理念和精神,渗透到每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管理制度、学科建设、师生活动等各个方面的一种文化符号。中国大学的校训受西方校训的影响而产生。既然受西方校训的影响而产生① 这些共同的特质不仅体现在校训的形式上,② 。从内容上看,中西方大学校训都可分为“为学”“为人”等几大类。以“为学”为主旨,是指大学以对知识、真理的不懈追求为办学的主要目的。以“为人”为主旨,是指大学主要强调对学生的塑造以道德为本,培养具有高尚品格、勇敢气质和服务精神的人。
中西方大学的校训,尽管在内容上大致都可如此划分,但是③ 。如,同样在讲“为学”,西方的大学强调在上帝的灵光中去探索真理,中国的大学则强调勤笃、敬业等儒学传统;同样在讲“为人”,西方的大学强调博爱、自由、服务,中国的大学则主要强调诚朴、勇敢等道德修养。
21.请把上文中画横线的长句子改成三个短句。要求:语言表达连贯,不得改变原意,可适当增删词语。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记忆,是时间的桥梁。
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B 3.C 4.①保留古城本来的面貌,保持其典型风格与特色不被外部世界所改变;
②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让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展示;
③讲好文化故事,让游客深入了解和感受文化的根脉。
④将文化保护和传承融入城市的日常生活,使文化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5.①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努力提升旅游品质。
②特色资源挖掘:积极挖掘或整合自然、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品质。
③守正创新:紧跟人们的旅游需求,依托新技术新手段,对旅游体验形式加以创新。
6.B 7.C 8.①要注重品味涵泳,强化古诗文背诵;②借助课文,学习语言语法,规范语言运用;③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习空间;④要勤于写作,重视观察生活和个性体验,学会联想和想象;⑤学习语文与学会做人并重,注重提升精神追求与人生境界。(答出其中任意四个要点即可) 9.①“树”是乡愁的寄托,它可以引发人们对故乡的美好回忆与热爱之情;②“树”是生命的象征,可以激发人们的生命活力与奋斗精神;③“树”是理想的化身,它可以润泽我们的心灵,指引着我们追求美好未来的方向。(意思答对即可)
10.BDF 11.C 12.C 13.(1)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
(2)这如同想要吃得饱却懒于做饭,想要穿得暖却懒于裁剪衣服。 14.①材料一侧重强调要坚持学习不能停止,借助学习来提升自己。
②材料二侧重强调要善于学习、善于提问才能事半功倍、增进学问。
③材料三侧重强调要把读书当作一项安身立世的重要技艺来掌握。
15.C 16.①“凤去台空余古丘”,昔日繁华的凤山如今只留下空旷的古台,这种对比引发了诗人对过往辉煌不再、世事变迁的感慨之情。
②“白发尚能今日客”透露出诗人在异乡漂泊的孤独感,“黄花祗作故园秋”一句,诗人借黄花这一典型的意象,寄托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③“我始欲愁君且莫,人生何处是吾州”,诗人悲伤而友人劝慰,结句的追问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归宿的迷茫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17.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18.A 19.前一个问号加强语气,强调无论茶是甜是苦都令人陶醉;
后一个问号引发读者思考,使语言更具感染力,让读者深入感受茶与夜读的美妙联系,增强了表达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20.解构“茶”字为草、人、木,生动体现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蕴含天人合一的意蕴,为后文阐述茶带来的美妙心境及与自然融合做铺垫,使文章更具文化内涵和深度,引发读者对茶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21.示例:大学校训是一种文化符号,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大学的理念和精神,会渗透到每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管理制度、学科建设、师生活动等各个方面。 22.示例:①就会有一些共同的特质 ②更体现在校训的内容上 ③也有一些本质差异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