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6 18:3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坂本龙马(1836年1月3日-1867年12月10日 ),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维新志士,倒幕维新运动活动家,思想家。
脱藩之志——明治维新背景
船中八策——明治维新概况
未竟之梦——明治维新影响
脱藩之志:旧日本的困境
——明治维新背景
明治维新背景
——锁国之困

646年
12C
19C
大化改新
进入
封建社会
源赖朝
幕府时代
镰仓、室町

实际
统治者
地方
实权
毫无实权
(“京都囚徒”)
被统治
占总人口80%
天皇
将军
大名
武士



德川时代的社会建立在严格的等级区分之上。尽管学者对这些农民起义的意义和评论仍有争论,但他们对封建统治者造成的震惊则是毫无疑问的。
——马里乌斯·詹森《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
阶级矛盾尖锐
阅读材料,概括当时日本内部存在的问题。
明治维新背景
——锁国之困

根据材料,指出德川幕府的外部政策,并分析其对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
也许日本在军事方面没有取得什么重大进步,但在城市的工商业活动方面,无论是规模还是重要性都得到发展,各地的武士阶层都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商人的帮助和服务。这是个与世隔绝的社会,荷兰商人和幕府指定的贸易机构只在长崎进行安全而有益的接触,因此日本与外国之间的联系只有少数几种对幕府本身有益的商品和信息。
——摘编自马里乌斯·詹森《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
根本原因:德川幕府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明治维新背景
——黑船叩关

黑船叩关带来了什么样的连锁反应?
其他西方国家接踵而至……
1854年,德川幕府
与美国签订《神奈川条约》
1855年,与俄国签订
《下田条约》
1858年与荷兰、英国、法国、美国、俄国签订
《安政五国条约》
社会危机
开港通商后,日本经济受到冲击…
许多手工工场倒闭
黄金大量外流,市场混乱,物价飞涨
农民、城市贫民和下级武士的处境不断恶化
民族危机
外患内忧
半年黄金外流100万两
下级武士生活困窘,为维持生计,从事农、工、商业,强烈希望社会改革,以求生机。
开放港口、领事裁判权…
割地(得抚全岛及以北共4岛)
开港开埠,允许自由贸易,接受协定关税
外部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加剧了幕府统治危机。
明治维新背景
——志士抉择

在内外危机中,日本封建营垒内部出现分化,出现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中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于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在“尊王攘夷”口号下,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抵御外侮的斗争,并在人民群众推动下,发展为武装倒幕。
——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下卷)》
阅读材料,指出“志士”的来源,分析“志士”的行动对日本的影响。
倒幕运动的胜利为接下来的维新打下了基础。
同年,倒幕派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扑,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1868年1月,倒幕派武装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
船中八策:新日本的蓝图
——明治维新概况
明治维新概况
——新政构想

一、天下政权奉还朝廷,政令当出于朝廷。二、设上下议政局,置议员以参万机。万机决于公议。三、选有才之公卿诸侯及天下之人才,赐官晋爵,以为顾问,另除旧来有名无实之官。四、广采公议交际外国,新立至当之规约。五、折中古来之律令,新撰定完善之大典。六、扩张海军。七、置亲兵以守卫帝都。八、金银货物与外国定宜当之法。
——坂本龙马《船中八策》
对比材料,找出新政构想的共性。
一、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盛行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四、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
——朝廷发布的《五条誓文》
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民主
改革
开放
1871年,岩仓使节团先后访问了美、英、法等12国。使团实地接触资本主义各国,认识到发展经济史使国家富强的根本途径,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同时必须改革日本的政治体制,健全法制,移风易俗,改革教育。
——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下卷)》
综合材料,分析明治维新的领域。
明治维新概况
——新政实践

木户孝允
山口尚芳
岩仓具视
伊藤博文
大久保利通
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
改革领域 改革内容 改革影响
政治
军事
经济
社会生活
明治维新概况
——新政实践

据课本第15、16页正文内容,填充下列表格。
废藩置县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 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促进教育发展,提高民众素质。
1871年7月,明治天皇宣布“废藩置县”,把全国划分为3府72县,府、县知事由中央任命,完全取消大名世袭土地的权利。大名离开藩国,迁居东京。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阅读材料,分析“废藩置县”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因素。
明治维新概况
——新政实践

为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统一的市场。
1873年7月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凡持有土地执照者,均要向政府缴纳地税,地税的税率应为地价的3% ,不因年景的丰歉而有所增减。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
阅读材料,思考经济改革措施的有利因素,分析明治维新的性质。
明治维新概况
——新政实践

川崎造船厂
日本缫丝厂
日本三菱
为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本。
性质:资产阶级改革。
观察图片,找一找图中出现的日本向外学习的表现,思考“文明开化”对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的有利因素。
明治维新概况
——新政实践

明治维新时期的课堂
培养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算数
现代服饰
汉字
未竟之梦:崛起与歧路
——明治维新影响
明治维新影响
——崛起

材料二:一是实现社会形态的转型和变革,是日本历史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并由此走上富强道路,仅半个世纪就迅速发展成先进的资本主义强国。二是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够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下卷)》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维新如何让日本崛起。
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摘编自《世界历史(教师参考书)》
材料一:
明治维新影响
——歧路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治维新如何让日本走上歧路。
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日本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天皇制度,宪法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神权不可侵犯,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一切大权。1946年日本颁布新宪法,规定天皇是国家的象征,没有实际统治权。 ——摘编自“知识拓展”
半个世纪中,日本军国主义就发动和参加了大小无数次战争,其中主要有:发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参加1900年八国联军镇压中国义和团的战争;发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参加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27-1928年三次派兵侵入中国山东省……年挑起“七七”事变,发动长达八年之久的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入东南亚国家。——万峰《论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特征》
保留了大量旧制度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对比拓展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不同点 时间
性质
内容
结果
19世纪60-90年代
地主阶级性质改革
只学技术,不变革制度
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没有使中国富强,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对外侵略扩张。
1868年
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全面学习
(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对比拓展

相同点 时代相同
性质相同
结果相同
局限性相同
不同点 原因不同
目的不同
19世纪60年代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都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俄国国内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日本幕府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
俄国:为了缓解阶级矛盾,维护统治
日本:为了摆脱外来侵略,实现富国强兵
改革的启示
对比不同国家的改革,我们有何认识?
启示
改革是强国之路
改革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要注重对外学习
巩固练习
1.(2025·泰安中考·14)在明治时代,欧美文明风暴首先在日本国民头上卷起大旋风,吹跑了数百年来作为国民风俗的丁髻( qu )(丁凿:日本传统发型),且不留痕迹。这是因为明治维新( )
A .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B .废藩置县 C .推行地税改革 D .推行“文明开化”
2.(2025.聊城中考·20)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由于日本具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在同样地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他着重分析的是日本明治维新的( )
A .改革历程 B .有利因素 C .深远影响 D .关键措施
3.(2025.广东中考.27)1878年,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声称,国际交往全靠兵力强弱,“大炮弹药,不是为主张已有之理而备,而是用来创造未有之理”。该言论反映出当时日本( )
A .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B .幕府势力依然强大
C .地方割据势力削弱 D .大化改新成效显著
D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