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亚热带、热带季风区、温带季风和海洋性 气候区,沿河、海地区
洪涝灾害 一
危害:淹没农田、聚落,破坏基础设施,造成
农作物减产、人员伤亡等
(
气
象
灾
害
)
干旱和旱灾
台风灾害 一
寒潮灾害一
(
地
质
灾
害
)地震
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旱灾最严重
危害:农作物大量减产;影响畜牧业;造
成人畜饮水困难等
分布:西北太平洋发生频率最高。北半球7-10月多发
组成: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台风眼
时间: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
我国:源自蒙古、西伯利亚地区的寒潮影
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
烈度: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构造:等震线、震源、震中、地震波等
分布: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等就线
(
自
然
灾
害
)
一 滑坡 — — 滑坡:(条件)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度差
泥 石 流 — — 泥石流:(条件)地形陡峻,松散物质丰富,有大量水流
自然灾害的监测
工程性防御
灾害防御
非工程性防御
(
手段
)灾前准备一一“未雨绸缪”
(
防
灾
减
灾
)一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一灾中应急一一“雪中送炭”
灾后恢复一一“亡羊补牢”
灾后恢复
(
自救与互救
)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
遥感
·
)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 地面条件限制少等优势,能够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地理信息技 术在防灾减 灾中的应用
全球卫星导 航系统
地理信息技术 一
组成: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系统(用户部分)
特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俄罗斯的全 球卫星导航系统 (GLONASS) 、 欧洲的伽 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GALILEO) 和我国的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BDS)
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 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地质灾害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重难分析
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地质灾害)的成因2.强调学习要依托资料;3.行为动词是“说明”。对学习的层次要求较高;4.成因是核心内容,侧重地质灾害的“致灾过程”;5.要关注国内外重大地质灾害事件 综合思维 分析气候、地形等对气象灾害的作用,把握灾害成因与影响的关联 重点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及危害
区域认知 辨析不同区域气象灾害的差异,理解区域环境对灾害类型、强度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认识气象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联,树立防灾减灾、协调人地关系以降低灾害风险的意识 难点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原因
地理实践力 通过模拟灾害预警、绘制灾害分布图,提升应对气象灾害的实践能力
知识点一 地震
1.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_______或_______,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___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答案:1、断裂;错位;地震波;
2.理解地震大小的衡量指标
(1)震级:地震_______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因素有关。
(3)了解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联系
概念 测量或评定方法 影响因素
震级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强度的“_______” 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面运动的振动幅度来测定 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一般情况下,震级越_______,烈度也越_______
烈度 烈度是表示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_______的指标 根据人的感觉、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及地面破坏程度等综合评定 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
答案:2、能量;尺子;破坏程度;高;大;
3.了解地震的主要危害
(1)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2)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4)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4.掌握地震的分布
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地区。
(1)世界上地震集中分布在_______和_______地带。
(2)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答案:4、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
知识点二 滑坡
1.认识滑坡的发生机制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_______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答案:1、重力作用
2.掌握滑坡的分布特点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了解滑坡的危害
(1)滑坡会影响工程建设的施工,甚至破坏建筑。
(2)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正常运输。
(3)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破坏厂矿,掩埋村庄,对山区建设和交通设施危害很大。
知识点三 泥石流
1.认识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_______的特殊洪流。
答案:1、大量泥沙、石块
2.掌握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发生泥石流的主要条件。
答案:2、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3.理解泥石流的分布特点
我国泥石流的分布明显受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影响。
(1)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两个带上。一是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盆地之间的接触带;另一个是上述的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
(2)上述两个带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断裂、深大断裂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这是我国泥石流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3)泥石流的分布还与_______、_______的特征密切相关,高频率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气候较暖湿、干湿季较明显、局部暴雨强度大、冰雪融化快的地区,如云南、四川等。
答案:3、地形;地质;降水条件
(3)大气降水;冰雪融化;
4.了解泥石流的危害
(1)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是最常见的灾害之一。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
(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梁等设施,导致交通中断,还可能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4)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下图分别为地震、滑坡两种自然灾害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这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
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关联性
D.两种自然灾害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2.下列关于这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
地震动峰值反映了地震过程中某一时刻地震振动的最大强度,其加速度往往用烈度值(烈度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为换算,作为设计工程建设的抗震标准。下图为新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布图(单位:g)。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有关图中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地数值大说明该地海拔高、人口密集
B.②地数值较大说明该地地震的破坏较小
C.③地数值大说明该地发生地震的频率高
D.④地数值小说明该地地震时建筑受损小
4.新疆每年约有3万次地震,但其损失小于其他同等频度的地区,主要原因是( )
A.地广人稀,地震损失较小 B.人多地少,人口密度较大
C.科技发达,抗震能力较强 D.地势平坦,避震设施较好
石冰川是含冰的寒冻风化岩(碎)屑或冰碛物,在重力和冻融作用下沿着山谷或坡面向下缓慢蠕动的舌状或叶状堆积体。研究发现,随着气候变暖,石冰川在重力作用下沿山谷或山坡蠕动过程呈加速趋势,导致灾害风险增加。热融湖塘是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季节性冻土融化深度加大,导致地下冰或多年冻土层发生局部融化,地表土层沉陷积水后形成的。湖塘由于大量蓄水,能够向周围及其下方提供源源不断的热量,使湖塘发生改变,最终可能会诱发灾害。下图为我国藏东南某地石冰川灾变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石冰川活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灾害是( )
A.洪涝 B.地震 C.暴雨 D.泥石流
6.伴随热融湖塘底部多年冻土层的消融,该地热融湖塘的演化趋势是( )
①湖塘深度减小
②湖塘深度增加
③湖塘面积减小
④湖塘面积增加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小东赴下图所示区域开展研学活动,发现该区域河岸冲刷严重,滑坡易发,公路安全受到威胁。在综合分析了该区域滑坡的原因及潜在风险之后,小东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地理信息技术设计了一套滑坡预警监测系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区域滑坡易发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壳运动活跃
②冰川运动强烈
③公路维护频繁
④区域降水丰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图中最可能发生滑坡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地震的发生与地球内能释放有关,而滑坡的发生与外力作用有关,与地球内能释放无关,AB错误;滑坡的发生与气象灾害存在关联性,而地震的发生与气象灾害无关,C错误;地震的发生会导致岩石破碎,使滑坡更容易发生,因此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D正确,所以选D。
2.答案:D
解析:滑坡容易发生在地形坡度大的山区,其地区分布应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地震分布不受地形因素的影响,A错误;地震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而滑坡不是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B错误;地震灾害可以监测和预报,但其发生不可能避免,C错误;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稳定地形,从而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D正确,所以选D。
3.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地震动峰值越大,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越大。图中数值越大,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越大;数值小,说明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小,建筑受损小。
4.答案:A
解析: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同等灾害危害程度小;新疆地广人稀,人口密度较小;新疆经济和科技水平低,抗震能力较弱。
5.答案:D
解析:石冰川是含冰的寒冻风化岩(碎)屑或冰碛物,会在重力和冻融作用下沿着山谷或坡面向下缓慢蠕动,如果蠕动过程较快,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D正确;石冰川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小,一般不会导致暴雨和洪涝,AC错误;地震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石冰川活动不会带来地震,B错误。故选D。
6.答案:B
解析:热融湖不断积水,水体中蕴藏一定的热量,随着湖水不断向下传导热量,会使冻土融化深度加大,地表土层沉陷幅度加大,湖塘深度增加,①错误,②正确;湖水还会向两侧传导热量,使湖岸的冻土加速融化,加速坍塌后退,使湖塘扩大,面积增加,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答案:D
解析:结合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地靠近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①正确;该地纬度较低,冰川运动不强烈,②错误;公路维护频繁可以及时发现隐患并采取相关防范措施,不利于滑坡发生,③错误;该区域深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沛,促进了滑坡的产生,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答案:C
解析:甲处和丁处等高线相对较为稀疏,不是最可能发生滑坡的位置,AD错误;乙位于北坡,属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不是最可能发生滑坡的位置,B错误;丙等高线密集,坡度大,且位于南坡,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是最可能发生滑坡的位置,C正确。故选C。分布:亚热带、热带季风区、温带季风和海洋性
气 候区,沿河、海地区
洪 涝灾害
危害:淹没农田、聚落,破坏基础设施,造成
农 作物减产、人员伤亡等
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旱灾最严重
气 干旱和旱灾
象 危害:农作物大量减产;影响畜牧业;造气象灾害 成人畜饮水困难等 灾害 分布:西北太平洋发生频率最高。北半球77-110月多发
台 风灾害
组成: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台风眼
时间: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
寒潮灾害
我 国:源自蒙古、西伯利亚地区的寒潮影
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震 级:地震能量的大小
烈度: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构 造:等震线、震源、震中、地震波等
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尊破履
地
地 质 灾 害质灾害
自
滑坡——滑坡滑 :坡(:条(件条)岩件)体岩破体碎破,碎地,势地起势伏起伏大大,,植植被被覆覆盖度差
自然 灾 然灾害 泥 石流——泥石 泥流石:流(:条(件条)地件)形地陡形峻陡,峻松,散松物散质物质丰丰富富,,有有大量水流 害
自然灾害的监测
工程性防御
灾 害防御
非工程性防御
手段 灾 灾前前准备一—-—”“未未雨雨绸缪”
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灾中应急一—-— 防 “
“雪中送炭”
防灾 灾减灾 灾后恢复一—一—““亡羊补牢” 减 灾 灾后恢复
洪 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自 救与互救
地 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遥感 地 面条件限制少等优势,能够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组 成:卫星星星座座((空间部部分分))、地面监监控控系系统统((
地 面控制部分)) 和信号接收系统(( 用户部分))
地理信息技 全 球卫星导 特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术在防灾减 航系统
灾 中的应用 美国的全球定定位位系系统统((GGPS))、、俄俄罗罗斯的全
球 卫星导导航航系系统统(G(GLLOONASSS))、、欧欧洲洲的伽
利略卫星导导航航系系统统( (GGALILLEO))和和我我国的
北斗卫星导导航航系系统统((BBDS))
地 理信息系统是对地理数据进行输入、处理、存地理信息技术一 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共42张PPT)
地质灾害
第六章自然灾害
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既受制于自然环境,又与人类活动有关,往往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核心素养
聚焦 “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与区域关联性”,引导学生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环境特征,认识不同地质灾害;理解同一区域可能叠加多种地质灾害,建立 “区域自然背景→地质灾害类型与风险” 的空间关联认知,明确不同区域地质灾害的独特性与关联性。
区域认知
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风险的加剧作用;
理解 “主动防御、源头管控” 的灾害应对理念,掌握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作用,树立 “尊重地质规律、规范人类活动、降低灾害风险、实现人地安全协调” 的观念。
人地协调观
掌握通过图文资料识别地质灾害类型、判断灾害隐患点的方法;
能结合本地实际,分析潜在地质灾害风险,并提出简易的个人防灾避险方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灾害防御的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力
从 “成因综合分析” 角度,结合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理解地形、地质、气候、植被等要素的 “叠加效应”;
从 “灾害链与影响连锁分析” 角度,认识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及对生态环境、工程设施、生命财产、社会经济的直接与间接危害,建立 “要素关联→灾害链→综合影响” 的系统思维。
综合思维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 河北唐山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
“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绝烟。”唐山抗震纪念碑的碑文如此诉说着这场重大灾难。
唐山抗震纪念碑
1.你知道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
2.地震会给人类造成哪些危害
地质灾害
01
地震
02
滑坡
03
泥石流
01 地震的地质形成原理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02 地震等级与地震烈度
①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②地震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02 地震等级与地震烈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震级越高,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地质构造越复杂,烈度越大;地表建筑物越密集抗震等级越低,烈度越大;人们抗震能力越差抗震意识越弱,烈度越大
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哪一点成为震中。
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03 地震的相关概念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公里;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
一般来说,震级大于5级为破坏性地震
04 地震的直接危害与影响
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04 地震的直接危害与影响
地震还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05 地震的长期危害与影响
地震不仅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还会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这些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隐蔽性,持续时间往往长久。
06 案例:地震之最
古今中外地震死亡人口之最:大约1201年7月,近东和地中海东部地区的所有城市都遭地震破坏,死人最多, 估算约达110万。
1556年1月23日发生在中国陕西华县的8.0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比前者确凿一些,广大灾民病死、饿死,数百里山乡断了人烟,估计死亡83万余人。
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状,人有坠于穴而复出者。有附于水穴之下,地复合,他日掘一丈余得之者
5.12汶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8分04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 里氏震级达8.0级,地震烈度达到11度。
5·12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地区。
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
地震灾害
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一百余次,平均每年一次,震级最大的是西藏察隅的8.6级地震。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
东经105度是我国地质构造的东西分界线
①我国地震分布的特点
②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
东少西多
华北地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
地壳活动强烈。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滑坡定义与地质原理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02 山体滑坡的成因分析
①岩体比较破碎
②地势起伏大,重力作用明显
③植被覆盖率低
④洪流多且集中
⑤工程建设破坏山体稳定性
滑坡的危害与影响
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滑坡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滑坡
堰塞湖
堰塞湖(barrier lake)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体岩石崩塌,导致山谷、河谷或河床被堵塞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大多数堰塞湖是自然灾害伴生的次生灾害。
2014年5月2日,阿富汗东北部山区发生山体滑坡,掩埋了山下村庄约300户人家,造成2700多人死亡或失踪
滑坡发生时,当地正在举行一场婚礼,第一次滑坡后,众多居民自发前往事发地点救援,随后山体滑坡再次发生,导致大量人员被埋。
泥石流定义与地质原理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发生的主要条件
①地形陡峻
②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③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流(暴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④植被覆盖率低
泥石流的时空分布特点
时间上,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发生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山区。
泥石流的危害与影响
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破坏力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2016年9月17日,我国云南元谋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成昆铁路中断;图为抢险救援场面。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中国泥石流、滑坡灾害分布
活动: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自然灾害种类较多,许多自然灾害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
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有助于理解自然灾害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1.一种自然灾害可能直接引发多种灾害。参考旱灾直接引发的灾害示意,列出地震直接引发的多种灾害。
旱灾
火灾
沙尘暴
淡水短缺
饥荒
病虫害
…….
1.一种自然灾害可能直接引发多种灾害。参考旱灾直接引发的灾害示意,列出地震直接引发的多种灾害。
地震
…….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2.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条。参考旱灾引发的灾害链条,完成地震的一条灾害链条。
3.你所在的地区多发哪种自然灾害?这种自然灾害又会引发哪些灾害?你能画出其中的一条灾害链条吗?
活动: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旱灾
淡水短缺
地面沉降
海水入侵
地震
堰塞湖
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上某次地震震中位置,该次地震震级为6级,震源深度为10km,地震之后震中附近又遭遇强降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次地震震源位于( )
A.岩石圈 B.软流层 C.下地幔 D.外核
2.与甲村落相比,此次地震中乙村落( )
A.震级较大 B.烈度较大
C.震中距较大 D.横波达到时间较早
3.地震可能引发( )
①泥石流 ②强暴雨 ③滑坡 ④台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C
B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上,震源深度为10km,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33km),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最厚可达70km,故此次地震位于地壳,地壳属于岩石圈,A正确,B、C、D错误。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地震特征。由图可知,与甲村落相比,乙村落离此次地震震源较远,震中距较大,横波到达的时间较晚,C正确,D错误;同一次地震,震级相同,A错误;等震线是烈度相似的点连成的曲线,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乙村落位于图中等震线之外,甲村落位于图中等震线之内,故甲村落此次地震烈度大于乙村落,B错误。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地震与其他灾害的联系。强暴雨和台风属于天气现象,与地震无关,②④错误;该区域多山地分布且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容易使山地的岩土松动,从而引发泥石流、滑坡,①③正确。综上,B正确,A、C、D错误。
贵州某地多发滑坡,尤其是桐梓河沿岸局地因水位升降滑坡概率增大。右图为该地地质构造和滑坡分布示意图。地形倒置是指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地貌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虚线框内的滑坡主要分布在( )
A.向斜槽部 B.向斜两翼
C.背斜顶部 D.背斜两翼
5.桐梓河水位升降能诱发河岸滑坡,主要因为水位升降导致岩土体( )
①松软 ②坚硬 ③增重 ④变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地形倒置现象最明显的是河段( )
A.甲附近 B.乙附近 C.丙附近 D.丁附近
A
A
D
4.答案:A
解析:虚线框内滑坡主要在侏罗纪地层内,与两侧的三叠纪、古生代地层相比,侏罗纪地层年代最新,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且河流流经,为向斜槽部。故选A。
5.答案:A
解析:水位升降使岩土体不断发生干湿变化,岩土体变松软,①正确;水浸泡之后岩土体增重,易下滑,③正确。
故选 A。
6.答案:D
解析:河流发育在河谷,丁附近为背斜顶部,为典型的地形倒置现象。故选D。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谢谢聆听6.2地质灾害
梯度分层
基础巩固:课堂衔接,回归教材,夯实根本
拔高提升:进阶训练,聚焦核心,提炼重难
思维拓展:情景构建,素养提升,高阶训练
下图表示地震时不同类型的地震波到达震中距相同的地震台所需的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W2可传播的物质状态是( )
A.固体 B.气体 C.液体 D.以上三者均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W1的传播速度快于W2
B.震中距离越远,纵波和横波到达地震台的时间差越大
C.W1和W2均可在液体中传播
D.地震时人首先感受到的是W1带来的晃动
一周内,地震次数达1万多次在冰岛很常见,下图为冰岛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冰岛地震多发的自然条件是其( )
A.全年气温低,四周环海 B.位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
C.离软流层近,火山诱发 D.位于板块生长边界附近
4.下列地貌景观,目前在冰岛西北部滨海区域普遍分布的是( )
A. B.
C. D.
贵州某地多发滑坡,尤其是桐梓河沿岸局地因水位升降滑坡概率增大。下图为该地区地质构造和滑坡分布示意图。地形倒置是指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地貌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虚线框内的滑坡主要分布在( )
A.向斜槽部 B.向斜两翼 C.背斜顶部 D.背斜两翼
6.桐梓河水位升降能诱发河岸滑坡,主要因为水位升降导致岩土体( )
①松软
②坚硬
③增重
④变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地形倒置现象最明显的是河段( )
A.甲附近 B.乙附近 C.丙附近 D.丁附近
我国南方某地泥石流灾害多发,某地理小组的同学欲对其进行研究,下图为该小组同学绘制的该地等高线图(单位:m),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易受到泥石流威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该地区泥石流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
A.地势低洼多河流 B.黑土疏松多沟壑
C.降水持续多暴雨 D.山高谷深多植被
10.泥石流发生时,下列避灾措施恰当的是( )
A.待在原地不动等救援 B.沿着沟谷方向向下跑
C.沿着沟谷方向向上跑 D.向沟谷两侧的山坡上跑
近年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滑坡灾害频发,活动层(季节性冻土层)沿多年冻土层滑脱,如图示意青藏高原某次降水后滑坡事件中滑坡体的主滑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滑坡灾害频发,主要是因为( )
A.植被覆盖率增加 B.风力侵蚀加剧 C.土层含水量增加 D.山体坡度变大
12.在本次滑坡事件中,图示活动层中水分运移的过程是( )
①多年冻土层阻隔水分
②水流竖直下渗方向为主
③活动层土壤含水饱和
④水流转为顺坡方向为主
A.②①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④①② D.③②①④
冰湖是以现代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源或在冰碛垄洼地内积水形成的天然水体,冰湖溃决洪水是由冰川成因湖泊快速大量排水或坝体垮塌而形成的突发性洪水。喜马拉雅高海拔山区是青藏高原冰湖分布集中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喜马拉雅高海拔山区冰湖数量和面积不断增加。20世纪以来,喜马拉雅及周边高海拔山区113个冰湖发生了249次溃决。喜马拉雅山脉东部是冰湖潢决洪水的高发地区,其洪水风险是喜马拉雅山脉其他地区的3倍。下图为喜马拉雅及周边高海拔山区冰湖溃决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喜马拉雅高海拔山区新增冰湖相比于消失冰湖( )
A.分布位置海拔更高 B.整体面积更小
C.分布区域坡度更缓 D.主要集中在南坡
14.喜马拉雅高海拔山区冰湖溃决的原因可能有( )
①湖水下蚀加深湖床
②滑坡导致泥沙入湖
③极端降水导致湖水溢流
④结冰增大坝体压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5.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冰湖溃决导致洪水风险更高的原因有( )
①东部溃决的冰湖数量更多
②东部冰湖溃决次数更多
③东部冰川的扩张速度更快
④东部人口和城市分布密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地形地貌是崩滑流地质灾害活动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崩滑流能否形成以及形成的类型、数量(密度)和规模。江西崇义县可划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四个地貌类型。该县崩塌、滑坡与不稳定斜坡主要发育于低山、丘陵等区域,泥石流主要分布于中山区,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丘陵区。图为崇义县不同地貌地质灾害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关于崇义县不同地貌地质灾害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
A.丘陵区的灾点数量分布最多 B.平原地区地质灾害为泥石流
C.中山区不稳定斜坡分布最多 D.丘陵区的灾点密度数值最大
17.低山丘陵区的灾点密度较大的原因是( )
A.植被分布稀少 B.山体落差较大 C.人类活动密集 D.岩溶作用较强
18.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丘陵区的原因可能为( )
①人工抽取地下水
②地下水侵蚀作用
③降水季节差异大
④滑坡泥石流导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大湖峪位于陕西省和河南省两省交界处的小秦岭金矿带东段的北麓,向北汇入黄河,海拔680~2120m,是河南省灵宝市阳平河的山区河流,山洪泥石流易发。右图示意大湖峪山洪泥石流发生概率分布,数值越大,表示山洪泥石流发生概率越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大湖峪山洪泥石流发生概率分布特点是( )
A.上游高下游低 B.北部高南部低 C.北坡高南坡低 D.支流高干流低
20.影响大湖峪山洪泥石流发生概率分布的自然因素有( )
①坡度
②光照
③水量
④坡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喜马拉雅山脉沿线地处我国最年轻的褶皱隆起地带,也是新生代以来地壳运动最为强烈的地带。发育在该区域的雅鲁藏布江落差很大,其大拐弯河段位于西藏东南部高山峡谷区,沿岸山体崩塌、滑坡现象多发(如图),由此产生的大量土体、石块往往堆积在河道内形成堰塞体,持续影响当地河流地貌的演变。
(1)从地质、地貌角度解释图示河段沿岸山体崩塌、滑坡现象多发的原因。
(2)图示河段被堰塞体堵江后,推测其上游河道的变化。
(3)堰塞体堵江后往往对下游造成较大威胁,请提出合理应对措施。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地震发生时所产生的地震波虽然带来大量灾难但也是科学家们探索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重要依据。
材料二:甲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乙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及地球内部圈层图”。
(1)指出本次地震震源所在的圈层,并说出甲图所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
(2)指出乙图中地震波A、B的名称,并说明其判断依据。
(3)简述地震波经过F界面时发生的变化,并说出F面以上E的物质状态。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图中可看出,同样的震中距,W2传播时间短,说明传播速度快,应为纵波,纵波能够通过固、液、气三态传播,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选D。
2.答案:B
解析:据图可看出,同样的震中距,W 传播时间长,说明W 传播速度慢,为横波,A错;由图可知,离震中越远,传播用时相差越大,B对;W1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C错;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W2,D错。故答案选B。
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冰岛地震多发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其位于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活跃地壳运动区域,位于板块生长边界附近,使得地震多发,D正确,B错误;气温、环海不是导致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A错误;地震多为构造地震,火山喷发不是主要地震发生的原因,C错误。故选D。
4.答案:A
解析:冰岛西北部滨海区域受冰川作用,形成峡湾地貌,A正确;B为喀斯特峰林地貌,C为黄土地貌,D为沙丘(风成地貌),不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冰岛西北部滨海地区的地貌,BCD错误。故选A。
5.答案:A
解析:读图,依据图例可知,虚线框内滑坡主要在侏罗纪地层内,与两侧的三叠纪、古生代地层相比,侏罗纪地层年代更新。地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且河流流经,为向斜槽部,A正确,排除BCD。故选A。
6.答案:A
解析:水位升降使岩土体不断发生干湿变化,岩土体变松软,①正确、②错误;水浸泡之后岩土体增重,易下滑,③正确;变薄是滑坡后的结果,非水位上升导致,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排除BCD。故选A。
7.答案:D
解析:河流发育在河谷,丁附近岩层中间老(古生代)两翼新(三叠纪和侏罗纪)、为背斜顶部,为典型的地形倒置现象,D正确;甲处河谷地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属于典型的向斜成谷(顺地形),排除A;丙和乙岩层都是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地貌上不属于河谷,因此地形倒置现象不明显,排除BC。故选D。
8.答案:A
解析:泥石流多发生于地形陡峻、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和短时间有大量水流的山谷地区,由图中等高线可知,①处为沟谷地带的出口,且等高线较密集,地形起伏较大,南方地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因此易发生泥石流,A正确;②地等高线稀疏,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不易受到泥石流威胁,B错误。③处等高线比较稀疏,地形平坦开阔,不易受到泥石流威胁,C错误。④地位于山顶,地势高,水流不易汇集,很难形成泥石流,D错误。故选A。
9.答案:C
解析:地势低洼、多河流的地方往往地势平坦,不易发生泥石流,且图示地区地势并不低洼,A错误。该地区为我国南方某地区,土壤主要是红壤,不是黑土地区,B错误。此处为南方山区,雨季时间长,且多暴雨,因此容易诱发泥石流的产生,C正确。图示地区的地形还称不上“山高谷深”,且植被茂密不易发生泥石流,D错误。故选C。
10.答案:D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当泥石流发生时,避灾的方式是沿着垂直于泥石流的方向往上跑,D正确。沿着沟谷方向向上跑、沿着沟谷方向向下跑、待在原地不动都容易被泥石流冲走,ABC错误。故选D。
11.答案:C
解析: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滑坡灾害频发,主要是因为全球变暖,冻土层融化,土层含水量增加,土壤滑脱概率增加,C正确;植被覆盖率增加会减少滑坡灾害发生的频率,A错误;全球变暖,土壤水分增加,风力侵蚀减弱,B错误;山体坡度变化不大,D错误。故选C。
12.答案:A
解析:在本次滑坡事件中,因为全球气候变化,冻土层消融,活动层水流竖直下渗方向为主,但是多年冻土层阻隔水分使其无法下渗,导致活动层土壤含水饱和,最终水流转为顺坡方向为主,从而导致滑坡发生,所以图示活动层中水分运移的过程是②①③④,故选A。
13.答案:A
解析:随着气候变暖,喜马拉雅高海拔山区冰川处于消融和退缩趋势,高海拔区域形成新的冰湖,新增冰湖拦截冰川融水导致低海拔区域冰湖消失,A正确;根据材料,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喜马拉雅高海拔山区冰湖数量和面积不断增加,因此新增冰湖相比于消失冰湖整体面积应更大,B错误;新增冰湖主要分布在更高海拔区域,分布区域坡度可能更陡,C错误;新增冰湖与消失冰湖无显著坡向差异,D错误。
14.答案:C
解析:湖水下蚀加深湖床增加湖泊容量,不利于冰湖溃决,①错误;滑坡使上游的固体物质运动入湖,产生的涌浪侵蚀坝体,导致冰湖溃决,②正确;极端降水可能导致湖水溢流和坝体侵蚀,导致冰湖溃决,③正确;冰湖本身处于高海拔地区,气温低时结冰是一种正常现象,结冰使坝体压力增大对冰湖溃决的影响较小,④错误。C正确。
15.答案:B
解析:由喜马拉雅及周边高海拔山区冰湖溃决空间分布图可知,与西部相比,喜马拉雅山脉东部溃决的冰湖数量更多,但西部冰湖溃决次数更多,①正确,②错误;由于东部整体海拔比西部低,受气候影响大,东部冰川的萎缩速度更快,而不是扩张速度更快,萎缩速度快导致东部冰湖溃决洪水风险更高,③错误;东部人口和城市较多,一旦发生溃决,带来的损失和风险更大,④正确。B正确。
16.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灾点数量最多的是低山,A错误;由材料可知,泥石流主要分布于中山区,B错误;崩塌、滑坡与不稳定斜坡主要发育于低山、丘陵等区域,C错误;由图可知,丘陵区的灾点密度数值最大,D正确。故选D。
17.答案:C
解析:低山丘陵区的植被覆盖率一般较高,可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A错误;低山和丘陵区山体落差没有中山大,B错误;人类活动(修路、建房)主要集中在低山和丘陵的沟谷或山坡坡脚地段,易形成高陡边坡,从而引发崩滑地质灾害的发生,从而使地质灾害的密度较大,C正确;当地位于江西,岩溶地貌在当地分布面积小,D错误。故选C。
18.答案:A
解析: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丘陵区的原因是与人类过度利用地下水和地下水侵蚀作用有关,使地面塌陷。①②正确;降水季节差异大与塌陷关系不大,滑坡泥石流不会导致塌陷,③④错误,故选A。
19.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大湖峪山洪泥石流发生概率呈现出北部高南部低、下游高上游低、干流高支流低的特点。
2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坡度较大河段河水流速较快,侵蚀能力强,携带泥沙多,易形成山洪泥石流:下游河段汇集河水多,水量大,携带和堆积的泥沙多,易发生山洪泥石流,故影响大湖峪山洪泥石流发生概率分布的自然因素有坡度和水量。
21.答案:(1)受板块挤压影响,构造运动强烈;形成年代较新,岩体破碎、稳定性差;地壳剧烈抬升,与周边相对高差大;河流下切强烈,沿岸山体容易失稳。
(2)河流排水受阻,甚至形成堰塞湖;堆积作用增强,河床抬升;(河床下切减缓)侧蚀增强,河道展宽。
(3)采取工程措施排水;加强监测;完善预警机制等。
解析:(1)山体崩塌、滑坡需要一定物质来源,雅鲁藏布江是新生代以来地壳运动最为强烈的地带,受板块挤压影响,多有地震活动,导致岩体破碎、稳定性差,碎屑物质多;该区域由于地壳剧烈抬升,与周边相对高差大,地势起伏极大;由于山高谷深,水流速度快,河流下切强烈,沿岸山体容易失稳。
(2)河段被堰塞体堵江后,河水下泄受阻,形成堰塞湖;堰塞湖水位抬高,与上游河道水位差减小,流速变慢,导致流水堆积作用增强,河床抬升;河流流速变慢,河床下切减缓,侧向侵蚀增强,河道展宽。
(3)堰塞体堵江后,堰塞湖面积较大,存留的水量大,而堰塞体物质松散不稳定,若决堤对下游造成严重的洪涝威胁,为此应积极采取工程措施有序排水;同时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堰塞湖实时监测,并制定完善预警机制,以应对突发堰塞湖决堤事件。
22.答案:(1)地壳;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2)A:横波;B:纵波;依据:横波速度较纵波慢;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横波速度降至0(或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并继续往深处传播;固态。
解析:(1)读图可知我国陆地地壳厚度大于36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没有超过地壳深度,因此震源位于地壳;读图可知,图中数值总体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因此地壳的厚度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2)目前我们对地球内部圈层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研究地震波获得。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够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因此A为横波,B为纵波。
(3)结合上题分析可知,A为横波,B为纵波。读图可知,地震波经过F界面时,横波速度降至0(或消失),而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并继续往深处传播;F面以上E区域横波和纵波均可以通过,因此物质状态为固态。(共40张PPT)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 河北唐山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
“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绝烟。”唐山抗震纪念碑的碑文如此诉说着这场重大灾难。
1.你知道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
2.地震会给人类造成哪些危害
新课导入
1.区域认知:通过分析地图,判断地震和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解释地震烈度与震级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3.地理实践力:利用案例分析,设计简单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4.人地协调观:通过小组讨论,阐述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核心素养目标
1.地震的成因、震级与烈度的概念及区别。
2.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危害。
重点
1.理解地震烈度与震级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
重难点导航
目录
地震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01 地震的地质形成原理
01 地震的地质形成原理
①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②地震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等有直接
关系。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影响,在震
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有时相差很大。
02 地震等级与地震烈度
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还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03 地震的直接危害与影响
地震不仅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还会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这些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隐蔽性,持续时间往往长久。
04 地震的长期危害与影响
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地区。
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
05 全球两大地震带示意图
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我国地震灾情
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01 滑坡定义与地质原理
山体滑坡的成因分析
①岩体比较破碎
②地势起伏大,重力作用明显
③植被覆盖率低
④洪流多且集中
⑤工程建设频繁破坏山体稳定性
02 山体滑坡的成因分析
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滑坡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03 滑坡的危害与影响
2014年5月2日,阿富汗东北部山区发生山体滑坡,掩埋了山下村庄约300户人家,造成2000多人死亡或失踪
03 滑坡的危害与影响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04 泥石流定义与地质原理
泥石流的成因分析
①地形陡峻
②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③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流(暴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④植被覆盖率低
05 泥石流发生的主要条件
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破坏力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06 泥石流的危害与影响
2016年9月17日,我国云南元谋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成昆铁路中断。图为抢险救援场面。
06 泥石流的危害与影响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07 中国泥石流、滑坡灾害分布
自然灾害种类较多,许多自然灾害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
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有助于理解自然灾害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1. 一种自然灾害可能直接引发多种灾害。参考旱灾直接引发的灾害示意,列出地震直接引发的多种灾害。
2. 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条。参考旱灾引发的一条灾害链条,完成地震的一条灾害链条。
3. 你所在的地区多发哪种自然灾害?这种自然灾害又会引发哪些灾害?你能画出其中的一条灾害链条吗?
活动——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1. 一种自然灾害可能直接引发多种灾害。参考旱灾直接引发的灾害示意,列出地震直接引发的多种灾害。
地震
崩塌
滑坡
泥石流
火灾
海啸
疫病蔓延
活动——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2. 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条。参考旱灾引发的一条灾害链条,完成地震的一条灾害链条。
旱灾
淡水短缺
地面沉降
海水入侵
地震
堰塞湖
滑坡崩塌
洪灾
活动——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3. 你所在的地区多发哪种自然灾害?这种自然灾害又会引发哪些灾害?你能画出其中的一条灾害链条吗?
寒潮→强降温→霜冻
台风→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
活动——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课堂小结
地壳运动剧烈
地震
山体断裂发育
岩石破碎
滑坡
泥石流
降水集中
地表径流水量和速度加大
人类活动
破坏植被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练
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海岛,全岛的平原低地约占总面积的30%,其余为山地和丘陵,海拔超过3000m的高山不下百座,故台湾岛亦被称为“高山岛”。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甲、乙所在地自然灾害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多发泥石流
B.甲地多发洪涝灾害
C.乙地多发滑坡
D.乙地多发低温冻害
2.台湾岛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主要有( )
①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消亡边界,地壳活跃
②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生长边界,地壳活跃
③东部山区地势陡峭,岩石破碎
④西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洪涝灾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A
A
1.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台湾山脉东侧,处在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易引发泥石流;甲地地势较高,不易发生洪涝灾害;乙地地处台湾岛西部沿海平原,地势平坦,且处在台湾山脉雨影区,降水相对较少,不易发生滑坡灾害;乙地所处纬度较低,气温相对较高,不会遭受低温冻害。故A项正确。
2.答案:A
解析:台湾岛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消亡边界,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东部山区地势陡峭,岩石破碎,易发生滑坡、泥石流;西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但降水较少,且河流较短小,不易出现洪涝灾害。①③正确,故选A项。
解析
读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完成下面小题。
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资料暂缺。
3.我国六大区域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 )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中南地区
D.华东地区
4.六大区域中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少的地区的地形为( )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B
C
3.答案:B
解析:看懂图的关键,一看坐标,二看图例,三看内容。通过图中信息分析,很容易可以看出西南地区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答案:C
解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有其特定的条件,地形条件中的必要条件是要有坡度。因此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少的应是坡度最小、起伏最小的平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解析
下图为青藏高原某次强震的震区示意图,等震线是指地震烈度相同地,点连接的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投入较多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与其他地点比较,丙地开展救灾工作的难度大,主要原因有( )
①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
②地势落差大,交通不便
③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
④邻近断裂带,余震威胁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D
5.答案:A
解析: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投入最多的地区应为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地区。震中附近是一场地震中人员伤亡最多、损失最为惨重的地区,投入救援的力量最多。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甲地位于震中附近,地震烈度较大,且附近居民点较多,受灾最严重。故选A。
6.答案:D
解析:丙地海拔在2000m以下,高寒缺氧问题并不是救灾的主要困难,①错误;与图中其他地区相比,丙地附近等高线密集,地形起伏大,落差大,交通不便,②正确;由于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地震过后,该地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③正确;读图可知,丙地位于断裂带附近,发生余震的可能性很大,将面临余震的威胁,④正确。故选D。
解析
2023年8月30日,在福建省漳平市,一位交警焦急地在省道上下达命令封锁路段,指令发出不到半分钟,坡顶碎石滑落,大面积山体石壁瞬间垮塌,下图示意此次灾害画面,完成下面小题。
7.此次封锁路段预防的灾害类型主要是( )
A.滑坡 B.泥石流 C.干旱 D.地面沉降
8.图示类型的自然灾害( )
A.冬季发生频率高于夏季
B.与强降水天气无关
C.山区发生频率高于平原地区
D.不会导致经济损失
9.应对该灾害,可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有( )
①提高监测水平,及时进行预警
②大量开采山石,修建梯田
③提高植被覆盖率,实施护坡工程
④将所有居民迁移至平原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A
C
B
7.答案:A
解析:由题目可知,该区域位于福建省,即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湿润,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C错误;材料中“坡顶碎石滑落,大面积山体石壁瞬间垮塌”,显示该地发生的灾害为地质灾害,且符合滑坡发生特点,A正确;泥石流需要水的参与,而题中仅有碎石滑落和石壁垮塌,排除B;图中地表并未发生升降运动,排除D,故选A。
8.答案:C
解析:滑坡指斜坡上大量土体、岩石或其他构造物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坡面做整体或分散下滑的现象,多发生于山地、丘陵地区,C正确;滑坡的产生与季节无直接关系,A错误;强降水天气会使得地表堆积物增多,为滑坡产生提供更多物质来源,B错误;滑坡的产生会损坏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D错误,故选C。
9.答案:B
解析:提高监测水平可提前预知滑坡的产生,提前做好防御准备,①正确;大量开采山石会破坏当地自然环境,使得地表变松散,更容易产生滑坡,②错误;提高植被覆盖率,实施护坡工程可以固定地表松散物质,降低滑坡风险,③正确;将所有居民迁移至平原地区不现实,④错误。①③组合正确,故选B。
解析
BUSINESS
谢谢观看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