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重难分析
1.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2.强调学习要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3.行为动词是“简要描述”,对学习要求较高4.地球的演化过程是核心内容 核心素养 整合地球演化多要素信息,形成综合思维,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 重点 地层与化石的研究意义
区域认知 借助典型化石和地层案例认识不同地质时期地球表面区域差异 地球演化的不同历史时期地球的基本面貌、生物演化、形成矿产等特征
人地协调观 明白地球历史漫长与生物演化脆弱,尊重自然、保护生态 难点 根据地层及化石退职地球历史及古地理环境
地理实践力 过模拟地质勘探等活动,增强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生物的演化特点
知识点一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了解地层和化石
(1)地层: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时间顺序的 。
(2)化石:在 的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3)研究意义: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以及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
和 。
答案:2、(1)层状岩石 (2)沉积岩 (3)生命历史、古地理环境
2.了解地质年代表
(1)地质年代:用来描述 的时间单位。
(2)地质年代表:科学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 ,因此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了系统性编年,形成了地质年代表。
答案:2、(1)地球历史事件 (2)阶段性
生物的生长过程深受地理环境影响,通过研究地层和他们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变迁。宁波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去年在新疆研学时,发现岩层中存在“日射珊瑚”化石。完成下面小题。
1.该“日射珊瑚”化石形成时期,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最有可能为( )
A.温热干燥的荒漠 B.高温多雨的雨林
C.温暖湿润的浅海 D.寒冷干燥的苔原
2.环境变迁可能会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分别出现在( )
A.前寒武纪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种类越多。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下列生物中,出现时间最晚的是( )
A.爬行类 B.鸟类 C.两栖类 D.鱼类
4.两栖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前寒武纪
图为某地质剖面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地层形成年代最早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爬行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B.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
C.海洋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D.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7.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兴盛的代表性植物是( )
A.蕨类植物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藻类植物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日射珊瑚化石形成于古生代,当时发生多次大的变迁,形成联合古陆。海洋无脊椎生物空前繁盛,地理环境特征为温暖湿润的浅海环境,C正确;高温多雨的雨林、温热干燥的荒漠和寒冷干燥的苔原不适合珊瑚生长,ABD错误。故选C。
2.答案:D
解析: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中生代末期,出现了包括恐龙在内的物种大灭绝事件。综上,D正确。故选D。
3.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鸟类出现在新生代,出现的时间最晚,B正确。故选B。
4.答案:A
解析: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种类越多,古生代时期,两栖类动物横向宽度最大,两栖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A正确。故选A。
5.答案:A
解析: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比古生代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还要早,所以图中化石形成年代最早的是(1)含三叶虫的化石,A正确。故选A。
6.答案:D
解析: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经历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以后又出现了脊椎动物,依次出现原始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人类,D正确。故选D。
7.答案:B
解析:根据地质年代表可知,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中生代的代表性植物为裸子植物,B正确。蕨类植物和藻类植物为古生代植物,被子植物为新生代植物,ACD错误。故选B。(共29张PPT)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第一课时
作为最容易辨认的恐龙之一,梁龙(图1.21)是巨型恐龙中的明星,它们体型巨大,最大的身长超过 36 米,脖子长度超过 6 米,尾巴长度更在 10 米以上。1.5 亿年前,在北美洲大平原上,它们是最常见的巨型恐龙。然而,现在人们只能在博物馆通过化石骨架来认识它们。身材这么庞大的动物为什么没能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来呢?地球的环境都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
新课导入
1.区域认知:通过分析地层分布,理解不同时期地球生命的演化规律。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归纳地质历史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3.地理实践力:利用地质年代表,复述地球生命演化的关键节点。
4.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蓝细菌与叠层石的形成,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1.地质年代表的划分依据及各代主要生物特征。
2.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古环境的关系。
重点
1.理解地层顺序与生物进化阶段的对应关系。
难点
重难点导航
目录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一
1.地层:地层是具有 时间顺序 的 层状 岩石。
地球约有 46亿 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它经历了多次火山喷发、板块碰撞等。要了解这些经历,研究 地层 是最主要的途径。
一
2.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淋以及生物的作用下被破坏,破坏的产物(包括碎屑物质和溶解物质)被风和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压紧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
①层理构造
3.沉积岩的特点: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
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②岩层下老上新
③常含有化石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地层层序法就是根据地层下老上新的规律来确定其相对新老关系的基本方法。沉积岩形成后,如未经剧烈的变动,则下面的岩层较老,上面的岩层较新,即有下老上新的规律。
地层层序法确定沉积岩层的新老关系
知识拓展
下老
上新
含有化石
层理构造
化石的特点
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①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②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
因此,③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思考:
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
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线连接起来,分析两地层差异的原因?
地点B地层4缺失的原因?
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同一地层,海拔高度不同。两地的岩层发生断裂,并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了位移。
可能一:B地顶部最初可能存在该地层,在隆起后经风化、外力侵蚀后消失。
可能二:A、B两地断层形成时,还未形成该地层,之后A地较低接受沉积物沉积形成该地层,B地较高不具备沉积条件
A、B两地地层对比
1
2
2
3
3
4
研究地层和化石的地理意义
生物的生长过程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由古生物形成的化石种类及特点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当时地理环境的烙印。
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科学家发现了不同时期主要生命形式的特点及其变化,并以此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编年,形成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
时间:“宙”是最大的地质年代单位,“宙”分为不同的“代”,“纪”是“代”的进一步细分。规律:越早的地质年代跨越的时间越长
宙 冥 古 宙 太 古 宙 元 古 宙 显生宙 代 前寒武纪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纪 寒 武 纪 奥 陶 纪 志 留 纪 泥 盆 纪 石 炭 纪 二 叠 纪 三 叠 纪 侏 罗 纪 白 垩 纪 古 近 纪 新 近 纪 第 四 纪
距今大约年 代(亿年) 40 25 5.41 4.85 4.43 4.19 3.59 2.99 2.52 2.01 1.45 0.66 0.23 0.026 46
【记忆口诀】
寒奥留下,泥炭二两。三诛白骨,新晋第四。
地质年代表
若将地球4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天24小时,地球诞生于0点,你能算出图中的时间分别对应一天中的什么时刻吗?
冥古宙: 6亿年 0:00——3:00
太古宙: 15亿年 3:00——10:30
元古宙: 20亿年 10:30——20:30
古生代: 2亿年 20:30——21:30
中生代: 2亿年 21:30——22:30
新生代:1亿年 22:30——00:00
思考:
科学家在研究古老地层时发现,距今5.41亿年以前,地层中埋藏的化石以藻类化石和软体动物留下的遗迹化石为主,生命形态都很简单。而此后动物化石的数量和种类都呈爆发式地增长,并出现了大量有硬壳或骨骼的动物化石,生物结构也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因此科学家将硬体生物的大量出现,作为划分一个新的地质年代的标志,并将这一地质年代命名为寒武纪。寒武纪也代表地球上有大量生物开始出现的新时期,显生宙由此开始;之前漫长的时期,由于地球上生物稀少,被统称为前寒武纪。
为什么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
案例
课堂小结
1.沉积岩的特点
2.化石的特点
①层理构造②岩层下老上新③常含有化石
①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②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
③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宙 冥 古 宙 太 古 宙 元 古 宙 显生宙 代 前寒武纪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纪 寒 武 纪 奥 陶 纪 志 留 纪 泥 盆 纪 石 炭 纪 二 叠 纪 三 叠 纪 侏 罗 纪 白 垩 纪 古 近 纪 新 近 纪 第 四 纪
距今大约年 代(亿年) 40 25 5.41 4.85 4.43 4.19 3.59 2.99 2.52 2.01 1.45 0.66 0.23 0.026 46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练
1.下列关于地层和化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高级、越复杂生物的化石
③研究地层及其包含的化石,是研究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途径
④在岩浆岩形成过程中,生物遗体或者遗迹保留下来形成化石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2.下图中的甲、乙、丙、丁四个地层是按照地质年代由古老到晚近的顺序划分的。古生物学家发现,甲地层只有水生生物化石,乙地层水生生物化石占多数,丙地层和丁地层陆生生物化石越来越多。由此看出生物在生活环境方面的进化趋势是( )
A.从水生到陆生 B.从简单到复杂
C.从低等到高等 D.从陆生到水生
C
A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地层和化石的特征。同一时代的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相似,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①正确;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进化,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②错误;地层及化石保存了生物演化的信息,因此研究地层及其包含的化石是研究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途径,③正确;在岩浆岩形成过程中,一般要经历高温环境,因此生物遗体或者遗迹很难保留下来形成化石,④错误。综上,①③正确,故选C。
2.答案:A
解析:读图文材料可知,从甲到丁,地层由老到新,地层中的生物化石依次为只有水生生物化石、水生生物化石占多数、陆生生物化石越来越多,说明生物在生活环境方面的进化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
解析
3.下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代表地球发展史的四个年代,图中数字代表距今时间(单位:亿年)。据此回答本题。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 )
A.冥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B.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C.元古宙、太古宙、中生代、新生代
D.元古宙、太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4.了解地球的历史,研究地层是最主要的途径。下列关于沉积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沉积岩是一定会含有化石的
B.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C.越古老的沉积岩地层含有越高级的生物化石
D.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可以直接形成沉积岩
B
B
3.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的时间信息进行判断即可。距今46亿年到距今40亿年是冥古宙时期,依次向后推,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B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但并非所有的沉积岩中都含有化石,A项错误;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B项正确;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C项错误;沉积岩是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碎屑物质后,又被搬运、沉积、压紧固结形成的,D项错误。
解析
下图为某游客在我国台湾野柳地质公园中拍摄的含有海星化石的岩石照片。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关于海星化石的形成,叙述错误的是( )
A.是古生物的遗体
B.经过矿物质的充填作用形成
C.是古生物的遗迹
D.经过石化形成
6.关于化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同一年代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B.不同年代的地层往往含有不同的化石
C.结构简单的化石一定在地层深处
D.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可以确定其形成的地质年代
C
C
5.答案:C
解析:该化石是海星遗体经石化(如矿物质的充填或交代作用等)形成的,不是古生物的遗迹。
6.答案:C
解析:地球上生物的演化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故结构简单的化石形成较早,正常情况下,在地层的深处,但若受到内外力的影响,也可能在地层上部。
解析
地球的历史悠久,自形成到现在已经有46亿多年,尽管时间久远,但人类还是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基本上还原了地球的发展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历史,主要依据的是( )
A.利用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进行测量
B.看各地岩层的海陆分布状况
C.利用岩层的排列顺序和生物化石的结构复杂程度
D.研究各地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
8.下列有关化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B.越古老地层中发掘的化石结构越简单
C.越晚期地层中发掘的化石结构越复杂
D.结构简单的化石一定在地层深处
C
D
7.答案:C
解析: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历史,主要是通过研究地下岩层的排列顺序和岩层中生物化石的结构复杂程度,因为早期形成的岩层,一般都分布在下面,且其中所含的化石就是该地层形成时期的生物,而生物演化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故C项正确。
8.答案:D
解析:生物的演化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故越早形成的地层,化石结构越简单,越晚形成的地层,化石结构越复杂,所以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在岩层未受地球表面的运动变化影响的情况下,越早形成的地层,就会堆积在下层,即地层的深处,但若受到地球表面的运动变化的影响,较早形成的地层也可能会分布在地层表面,故结构简单的化石不一定在地层深处。D项错误,符合题意。
解析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1.3.1地球的历史
梯度分层
基础巩固:课堂衔接,回归教材,夯实根本
拔高提升:进阶训练,聚焦核心,提炼重难
思维拓展:情景构建,素养提升,高阶训练
2025年,福建省政和县距今1.5亿年的地层中出土鸟类化石“政和八闽鸟”及大量保存完好的水生/半水生爬行动物类化石。图(a)为“政和八闽鸟”化石及正型标本,图(b)为地质年代表(部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政和八闽鸟”化石的发现揭示了鸟类起源时间应不晚于( )
A.寒武纪 B.石炭纪 C.侏罗纪 D.白垩纪
2.“政和八闽鸟”的生活环境可能为( )
A.湖边沼泽 B.冰山雪原 C.无光深海 D.干旱沙漠
2022年8月,杭州的两位科学老师在河南三门峡崤山游玩时意外发现大量化石,经专家初步判断这些化石由石炭纪到二叠纪之间的珊瑚、菊石等生物形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要精准确定地层年代,可以通过研究该地层的( )
A.海陆分布状况 B.形成时的地理环境
C.放射性同位素 D.出土古文献
4.属于这些化石形成时代特征的是( )
A.被子植物丛生 B.恐龙彻底灭绝
C.蕨类植物繁盛 D.铁矿形成
全球范围内,摇蚊共有11个亚科、400多属、6300余种,分布广泛,幼虫栖居于生境多样的湿地。摇蚊幼虫头壳化石已成为反映古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完成下面小题。
5.摇蚊幼虫头壳化石成为反映古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其条件是各种摇蚊( )
A.化石标本稀有 B.化石混杂分布
C.形态相似度高 D.生境差异较大
6.腾冲青海湖自全新世以来夏季气温显著变化,较高的夏季气温有利于大多数摇蚊属种的繁殖。下图示意全新世以来青海湖摇蚊物种数量变化。与全新世早期比较,全新世中期青海湖( )
A.夏季表层的水温降低 B.生物群落比较不稳定
C.摇蚊优势种属比例低 D.摇蚊物种多样性降低
7.棒脉摇蚊幼虫是滤食性动物,某沉积层大量检出棒脉摇蚊幼虫头壳,该层沉积物的特点是( )
A.沙质,有机物含量高 B.沙质,有机物含量低
C.泥质,有机物含量高 D.泥质,有机物含量低
2022年8月,浙江杭州的两位科学老师在河南三门峡崤山游玩时意外发现大量化石,经专家初步判断这些化石由石炭纪到二叠纪之间的珊瑚、菊石等生物形成。下图为地质年代表,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8.要精准确定地层年代,可以通过研究该地层的( )
A.海陆分布状况 B.形成时的地理环境
C.放射性同位素 D.出土古文献
9.推测这些化石沉积时的环境是( )
A.干旱的大陆 B.温暖的浅海
C.高温的沙漠 D.寒冷的海滨
10.属于这些化石形成时代特征的是( )
A.被子植物丛生 B.恐龙彻底灭绝
C.蕨类植物繁盛 D.铁矿形成
海百合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已经生存了5亿年。图1为土耳其萨姆松博物馆展出海百合化石。图2为地质年代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海百合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2.下列地球演化历史特点,发生在甲地质时期的是( )
A.联合古陆形成 B.原始鱼类灭绝
C.出现哺乳动物 D.蕨类植物繁盛
不整合接触的基本特征为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及化石。下图为某一恐龙蛋集中产地岩层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不整合接触面附近缺少的岩层年代的演化特征是( )
A.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B.铁、金、镍等矿藏形成的重要时期
C.裸子植物开始大量发展 D.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
14.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物种大灭绝时期是( )
A.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B.元古宙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C.元古宙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D.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前期
2024年到来不久,我国古生物学家就命名了一种来自江西的恐龙——赣地巨龙(见图1),其生存年代为距今9000多万年前。图2示意地质年代表(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15.赣地巨龙生活的地质年代是( )
A.志留纪 B.白垩纪
C.寒武纪 D.第四纪
16.通过研究赣地巨龙化石,可以( )
A.判断古植被分布规律 B.推测当时自然环境特征
C.重现全球海陆分布格局 D.加速生物的演化进程
17.断陷湖岸边岩层中挖掘出了哺乳动物化石,推断该岩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新生代
C.中生代 D.元古代
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动植物化石进行定量重建古气候。我国渭河盆地东南缘阳郭附近的上始新统白鹿塬组(距今约5000万年)动、植物化石非常丰富。读“白鹿塬组地层及哺乳动物和植物化石产出层位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图中最古老的地层为( )
A.粉砂质泥岩层 B.砾岩层
C.砂岩层 D.砂砾岩层
19.白鹿塬组地层约形成于( )
A.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在韶关的西京古道腊石坝段,我国地质学家在其两侧的岩石中发现了古生物化石(下图)。据研究该类古生物生活在泥盆纪,主要成群栖息在水深约200米处。完成下面小题。
20.推测粤北地区泥盆纪时的地理环境是( )
A.沼泽环境 B.干旱陆地
C.浅海环境 D.深海环境
21.下列事实与泥盆纪相符的是( )
A.大量金属矿藏形成 B.是重要的成煤时期
C.哺乳动物大量繁殖 D.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二、综合题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四川省自贡恐龙博物馆为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也是人们了解和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科研基地。自贡出土的恐龙化石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研究表明,草食性恐龙会逐水草而栖。下图示意该博物馆内展出的一草食性恐龙化石。
(1)推测恐龙生活时代自贡的地理环境。
(2)简述恐龙生活时代植物的发展状况以及对现代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说明人类研究古生物化石的意义。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燕子石,又叫多福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在其形成进程中,三叶虫的一部分形成化石,这一部分化石头鞍弯曲如弓,两弓刺大于身一倍,两弓如翼而融为一体,身小如雨燕而得名,石玩者又称它为“飞上天石”(如左下图)。
材料二:2023年3月13日起,重庆自然资源科普馆免费对市民开放。科普馆内的恐龙馆有一件全长约24米、背高约3.8米的马门溪龙化石骨架(如右下图),马门溪龙生活在距今约1.5亿年前的重庆、四川等地。
材料三:下图为部分地质年代简表。
(1)三叶虫生活的地质年代是 代,推测当时的地理环境是 (填“陆地”或“海洋”)环境。该地质年代的动物演变历程为早期出现无脊椎动物,中期出现鱼类,后期出现 类动物,说明当时气候变得 (填“湿润”或“干旱”);该时期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其主要原因是当时 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
(2)含有马门溪龙化石的地层所属的地质年代是 代,这一时期被称为“ 植物时代”和“ 动物时代”。这一时期在环太平洋地带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构造运动—— 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与此同时, 古陆发生解体并逐渐分离。
(3)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说明人类研究生物化石的意义。
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读题干可知,化石出土于距今1.5亿年的地层,根据地质年代表,1.5亿年前属于中生代的侏罗纪,化石的发现说明鸟类在1.5亿年前已存在,因此起源时间不晚于侏罗纪,C正确。寒武纪:早古生代,约5亿年前,A错误。石炭纪是晚古生代,约3亿年前,B错误。白垩纪是中生代,约1.45亿~0.66亿年前,晚于侏罗纪,D错误。故选C。
答案:A
解析:读题干可知,化石出土时伴随大量水生/半水生爬行动物类化石,而鸟类的生活环境需与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一致,水生/半水生爬行动物的典型环境是湖泊、沼泽等水域,故“政和八闽鸟”可能以水域环境为栖息地,与其他水生动物共存,A正确。冰山雪原、无光深海、干旱沙漠都不适合水生爬行动物的生存,BCD错误。故选A。
3.答案:C 4.C
解析:据所学可知,放射性同位素具有固定的衰变规律,通过测定地层中放射性同位素的含量及衰变产物比例,能精准确定地层年代, C正确;海陆分布状况、形成时的地理环境无法准确地确定地层年代, AB错误;文献是有了人类文明后才产生的,历史很短暂,不能反映长久的地质地层年代, D错误,故选 C。
4.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化石由石炭纪到二叠纪,地质年代属于晚古生代,植被以蕨类植物繁盛为代表,C正确;被子植物在中生代晚期才开始出现、新生代古近纪繁盛,石炭纪 - 二叠纪时被子植物尚未成为优势类群,A错误;恐龙彻底灭绝是中生代末期,B错误;前寒武纪是重要的铁矿成矿期,D错误,故选C。
5.答案D 7.C
解析:摇蚊幼虫头壳化石能反映古生态环境的关键在于不同摇蚊对生境的偏好差异显著(如水温、溶氧量、底质类型等)。若生境差异大,则特定头壳形态可对应特定环境特征,从而成为可靠的古生态指标,D正确;化石标本稀有、化石混杂分布可能会降低研究可行性,AB错误;形态相似度高,反而难以区分环境差异,C错误。故选D。
6.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全新世中期夏季气温升高,多数摇蚊繁殖增强,但图中显示物种数量在出现峰值后骤降,摇蚊优势种属比例低,C正确;“夏季表层水温降低”与题干“气温显著升高”冲突,A错误;“摇蚊物种多样性降低”无法解释图中物种数量的阶段性增加,D错误;本图给到的是摇蚊物种的变化,无法判断其他生物群落的稳定性,B错误。故选C。
7.答案:C
解析:滤食性摇蚊幼虫依赖水体中有机颗粒为食,其大量出现需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泥质底质,细颗粒沉积物(如黏土、淤泥)利于有机质吸附和幼虫栖息;其二是高有机物含量,提供充足食物来源,C正确。沙质底质或低有机质环境均不利于滤食性摇蚊生存,ABD错误。故选C。
8.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准确时间主要是通过测定地层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年龄来确定的,C正确。海陆分布状况、形成时的地理环境无法准确地确定地层年代,AB错误;文献是有了人类文明后才产生的,历史很短暂,不能反映长久的地质地层年代,D错误。故选C。
9.答案:B
解析:据材料所知,化石由石炭纪到二叠纪之间的珊瑚、菊石等生物形成,珊瑚、菊石等生物适合气候温暖的环境,且生活在浅海海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答案:C
解析:据材料所知化石由石炭纪到二叠纪,地质年代属于晚古生代,植被以蕨类植物繁盛为代表,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C正确;被子植物丛生属于新生代,A错误;恐龙彻底灭绝是中生代末期,B错误;铁矿形成的地质年代是太古代,D错误。故选C。
11.答案:B
解析:由材料“海百合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已经生存了5亿年”,可知其形成年代距今约为5亿年左右,根据图片可推知海百合出现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B正确;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6亿年前的这段时间;中生代的年代为2.52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ACD错误。故选B。
12.答案:C
解析:读图联系已学可知,甲地质时期为中生代后期的白垩纪。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后期,原始鱼类灭绝主要发生在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期间,蕨类植物繁盛是在古生代的石炭-二叠纪,排除ABD;中生代的中后期,小型哺乳动物出现,C正确。故选C。
13.答案:D
解析: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隐生宙、显生宙。隐生宙现在已被细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又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恐龙位于中生代,中生代前有古生代,古生代之前为元古宙,图中不整合接触面两侧为元古宙与中生代,结合不整合接触面的概念可知,图中不整合接触面附近可能缺少的岩层界代为古生代。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是新生代,A错误。铁、金、镍等矿藏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前寒武纪,B错误。裸子植物开始大量发展也是中生代,C错误。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是古生代,D正确。故选D。
1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2.5亿年前古生代的末期二叠纪末,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公元前6500万年中生代末期的白垩纪末,发生地球史上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这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长达一亿六千三百万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故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物种大灭绝时期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赣地巨龙生存年代为距今9000多万年前,对照图2中地质年代表可知,赣地巨龙生活的地质年代为白垩纪,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6.答案:B
解析:赣地巨龙生活在其适应的自然环境之中,因此通过研究该化石可以推测当时自然环境特征,B符合题意;赣地巨龙只是局部地区的一种爬行动物,研究赣地巨龙化石并不能判断古植被分布规律,更不能重现全球海陆分布格局,与加速生物演化进程完全无关,排除ACD。故选B。
17.答案:B
解析:联系已学可知,哺乳动物繁盛于新生代,推测该岩层形成于新生代,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8.答案:D 19.答案:D
解析:读图联系已学可知,图中地层均为沉积作用形成,一般先形成的地层通常分布在下面,后形成的岩层分布在上面,故图中最古老的地层分布在最下面,即图中的砂砾岩,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9.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白鹿塬组地层距今约5000万年,为新生代,最底部出现了哺乳动物化石,哺乳动物在新生代繁盛,可推测白鹿塬组地层约形成于新生代,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均在新生代之前,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答案:C 2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类古生物生活在水深约200米处,说明该地当时为浅海环境,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1.答案:B
解析:泥盆纪是重要的成煤时期,B正确;大量金属矿藏形成于前寒武纪,A错误;哺乳动物大量繁殖是在新生代,C错误;联合古陆开始解体是在古生代后期,D错误。故选B。
22.答案:(1)气候温暖湿润,河湖众多;植被茂密。
(2)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极度兴盛,后被埋藏于地下,形成煤炭资源,为现代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
(3)帮助人类了解地球进化规律,更深刻地认识地球的现状;了解生物进化史,了解物种灭绝的原因,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寻找矿产资源,以便开发等。
【解析】(1)根据材料“自贡出土的恐龙化石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研究表明,草食性恐龙会逐水草而栖”可推断当时恐龙生活时代自贡地区有大量的植被生长满足恐龙生存需求,植被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热条件,恐龙生活时代自贡的地理环境是气候温暖湿润,河湖众多;植被茂密。
(2)恐龙生活时代即中生代的植被,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极度兴盛,满足了大型爬行动物的食物需求,但由于地壳变动,大量的裸子植物被埋藏于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逐渐形成煤炭资源,近现代开发利用后,为人类提供能源。
(3)生物主要是从低等到高等,简单到复杂,海生到陆生;生物化石一般出现在相对应的岩层,不同生物,体现当时地球区域自然环境的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通过研究这些化石,科学家们能够追溯地球历史的轨迹,揭示生物演化的奥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地球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有助于我们了解生物进化史,探究物种灭绝的原因,进而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珍惜现有的生物多样性。部分动植物掩埋在地下在形成化石的过程形成各种矿产资源,因此研究生物化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进化规律,认识地球的演变,了解环境变化的原因,掌握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以便开发等。
23.答案:(1) 古生 海洋 两栖 干旱 蕨类
(2) 中生 裸子 爬行 燕山 冈瓦纳
(3)帮助人类了解地球演化规律,更深刻地认识地球的现状和未来;了解生物进化史,了解物种灭绝的原因,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寻找矿产资源,以便开发等。
【解析】(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三叶虫在远古海洋中广泛分布,化石遍布现在的各大洲。喜欢生活在温暖的浅海区域,以藻类植物、原生动物等为食,在古生代末期灭绝。三叶虫生活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三叶虫为海洋生物,当时的地理环境是海洋环境。该地质年代的动物演变历程为早期出现无脊椎动物,中期出现鱼类,后期出现两栖类动物,说明当时的气候变得干旱;该时期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其主要原因是当时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
(2)结合材料可知,马门溪龙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中生代时期分为三叠、侏罗、白垩三个纪,这一时期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和“爬行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以恐龙最为繁盛。这一时期在环太平洋地带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与此同时,冈瓦纳古陆发生解体并逐渐分离。
(3)地层的沉积是有先后顺序的,一般而言,沉积岩中下层岩石较老,上层岩石较新。动植物的进化是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其中的化石可以反映沉积岩形成的年代和环境。从而帮助人类了解地球演化规律,更深刻地认识地球的现状和未来;了解生物进化史,了解物种灭绝的原因,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寻找矿产资源,以便开发等。(( 由近及远))水水、、金金、、地地、、 ((原因))太太阳阳光照稳定、宇
火、木、土、天王、海王;特 宙 环境安全;适宜宜的的温温度度、、
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大 气、液态水
天体系统 八大行星 地球存在生命
☆ 宇 宙中的地球
☆ 太 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 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宇 定义:太阳源源不断地 影 响:为地球提供光、热 太 阳黑子和太阳耀 影 响:太阳阳黑黑子子;; 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 资 源,生活、生生产产能能量量,, 斑 是太阳活动的主 无线电短短波波通通信信;;
宙 空间放射能量 矿物燃料;太阳能 要 标志,周期约11 磁暴;极光年
宇中 的 宙中的地球 地 古生代:联合古 地 地层:具 化 石:越古老 质 陆形成;无脊椎 中 生代:联合 新生代:被子有 时间顺 地 层含有越低 年 前 寒武 动物繁盛;出现 古 陆开始解 植物繁盛,哺
球 序的层状 级、越简单生 代 纪:地球 鱼、两栖、爬行 体 ;“爬行动 乳动物快速发 岩石;; 物的化石 表 初 形成 类 物的时代代”” 展;人类出现
地 层和化石 地 球的演化历程
☆ 地球的历史
☆ 地 球的圈层结构
地震波 内部圈层 外部圈层
纵波快,可通 地 壳→莫霍界面((上上、、 大气圈:主要 水 圈:地表和近地表 生物圈::
固、液、气;; 下))地地幔((软软流流层层是岩浆 成 分是氮气气、、 各种形态水体的总 最活跃的
横波慢,只通 的 发源地))古古登堡界面→ 氧气 称 ,连续但不规则 圈 层
过固体 地 核((外外核、内核))( 由近及远)水、金、地、
火、木、土、天王、海王 ;特 征: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天体系统 八大行星
(原因)太阳光照稳定、宇 宙环境安全;适宜的温度、 大气、液态水
地球存在生命
(
宇宙中的地球
)
(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地
质
年
代
表
) (
定义:太阳源源不断地
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
空间放射能量
) (
影响:为地球提供光、热
资源
,生活、生产能量,
矿物燃料
;太阳能
) (
影响:太阳黑子;
无线电短波通信;
磁暴;极光
) (
太阳黑子和太阳耀
斑是太阳活动的主
要标志,周期约11
年
) (
古生代:联合古
陆形成;无脊椎
动物繁盛
;出现
鱼、两栖、爬行
类
) (
地层:具
有时间顺
序的层状
岩石;
) (
化石:越古老
地层含有越低
级、越简单生
物的化石
) (
中生代:联合
古陆开始解
体
;“爬行动
物的时代”
) (
新生代:被子
植物繁盛
,哺
乳动物快速发
展;人类出现
) (
前寒武
纪:地球
初形成
) (
宇
宙 中
的
地
球
)
(
地层和化石
)地球的演化历程
(
地球的历史
)
(
地球的圈层结构
)
地震波
纵波快 ,可通 固、液、气; 横波慢 ,只通 过固体
内部圈层
地壳→莫霍界面(上、
下)地幔(软流层是岩浆 的发源地)古登堡界面→ 地核(外核、内核)
外部圈层
大气圈:主要 成分是氮气、 氧气 水圈:地表和近地表 各种形态水体的总 称 ,连续但不规则 生物圈: 最活跃的 圈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