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第二课时
作为最容易辨认的恐龙之一,梁龙(图1.21)是巨型恐龙中的明星,它们体型巨大,最大的身长超过 36 米,脖子长度超过 6 米,尾巴长度更在 10 米以上。1.5 亿年前,在北美洲大平原上,它们是最常见的巨型恐龙。然而,现在人们只能在博物馆通过化石骨架来认识它们。身材这么庞大的动物为什么没能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来呢?地球的环境都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
新课导入
1.区域认知:通过分析地层分布,理解不同时期地球生命的演化规律。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归纳地质历史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3.地理实践力:利用地质年代表,复述地球生命演化的关键节点。
4.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蓝细菌与叠层石的形成,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1.地质年代表的划分依据及各代主要生物特征。
2.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古环境的关系。
重点
1.理解地层顺序与生物进化阶段的对应关系。
难点
重难点导航
目录
地球的演化历程
地球这颗太阳系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自诞生以来可能发生过怎样的变化?
二
(一)前寒武纪(距今5.41亿年,约占地球历史的 90%)
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
冥古宙时期(距今46-40亿年),地球上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
生命的出现和演化与大气层中氧气的增多密不可分。
在此期间,地球的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地球也从一个毫无生机的星球变成多种原始生命的家园。
地球的演化历程
二
(一)前寒武纪(距今5.41亿年,约占地球历史的 90%)
太古宙时期(距今40-25亿年),出现了蓝细菌等原核生物。蓝细菌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
元古宙时期(距今25-5.41亿年),蓝细菌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生物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在此期间,地球的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地球也从一个毫无生机的星球变成多种原始生命的家园。
地球的演化历程
二
(一)前寒武纪(距今5.41亿年,约占地球历史的 90%)
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在此期间,地球的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地球也从一个毫无生机的星球变成多种原始生命的家园。
地球的演化历程
蓝细菌在生长过程中能黏附海水中细小的沉积物,当沉积物增多,蓝细菌需要移动到表层来寻找光源进行代谢。这样,沉积物一层一层地堆积,就形成了垫状或垛状的岩石结构,称为叠层石。图a为安徽宿州元古宙的叠层石,图b为澳大利亚西部沙克湾现存的叠层石。
蓝细菌
意为“远古的生物时代”,可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其中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二)古生代(距今5.41 亿年—2.52 亿年)
地球的演化历程
古生代期间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海陆格局发生了多次大的变迁,到了后期地球各块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陆
(二)古生代(距今5.41 亿年—2.52 亿年)
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到了后期,海洋面积缩小,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的植物,但海洋仍是无脊椎动物的世界。
动物发展
地球的演化历程
(二)古生代(距今5.41 亿年—2.52 亿年)
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随着海洋面积进一步缩小,到了中期一些鱼类逐渐进化成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两栖类。后期,气候变得干旱,水源稀少,一些两栖动物慢慢进化成更能适应干燥气候的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开始出现。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
动物发展
地球的演化历程
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 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古生代由此告终。
(二)古生代(距今5.41 亿年—2.52 亿年)
地球的演化历程
由于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在三叠纪晚期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
(三)中生代(距今2.52 亿年—6 600 万年)
地球的演化历程
意为“中间的生物时代”,因介于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而得名,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中后期,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
(三)中生代(距今2.52 亿年—6 600 万年)
古生代时期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了大繁盛,因此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
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地球的演化历程
(三)中生代(距今2.52 亿年—6 600 万年)
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
中生代也是主要的成煤期。
地球的演化历程
常见裸子植物:银杏、罗汉松、红豆杉、松树、马尾松、柏木、榧树、水杉、银杉、苏铁等
(三)中生代(距今2.52 亿年—6 600 万年)
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成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
地球的演化历程
1996年在我国辽宁省西部发现的中华龙鸟化石,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研究表明,中华龙鸟和鸟类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它的发现为鸟类的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联合古陆在新生代最终解体,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这时期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如今地球上一些高大山脉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四)新生代(距今6 600万年至今)
地球的演化历程
是“最近的生物时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
(四)新生代(距今6 600万年至今)
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新生代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扩大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生物界逐渐呈现现代面貌。
地球的演化历程
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
气候寒冷期,冰川范围扩大,海平面下降,许多生物向较低纬度迁移;
气候温暖期,冰川范围缩小,海平面上升,海水浸没了若干低洼的地方。
目前,地球处于一个温暖期。
(四)新生代(距今6 600万年至今)
地球的演化历程
将以下选项分别填入图中的文字空白中,以完成关于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球环境和生命现象的描述。
①蓝细菌②无脊椎动物③蕨类④氧气⑤联合古陆
⑥爬行动物⑦两栖动物⑧哺乳动物
活动——通过地质年代表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
联合古陆解体;
大气层、海洋和陆地形成,大气成分中 增多;
原核生物出现, 能制造氧气;缓慢进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早古生代,海洋中 繁盛,出现低等陆生植物;
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海洋中鱼类大量繁行,依次进化出 ,爬行动物; 植物繁盛。
联合古陆解体;
的时代,后期进化出了鸟类;裸子植物繁盛。
形成现代地势起伏总格局和大的山脉。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
快速发展,人类出现;被子植物紧盛。
④氧气
①蓝细菌
⑤联合古陆
②无脊椎动物
海陆格局多次大变迁, 形成;
⑦两栖动物
③蕨类
⑥爬行动物
⑧哺乳动物
你或许看过有关恐龙的电影,或者在博物馆参观过恐龙化石或模型,而恐龙早已灭绝,我们如何了解这些庞然大物呢?多亏古生物学家,他们发现并研究化石(图1.32),复原了这些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那么,古生物学家是如何开展研究的呢?
自学窗——古生物学研究
古生物学家如同侦探,他们研究藏在地层里的生物遗体或遗迹,从蛛丝马迹中推断结论。例如,通过研究骨骼化石、脚印化石、粪便化石、植物化石等,最终确定生物的体形特征、行走速度、外貌举止以及饮食特性等;再结合对应的沉积岩的特征,可以推断生物生存时代的地理环境。
借助古生物学研究,利用测年技术,我们可以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探讨地球生命发展的规律,并为应对未来的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提供很重要的信息。
自学窗——古生物学研究
课堂小结
海陆分布 动物演化 植物演化 矿产 灭绝事件
前寒武纪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开始形成大气、海洋、陆地
地壳运动剧烈,
形成联合古陆
板块运动剧烈
联合古陆解体
形成现代海陆格局
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早:海洋无脊椎动物
晚:脊椎动物(鱼、两栖类、爬行类)
爬行类、鸟类
哺乳类、人类
藻类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成铁期
成煤期
成煤期
古生代末期
中生代末期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练
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着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元古宙→古生代→太古宙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2.地球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 )
A.古生代中期和中生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中期
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D.古生代中期和中生代中期
B
C
1.答案:B
解析:植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三叶虫→鱼类→恐龙,地质年代的先后顺序是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动物的进化顺序是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故B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古生代末期,地球上几乎95%的物种灭绝;中生代末期,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成为中生代结束的标志。C项正确。
解析
科学家对古生物化石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如图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古生物化石和北京猿人复原图”。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3.图乙中的生物繁盛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4.甲、乙、丙、丁四幅图片,按地质年代由老到新的顺序为( )
A.甲—乙—丙—丁
B.甲—丁—乙—丙
C.丁—甲—丙—乙
D.丁—甲—乙—丙
C
B
3.答案:C
解析: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乙图为恐龙化石,恐龙为爬行动物,故中生代恐龙繁盛,C正确。故选C。
4.答案:B
解析:甲为三叶虫,古生代寒武纪三叶虫最为常见;乙为恐龙化石,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丙为北京猿人,新生代第四纪人类出现:丁为鱼类化石,古生代泥盆纪又有“鱼类时代”之称。结合地质年代划分,按地质年代由老到新的顺序为:甲—丁—乙—丙,故选B。
解析
披毛犀(图1)是活跃在亚欧大陆北部的哺乳动物,全身覆盖浓密的长毛用来抵御严寒,一万年前全部灭绝,是最晚灭绝的史前犀。图2示意地球演化简史,①—④代表四个地质年代。完成下面小题。
5.披毛犀生长的地质年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类别分别为( )
A.裸子植物,爬行动物
B.被子植物,哺乳动物
C.蕨类植物,两栖动物
D.裸子植物,哺乳动物
6.下列地球演化事件,发生在③地质时期的是( )
A.形成现代地貌格局
B.蕨类植物繁盛
C.爬行生物繁盛
D.出现鱼类和两栖类
B
C
5.答案:B
解析:披毛犀是活跃在亚欧大陆北部的哺乳动物,生长在新生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类别分别为被子植物,哺乳动物,B正确。裸子植物、爬行动物存在于中生代,蕨类植物、两栖动物存在于古生代,ACD错误。故选B。
6.答案:C
解析:③地质时期发生在古生代之后,是中生代,裸子植物、爬行生物繁盛,鱼类和两栖类、蕨类植物出现在古生代,新生代形成现代地貌格局,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解析
地球上生命出现后,物种数量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出现变化。下图为不同地质时期地球物种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恐龙的灭绝发生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8.甲地质时期,地球演化史的特点是( )
A.铁矿形成的重要时期
B.适应陆地环境的两栖类出现
C.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D.联合古陆解体
D
B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恐龙灭绝的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灭绝发生在中生代末期,对应图中的④,D正确。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特定时期地球演化史的特点。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质时期为泥盆纪末期到二叠纪末,属于晚古生代,此时脊椎动物发展,早期一些鱼类逐渐进化成适应陆地环境的两栖类,B正确;前寒武纪是重要的铁矿形成时期,A错误;裸子植物兴盛出现在中生代,C错误;联合古陆在新生代解体,各大陆板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D错误。
解析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谢谢聆听
谢谢聆听(( 由近及远))水水、、金金、、地地、、 ((原因))太太阳阳光照稳定、宇
火、木、土、天王、海王;特 宙 环境安全;适宜宜的的温温度度、、
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大 气、液态水
天体系统 八大行星 地球存在生命
☆ 宇 宙中的地球
☆ 太 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 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宇 定义:太阳源源不断地 影 响:为地球提供光、热 太 阳黑子和太阳耀 影 响:太阳阳黑黑子子;; 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 资 源,生活、生生产产能能量量,, 斑 是太阳活动的主 无线电短短波波通通信信;;
宙 空间放射能量 矿物燃料;太阳能 要 标志,周期约11 磁暴;极光年
宇中 的 宙中的地球 地 古生代:联合古 地 地层:具 化 石:越古老 质 陆形成;无脊椎 中 生代:联合 新生代:被子有 时间顺 地 层含有越低 年 前 寒武 动物繁盛;出现 古 陆开始解 植物繁盛,哺
球 序的层状 级、越简单生 代 纪:地球 鱼、两栖、爬行 体 ;“爬行动 乳动物快速发 岩石;; 物的化石 表 初 形成 类 物的时代代”” 展;人类出现
地 层和化石 地 球的演化历程
☆ 地球的历史
☆ 地 球的圈层结构
地震波 内部圈层 外部圈层
纵波快,可通 地 壳→莫霍界面((上上、、 大气圈:主要 水 圈:地表和近地表 生物圈::
固、液、气;; 下))地地幔((软软流流层层是岩浆 成 分是氮气气、、 各种形态水体的总 最活跃的
横波慢,只通 的 发源地))古古登堡界面→ 氧气 称 ,连续但不规则 圈 层
过固体 地 核((外外核、内核))1.3.2地球的历史
梯度分层
基础巩固:课堂衔接,回归教材,夯实根本
拔高提升:进阶训练,聚焦核心,提炼重难
思维拓展:情景构建,素养提升,高阶训练
近期,科研团队在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遗址一号馆恐龙蛋化石露头修复治理过程中,发现了3枚结晶恐龙蛋化石。这3枚结晶恐龙蛋化石均呈扁圆形,长轴约14~15厘米,短轴约12厘米,蛋壳厚度1.31~2.4毫米,处原地埋藏状态。专家称,结晶恐龙蛋化石对于揭示恐龙产蛋过程和还原当时的古环境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下图为包括3枚结晶恐龙蛋在内的恐龙蛋化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湖北十堰市青龙山恐龙时代的古地理环境特点是( )
A.陆地狭小,气候干旱凉爽 B.气候温和湿润,植物茂盛
C.湖泊、河流少,沙漠连绵 D.海拔较高,山峦起伏较大
2.恐龙时代的前、后时代分别为( )
A.无脊椎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 B.两栖动物时代、哺乳类动物时代
C.鸟类动物时代、灵长类动物时代 D.两栖动物时代、无脊椎动物时代
哈密盆地魔鬼城分布在已经消失的库如克果勒河床北侧长120多千米、宽30千米的广大范围内。这里分布有大量的雅丹土丘,俗称“雅丹地貌”。在科考过程中发现荒凉的戈壁深处竟然有大面积水域遗迹和大量恐龙化石、始祖鸟化石,另外魔鬼城南部南湖地区盛产怪石,经鉴定那里的石头叫作硅化木,距今有1.2亿到1.4亿年的历史,是侏罗纪时期的历史遗存,后来,又发现了蜂房状的珊瑚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现在相比,魔鬼城曾经在侏罗纪时期的气候较为( )
A.暖干 B.冷干 C.暖湿 D.冷湿
4.在该魔鬼城发现珊瑚化石,但同时也发现了硅化木、恐龙化石等陆生环境动植物化石。下列对哈密魔鬼城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推断合理的是( )
A.海盆——地壳抬升——湖盆——地壳再抬升——干旱的陆盆
B.地壳抬升——海盆——湖盆——地壳再抬升——干旱的陆盆
C.湖盆——地壳下降——海盆——地壳抬升——干旱的陆盆
D.海盆——地壳下降——湖盆——地壳抬升——干旱的陆盆
恐龙沟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奇台县,附近有魔鬼城、石钱滩(因遍布海洋动物化石形似古钱币而得名)等景观。1987年,古生物学家在该地地层中发现了大型植食性马门溪龙化石。下图为马门溪龙复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恐龙化石所在的地层( )
A.岩石疏松多孔 B.可能具有层理结构
C.变质作用明显 D.下部化石的生物更高级
6.在马门溪龙生存时期,当地的环境特征是( )
A.一片汪洋 B.炎热干燥 C.风沙肆虐 D.温暖湿润
7.形成石钱滩的直接地质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冻融风化 C.地壳抬升 D.板块碰撞
2021年1月24日,CCTV-3综艺频道《国家宝藏》节目介绍了国宝——亚长牛尊青铜器(如下图)。其原型是喜暖湿环境的圣水牛,已灭绝。在河南省安阳殷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圣水牛骨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河南安阳发掘出圣水牛骨骼的地层形成于( )
A.寒武纪 B.白垩纪 C.古近纪 D.第四纪
9.关于圣水牛生活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特征的推测正确的是( )
A.温暖湿润,草原广布 B.寒冷干燥,风沙肆虐
C.温暖湿润,湖沼遍布 D.寒冷干燥,植被稀疏
10.圣水牛灭绝的原因可能是( )
A.人类过度捕猎、气候转冷 B.生态系统失衡、天敌捕食
C.遭小行星撞击,环境突变 D.太阳黑子爆发、辐射增强
下图为地质时期划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关于地球演化史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③时期现代地球基本面貌形成
B.④时期是主要的成煤时期
C.植物界经历了由海生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演化
D.动物界经历了由爬行动物→鱼类→两栖动物→哺乳动物的演化
12.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关于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原核生物
B.生物在地球表层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C.生命的进化经过了从海洋到陆地,又从陆地到海洋的螺旋式进化
D.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3月赣州被授予“中国恐龙之乡”称号。最近在赣州发现了全球首个“恐龙孵蛋”的化石,经专家鉴定为窃蛋龙化石,该化石距今有七千万年的历史。下图示意窃蛋龙孵蛋化石复原图,下表为地质年代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同位素地质年龄(百万年) 2.58 66.0 252.17 419.2 541.0
代 新生代 中生代 晚古生代 早古生代
纪 第四纪 新近纪 古近纪 白垩纪 侏罗纪 三叠纪 二叠纪 石炭纪 泥盆纪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14.发现该化石标本的岩层,所属的地质年代是( )
A.新生代 B.中生代 C.早古生代 D.晚古生代
15.研究窃蛋龙化石可以推断( )
①窃蛋龙类为哺乳动物
②窃蛋龙类生活时期赣州盆地气候湿热
③白垩纪晚期至今赣州盆地整体以沉积作用为主
④窃蛋龙类和鸟类有亲缘关系
⑤窃蛋龙化石的发现说明赣州盆地曾发生地壳抬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环境经历了缓慢的演化,也遭遇过剧烈的突变。下图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与恐龙同时代繁盛的陆地植物是( )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17.恐龙灭绝的地质时代,其气候特征是( )
A.暖干 B.冷干 C.暖湿 D.冷湿
植被是气候变化最直接、最灵敏的“指示器”,通过对植被的研究可获得气候变化信息。黄土高原南部白水河两岸分布有多处人类文明遗址,气候变化是影响该地区人类活动及文化演化的重要原因。下图为白水河流域距今5.53~4.12千年前各类种属植被数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与现代相比,距今5.53~4.12千年前白水河流域植被最突出的特征是( )
A.耐寒植物丰富度高 B.亚热带种属数量多
C.温带物种优势明显 D.耐旱植物占比更大
19.距今5.53~4.12千年期间白水河流域气候变化总趋势是( )
A.暖湿→冷干 B.冷干→暖湿 C.暖湿→暖干 D.冷湿→暖湿
20.图示时期内气候变化并未导致白水河流域文化出现明显的衰退,原因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大量增长 B.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C.工业生产发展迅速 D.耕地面积规模变大
2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赣州地处赣江上游,是“中华恐龙之乡”之一,目前已发现了包括中华虔州龙、赣州江西巨龙、腔尾赣地巨龙等11种恐龙化石,其中,“腔尾赣地巨龙”是2024年在古生物学学术期刊上第一只被正式命名的中国恐龙。左图为赣州及其周边地区地形图,右图为腔尾赣地巨龙化石。
(1)根据中华虔州龙、赣州江西巨龙、腔尾赣地巨龙化石的发现,推测当时赣州的自然环境特点。
(2)赣江被称为赣州的母亲河,简要说明其参与的水循环对赣州的地理意义有哪些?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侏罗纪公园》是一部1993年的科幻冒险电影,于1993年6月11日在美国上映。影片主要讲述了哈蒙德博士召集大批科学家利用凝结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体内的恐龙血液提取出恐龙的遗传基因,将已绝迹6500万年的史前庞然大物复生,使整个努布拉岛成为恐龙的乐园,即“侏罗纪公园”。但在哈蒙德带孙子孙女首次游览时,恐龙发威了。
(1)恐龙早已灭绝了,我们人类是如何认识这种早期的爬行动物的
(2)在恐龙繁盛的时代,地球上主要以什么植物为主 对于我们目前的人类社会有何影响
(3)恐龙统治地球长达1亿六千万年,人类的出现在距今大约500万年到700万年之间,恐龙如此强大的物种也不能避免灭亡,结合本章所学及知识储备,谈谈人类可以从哪几方面应对地球环境突变,对人类生存造成的威胁,请简要说明。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该时期恐龙数量较大,因此该时期气候温和湿润,降水较多,利于恐龙的生存和繁衍;恐龙在中生代繁盛,该时期裸子植物茂盛,种类繁多,丰富的植被为恐龙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陆地较大,给恐龙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B正确,A错误;沙漠连绵反映气候干旱的特点,不利于恐龙生存,C错误;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山峦起伏较大不利于恐龙的生存,D错误。故选B。
2.答案:B
解析:恐龙属于爬行动物,而爬行动物时代主要在中生代,据生物的演化顺序可知这之前是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之后到了新生代的哺乳动物时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在科考过程中发现荒凉的戈壁深处竟然有大面积水域遗迹和大量恐龙化石、始祖鸟化石”可知,魔鬼城在侏罗纪时期河湖密布,温暖潮湿,因此气候应表现为暖湿,C正确。
4.答案:A
解析:该地发现珊瑚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环境,所以最早为海盆,B、C错误。发现有恐龙化石、始祖鸟化石、硅化木,说明后来地壳抬升变为陆生环境,但气候湿润,所以结合选项应该是抬升为湖盆,D错误;现如今魔鬼城气候干旱、土地荒漠化严重,说明后来地壳再次抬升,该地演变为干旱的陆盆,A正确。
5.答案:B
解析:因为沉积岩的特点是分层含有化石,所以恐龙化石所在的岩层应为沉积岩地层,A错误,B正确;沉积岩的形成应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C错误;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地层堆积越向下岩层越古老,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D错误。故选B。
6.答案:D
解析:马门溪龙生存时期为中生代,该时期由于板块剧烈运动,联合古陆开始解体,不是一片汪洋大海,A错误;该时期裸子植物与爬行动物兴盛,地球环境温暖湿润,BC错误,D正确;故选D。
7.答案:A
解析:注意该题考查“直接地质作用”,石钱滩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形成的直接地质作用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A正确;冻融风化作用在温度接近冰点的山区常见,B错误,形成石钱滩的原因是外力作用,地壳抬升是内力作用,C错误:形成石钱滩与板块运动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A。
8.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河南省安阳殷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圣水牛骨骼,即含有圣水牛骨骼的地层中拥有人类遗址,人类出现在第四纪,因此该地层应为第四纪,寒武纪、白垩纪、古近纪(早第三纪)地层中不可能人类遗址,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9.答案:C
解析:材料说:“亚长牛尊青铜器(如下图)。其原型是喜暖湿环境的圣水牛”,温暖湿润,湖沼广布,既有食物来源,又有栖息地,水牛喜欢在湖泊沼泽玩耍,生存,C正确;寒冷干燥不适合,BD错误;黄河流域温暖湿润,当地应是森林,而不是草原,A错误;故选C。
10.答案:A
解析:查阅资料可知:关于圣水牛的灭绝,一是可能是人类的过度捕杀结果,二是因为第一个寒冷期(公元前1000年至前850年)的到来,变冷的气候改变了环境,圣水牛因此失去了昔日家园。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答案:B
解析:考查地质历史时期的判断,根据图中信息进行分析即可。地质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成煤时期:一个是古生代,另一个是中生代,对应图中的③④,B正确;新生代形成了现代地球的基本面貌,对应图中的⑤时期,A错误;植物界的演化经历了海生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演化,C错误;动物界经历了由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演化,D错误。故选B。
12.答案:C
解析: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晚期,距今5.4亿年为前寒武纪,①②为前寒武纪,距今25-5.4亿年为古生代,③为古生代,距今0.7亿年为新生代,④为新生代,C正确,故选C。
13.答案:C
解析: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结合教材知识可知,地球上生命的进化经过了从海洋到陆地的变化过程而不是螺旋式的进化,C项错误;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原核生物,A正确;生物在地球表层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B正确;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故选C。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化石距今已有7000万年的历史,结合表格信息可知,该时间段应位于中生代。新生代为6600万年距今,古生代为距今5.41亿年-2.52亿年,ACD错。故选B。
15.答案:C
解析:窃蛋龙类属于爬行动物,而非哺乳动物,①错。当时赣州盆地地区有利于恐龙的生存,表明当时当地气候湿热,②正确。白垩期晚期至今跨越的时间长,不能推断整体以沉积作用为主,同时,窃蛋龙化石位于沉积地层,应深藏于地下,而目前赣州地区发现窃蛋龙化石,表明赣州盆地曾发生过强烈的地壳抬升运动,③错,⑤正确。窃蛋龙类生活在中生代晚期,中生代的晚期,一些爬行动物(如部分恐龙)逐渐向鸟类进化,推断窃蛋龙类和鸟类可能有亲缘关系,④正确。故选C。
1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恐龙繁盛的时代是中生代,藻类植物元古宙开始出现,古生代前期比较繁盛,A错误;蕨类植物繁盛的时代是古生代中后期,B错误;中生代裸子植物迅速发展,C正确;被子植物繁盛的时代是新生代,D错误。故选C。
17.答案:A
解析:恐龙在中生代末期灭绝,根据图示,中生代末期气候位于暖干的位置,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8.答案:B
解析:现在的白水河流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区。从图中可知距今5.53~4.12千年前还有热带与亚热带种属植物,因此距今5.53~4.12千年前白水河流域最突出的特征是亚热带种属数量多,B正确;耐寒植物丰富度低,A错误;温带物种在现代也优势明显,不是与现代相比,距今5.53~4.12千年前的突出特征,C错误;图中信息无法体现耐旱物种占比更大,D错误;故选B。
19.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知距今5.53~4.12千年期间,热带与亚热带种属数量在上升,说明气候总体在变暖,不耐旱种属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说明气候先变湿后变干,因此该时期气候变化总趋势是暖湿→暖干,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答案:B
解析:图示时期内气候变化并未导致白水河流域文化出现明显的衰退,很可能在前期气候变得暖湿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能保障人口生存的需要,而后期虽然气候变干了,也没出现大量人口的衰减,文化的衰退,B正确;该时期人口数量增长较慢,A错误;该时期还没有开始工业化,C错误;该时期后期气候趋于暖干,耕地规模变小,D错误;故选B。
21.答案:(1)陆生环境为主,可能分布着一些湖泊或河流;气候温和湿润,降水较多;裸子植物茂盛,种类繁多。
(2)提供淡水资源(或促进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或补充陆地淡水);促进了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能量交换,对赣州的气候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塑造了地表形态;促进了赣江上下游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等。
解析:(1)根据发现的腔尾赣地巨龙等化石,可以推测当时的地理环境特点如下:恐龙大多生活在陆地或湖沼中,该地多种恐龙化石的发现表明当时陆地生态环境较为丰富,可能存在一些湖泊和河流;该时期恐龙数量较大,因此该时期气候温和湿润,降水较多,利于恐龙的生存和繁衍;恐龙繁盛,说明有充足的食物来源,中生代裸子植物茂盛,种类繁多。
(2)赣江参与的水循环主要为海陆间水循环,水循环使地表不同区域的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使水体得以更新;水循环促进了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能量交换,对地表温度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蒸发、蒸腾有利于减缓地面或者植物温度升高的速度和幅度,降水也可降低地面和近地面大气的温度;水在循环过程中,还不断进行着势能和动能的转换,产生了流水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从而改造着地表形态;水本身又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在与岩石、土壤的接触过程中不断溶解和带走其中的矿物质,促进了地球表层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
22.答案:(1)通过地层和化石的研究。
(2)植物极度繁盛;茂密的植物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化石能源。
(3)寻找适合生存的星球,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1)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使我们人类获知了恐龙的基本信息以及其生活的古地理环境。
(2)中生代裸子植物极度繁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中生代特别是侏罗纪是主要的成煤期之一,因此可以说该时代的茂密的植物,为我们目前的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化石能源。
(3)寻找适合生存的星球,保护生态环境,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探测和防范能力等。( 由近及远)水、金、地、
火、木、土、天王、海王 ;特 征: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天体系统 八大行星
(原因)太阳光照稳定、宇 宙环境安全;适宜的温度、 大气、液态水
地球存在生命
(
宇宙中的地球
)
(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地
质
年
代
表
) (
定义:太阳源源不断地
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
空间放射能量
) (
影响:为地球提供光、热
资源
,生活、生产能量,
矿物燃料
;太阳能
) (
影响:太阳黑子;
无线电短波通信;
磁暴;极光
) (
太阳黑子和太阳耀
斑是太阳活动的主
要标志,周期约11
年
) (
古生代:联合古
陆形成;无脊椎
动物繁盛
;出现
鱼、两栖、爬行
类
) (
地层:具
有时间顺
序的层状
岩石;
) (
化石:越古老
地层含有越低
级、越简单生
物的化石
) (
中生代:联合
古陆开始解
体
;“爬行动
物的时代”
) (
新生代:被子
植物繁盛
,哺
乳动物快速发
展;人类出现
) (
前寒武
纪:地球
初形成
) (
宇
宙 中
的
地
球
)
(
地层和化石
)地球的演化历程
(
地球的历史
)
(
地球的圈层结构
)
地震波
纵波快 ,可通 固、液、气; 横波慢 ,只通 过固体
内部圈层
地壳→莫霍界面(上、
下)地幔(软流层是岩浆 的发源地)古登堡界面→ 地核(外核、内核)
外部圈层
大气圈:主要 成分是氮气、 氧气 水圈:地表和近地表 各种形态水体的总 称 ,连续但不规则 生物圈: 最活跃的 圈层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重难分析
1.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2.强调学习要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3.行为动词是“简要描述”,对学习要求较高4.地球的演化过程是核心内容 核心素养 整合地球演化多要素信息,形成综合思维,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 重点 地层与化石的研究意义
区域认知 借助典型化石和地层案例认识不同地质时期地球表面区域差异 地球演化的不同历史时期地球的基本面貌、生物演化、形成矿产等特征
人地协调观 明白地球历史漫长与生物演化脆弱,尊重自然、保护生态 难点 根据地层及化石退职地球历史及古地理环境
地理实践力 过模拟地质勘探等活动,增强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生物的演化特点
知识点二 地球的演化历程
地质年代 时间和划分 地球面貌 生物演化 地壳运动和成矿状况
植物演化 动物演化
前寒武纪 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渐形成 从蓝细菌等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是铁、金、镍等金属矿产重要的成矿时期
古生代 早古生代 距今5.41亿年—2.52亿年,可分为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海陆多次变迁,后期各块大陆汇聚成联合古陆 后期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植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 地壳运动剧烈,反复 升降,晚古生代是重 要的成煤期
晚古生代 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脊椎动物发展(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
中生代 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 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爬行动物盛行,中后期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由于板块剧烈运动,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是主要的成煤期
末期,出现物种大灭绝
新生代 距今6600万年至今,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 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现代地势起伏基本面貌 被子植物繁盛 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新生代第四纪,地球进入最新一次大冰期,全球气候变冷,陆地大部分被冰川覆盖,海平面下降,大陆架成为各大陆间人和动物来往的通道
1978年5月份,甘肃庆城县卅铺镇卅铺村村民,在环江东岸为生产队开采石料,从河床紫红色砂岩层中,发现一个“鹊鹊”样子珍贵的化石,翼龙的头部嵌藏在砂岩中,显露出来的躯干骨骼长1.07米,两翼长而曲折。因这具翼龙化石发现于甘肃庆阳环江河东岸,故取名为“环江翼龙”。下图为环江翼龙化石图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环江翼龙生活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前寒武纪
2.关于环江翼龙生存的地质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
A.环江翼龙和黄河古象发掘于相同的地层中
B.出现原始鱼类
C.哺乳动物繁盛
D.裸子植物繁盛
3.恐龙繁盛时期( )
A.被子植物繁盛
B.陆地面积扩大,形成联合古陆
C.蕨类植物繁盛
D.是主要的成煤期
2023年4月,研究人员在距今约4.1亿年前的广西泥盆纪古鱼类特异埋藏生物群中,发现了一个盔甲鱼家族新成员-九尾狐甲鱼(如下图所示),这是世界上首个完整保存尾鳍的盔甲鱼类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完成下面小题。
4.保存有九尾狐甲鱼化石的地层形成于( )
A.前寒武纪 B.晚古生代
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早期
5.九尾狐甲鱼化石地层形成时期( )
A.鱼类大量繁衍 B.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C.出现哺乳动物 D.真核生物开始演化
6.九尾狐甲鱼生存的环境最可能是( )
A.沙漠 B.高山
C.浅海 D.草原
灰峪村作为北京化石爱好者的猎石天堂,已经成为重要的化石采集地点。这里采集到的化石有大量羊齿类植物(蕨类植物)。如图示意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其中后生生物是动物界除原生动物门以外的所有多细胞动物门类的总称。完成下面小题。
7.据图可知( )
A.二氧化碳浓度开始下降是从植物登陆开始的
B.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氧气含量变化此消彼长
C.地球氧气浓度迅速增加与陆地植物的发展密切相关
D.二氧化碳浓度的下降与陆地植物的发展有相关性
8.地球上氧气浓度的增加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
A.大气的密度降低 B.厌氧生物的大量繁殖
C.地球生命的演化趋向单一 D.促进了人类大脑的进化和发展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环江翼龙属于恐龙,属于爬行动物,其主要生活在中生代时期,B正确;古生代是无脊椎动物和两栖动物为主,A错误;新生代主要是哺乳动物为主,C错误;前寒武纪时期地球上的生命主要是单细胞生物和一些简单的多细胞生物,D错误。故选B。
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环江翼龙生存在古生代,而黄河古象生活在新生代,两者不可能发掘于相同的地层中,A错误;原始鱼类出现在早古生代,B错误;哺乳动物繁盛于新生代,C错误;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繁盛,D正确。故选D。
3.答案:D
解析:结合上题可知,恐龙繁盛于中生代时期,此时裸子植物繁盛,是主要的成煤期,D正确;被子植物繁盛于新生代,A错误;联合古陆形成和蕨类植物繁盛都在古生代时期,BC错误。故选D。
4.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保存有九尾狐甲鱼化石的地层形成于距今约4.1亿年前的泥盆纪,泥盆纪属于古生代,B正确。故选B。
5.答案:A
解析:九尾狐甲鱼化石地层形成时期属于古生代,鱼类大量繁衍,A正确;中生代裸子植物极度兴盛,B错误;中生代晚期开始出现小型哺乳动物,新生代哺乳动物繁盛,C错误;前寒武纪就有真核生物开始演化,D错误。故选A。
6.答案:C
解析:九尾狐甲鱼属于水生动物,因此生存的环境最可能是浅海,而沙漠、高山和草原都位于陆地,不适合九尾狐甲鱼生存,C正确。故选C。
7.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知,在植物登陆之前二氧化碳浓度就已经开始下降,A错误;由图可知,二氧化碳与氧气含量变化并非严格的此消彼长关系,存在两者含量变化不对应的阶段,B错误;地球氧气浓度迅速增加主要是在真核生物出现后,此时并非主要是陆地植物发展阶段,C错误;随着陆地植物的发展,光合作用增强,消耗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下降,二者有相关性,D正确。故选D。
8.答案:D
解析:氧气浓度增加不会使大气密度降低,大气密度主要和气体总质量、温度、压强等有关,A错误;氧气浓度增加会抑制厌氧生物的繁殖,因为厌氧生物适应无氧或低氧环境,B错误;氧气浓度增加促进了地球生命的多样化演化,而非趋向单一,C错误;氧气浓度增加为生物有氧呼吸提供条件,促进新陈代谢,为人类大脑进化和发展提供能量基础,D正确。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