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1-08 00:4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无水无气肥无力”的含义是施肥、松土和灌溉共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由水可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B.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C.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积累会毒害根细胞,松土主要目的是抑制土壤中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D.无机盐以离子形式被细胞吸收,灌溉可增加无机盐的溶解量,有利于农作物根系吸收无机盐
2.核膜主要由外核膜、内核膜、核孔复合体和核纤层构成。核纤层位于内核膜与染色质之间,核纤层蛋白向外与内核膜上的蛋白结合,向内与染色质的特定区段结合。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核纤层蛋白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可分别介导核膜的崩解和重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核纤层蛋白在细胞质中合成后,经核孔复合体运输至细胞核
B.核纤层蛋白在细胞分裂前期发生磷酸化,后期发生去磷酸化
C.核纤层蛋白形成骨架结构支撑于内、外核膜之间,用以维持细胞核的正常形态
D.核孔复合体是细菌核质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通道,细菌代谢越旺盛核孔复合体数量越多
3.下图为动物体内的部分营养物质代谢示意图,①—④代表生理过程,A代表物质。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脂肪、蛋白质和糖类都是机体的主要能源物质
B.饥饿状态下,血糖可以通过③④大量转化为血脂
C.A可代表肝糖原和肌糖原,是动物细胞中储能的多糖
D.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的代谢可通过细胞呼吸过程相互联系
4.图甲、乙为同种植物叶片分别在不同光照强度、温度下相关指标的变化曲线(其余条件均相同,单位为mmol cm-2 h-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土壤中缺少Mg2+会导致图甲中的D点左移
B.图乙A曲线代表净光合速率,B曲线的测定需要遮光
C.若图甲是30℃下测得的结果,则图乙A点对应的光照强度可为4klx
D.据图乙分析,温度为30℃和40℃时,CO2固定的速率相等
5.图1为某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高等雄性动物某细胞的部分染色体组成示意图,其中甲、乙表示染色体,a、b、c、d表示染色单体。图2为该动物精原细胞增殖过程中核DNA数目、染色体数目及染色单体数目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甲、乙互为同源染色体,其上的非等位基因随甲、乙分离而自由组合
B.图2中②→①时期可发生于减数分裂中,且会伴随图1中a 和b的分离
C.图1 细胞分裂至减数分裂Ⅱ后期时,若a与c出现在一极,则b与d出现在另一极
D.图1中c和d可能携带相同基因,也可能携带等位基因,二者可能会发生互换
6.PHB2蛋白具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为初步探究某动物PHB2蛋白抑制人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原因,研究者从基因数据库中获取该蛋白的基因编码序列(简称phb2基因),利用大肠杆菌表达该蛋白。将纯化得到的PHB2蛋白以一定浓度添加到人宫颈癌细胞培养液中,培养24小时后,检测处于细胞周期(图1)不同时期的细胞数量,统计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获取phb2基因可先提取该动物相应细胞的总RNA,经逆转录过程得到cDNA
B.利用PCR技术扩增phb2基因时通过超过90℃高温处理能使双链解聚为单链
C.要将phb2基因导入前需用或处理大肠杆菌
D.根据统计结果可知PHB2蛋白可将癌细胞阻滞在细胞周期的期
7.若某动物(2n=4)的基因型为BbXDY,其精巢中有甲、乙两个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
B.乙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
C.XD与b的分离可在甲细胞中发生,B与B的分离可在乙细胞中发生
D.甲细胞产生的精细胞中基因型为BY的占1/4,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相同
8.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好氧微生物)能否用于番茄灰霉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者设计了相关实验。取适量番茄灰霉病菌菌液涂布于固体培养基上,将无菌滤纸片在枯草芽孢杆菌菌液中浸泡后置于固体培养基中心,培养皿倒置培养后测量抑菌图大小以判定抑菌效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皿倒置培养可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
B.实验所需的培养基配制好后需先调节pH然后灭菌
C.液体培养枯草芽孢杆菌时,可采用摇床振荡培养以增加溶氧量
D.抑菌圈边缘挑取菌落重复上述步骤,几代后抑菌圈的直径将变大
9.如图表示胚胎工程在动物优良品种培育中的应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可用于濒危动物的繁育,核心技术是动物细胞核移植
B.②过程中对供体母牛进行超数排卵处理有利于产生更多卵细胞进而获得多个胚胎
C.③过程中将目的基因表达载体通过显微注射法导入到受精卵中以定向改变生物性状
D.以上3种动物优良品种培育的过程中都用到了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技术
10.犬疱疹病毒病是一种由犬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出血性坏死的犬类传染病。gD蛋白是犬疱疹病毒囊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研究人员首先利用转基因技术制备了gD蛋白,又以gD蛋白为抗原来制备单克隆抗体,以期快速检测该病毒,其主要技术路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前,细胞甲需要通过原代和传代培养扩大细胞数量
B.与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相比,①过程特有的方法是灭活病毒诱导法
C.仅有杂交瘤细胞能在第1次筛选使用的培养基上生长
D.体外培养经抗体检测呈阳性的杂交瘤细胞是获得大量单克隆抗体的方法之一
11.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人类致病菌,其骨架蛋白MreB通过影响脲酶活性参与调控其致病性。为了研究MreB基因对脲酶活性的具体影响,科学家将该基因导入能合成脲酶且无抗生素抗性的另一种细菌中,所用质粒和目的基因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将MreB基因定向插入到质粒中,可选SamⅠ和EcoRⅠ切割质粒
B.从卡那霉素选择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中挑取的菌株即为目的菌株
C.用E.coliDNA连接酶构建重组载体能有效防止目的基因的反向连接
D.将重组质粒导入细菌的过程中,需用处理以增大其对周围DNA的吸收
12.鸟类羽毛颜色有黑色和白色两种,由等位基因A、a和B、b共同控制。某科研人员选用白色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1全为白色个体,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中出现白色个体和黑色个体,比例为13:3。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
B.F2白色个体中纯合子占 2/9
C.F2白色个体测交后代中可能出现黑色个体
D.F2黑色雌雄个体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黑色个体占2/3
13.某二倍体雌雄异花同株植物的叶缘类型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任意一对基因显性纯合均可致死。叶缘为光滑形的植株自交,性状分离比为光滑形叶缘:锯齿形叶缘=4:5。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植株叶缘类型的遗传符合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
B.中叶缘为锯齿形的植株有3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子占1/5
C.中叶缘为锯齿形的植株随机交配,中叶缘为光滑形的植株占2/25
D.中叶缘为锯齿形的植株连续自交,纯合子所占比例将逐代递增
14.某二倍体植物的紫茎和绿茎受一对等位基因M/m控制,其所在染色体未知。SSR是分布于各染色体上的DNA序列,不同染色体具有各自的特异SSR,常用于染色体特异性标记。让该植物的纯种紫茎植株和纯种绿茎植株杂交,F1自交后选取F2中全部绿茎植株并提取其细胞核DNA,利用该植物4号染色体上的特异SSR进行PCR扩增,电泳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由电泳结果可判断绿茎为隐性性状
B.该电泳结果说明M/m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
C.若少数绿茎植株扩增后出现两个条带,则F1形成配子时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
D.不考虑其他变异,若选F2中全部紫茎植株进行检测,电泳结果有两种类型且比例为1:1
二、多选题
15.玉米根细胞中存在无氧呼吸生成乳酸和生成酒精两条代谢途径。长期水淹时,细胞可通过将无氧呼吸过程中的丙酮酸产乳酸途径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延缓细胞酸中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消耗等量的丙酮酸,有氧呼吸产生的 CO2量是丙酮酸产酒精途径的 3 倍
B.丙酮酸生成乳酸或酒精的过程中都产生了少量的 ATP
C.等量的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分解产生的能量比细胞质基质中多
D.玉米将丙酮酸产乳酸途径转换为产酒精途径,是生物长期进化形成的一种适应
三、解答题
16.科学家对酸橙夏季光合作用特性进行研究,以期为酸橙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基础。图1所示为种植酸橙的大棚内光照强度和CO2浓度日变化,图2所示为酸橙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日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酸橙叶肉细胞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光能的分子位于 (填具体位置),水在光照下被分解时,丢失的电子最终传递给 生成NADPH,NADPH在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的作用是 。
(2)酸橙幼苗在图1所示的时间段内、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下 (填“有”或“没有”)有机物积累,理由是
(3)图2中10:00前影响酸橙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12:00~14:00时酸橙的净光合速率下降,但不一定是由于气孔导度下降而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的,还需要测定12:00~14:00时酸橙叶肉细胞的胞间CO2浓度变化,若酸橙叶肉细胞的胞间CO2浓度并未降低,则此时导致酸橙叶肉细胞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答一点)。
17.图1表示果蝇某个初级卵母细胞的两对同源染色体以及基因分布情况,图2表示该初级卵母细胞产生的一个极体的遗传因子组成,图3表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DNA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情况(其中字母代表时间节点)。回答下列问题:
(1)与初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Ⅰ过程相比,图1细胞减数分裂Ⅰ过程具有的不同特点是 ,从染色体数目变化角度分析,这两种细胞的减数分裂Ⅰ过程相同的特点是 。
(2)图3中G-H段为 期,图1细胞所处时期最可能对应图3中的 (应填“A~B”、“B~C”或“C~D”)时间段。根据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分布特点,可推测图1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 。
(3)结合图2中极体的遗传因子组成推测,图1所示初级卵母细胞产生的卵细胞的遗传因子组成为 。
18.红豆杉是我国一级珍稀保护树种。紫杉醇是红豆杉细胞中产生的一种高效抗癌物质,在植物体中含量极低。为取代从天然植株中提取紫杉醇的方式,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技术来获取,其过程为:获取红豆杉外植体→消毒→诱导愈伤组织→细胞培养→提取紫杉醇。
请回答:
(1)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用到的基础培养基为 培养基,培养基需进行严格的 处理。获取的外植体消毒后诱导出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 ,此过程通常 (“需要”或“不需要”)光照。
(2)将愈伤组织接种到适宜培养基中进行细胞悬浮培养,所用的培养基从物理性质上来看属于 培养基。该细胞培养的过程 (“体现”或“未体现”)细胞的全能性,理由是 。
(3)利用愈伤组织,还可以继续诱导其发芽,继而生根,诱导发芽和生根时需要调整培养基中 的比例。
(4)在红豆杉组织培养中,多酚氧化酶能催化酚类物质氧化为醌,进而导致愈伤组织褐化,可考虑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关物质以 达到抗氧化、减轻褐化的目的。
(5)与从天然植株中提取相比,利用上述技术生产紫杉醇的重要意义是:① ;② (答出两点)。
19.γ-氨基丁酸(GABA)是人体大脑皮层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可通过L-谷氨酸脱羧酶(gadB)催化L-谷氨酸合成。研究人员将酿酒酵母的gadB基因、SNO1(磷酸吡哆醛合酶)基因和SNZ1(磷酸吡哆醛合酶)基因构建至质粒pTrc99a中(图1),导入大肠杆菌生产GABA。回答下列问题:
(1)γ-氨基丁酸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使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此时突触后膜膜两侧的电位为 。
(2)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质粒pTrc99a除图示的启动子、终止子、复制原点和目的基因外,还必须含有 ,其作用是 。
(3)构建重组质粒pTrc99a-gadB-SNO1-SNZ1时,需先设计引物,如图2所示。通过PCR技术扩增SNO1和SNZ1基因,扩增的模板应提取自 ,并在 酶的催化下完成体外DNA复制。
(4)若SNO1基因本身不含限制酶识别序列,为实现其与质粒的准确连接,需在扩增引物的 (填“3′”或“5′”)端添加限制酶 和 的识别序列;图2中SNZ1-R引物对应的限制酶为 。
(5)研究发现,受体菌中的gabT基因编码的酶能催化γ-氨基丁酸分解,而gabP基因编码的γ-氨基丁酸转运蛋白能将γ-氨基丁酸转运到细胞内,试根据该发现提出转基因大肠杆菌的进一步优化措施,以提高培养基中γ-氨基丁酸的产量: 。
20.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利用玉米纯合雌雄同株品系M培育出雌株突变品系,该突变品系的产生原因是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Ts突变为ts,Ts对ts为完全显性。将抗玉米螟的基因A转入该雌株品系中获得甲、乙两株具有玉米螟抗性的植株,但由于A基因插入的位置不同,甲植株的株高表现正常,乙植株矮小。为研究A基因的插入位置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品系M(TsTs)×甲(Atsts)→F1中抗螟∶非抗螟约为1∶1
实验二:品系M(TsTs)×乙(Atsts)→F1中抗螟矮株∶非抗螟正常株高约为1∶1
(1)实验一中作为母本的是 ,实验二的F1中非抗螟植株的性别表现为 (填:雌雄同株、雌株或雌雄同株和雌株)。
(2)选取实验一的F1抗螟植株自交,F2中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非抗螟雌雄同株约为2∶1∶1。由此可知,甲中转入的A基因与ts基因 (填:是或不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F2中抗螟雌株的基因型是 。若将F2中抗螟雌雄同株与抗螟雌株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3)选取实验二的F1抗螟矮株自交,F2中抗螟矮株雌雄同株∶抗螟矮株雌株∶非抗螟正常株高雌雄同株∶非抗螟正常株高雌株约为3∶1∶3∶1,由此可知,乙中转入的A基因 (填:位于或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理由是 。 F2中抗螟矮株所占比例低于预期值,说明A基因除导致植株矮小外,还对F1的繁殖造成影响,结合实验二的结果推断这一影响最可能是 。F2抗螟矮株中ts基因的频率为 ,为了保存抗螟矮株雌株用于研究,种植F2抗螟矮株使其随机受粉,并仅在雌株上收获籽粒,籽粒种植后发育形成的植株中抗螟矮株雌株所占的比例为 。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自来水具有运输功能,可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A正确;
B、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细胞形态有重要作用,B正确;
C、松土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土壤中氧气含量,促进植物根系有氧呼吸,并非抑制土壤中微生物的无氧呼吸,C错误;
D、无机盐以离子形式被细胞吸收,灌溉可增加土壤溶液中无机盐的溶解量,提高浓度梯度,有利于农作物根系吸收,D正确。
故选C。
2.答案:A
解析:A、核纤维蛋白是蛋白质,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中合成后,经核孔复合体运输至细胞核内发挥作用,A正确;
B、核纤维蛋白磷酸化介导核膜崩解(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去磷酸化介导核膜重建(发生在有丝分裂末期),B错误;
C、核纤层位于内核膜与染色质之间,并非支撑于内、外核膜之间,C错误;
D、细菌是原核生物,无核膜和核孔复合体,D错误。
故选A。
3.答案:D
解析:A、糖类是机体的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主要储能物质,蛋白质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A错误;
B、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较低,会通过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补充血糖,不会大量转化为血脂,B错误;
C、A可代表肝糖原,肌糖原不能转化为血糖,C错误;
D、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的代谢中间产物均可进入细胞呼吸过程(如丙酮酸),相互联系形成代谢网络,D正确。
故选D。
4.答案:A
解析:A、土壤中缺少Mg2+会导致叶绿素合成不足,光饱和点降低,图甲中D点(光饱和点)应右移,A错误;
B、图乙中A曲线有光照下CO2吸收速率,代表净光合速率;B曲线无光照下CO2产生速率,代表呼吸速率,测定时需要遮光,B正确;
C、图甲30℃下,光饱和点对应的净光合速率为8 mmol·cm-2·h-1,图乙30℃时净光合速率为8,对应的光照强度可为4 klx,C正确;
D、图乙中30℃时总光合速率=净光合(8)+呼吸(4)=12,40℃时总光合速率=净光合(6)+呼吸(6)=12,CO2固定速率即总光合速率,二者相等,D正确。
故选A。
5.答案:D
解析:A、图1中甲、乙互为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A错误;
B、图2中②→①时期核DNA数目减半,染色单体消失,可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或有丝分裂末期,图1中a和b为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错误;
C、图1细胞分裂至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若a与c出现在一极,则d与b不可能出现在另一极(C和d为同源染色体的染色单体,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C错误;
D、图1中C和d为姐妹染色单体,可能因基因突变携带等位基因,也可能发生交叉互换携带等位基因,若未发生变异则携带相同基因,D正确。
故选D。
6.答案:D
解析:A、获取phb2基因可通过提取动物细胞总RNA,经逆转录得到CDNA,A正确;
B、PCR技术中,超过90℃高温可使双链DNA解聚为单链,B正确;
C、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前,需用Ca2+或CaCl2处理,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C正确;
D、对比对照组和PHB2处理组,PHB2蛋白使G1期细胞比例增加,G2/M期细胞比例减少,说明其将癌细胞阻滞在G1期,D正确。
故选D。
7.答案:C
解析:A、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无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A错误;
B、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4对同源染色体,4个染色体组,B错误;
C、XD与b的分离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甲细胞若为初级精母细胞),B与B的分离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正确;
D、甲细胞若为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精细胞基因型为BY或bXD(或其他组合),占1/2;乙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相同,D错误。
故选C。
8.答案:D
解析:A、培养皿倒置培养可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避免污染,A正确;
B、培养基配制后需先调节pH,再进行高压蒸汽灭菌,B正确;
C、枯草芽孢杆菌是好氧菌,摇床振荡培养可增加培养液溶氧量,促进其生长,C正确;
D、抑菌圈边缘的菌落可能是抗性菌株,重复培养后抑菌圈直径可能变小,D错误。
故选D。
9.答案:D
解析:A、①克隆动物培育可用于濒危动物繁育,核心技术是动物细胞核移植,A正确;
B、②试管动物培育中,对供体母牛超数排卵处理可获得多个卵细胞,进而培育多个胚胎,B正确;
C、③转基因动物培育中,目的基因表达载体通过显微注射法导入受精卵,可定向改变生物性状,C正确;
D、克隆动物培育不需要体外受精技术,D错误。
故选D。
10.答案:A
解析:A、细胞甲是小鼠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前,无需原代和传代培养扩大数量(免疫后小鼠脾脏中B淋巴细胞数量足够),A错误;
B、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特有的方法是灭活病毒诱导法,原生质体融合常用物理或化学方法,B正确;
C、第一次筛选使用选择培养基,只有杂交瘤细胞能存活,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及同种融合细胞均不能生长,C正确;
D、体外培养阳性杂交瘤细胞或体内培养(接种到小鼠腹腔)均可获得大量单克隆抗体,D正确。故选A。
11.答案:D
解析:A、Sam I切割会破坏质粒的启动子,不能选用,应选EcoRI和Xho I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实现定向插入,A错误;
B、卡那霉素选择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可能是导入空质粒的菌株,需进一步检测是否含目的基因,B错误;
C、E.coli DNA连接酶可连接平末端和粘性末端,不能防止目的基因反向连接,T4 DNA连接酶也无法避免,C错误;
D、将重组质粒导入细菌时,Ca2+处理可增大细菌细胞膜通透性,使其更容易吸收周围的DNA,D正确。
故选D。
12.答案:C
解析:A、F2表型比例13:3是9:3:3:1的变式,说明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A错误;
B、F2白色个体基因型为A_B_、A_bb、aabb(或A_B_、aaB_、aabb),共13份,纯合子为AABB、AAbb、aabb(或AABB、aaBB、aabb),共3份,占3/13,B错误;
C、F2白色个体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测交,后代可能出现黑色个体(aaB_或A_bb),C正确;
D、F2黑色个体基因型为aaB_(或A_bb),其中aaBB(或AAbb)占1/3,aaBb(或Aabb)占2/3,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黑色个体占(1-2/3×2/3×1/4)=8/9,D错误。
故选C。
13.答案:C
解析:A、叶缘类型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任意一对显性纯合致死,光滑形植株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4:5,符合9:3:3:1的变式,说明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设基因为A/a、B/b,显性纯合致死,光滑型基因型为AaBb,自交后代中,光滑型(AaBb)占4/16,锯齿形为Aabb、aaBb、aabb(或AAbb、aaBb、aabb,排除显性纯合),共5/16,其中纯合子(aabb)占1/5,B正确;
C、F1锯齿形植株基因型为Aabb、aaBb、aabb,比例为2:2:1,产生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b:aB:ab=2:2:1,随机交配后,光滑形(AaBb)占2×2/5×2/5=8/25,C错误;
D、锯齿形植株连续自交,杂合子比例逐渐降低,纯合子比例逐代递增,D正确。
故选C。
14.答案:D
解析:A、纯种紫茎和绿茎杂交,F1均为紫茎,F2中绿茎为隐性性状,A正确;
B、F2绿茎植株的SSR扩增结果与纯种绿茎亲本一致,说明M/m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B正确;
C、少数绿茎植株扩增出现两个条带,可能是F1形成配子时发生了交叉互换,C正确;
D、F2紫茎植株基因型为MM或Mm,比例为1:2,扩增结果有两种类型,比例为1:2,D错误。
故选D。
15.答案:BC
解析:A、1分子丙酮酸有氧呼吸产生2分子CO2,丙酮酸产酒精途径产生1分子CO2,消耗等量丙酮酸,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是其3倍(1分子葡萄糖有氧呼吸产生6分子CO2,丙酮酸产酒精途径产生2分子CO2,对应丙酮酸消耗2分子,比例为6:2=3:1),A正确;
B、丙酮酸生成乳酸或酒精的过程是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产生ATP,B错误;
C、葡萄糖不能在线粒体中直接分解,需先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C错误;
D、玉米转换无氧呼吸途径可延缓酸中毒,是长期进化形成的适应机制,D正确。
故选BC。
16.答案:(1)(叶绿体)类囊体薄膜;NADP+;提供还原剂和能量
(2)有;该时间段内大棚中CO2浓度明显降低,说明酸橙幼苗吸收的CO2量大于释放的CO2量,有有机物积累或该时间段内,酸橙净光合速率一直大于零,因此有有机物积累
(3)光照强度;温度过高,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活性下降;光照过强,色素分子或类囊体膜结构受损等
解析:(1)酸橙叶肉细胞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光能的分子为光合色素,光合色素位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水在光照下被分解时,丢失的电子最终传递给NADP+生成NADPH,NADPH可以为暗反应提供还原剂和能量,即在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的作用是提供还原剂和能量。
(2)由图1可知,大棚内CO2浓度明显降低,说明酸橙幼苗吸收的CO2量大于释放的CO2量,有有机物积累,说明酸橙幼苗在图1所示的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下能正常生长。
(3)图2中10:00前光照强度较弱,因此影响酸橙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若酸橙叶肉细胞的胞间CO2浓度并未降低,说明此时导致酸橙叶肉细胞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因素不是CO2浓度,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因此此时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温度过高,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活性下降,导致光合速率减慢;光照过强,色素分子或类囊体膜结构受损等;也可能是温度升高,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活性升高,呼吸作用增强。
17.
(1)答案:细胞进行不均等分裂;染色体数目会在减数分裂Ⅰ完成时减半
解析:与初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I过程相比,初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I过程具有的不同特点是细胞进行不均等分裂;从染色体数目变化角度分析,这两种细胞的减数分裂I过程相同的特点是染色体数目会在减数分裂l完成时减半。
(2)答案:减数分裂Ⅱ后;C~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基因D和基因d所在的染色体片段互换
解析:分析图3可知,实线ABC段数目加倍,EF段数目减半,H点数目再次减半,故实线表示DNA数目的变化,虚线代表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故图3中G~H段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因此G~H为减数分裂Ⅱ后期,图1细胞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属于减数分裂I前期,对应图3的C~D;根据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分布特点,可以推测图1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基因D和基因d所在的染色体片段互换。
(3)答案:abd或ABD或ABd
解析:若图2极体的来自次级卵母细胞,则卵细胞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bd,若经过减数分裂I得到的极体的基因型为aaDdbb,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DdBB,则图1所示初级卵母细胞产生的卵细胞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bd或ABD或ABd。综合以上两种情况:初级卵母细胞产生的卵细胞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bd或ABD或ABd。
18.
(1)答案:MS(或固体);灭菌;脱分化(或去分化);不需要
解析:植物组织培养中常用的基础培养基是MS培养基,它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培养基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灭菌处理,以防止杂菌污染。外植体经过消毒后,在适宜条件下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脱分化。由于愈伤组织的形成不需要光合作用,因此此过程不需要光照。
(2)答案:液体;未体现;没有将植物细胞培养成植株体/没有培育出完整的植株
解析:将愈伤组织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悬浮培养,这种培养基从物理性质上属于液体培养基。细胞培养过程中未体现细胞的全能性,因为细胞培养的目的是大量生产紫杉醇,而不是形成完整植株,因此没有经过再分化形成完整植株,所以不体现全能性。
(3)答案: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NAA和6-BA
解析:在植物组织培养中,诱导愈伤组织发芽和生根需要调整培养基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通常,细胞分裂素促进芽的形成,生长素促进根的形成。
(4)答案: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或去除酚类物质/将产物还原为原来的物质或与酚类物质竞争多酚氧化酶)
解析:多酚氧化酶会催化酚类物质氧化,导致组织褐化。为防止褐化,可在培养基中加入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半胱氨酸等),以抑制氧化反应,从而减轻褐化现象。
(5)答案:提高了紫杉醇的产量;保护了红豆杉
解析:与从天然植株中提取紫杉醇相比,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紫杉醇的意义在于:
①提高紫杉醇的产量,因为细胞培养可以大规模进行;
②保护红豆杉资源,避免因过度采伐导致红豆杉濒危。
19.
(1)答案:外正内负
解析:γ-氨基丁酸(GABA)是人体大脑皮层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故GABA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使阴离子内流,突触后膜两侧的电位为外正内负。
(2)答案:标记基因;便于筛选含有重组DNA分子的受体细胞
解析:基因工程中,载体需具备标记基因(如抗生素抗性基因),其作用是通过筛选鉴别受体细胞是否导入重组质粒。
(3)答案:酿酒酵母基因组DNA;耐高温的DNA聚合(或TaqDNA聚合)
解析:题干明确SNO1基因和SNZ1基因来源于酿酒酵母,因此PCR模板为酿酒酵母的基因组DNA。PCR过程需高温变性,故需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催化子链延伸。
(4)答案:5′;KpnⅠ;BamHⅠ;XbaⅠ
解析:DNA聚合酶从引物3'端延伸子链,为避免破坏目的基因,限制酶识别序列应添加在引物5'端。由图1可知,构建的是pTrc99a-gadB-SNO1-SNZ1重组质粒,SNO1基因需插入gadB基因和SNZ1基因之间,其上游(gadB-R)含Kpn I位点,下游(SNZ1-F)含BamHI位点,故引物需添加这两种酶切位点。图2中SNZ1-R的限制酶为Xba l。
(5)答案:敲除转基因大肠杆菌中的gabT基因和gabP基因
解析:由题意可知,gabT基因编码的酶能催化γ-氨基丁酸分解,而gabP基因编码的γ-氨基丁酸转运蛋白能将Y-氨基丁酸转运到细胞内,为了提高培养基中y-氨基丁酸的产量,应该避免γ-氨基丁酸分解或转入细胞内,所以应敲除转基因大肠杆菌中的gabT基因和gabP基因。
20.
(1)答案:甲;雌雄同株
解析:根据题意和实验结果可知,实验一中玉米雌雄同株M的基因型为TsTs,为雌雄同株,而甲品系的基因型为tsts,为雌株,只能作母本,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实验二中F1的非抗螟植株基因型为OOTsts,因此为雌雄同株。
(2)答案:是;AAtsts;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1:1
解析:根据实验一的腋臭可知,实验一的F1AOTsts抗螟雌雄同株自交,后代F2为1AAtsts抗螟雌株:2AOTsts抗螟雌雄同株:1OOTsTs非抗螟雌雄同株,符合基因分离定律的结果,说明实验一中基因A与基因ts插入同一条染色体上,后代中抗螟雌株的基因型为AAtsts,将F2中AAtsts抗螟雌株与AOTsts抗螟雌雄同株进行杂交,AAtsts抗螟雌株只产生一种配子Ats,AOTsts抗螟雌雄同株作为父本产生两种配子,即Ats、OTs,则后代为AAtsts抗螟雌株:AOTsts抗螟雌雄同株=1:1。
(3)答案:不位于;抗螟性状与性别性状间是自由组合的,因此A基因不位于Ts、ts基因所在的2号染色体上;含A基因的雄配子不育;1/2;1/6
解析:实验二中选取F1AOTsts抗螟矮株雌雄同株自交,后代中出现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非抗螟雌雄同株:非抗螟雌株=3:1:3:1,其中雌雄同株:雌株=3:1,抗螟:非抗螟=1:1,说明抗螟性状与性别之间发生了自由组合现象,故乙中基因A不位于基因ts的2号染色体上,且F2中抗螟矮株所占比例小于理论值,说明A基因除导致植株矮小外,还影响了F1的繁殖,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实验二的F1中,后代AOTsts抗螟矮株雌雄同株:OOTsts非抗螟正常株高雌雄同株=1:1,则说明含A基因的卵细胞发育正常,而F2中抗螟矮株所占比例小于理论值,故推测最可能是F1产生的含基因A的雄配子不育导致后代中雄配子只产生了OTs和Ots两种,才导致F2中抗螟矮株所占比例小于理论值的现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实验二的F2中雌雄同株:雌株=3:1,故F2中抗螟矮植株中ts的基因频率不变,仍然为1/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F2中抗螟矮株的基因型雌雄同株为1/3AOTsTs、2/3AOTsts,雌株基因型为AOtsts,由于F1含基因A的雄配子不育,则1/3AOTsTs、2/3AOTsts产生的雄配子为2/3OTs、1/3Ots,AOtsts产生的雌配子为1/2Ats、1/2Ots,故雌株上收获的籽粒发育成的后代中抗螟矮植株雌株AOtsts所占比例为1/2×1/3=1/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