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多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榆林古城是明初依泉(普惠泉)而建的军事城堡。后来随着人口增加、商品交易发展,城市边界在明、清时期多次拓展(如图)榆林地区分布有古代人类穴居式遗址。历史上属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汇带。目前,普惠泉社区保存着普惠泉、窑洞建筑群、城墙等早期文化遗迹,以及丰富的活态民间文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明、清时期榆林古城特征及其产生原因是( )
A.明初沿等高线建城,便于农耕畜牧 B.明初古城选址高地,避免洪涝灾害
C.明至清向南扩展,北侧沙地阻挡 D.明至清向河扩展,利用河流航运
2.普惠泉社区早期建造窑洞是因为当地( )
A.缺乏木材 B.气候严寒 C.游牧为主 D.地势陡峭
3.为延续文化记忆并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普惠泉社区空间规划利用合理的是( )
A.拆除现代房屋,修复窑洞 B.禁止汲取泉水,保护水质
C.扩宽机动车道,方便游客 D.开放部分城墙,展示文化
移民流量是指在特定的时间段迁入或迁出一个国家的移民数量,移民存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点,居住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移民总数。某国为世界移民大国,下图示意该国移民存量及其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国可能为( )
A.中国 B.美国 C.印度 D.德国
5.根据图中信息,对该国人口变化特征分析正确的是( )
A.迁入移民流量逐年增多,促进文化融合
B.移民生育率高,增加抚养压力
C.移民存量逐年增多,有利于制造业发展
D.移民老人占比高,养老负担重
新加坡是全球贸易、金融、航运和制造中心,与其一水之隔的马来西亚柔佛州拥有丰富的资源。2025年1月,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签署协议,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柔佛州南部合作建设柔新经济特区(如图)。随着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对数据中心(从事数据传输、存储与处理的场所)的需求激增,柔新经济特区成为数据中心建设的热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产业布局合理的是( )
A.前端研发布局在柔佛州 B.水电开发布局在柔佛州
C.芯片制造布局在新加坡 D.物流仓储布局在新加坡
7.柔新经济特区成为数据中心建设热土是因为柔佛( )
A.数据产业发达 B.土地资源丰富
C.气候凉爽干燥 D.相关人才丰富
8.柔新经济特区对新加坡境内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有( )
A.调整能源结构 B.完善基础设施
C.促进产业升级 D.增加就业岗位
通常把中高纬大陆冷空气突然向南爆发,南海一带东北风迅速加强的现象称为“冷涌”。2021年12月15—20日,南海一带经历了一次强冷涌过程,对马来西亚天气产生明显影响。下图表示北京时间12月17日8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中箭头示意此次冷涌气流移动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此次抵达南海的冷涌的形成条件是( )
①大陆冷高压强 ②地转偏向力 ③海气相互作用 ④狭管效应明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在冷涌影响下,马来西亚的天气为( )
A.晴朗 B.大风 C.阴雨 D.暴雪
某森林公园20世纪60年代曾大范围砍伐、放牧,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封禁管理,植被才得以恢复。现今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带逐渐由草丛演替成以杜鹃为主的灌丛,其中局地分布有苔草等喜湿的草本植物。研究发现,该山地杜鹃灌丛后续将演替为其他植被,但山顶附近的杜鹃灌丛在较长时间内可能仍较为稳定。左图示意该森林公园山顶局部地形,右图为苔草分布区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苔草可能分布在图中(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2.该山地杜鹃等灌丛后续最可能演替为( )
A.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B.草甸
C.山地雨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3.山顶杜鹃灌丛较为稳定的原因可能是( )
A.光照充足 B.岩性坚硬 C.降水不足 D.土层较薄
某科研小组,为研究不同灌木对沙区有限降雨资源的影响,在某沙漠选择当地优势固沙灌木沙柳、油蒿、柠条进行土壤蒸发实验,在降雨后测量灌木下方土壤水分蒸发量。为消除其他气象因子对土壤蒸发量的影响,以水面蒸发量为基准同步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该科研小组的实验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选择的三种灌木需要( )
①空间距离较近 ②植株高度一样 ③所处地形相同 ④植株冠幅相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5.该科研小组测量土壤蒸发量的方法可能是( )
A.选择固定位置和体积的土壤,固定时间间隔测量土壤重量
B.选择固定位置和距地高度,固定时间间隔测量空气含水量
C.选择不同位置同体积土壤烘干,测烘干前后土壤重量变化
D.选择固定位置的土壤,观察其颜色变化,推测土壤蒸发量
16.对该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水分蒸发速度逐渐加快 B.实际蒸发量大于水面蒸发量
C.沙柳生长过程中耗水量最大 D.油蒿减缓土壤蒸发能力最强
二、综合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校园人口密度大,能源使用密度高,在实现区域双碳目标中起到重要作用。某科研小组调查北京某高校校园,进行碳足迹现状分析,对2022年该校碳排放与碳吸收数据进行了正确计算,并绘制了该校碳足迹核算框架(下图),并据此提出了低碳校园建设的建议。
(1)该小组成员在绘制该校碳足迹核算框架后,发现有错误内容,说明上图中的错误。
(2)计算该校 2022年净碳排放量。
(3)根据该校碳排放情况为实现零碳校园提出合理建议。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经济发达,水资源需求量大,其水资源北多南少,加州通过跨流域调水和开采地下水以解决供水问题。随着灌溉农业发展,加利福尼亚南部地下水的质量和数量受到显著影响。加州采用水平池灌溉技术,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的同时减少对地下水的影响。水平池是通过平整土地,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灌溉水均匀地铺满水平池地块,下图示意加利福尼亚州所在位置。
(1)从大气环流角度说明加州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
(2)分析灌溉农业发展对加州地下水产生的不利影响。
(3)从提高用水效率和减少对地下水影响角度,阐述水平池灌溉技术的作用原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高原某断陷谷地势西高东低,海拔3470——3650米。距今1.8万年前,断陷谷中的P河沉积了深厚的松散物质。分水岭以北,L河源区发育了深切峡谷,河床海拔3280——3320米。距今1.8万年以来,L河通过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在断陷谷内向上游持续延伸近80千米。此后,L河的支流X河开始发育。图1、图2分别示意距今1.8万年前和现代断陷谷及其周边地貌与水系格局。
(1)指出L河从基岩山地延伸至断陷谷时,L河水文特征的变化。
(2)分析L河在断陷盆地内向上游能延伸至80km的条件。
(3)河床纵比降是某一河段两端的高程差与流程之比。比较断陷谷内X河与L河河床纵比降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4)推测 L河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后,P河的演变过程。
参考答案
1.C 2.A 3.D
4.B 5.C
6.C 7.B 8.C
9.A 10.C
11.D 12.A 13.D
14.B 15.A 16.D
17.(1)草地、林地、水域为碳汇。箭头应该从二氧化碳净排放量指向草地、林地、水域。
(2)48.68+8.01+12.23+3.15+0.99+23.66-1.15=95.57
(3)该校碳排放主要由能源使用引起,加快推进高校能源结构调整,在校园屋顶、空地增设太阳能装置;宣传绿色出行理念,鼓励校园人员多选择清洁绿色的交通出行方式;增强师生的绿色环保意识和低碳消费观念,节约资源,同时为师生提供更多具有低碳绿色供应链的产品;增加校园绿化,增种绿植,增加校园碳汇。
18.(1)加州北部受盛行西风影响时间较长,降水多,水资源充足;加州南部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长,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水资源短缺。
(2)灌溉农业需要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得地下水水量减少,水位下降;灌溉废水溶解农田中有害物质及盐分,渗入地下,导致地下水水质下降。
(3)地块平坦,灌溉水能快速均匀铺满农田,减少蒸发消耗;同时有利于均匀下渗,利于根系吸水,提高用水效率;用水效率提高,灌溉用水减少,缓解地下水消耗速度;均匀下渗,灌溉用水减少,减少多余水分下渗,减少对地下水水质影响。
19.(1)水量增加;含沙量增加;流速增快。
(2)断陷盆地海拔3470—3650米,原L河源区河床海拔3280—3320米,高差大,溯源侵蚀能力强;断陷谷中为深厚的松散物质,抗侵蚀能力弱,L河不断侵蚀延伸。
(3)X河河床纵比降比L河大。理由:原P河自西向东流,断陷谷地势西高东低,X河源头海拔高于L河,X河断陷谷地内落差更大;L河溯源侵蚀延伸至80千米,根据比例尺可知,X河长度约为21千米,X河流程小于L河。
(4)L河持续溯源侵蚀延伸,在下游处袭夺P河,P河下游断流;X河开始发育,并通过溯源侵蚀袭夺P河上游,P河上游河水从袭夺处流入X河,导致P河中游断流,水流汇入L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