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之韵、结构之美和绘画之美。
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那份强烈的思乡和思国的感情。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诵读——品读——赏读——联读”。古人云:品韵方晓丝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细细地品读”、“美美地赏读”、“丰富地联读”。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在诗文中运用的通俗易懂而又亲切感人的形象。
通过朗读品味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的“三美”。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导入新课
首先,请大家和我一起来阅读几则材料,然后思考你从这几则材料中感知到什么呢?1、“春运”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员流动。2、赠台大熊猫取名为“团团”和“圆圆”。3、中国最重要的传统的节日中的“中秋”和“春节”是团圆的节日。4、中国自古就有许多关于思乡的诗歌。以上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团圆。或者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故土情结。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在外的旅人,心里都有着一份乡愁情结。乡愁因此成了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也成了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看看他又是如何来倾吐心中的这份愁情的。
活动2【讲授】作者简介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现居台湾,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在台湾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台湾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后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早期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
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土。”由于两岸的政治对峙,台湾与大陆处于人为隔离的状态,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深刻理解。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活动3【活动】诵读
三、诵读:
1.试读。学生朗读,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
教师提示:要把一首诗歌读出感情,必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音的修饰、调的把握、速的调控、情的渗透、节奏的明晰,在对诗歌意象想象的基础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发之于声,见诸于音。
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
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
(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
(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2.教师范读。
3.练读、展示。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
活动4【活动】品读
四、品读。
1、这是一首意味深远的小诗,诗人是以什么顺序来组织全诗的?
2、这首诗歌中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乡愁?
3、乡愁是凝重的,可诗中为何却说是“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叠词去掉好不好?
4、诗人通过四种意象刻画了四种离别,分别是什么?
5、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丰,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请结合你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几幅画面描摹出来。
例如:第一幅:远在家乡的母亲给孩子写着书信,从母亲慈爱的脸上似乎能看到信中的叮嘱与牵挂;在外求学的孩子拿到书信时无比幸福和喜悦,桌子一角,信封上小小的邮票格外显眼,读信时,孩子眼中含着泪水。
第二幅:家中,新娘在窗前久久凝望,盼望着丈夫归来;奔波在外的丈夫行色匆匆,渡口处,手里拿着一张窄窄的船票,遥望家乡,归心似箭。
第三幅:凉风瑟瑟,儿子站在母亲坟前,久久不肯离去;旷野中,母亲矮矮的坟墓显得那样孤单、凄凉。母子阴阳两隔,催人肝肠。
第四幅:漂泊海岛的游子,面向祖国大陆,深情遥望。他的眼前,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海风吹乱他渐白的头发,吹起他的衣角,他的眼中,是思念,是渴望,更是归乡心切而不得的忧伤与惆怅。
活动5【活动】赏读
五、赏读。
1、让我们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
,例如
。(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示范: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2、学生发言,教师评点。
(从赏析的角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
3、教师小结,归纳整理。
(学生听记,形成一个“板块式积累”)
(1)从整体结构上,
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2)从构思立意上,
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从词句运用上,
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上,
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
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总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再次背诵这一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
活动6【活动】联读
六、联读。《乡愁》在语言、内容、结构、主旨上的“模仿”(承继和借鉴)。
虞
美
人
[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讨论:《乡愁》相对这首古词,有哪样一些“模仿点”
1、从两者的内容上看,均抒写了作者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
2、从两者的结构上看,均以时空的变化为顺序,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抒情线索,一用听雨,一用乡愁,串起了几幅各自独立的画面,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3、从两者的主旨上看,蒋余二人都有着颠沛流离的身世,创作时,两人均处晚年,余光中的有游之痛与蒋捷的思恋故国之情是相通的。
4、从语言风格上看,均没有抽象的叙述,都采用意象来构成不同的画面,抒发情感。
活动7【作业】作业
七、作业布置
1、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仿照余光中的《乡愁》写一首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