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精卫填海》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神话故事,选自《山海经·北山经》。课文以简洁凝练的文言文字,讲述了炎帝少女女娃溺亡于东海后,化身为精卫鸟衔木石填塞东海的故事。作为小学阶段接触的短篇文言文,它不仅承载着“了解神话故事、感受文言韵味”的教学任务,更蕴含着中华民族“坚持不懈、坚韧执着”的精神内核。
【教学目标】
1.会认“帝、少、女、溺、堙”5个生字,会写“帝、曰、女、溺、衔”5个生字,重点掌握“溺”“衔”的字形结构。
2.用注释、字理、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少女、溺、故、堙”,借助文白对照说出课文大意。
3.正确流利朗读文言文,读出“语断气连”的节奏韵味并背诵,体会精卫坚韧执着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文言文,读出节奏与韵味并背诵;理解“少女、溺、故、堙”等实词含义,借助文白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精卫填海背后的坚韧精神,运用合理想象丰富故事细节,感受神话魅力。
【教学过程】
一、神话抢答,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读神话故事吗?今天我们先来玩“神话图片抢答赛”——看到屏幕上的图片,快速说出对应的神话故事名称。(依次出示《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图片,学生抢答)
2.这些奇幻故事都出自先秦古籍《山海经》(简要提及“记载奇人异兽、神话传说”)。接下来我们通过AI沉浸式视频“走进”《山海经》——播放AI生成的“精卫填海”动态场景视频(展现女娃游海、化鸟衔木石填海的奇幻画面),提问:“视频里这只神鸟在做什么?它就是今天的主人公精卫!”
【设计意图】以图片抢答激活旧知,借助AI沉浸式视频直观呈现故事核心场景,通过提问引发猜想,自然衔接课题与探究兴趣,快速聚焦教学内容。
二、初读感知,扫清障碍
1.师:对比《盘古开天地》的白话文,这篇课文的文体是——文言文(古文)。文言文语言简练,我们先要读准字音。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每个字的读音,圈出生字词。
2.指名2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字音是否准确,重点关注“溺(nì)”“堙(yīn)”的读音
3.全班齐读课文,巩固字音。
三、再读品味,把握节奏
1.出示停顿符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学生按停顿提示朗读2遍。
2.师范读“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强调“语断气连”(句子断开时气息连贯),学生模仿练读。
3.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逐步读出文言文的节奏与韵味。
【设计意图】以停顿符号为抓手,结合教师示范与竞赛朗读,让学生快速掌握文言文朗读技巧,提升朗读兴趣。
四、精读解意,梳理脉络
(一)复习方法,理解实词
1.要理解文言文意思,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引导学生回顾:结合注释、字理字形、联系上下文、组词法等,相机板贴方法)
2.请学生默读课文,借助课本注释和板贴方法,尝试理解“少女、溺、故、堙”的意思,在书上做标记;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①“少女”:结合注释1,理解为“小女儿”(区别于现代“少女”的含义);②“溺”:联系生活“溺水”,理解为“淹没、溺水”;③“故”:组词“因此、所以”,结合上下文理解为“因此”;④“堙”:结合注释2,理解为“填塞”。
(二)文白对照,梳理故事
1.借助注释和方法,我们来梳理故事脉络。出示问题①“因何而溺?”(精卫填海的起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找出“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用一个字概括——“游”。
2.出示问题②“溺后如何?”(女娃溺亡后做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出“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用关键词概括经过——“为(化身为)、衔、堙”。
3.师:结合板书(主人公:女娃;起因:游于东海溺亡;经过:化鸟衔石堙海),我们用“先...再...最后...”的句式说说故事大意。(指名说,全班齐说)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文言文理解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词含义;用“问题链+关键词”梳理故事脉络,降低理解难度,落实“借助文白对照理解大意”的目标。
五、熟读成诵,拓展升华
1.趣味背诵:①挑战“文字溯源背诵法”,出示“精卫填海”小篆、金文图片提示背诵;②师生配合背(师说关键词/大意,生接原文),全班齐背。
2.精神感悟:师:精卫填海难度极大,为何仍坚持?(引导说出“坚韧执着”)结合《夸父追日》等神话,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
3.拓展任务:如果精卫生活在现代社会,她会用哪些“填海”方式?请结合环保、科技等现代元素,写一篇短文,展现传统精神与现代生活的碰撞。
六、板书
精卫填海
起因: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经过:精卫化鸟衔木石→堙东海
结果:补充(合理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