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习题课件含答案解析)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 古代诗歌四首(习题课件含答案解析)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7 08:5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4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过阅读 核心考点迁移练
一、课内精读。
1.理解型默写。(6分)
(1)[2024海南中考改编]1097年苏轼被贬海南。海南独特的自然风貌
和地域文化使其心灵逐渐解脱枷锁,达到沉稳平和。船行海上,放眼望去,
“__________,山岛竦峙”(《观沧海》),此时的他百感交集。
水何澹澹
(2)[2024包头中考改编]花草树木常常入诗入文,传情达意。曹操在
《观沧海》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抒
发了一位政治家的豪情。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3)诗词里的江河湖海,颇有韵味。曹操观沧海,看到“__________,洪
波涌起”,心中涌起豪情壮志。
秋风萧瑟
(4)[2025昭通三模改编]曹操以大海吞吐日月的宏伟气势“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沧海》)表达了他气壮山河的豪气。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6分,每空1分)
2.[2023陕西中考]有同学一直将“洪波涌起”错误地背诵为“波浪涌起”。
请你给这位同学简单讲解原句描绘的景象与“波浪涌起”的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所描绘画面的理解。作答此题,关键是分析“洪
波”与“波浪”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洪波”指巨大的波浪,“洪波涌起”能够
突出沧海的波澜壮阔;“波浪”指江湖海洋上起伏不平的水面,“波浪涌起”
只是描绘出海水起伏涌动的景象,并不能体现海水涌动的波澜壮阔的气势。
原句描绘的是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而“波浪涌起”描绘的是海水起
伏涌动的景象。(或原句比“波浪涌起”更能突出大海的波澜壮阔。)
(2分,通过比较,讲出原句描绘的是“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即可)
3.新考法·根据画作理解诗歌意境[2025晋中期末]将诗意融入绘画,让
诗词化作丹青。请赏读下面的画作,感受诗画之美,选择恰当义项补充完
善点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这幅画作展现了诗人登上碣石山顶观沧海的画面。构
图虽简,但意境壮美,表现了诗作__________(A.深沉蕴藉
B.气势雄浑)的特点。
B(2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境。由“诗人登上碣石山顶观沧海的画面”
和图画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可知,这里的诗歌为《观沧海》。这首
诗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所作,诗歌寓情于沧海之景,
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因此诗作应是气势雄浑的。
故选B。
4.跨学科·音乐[2023陕西中考]《经典咏流传》准备为本诗配乐。请你
推荐下面的一种乐器给栏目组,并说说理由。(2分)
笛子 古筝 唢呐 编钟 二胡
示例一:我推荐古筝。古筝之声古朴、刚劲、悠扬,与本诗质朴刚健、
音调铿锵的特点相符,有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示例二:我推荐编钟。编钟之声庄重、洪亮、悠远,符合本诗质朴刚健、
音调铿锵的特点,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2分,能结
合乐器音色特点与诗歌风格特点或诗人感情阐明理由即可)
【解析】 本题以为诗歌选择配乐乐器的形式,考查对诗歌主旨及风格特
点的把握。
第一步:整体把握诗歌主旨及风格特点。
《观沧海》一诗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诗
歌用浪漫主义的笔触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
大的胸襟以及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从整体上看,诗歌具有质
朴刚健、音调铿锵的艺术风格。
第二步:分析所给乐器的音色特点。
笛子:清脆、圆润、嘹亮 不适合作为配乐乐器
古筝:古朴、刚劲、悠扬 适合作为配乐乐器
唢呐:明亮、高亢、粗犷 不适合作为配乐乐器
编钟:庄重、洪亮、悠远 适合作为配乐乐器
二胡:柔美、圆润、通透 不适合作为配乐乐器
第三步:作出选择,结合乐器特点与诗歌风格特点或诗人感情阐述理由。
二、课内外对比阅读。
5.[2025邯郸期末]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小题。(7分)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浪淘沙·北戴河》中追述曹操写作《观沧海》一诗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3分,每空1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结合《浪淘沙·北戴河》可知,“往事
越千年”表明时间回溯到久远的过去,“魏武”指的是曹操,“挥鞭”形象地
描绘出曹操当年的英武气概和征战的雄姿,“东临碣石有遗篇”明确指出曹
操曾来到碣石山并留下了《观沧海》这一诗篇。由此可知,《浪淘沙·北
戴河》中这三句就是追述曹操写作《观沧海》一诗的句子。
(2)两首诗词都突出了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2分)
波涛澎湃、浩瀚无垠(2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结合《观沧海》可知,“水何澹澹”描
绘出水波荡漾的样子;“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涛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同时,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对大海吞吐
日月、包蕴星汉的想象,体现出大海的浩瀚无垠。结合《浪淘沙·北戴河》
可知,“白浪滔天”生动地描绘出大海掀起的白色巨浪直扑天空的画面,表
现出大海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一片汪洋都不见”则描绘出大海一片辽
阔,茫茫无际,看不到尽头的景象,体现出大海的浩瀚无垠。综上,两首
诗词都突出了大海波涛澎湃、浩瀚无垠的特点。
(3)《浪淘沙·北戴河》中“换了人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封建制度的否定,对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自豪之情;(1分)无产阶级
革命家的博大胸怀与自豪感。(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人情感。结合诗句可知,作者将如今的景象与
千年前曹操所处的时代进行对比,当年曹操虽然有着雄图霸业,但那依然
是封建时代。而如今在同样秋风萧瑟的季节里,社会性质和人民的生活等
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人民当家作主,国
家的面貌焕然一新。由此可知,“换了人间”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否定,
流露出对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国家进入新时代的自豪之情,体现了无
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与豪迈。
【白话诗歌】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之外的打鱼船,在起伏的波
涛里都已经看不见, 也不知漂去了哪里。 往事已经有千年,(那时)魏
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山吟咏留下诗篇。秋风瑟瑟到了今日,人
间却换了新颜。
4 古代诗歌四首
次北固山下
过阅读 核心考点迁移练
一、课内精读。
1.理解型默写。(8分)
(1)[2024信阳期末]你看,王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北固山下》),写出了诗人乘舟所见的山水之美。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2)[2023江西中考]我们看到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江面开阔,
风平浪静的景象,不禁会联想到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3)[2023无锡中考]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包含“旧
事物中孕育新事物”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4)[2023苏州中考]《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鸿雁传书的想象,表达了诗人王
湾对亲人的思念。
乡书何处达
归雁
洛阳边(8分,每空1分)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C
A.“次”有“依次”“停留”“接连”等意思,标题中的“次”指停留、停宿。
B.首联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山水兼程、旅途奔波的辛劳。
C.颔联描写了船行江上、一帆风顺、平野开阔、春潮渐退的壮观景象。
D.颈联蕴含着时序变迁的自然理趣,以及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赏析。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意思是
“潮水涨满,与两岸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船帆高高悬挂”,
由此可知,C项“春潮渐退”表述有误。故选C。
3.教材变式[2025南阳期末]请你想象并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潮水涨满,与两岸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船
帆高高悬挂。(2分)
对偶:“两岸阔”“一帆悬”是精整的对仗,意境开阔,形象鲜明,情绪饱
满,象征着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境乐观昂扬。(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画面想象与对偶手法的赏析。描绘情景时,
需紧扣“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等关键词,生动展现江面开阔、行船顺
达的景象。分析对偶时,从“两岸阔”与“一帆悬”的字词对仗、意境营造入
手,点明其展现出开阔明朗的画面;并结合诗人情感,阐释该对仗所传递
出的对人生旅途的积极态度与乐观心境。
二、课内外对比阅读。
4.[2025济南期末]比较阅读是一种能开阔思维、加深理解的学习方法。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宿桐庐江寄广陵 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 广陵:与下文“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
两诗颔联都描写了江面景色,但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不同,请加以赏
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北固山下》颔联意境开阔宏大,情感较为积极乐观,有豁达之
感;(2分)《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颔联意境孤寂冷清,表达了孤独忧愁
且充满思乡怀友之情。(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结合《次北固山下》颔联可知,诗句描绘
了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船帆高悬的景象,营造了
一种开阔宏大的意境。在这样开阔的景象中,蕴含着诗人对旅途的期待,
虽然有淡淡的羁旅愁绪,但整体情感较为积极乐观,展现出一种豁达的心
境。结合《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颔联可知,诗句描绘了风声吹动两岸树
叶沙沙作响,月光洒在江中的一叶孤舟上的景象。颔联营造出一种孤寂冷
清的意境。通过描写孤舟,表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忧愁,表达了诗人
内心的思乡怀友之情。
5.新考法·根据材料判断诗歌中某字的写法[2025北京市西城区月考]一
位同学在默写《次北固山下》尾联“乡书何处达,归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yàn)洛阳边”时,不知横线处应写作“燕”还是“雁”。请你根据
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考下面的材料,帮助这位同学做出准确的判断,
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示例: 雁(1分)因
为王湾的诗句表达的是离家日久,羁旅漂泊产生的思乡之情。韦庄诗句
中写因秋雁南回,想用归雁来传递家书却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思乡之情,
(1分)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韦庄《章台夜思》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此处应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王湾诗句所表达的情感相同。(1分)
杜甫诗句描绘的是春天的美好景象,与思乡之情无关。(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作答本题,首先分析《次北固山下》尾联
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通过比较分析材料中的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看
哪个和《次北固山下》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致,从而得出结论——应写
作“雁”还是“燕”。根据所学可知,《次北固山下》尾联表达了诗人的思乡
之情。材料中,韦庄《章台夜思》“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点明了诗人
想要寄信回家却无法实现的无奈,表达的也是思乡之情。而杜甫《绝句》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是在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与思乡之情无关。
所以,从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看,《次北固山下》尾联应写“雁”字,
这样才能与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诗歌中借雁传书的意象相契合。
【白话诗歌】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黄昏山中的猿啼令我悲愁,夜晚的沧江急急向东奔流。 风吹两岸木
叶发出沙沙声,月光惨淡映照着一叶孤舟。 建德啊并不是我的故乡,我
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让我把两行相思的清泪,随江水寄到扬州。
4 古代诗歌四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过阅读 核心考点迁移练
一、课内精读。
1.理解型默写。(3分)
(1)[2023重庆中考改编]“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鸟鸣寄托着友人的牵挂,直抵
人心。
杨花落尽子规啼
(2)[2023台州中考改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愁”道出了
李白对友人的同情与担忧。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3分,每空1分)
2.教材变式同学们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中的意象分小组
进行了探讨,请你找出其中的意象并分析,并代表小组发言。(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首句中的意象有“杨花”和“子规”。(1分)诗人选取这两个意
象,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1分)二是取其形象意
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1分)三是取其象征意义,
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
借此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首句 “杨花落尽子规啼” 中,“杨
花” 与 “子规” 是关键意象。从时令看,点明事情发生于暮春时节;对画
面感而言,两种有形之物勾勒出具体场景,增强诗歌画面感;从象征意义
剖析,杨花漂泊不定,暗示友人王昌龄前路难测,子规 “不如归去” 的啼
叫,饱含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希望其早日平安归来。通过多角度分析意象,
能更好地理解诗人对友人的深情。
3.[2025洛阳期末]请分析李白是如何表现对王昌龄的深情厚谊的,从两
个不同方面作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作者在诗歌中借杨花的漂泊不定和子规的哀啼,渲染了悲
凉伤感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关切和同情。(2分)②作者想
象奇特,运用拟人手法,将明月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王昌龄的
怀念之情。(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从两方面解析:其一,诗歌开篇借“杨
花”“子规”意象,杨花漂泊、子规哀啼,渲染出悲凉伤感的氛围,将诗人
对被贬友人王昌龄的关切与同情之情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其二,“我寄愁
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李白大胆想象,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
和行为,运用拟人手法,将明月当作传递情感的使者,生动形象地表达出
对王昌龄的深切怀念,使抽象情感变得具体可感。两个角度结合了意象与
修辞,展现了诗人的深厚情谊。
二、课内外对比阅读。
4.[2025咸阳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C
A.《赠汪伦》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如约前往送别的场面,写出李
白和汪伦同是不拘礼俗、快乐自由的人。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杨花”“子规”起笔,点明此时为初春,
体现出春天已来,但游子仍漂泊在外、孤独无依的处境和内心的凄苦。
C.这两首诗歌均作于李白青年漫游时期,此时的李白无法体会晚年所作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所蕴含的愉悦。
D.李白不仅送别过王昌龄,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借“故人西
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别了孟浩然,二者都饱含诗人对好友前行
的担忧、不舍和牵挂。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A项有误,诗中“忽闻岸上踏歌声”
表明汪伦是突然来送行的,并非“如约前往”;B项有误,“杨花”飘落、“子
规”啼叫是暮春景象,而非“初春”;D项有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中更多的是对友人去扬州的羡慕和对友人离别的不舍,没有体现出对好友
前行的担忧。故选C。
(2)跨学科·美术在春天的一堂美术课上,
美术老师让大家结合“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意
境给下面这幅图进行着色。有人认为应该着
冷色调,有人认为着暖色调,你如何看?结
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3分)
应该着冷色调。(1分)理由:“杨花落尽子规啼”描绘的是暮春之景,杨花
飘落、子规悲啼,营造出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表达诗人对友人被贬
的担忧与牵挂。(1分)冷色调能更好地渲染这种哀伤、忧愁的氛围,与
诗句所传达的情感相契合,所以适合着冷色调。(1分)
【解析】 本题聚焦诗歌意境与美术色彩的跨学科融合。“杨花落尽子规啼”
里,杨花凋零、子规悲鸣,勾勒出暮春时节的萧瑟之景,为全诗奠定了凄凉
伤感的基调,寄寓着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深切担忧与牵挂。色彩本身具有情感
表达功能,冷色调能通过视觉上的清冷感,直观渲染出哀伤忧愁的氛围,强
化诗歌的情感张力;而暖色调传递的明快、温暖,与诗句传达的情感相悖。
因此,选择冷色调更能准确诠释诗句的意境与情感,贴合题目要求。
4 古代诗歌四首
天净沙·秋思
过阅读 核心考点迁移练
一、课内精读。
1.理解型默写。(4分)
(1)小明在某江南古镇旅游时,看见暮色沉沉,听到群鸦乱噪,于是想
用《天净沙·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眼前
的情景。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2)[2022 衡阳中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
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4分,每空1分)
2.[2024深圳期末]元代学者周德清称此曲为“秋思之祖”,小湖认为“小
桥流水人家”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与“断肠人”的情感表达冲突,
请你解答小湖的困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冲突,该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1分)“小桥流
水人家”营造了宁静祥和的氛围,而作者是“断肠”游子,表达了深重的思
乡之情。(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小桥流水人家”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氛
围;联系“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知,作者此时正远
离家乡,浪迹天涯,面对温馨的家居场面,以乐景衬哀情,自然而然地引
发了思乡之情。联系“枯藤老树昏鸦”可知,作者先看到了枯败凋零的凄凉
之景,后遇炊烟袅袅的温馨之景,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作者羁旅天
涯、漂泊无依时的思乡之情。
3.[2024宁波期末]小宁给《天净沙·秋思》配了两幅插图,请你选择最
合适的一幅,并说说你选择这幅插图的理由。可从画面中的景物、画面营
造的氛围两个角度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与画面氛围。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进行分析即可。A图中的景物有一棵枯藤缠绕的老树,有小桥流水,远处
有几户炊烟袅袅的人家,有一人骑着一匹瘦马,与《天净沙·秋思》这首
曲的意境相符。B图中有发芽的柳树、春水、远山等春天的景物,不符合
《天净沙·秋思》这首曲的意境。故选A。
示例:A(1分)理由:A图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等景物,
共同刻画了一幅深秋村野图。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
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骑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
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符合《天净沙·秋思》这首曲的氛围。(3分)
二、课内外对比阅读。
4.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小题。(6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
寿阳曲·潇湘 夜雨
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 。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
几行清泪。
【注】 ①潇湘:原指湘水与潇水在零陵的汇合处,后用以指湖南。②客:
指离家的人。③梦回:梦醒。
(1)两首曲都塑造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形象,分别是“断肠人”和“______”。
两首曲中,作者选取富有特征的景物,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
树”“昏鸦”等,《寿阳曲·潇湘夜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三个)
等,营造出特别的氛围。两首曲都抒发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情。(3分)
离人
“夜雨”“渔灯”“孤舟”
思乡(3分,每空 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一空:《寿阳曲·潇湘夜雨》“离人”一词明
确了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的游子身份。故填写“离人”。第二空:“夜雨”“渔
灯”“孤舟”,渔灯昏暗,夜雨淅淅,主人公从梦中惊醒,独坐在孤舟上,
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孤寂、凄清、愁苦的氛围,有力地烘托
了离人的思乡之情。故填写“‘夜雨’‘渔灯’‘孤舟’”。第三空:《天净沙·秋思》
里“天涯”表明游子远离家乡,“断肠”体现出对家乡的思念带来的痛苦。
《寿阳曲·潇湘夜雨》中“家万里”突出离家之远,“清泪”则是因思乡而流,
两首曲都借这些词句抒发了思乡之情。故填写“思乡”。
(2)请赏析《寿阳曲·潇湘夜雨》“渔灯暗”中“暗”字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暗”字描写了雨夜中渔灯的昏暗(或:照应题目中的“夜”字),
(1分)渲染了一种暗淡萧瑟的氛围,(1分)烘托出游子的孤独寂寞悲
伤之感(或:奠定了全曲暗淡感伤的情感基调)。(1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作答本题,可从诗歌内容、氛围和情感方
面赏析。内容上,“渔灯暗”里的“暗”字写出了雨夜渔灯的昏黄黯淡,描绘
出夜雨茫茫中渔灯微弱的画面,与题目中的“夜”字相呼应。氛围上,一个
“暗”字,与“潇湘夜雨”的环境相融合,瞬间营造出一种暗淡萧瑟的氛围,
让整个场景充满了凄凉感。情感上,这种暗淡之景烘托了游子的心境,将
游子内心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奠定了全曲暗淡感伤的情
感基调。
【白话诗歌】
寿阳曲·潇湘夜雨
渔船上的灯光昏暗,漂泊在外的游子从梦中醒来。耳边传来淅淅沥沥
的雨声,一声声滴落在心头,让人悲痛欲绝。此时,游子正独自坐在孤舟
上,已是五更时分,想到家乡远在万里之外。不禁流下了几行饱含思念与
愁苦的清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