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过运用 基础知识情境练
学习完本课,班级计划开展“探寻鲁迅足迹,感怀童学逸趣”主题活动,
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品味文段,推敲字词】小天准备了下面一段文字作为活动的开场白,
其中有些字词他拿不准,请帮他判断。
在那片长满野草的 ( ) 的百草园中,藏着鲁迅最珍贵的童年记
忆。高大的皂荚树直指云①(xiāo),紫红的桑椹缀满枝头,每当微风拂
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三味书屋里和②(ǎi)又
( )的寿镜吾先生,常常教导学生要勤奋向学,而年少③(tì)傥的鲁迅,
心中却始终惦记着百草园里的乐趣。( )时光能够倒流,他或许还会在
这片小小的天地里,继续编织着充满奇趣的童年之梦。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______________
①霄②蔼③倜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C
A.人声鼎沸 博学 宛若 B.人迹罕至 博览 宛若
C.人迹罕至 博学 倘若 D.人声鼎沸 博览 倘若
【解析】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人迹罕至:
少有人来。根据句中“长满野草”可知,这里少有人来,故应选“人迹罕至”。
博学:学问广博精深。博览:广泛阅览。此处作定语,应是形容词,不能
是动词,故应选“博学”。宛若:宛如;仿佛。倘若:表示假设。此处是假
设时光倒流这种情况,故应选“倘若”。故选C。
2.【辨析知识,明辨语病】活动中,同学们分享了自己所知道的“鲁迅小
知识”。请你找出其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C
A.鲁迅一生都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杂文集就有大约二十多部。
B.百草园本来只是一个蔓草丛生、人迹罕至的极普通的园子,因而在童年
鲁迅的眼中,则是“我的乐园”。
C.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在少年时代也曾有在百草园捕鸟的童真童趣。
D.鲁迅先生之所以让后人铭记的原因,不单由于他的文学创作,更重要的
是他的人格。
【解析】 A项,语义重复,删去“大约”或“多”;B项,关联词使用不当,
应把“因而”改为“但是”或“然而”;D项,句式杂糅,删去“之所以”或“的原
因”。故选C。
3.【巧拟对联,传承雅韵】“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其实,
“对课”就是对对子、拟对联。小天读到这儿也试着写对联,请你帮他用下
面的4个词组组成一副对联。
花香 室雅 不在多 何须大
上联: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解析】 本题考查对联。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
应的词语词性相同,仄起平收等。根据仄起平收的规则,可知“何须大”应
放在上联最后面,“不在多”与之对应,应放在下联最后面;根据语义可知,
“室雅”与“何须大”相关联,“花香”与“不在多”相关联,因此上联是“室雅何
须大”,下联是“花香不在多”。
4.【推荐篇目,探寻足迹】[2024黔东南期末]小文想通过阅读《朝花夕
拾》来了解鲁迅的求学经历,你会推荐他阅读的篇目有 ( )
《朝花夕拾》目录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④《琐记》
②《阿长与〈山海经〉》 ⑤《藤野先生》
③《范爱农》 ⑥《五猖会》
D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①④⑤
【解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根据各篇文章讲述的主要内容判
断选择即可。①主要回忆了鲁迅儿时进入三味书屋前后学习和生活的经历。
④主要记述了鲁迅离开家乡后,在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矿务铁路学堂的
求学经历。⑤主要记述了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的经历。而②主要记述了鲁
迅回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③主要记述了鲁迅与范爱农之间的交往和
范爱农的不幸遭遇。⑥的内容聚焦家庭教育。②③⑥这几篇都没有重点讲
述鲁迅的求学经历。根据上述内容梳理,①④⑤能让小文了解到鲁迅从童
年私塾、青年新式学堂到海外留学等不同阶段的求学经历,所以推荐阅读
的篇目是①④⑤。故选D。
5.【甄选书体,倾诉真情】有同学提议在黑板上题写“吾爱吾师”四个大字,
对各位老师真情告白。你喜欢下面四个“师”字中的哪一种写法?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①理由:这个“师”字笔法灵动,又不过分随意,能表现出
老师们生动活泼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示例二:②理由:这个“师”字瘦劲挺拔,能表现出老师们用正直的人格
引领学生走向正途。
示例三:③理由:这个“师”字端庄稳重、规范整齐,能表现出老师们严
谨的治学态度,教育学生时不偏不倚。
示例四:④理由:这个“师”字笔画连绵、龙飞凤舞、恣意飞扬,能体现出
老师们教学风格的不拘一格。
(任选一种写法,理由表述合理即可)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过阅读 核心考点迁移练
提取并概括文章内容→T1;赏析句子→T2;分析段落的作用→T3;理解文章
主旨→T4。
[2025中卫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百草园的月色
陈忠实
①后院里,就是那个被先生浓墨重彩描绘过的百草园了。
②灰蓝色的天幕上,有一弯细细的金钩似的月亮,洒下一片朦胧的月
光。 一株高大的树干,浓密的枝叶,辨不清是“高大的皂荚树”,还是缀
满“紫红的桑椹”的桑树。百草园里的花草,也辨不清哪儿是“碧绿的菜畦”,
哪儿有“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的情态,更难以摘食“覆盆子”那“又酸
又甜”的“像小珊瑚珠”一样的果实了。
③月色朦胧。我们这一帮从南方和北方聚拢到一起的先生的学生,现
在都散立在月色朦胧的百草园里的草地上,听一位据说是周家同族后裔的
中年人介绍这座故园的今昔。他说一口绍兴的地方话,真是叫北方人大惑
不解,几乎一个字也听不懂。 朦朦胧胧的百草园,朦朦胧胧的树,朦朦
胧胧的花草,朦朦胧胧的鲁镇的地方语言……
④既然听不懂,我索性不听了,一个人到园子里去转悠。我心里似乎
并不迫切要求听到介绍的话,只是想到这儿来走一走、看一看,站那么一
会儿,有一次心理感受就满足了。
⑤是啊,百草园,我早就熟悉了,早就背熟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的散文,也就熟知这儿的一切了。“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
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在我心
中印下的这幅动人的百草园的图画,掐指一算,已近三十年了,今天晚上
才得以漫步其境了。
⑥时值初夏,夜气温爽,听不到蝉鸣,也听不见蟋蟀的叫声。我漫步
在草地上,自然地记起学习这篇课文时的情景。
⑦语文老师是一位刚从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青年,热情极高,甘肃人,
一口南腔北调的普通话,却把课文朗诵得十分动人……我听着老师的朗读,
脑海里却展开了另一幅图画:刚刚收割过麦子的南坡上,田块层叠的坡地
上,麦茬儿闪闪发亮,塄坎上和坟地里,野蔷薇红的和白的花儿开得一片
灿烂,野葡萄藤蔓一直攀缘到枸杞树梢上去,酸枣棵子是山坡上最大的家
族,那绿色或紫色的蚂蚱,总是悄悄地藏躲在酸枣棵子最稠密的枝杈里。
我和小伙伴们,头顶艳阳,脚踩枣刺,整晌整晌地捕捉那可爱的生灵,忘
了吃饭,忘了时间,直到渴得舌头搅不动,头上无汗可流,也顾不得到沟
底去喝一口泉水……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些生活如此富于意趣。
⑧而当我从乡野跑到城市,坐在高楼上明亮的教室里,听着陇音普通
话朗诵“百草园”的时候,才一下子戳开了记忆的窗户,唤起对我的百草
园——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无限丰富有趣的依恋。
⑨读先生的这篇文章的时候,尚在我的少年时期,人生的那个充满幼
稚心理的时期,极易与它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
⑩当我漫步在向往了近三十年的百草园中时,已经是个顶秃而须密的
中年人了,而心境却一下子返回到了童年……
哦!我的向往中的南国的先生的百草园!
哦!我的遥远的北方家乡的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
(选自《我的行走笔记》,有删改)
1.【内容提取】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5分)
不同情境下的“百草园” 特点 情感
(1)________________ 朦胧 (4)____________________
印在“我”心中的百草园 (3)______ 向往
(2)______ 充满意趣 (5)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月色下的百草园
南坡生活中的百草园
动人
满足
怀念(依恋)
(5分,每空1分)
【解析】 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文章内容。首先梳理不同情境下的“百草园”
及其特点。根据所给信息“朦胧”可定位到第③段,根据“现在都散立在月
色朦胧的百草园里的草地上”“朦朦胧胧的百草园”等内容可知,(1)处应
填“月色下的百草园”;根据所给信息“充满意趣”可定位到第⑦段,本段中
作者回忆与童年小伙伴们在南坡玩耍的经历,与百草园中充满意趣的生活
相似,因此(2)处应填“南坡生活中的百草园”;根据所给信息“印在‘我’
心中的百草园”可定位到第⑤段,根据“在我心中印下的这幅动人的百草园
的图画”可知,(3)处应填“动人”。然后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根据第④
段“只是想到这儿来走一走、看一看,站那么一会儿,有一次心理感受就
满足了”可知,作者回忆月色下的百草园时,内心的情感是“满足”;根据
第⑦段“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些生活如此富于意趣”、第⑧段“唤起对我的
百草园——黄土高原之中的南坡——无限丰富有趣的依恋”可知,作者回
忆南坡生活中的百草园时,内心的情感是“怀念 (依恋)”。
2.【赏析妙句】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亮比作细细的金钩,(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月亮细、弯的特点,(1分)表现了百草园的朦胧之美。(1分)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一弯细细的金钩似的月亮”运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通过把月亮比作金钩,生动且直观地描绘出月亮细、弯的形态
特点。作者描绘这样的月亮是为了展现百草园在月色笼罩下的景象,所以
该比喻表现了百草园的朦胧之美。
3.【讨论发言】教材习题迁移读第 段时,两位同学展开讨论,请你参与
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小语:第 段多余,删去不但不影响阅读,还能让文章更加精炼呢!
小文:我觉得它对主旨表达有一定的作用,不可以删。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同小文的观点。(1分)这一段写“我”怀念故乡的南坡,(1分)
和第 段句式一致,回环起伏,增强了情感表达,升华了主题,使文章
结构完整。(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段落的作用。判断段落是否可以删除,需要从文
章内容、结构和主题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从内容上来看,这一段写
“我”怀念故乡的南坡;从结构及表达效果上来看,其句式与第 段句式
一致,形成了一种呼应关系,这种呼应既增强了情感表达,又使得文章结
构更加完整;从主题上来看,联系前文中作者对故乡南坡生活的诸多回忆
可知,这一段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对故乡南坡深切的怀念,升华了文章主题。
综上可知,该段不可删去,所以我认同小文的观点。
4.【感悟主旨】文学兴趣小组决定将本文选入下一期的班刊《萌芽》中,
你认为本文更适合编入下面的哪一个栏目?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4分)
自然探索 温馨回忆 人生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温馨回忆》栏目。文中用大量篇幅描写童年捉蚂蚱、赏
野花的趣事,如第⑦段“整晌整晌地捕捉”,像一幅生动的童年画卷。作
者还直接表达对过去的怀念,如第⑩段“心境却一下子返回到了童年”,
情感温暖,符合“温馨回忆”的主题。示例二:《人生感悟》栏目。作者
通过回忆故乡南坡,如第⑦段,对比少年与中年的自己,如第⑩段,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了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所以“人生感悟”更合适。(4分,言之成理即
可,答“《自然探索》栏目”不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作者先是描绘在月色下的百草园的所
见所感,接着回忆与百草园生活类似的南坡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充满意趣
的童年生活的怀想,表达了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故适合推荐给《温馨回
忆》栏目和《人生感悟》栏目。注意文中提到的“野蔷薇、酸枣棵子、蚂
蚱”等动植物只是为了回忆童年趣事,不是为了介绍植物或昆虫的知识。
故不适合《自然探索》栏目。
【文章解构】
《百草园的月色》 主旨 概括 本文通过描绘作者在月色下的百草园的所见所感,以及回忆自身
在类似百草园的南坡的生活经历,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
情,抒发了对充满意趣的童年生活的怀想。
《百草园的月色》 层次 划分 第一层(第①~④段):描绘百草园在月色下的朦胧景象,以及作
者因听不懂介绍而独自在园中漫步的情景。
第二层(第⑤~⑧段):作者回忆自己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时的情景,以及由此唤起的对童年故乡生活的回忆。
第三层(第⑨~ 段):作者感慨自己从少年时期的共鸣到中年时
的心境回归,表达了对南国的先生的百草园和自己北方家乡南坡
的怀念与眷恋。
续表
读写结合·跟课文学写作
欲扬先抑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描写冬天的百草园时运用了欲扬先
抑的写法,突出了冬天百草园的乐趣。请你也用这一手法写一个片段。
【写法指导】欲扬先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扬,褒扬,抬高;抑,贬
低,向下按。“抑”只是手段,“抑”的最终目的是“扬”,所以,要在明确
“扬”的内容后有针对性地选择“抑”的内容。“抑”的内容要能与“扬”的内容
形成对比,能鲜明地突出“扬”的内容。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佳作展台】
老木很丑,蓬头细眼、塌鼻皱脸,又天生失语,是小镇唯一的摆渡
人,人们都说他“傻”。【抑】一次我乘船时,新买的鞋不慎落入河中,
正着急时,老木毫不犹豫纵身跃入河里,帮我捞起了鞋,让我十分感动。
后来从村民口中得知,老木在搭救落水儿童时,因体力不支,不幸溺亡
在他日夜摆渡的河里。再次来到渡口,我静静地站在渡船上,在心中默
默向老木道谢,他用善良与勇敢,颠覆了人们最初的偏见。【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