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习题课件含答案解析)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习题课件含答案解析)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7 09:1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过拓展 古诗词曲强化练
峨眉山月歌
1.默写。(2分)
(1)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
(2)“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这缓缓流动的江水,是诗人不舍故乡的依恋。
思君不见下渝州
影入平羌江水流(2分,每空 1分)
2.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文字描绘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巍峨的峨眉山耸立在江边,半轮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2分)
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中,如一块晶莹的碧玉,江水流动,月影也随
着江水向前奔流。(2分)
3.[2025宁德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7分)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A.甲诗“杨花”“子规”,乙诗“峨眉山月”,烘托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B.甲诗“过五溪”写出王昌龄被贬谪之地的偏远,贬谪之路的艰辛。
C.乙诗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
D.甲乙两诗都是七言绝句,语言优美而精炼,情景兼具,耐人寻味。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在甲诗中,“杨花”“子规”并非烘
托诗人的轻松愉快,而是渲染出一种忧愁和哀伤的氛围。故选A。
(2)结合诗句内容,说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
到夜郎西”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
哪句更适合作为下图的配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意思是半轮明月
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月影倒映在澄澈的水面上,仿佛在随着江水流动。
(2分)图画中恰有半轮明月,两岸青山,平静的江面,江面上恰有倒影。
因此这句诗更适合作为图片的配诗。(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以及图文转换。画面中有半轮月亮,
两岸是高山,高山之间是流动的江水。符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
江水流”这句诗描绘的情景。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
眉山前,月影倒映在澄澈的水面上,仿佛在随着江水流动。图画和诗句的
意思对应得更为贴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
把对你的思念和担忧,寄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陪伴着你一直走到夜郎之
西。这句表达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寄托,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不舍。
虽然也有月亮,但并写到山水,和画面景色不符。
江南逢李龟年
1.默写。(3分)
(1)岐王宅里寻常见,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借“落花”表达了和友人暮年相逢的无限
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3分,每空1分)
2.[2024汉中期中]诗歌的最后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谁?如
果你是杜甫,你有什么想对“君”说的?请结合全诗说一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问:“君”是李龟年。(1分)第二问示例:以前我们在一块是多么热
闹呀,没想到一别数十年,在这样的季节重逢,不堪回首呀!(2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与表达运用。结合诗题《江南逢李龟年》
可知,“落花时节又逢君”的“君”是李龟年。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乐师,
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殿中监崔涤
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
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
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兴衰沧桑,人生巨变。据此可
猜想,杜甫在此时对李龟年说的话,应是对今昔与现在的感慨。
3.[2024扬州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感旧歌者
戴表元
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 锦色笺。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

【注】 ①戴表元,字学家,生活在宋元交替之际。战乱中,辗转各地,
以卖文为生。②檀板朱丝:乐器。③李龟年:唐开元年间乐工,常出入王
侯之第,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
罢酒。杜甫尝赠诗。
(1)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江南逢李龟年》都写到了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2分)
歌者
(或“李龟年”)
昔盛今衰,世境离乱
(意对即可)(2分,每空1分)
(2)试简要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牡丹红豆艳春天”描绘出一幅艳丽秀美的湖上春景图,“檀板朱丝锦
色笺”描摹了船上精致的陈设、听歌的场景。(2分)这两句与“头白江南
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的悲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乐景衬出了哀情。
(2分)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诗歌前两句意思是花色浓艳的牡丹和出荚
艳丽的红豆,辉映着一个多么秀美的湖上之春!檀木制作的拍板和一架朱
红丝弦的桐琴,旁边放着锦缎般五彩之笺。用“牡丹”“红豆”“艳春天”“檀
板”“朱丝”“锦色笺”等美好、华美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绮丽明艳的景象,
与嵌在其中的“头白”的歌者形成极大的反差,衬出歌者身世之可悲,境遇
之可哀,以乐景衬出了哀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默写。(2分)
(1)强欲登高去,____________。
(2)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用“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寄寓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
无人送酒来
应傍战场开
(2分,每空1分)
2.[2024昭通二模]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D
A.“行军”指行营、军营,“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标题交代了地点、
时间等。
B.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
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C.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
D.第四句描写战场,表现诗人渴望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
【解析】 D项赏析有误。第四句“应傍战场开”意思是:应正寂寞地在战场
旁边盛开。结合“遥怜”可知,是作者的想象——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
壁残垣间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看到一幅鲜
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而非
“表现诗人渴望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故选D。
3.[2025淮安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8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①九月九日行薇山亭②赋韵③
江 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注】 ①扬州:这里指南朝陈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②薇山亭:亭
名,所在地不详。③赋韵:犹言赋诗。
(1)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的画
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述。“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的意思
是: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身体跟随着北飞的大雁回来。展开想象,合
理对诗歌基本画面进行扩充,可对白云漂浮和大雁北飞的情态、自己的心
境进行扩写。
仰望天空,洁白的云朵随着风儿向南方飘逝,我来不及跟上,只能
心追逐南去的白云离去。(2分)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见高空中从北而来
的一行行自由自在的大雁,内心不免喜悦,不觉迈开轻快的步伐跟了上
去,与他们一起来到了南方。(2分)
(2)这首诗与《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都借用“菊”来抒发情感,请简要
说一说两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点:都借用“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2分)不
同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借用“故园菊”,更寄托着对饱经
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体现了诗人身
在远方而心向故乡,“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则直接询问故乡的菊花如
今开了几朵,通过对故乡菊花的挂念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行军九日
思长安故园》中,“遥怜故园菊”直接点明了对故园菊花的怜爱,也是对故
园的思念。据此可知相同点。结合“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可知,江总
诗主要侧重于表达个人的思乡情怀,情感较为单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
园》中“应傍战场开”又反映出了对处于战争环境中的故园的担忧与牵挂,
在思乡的基础上,结合了当时的战争背景,体现出了对故园遭受战争破坏
的忧虑和悲哀,情感更为深沉和复杂,多了一份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据此
可知不同点。
夜上受降城闻笛
1.默写。(2分)
(1)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
(2)“回乐烽前沙似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
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外月如霜(2分,每空1分)
2.新考法·把古诗改写成散文 请按要求改写《夜上受降城闻笛》。要求:
①请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小散文;②用散文化或诗意的语言描绘诗中的
画面,可以加入合理的想象;③不超过15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夜晚登城远望,回乐烽前是一片无垠的白得像雪的沙漠,受
降城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
的芦笛声。这不知何处吹起的凄凉的芦笛声,深深触动了征人的思乡愁
绪。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
的沙漠、如霜的月华,久久凝视着远方的故乡……(4分)
3.[2025盐城期末]小语摘录了唐代李益的两首诗,请你阅读并完成下面
小题。(4分)
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品味“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一联
(用“前者”代称)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联
(用“后者”代称)在表现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表现手法:前者用了衬托的手法,借大雁春来北飞来衬托迁客欲归不
得的郁闷;后者直接描写,表现了征人对故乡的思念;(2分)②表达的
情感:前者表达了谪迁在外的人渴望立即回到家乡的急切心情;后者抒
发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2分)
【解析】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首先比较表现手法的不同。《春夜闻笛》
以大雁能够自由地北归,衬托出迁客被谪迁在外,欲归而不得的郁闷与无
奈。这种衬托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夜上受降城闻笛》直接描
述了在夜晚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管声,使得所有征人都不禁望向故乡的方向,
没有借助其他事物进行烘托或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表现出征人听到芦管
声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将征人的思乡之情直接展现出来。然后比较表达
情感的不同。《春夜闻笛》一诗中,诗人看到大雁北飞,联想到自己的处
境,心中涌起对故乡的强烈思念和渴望回乡的急切之情。《夜上受降城闻
笛》一诗中,“一夜征人尽望乡”,一个“尽”字,表明所有征人都沉浸在思
乡的情绪中,这种思乡之情是浓烈而深沉的,同时也蕴含着他们戍守边疆
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