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2份打包)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2份打包)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6 22:45:56

文档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素养目标】
1.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认识春秋战国社会变化,认识频繁的民族交往推动了华夏认同的出现和发展。(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其对变法的推动作用,能够运用史料分析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历史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通过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各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理解社会变革对思想的影响。(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春秋五霸
(1)背景: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2)概况: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
2.战国七雄
(1)表现:诸侯国卿大夫掌握实权。
①韩、赵、魏三家分晋。
②田氏代齐。
(2)结果:形成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周朝政治秩序被完全破坏,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3.华夏认同
(1)华夏的含义: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
(2)形成原因:中原与四周的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
(3)影响: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易错点拨】
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本质区别
春秋时期是奴隶主贵族的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一统天下)。
【教材开发】
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第P10“史料阅读——《<战国策>书录》”,材料中的“田氏取齐,六卿分晋”是什么性质的事件 有人说“春秋无义战”,你是否同意
提示:性质:地主阶级夺权的斗争。
认识:同意。因为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他们的目的就是掠夺土地、人口及争夺对别国的控制权;战争给人民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所以说他们进行的战争,都是不义的战争。
不同意。这种说法太绝对。在争霸的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了,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以后的统一;各诸侯国为了壮大自己,纷纷进行变法与改革,发展社会生产力;战争中,各诸侯国的人民往来频繁,也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华夏族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情境】阅读下列春秋、战国形势图
【思维交互】战国形势图较之春秋时期有何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趋势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提示:变化:诸侯国的总体数量在减少,实力相对强大的诸侯国数量增多,诸侯国的竞争更趋激烈。趋势:国家日益趋向统一。
【史论生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
1.王室衰微,礼崩乐坏:(1)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遭到严重削弱,周天子逐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相反,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2)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
2.诸侯争霸,社会动荡:(1)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曾经享有的权威,成为一些较大的诸侯国追求的目标。(2)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争霸战争,争当霸主。
3.思想解放,民族交融:(1)在春秋战国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2)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深化点拨】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大的诸侯势力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知识点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社会经济表现
(1)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的修建。
(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了不少聚集大量钱财的私营工商业主。
(4)城市:出现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2.战国时期变法运动
(1)背景: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2)目的:富国强兵。
(3)结果: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4)代表:效果最显著的是商鞅变法。
3.商鞅变法
(1)开始时间:公元前356年。
(2)内容:
经济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政治 ①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②推行县制,君主任免县的主要官员
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社会 拆散大家庭为个体小家庭
(3)地位: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4)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第P11“史料阅读——《史记·苏秦列传》”,思考:在战乱频繁的战国,为什么经济还会蓬勃发展
提示:政治上:各国变法与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从上层建筑上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水利工程的兴修,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解放了思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以图解史】
商鞅变法的特点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情境】《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国语》中记载,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晋国有一大力士,名字就叫牛子耕。
【思维交互】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提示: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分散的一家一户制的封建经济形式兴起,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增强,要求进行社会变革。中国社会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
探究2 商鞅变法
【情境】《荀子·议兵》记载:“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思维交互】材料记载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史料实证)
提示:现象: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成为一支“虎狼之师”。原因: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史论生成】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1.性质: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意义:
(1)政治上: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主动权。
(4)综合国力:公元前343年,秦国得到周天子和各诸侯的认可。
总之,商鞅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深化点拨】“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这说明判断一场变法或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知识点三 孔子和老子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1)概况: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
(2)背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3)内容:
核心观念 仁,意为关爱他人
政治 ①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②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时代变化应当改良
教育 ①办学思想是“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②整理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等
(4)孔子的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中。
2.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1)概况: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
(2)核心思想:将天地万物的本原归结为“道”。
(3)思想特点: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
①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②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4)政治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核心概念】
儒家“仁”的内涵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 儒家认为应当用“仁”来处理伦理社会关系,主张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和友善,而“孝悌”则是“仁”的根本。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
【情境一】《论语》记载,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还曾经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 ”
【思维交互1】孔子所说的“仁”的含义是什么 在孔子看来“仁”和“礼”两者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含义:仁者爱人,关爱他人,统治者应该爱惜民力,推行德治。关系:“礼”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德。
【情境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意宇)中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思维交互2】材料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历史解释)
提示:体现了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的哲学思想。
【史论生成】
比较孔子与老子思想的异同点
1.主要区别:
(1)在政治方面:①孔子主张“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以德治国;②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2)在哲学方面:①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考虑实际问题,强调关注社会,缺乏哲学思辨;②老子确立了自己的本体论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且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研究重心不同:①孔子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伦理学;②老子更加侧重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建立了自己的本体论。
2.相同之处:
(1)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
(2)都反对苛政和严刑峻法。
(3)都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深化点拨】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认为:“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这说明了道家学说在世界观方面对其他各派思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知识点四 百家争鸣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士人”阶层的形成
(1)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2)表现:
①旧的贵族等级体系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②统治者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3)影响:士人活动频繁,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2.诸子百家的思想
(1)实质: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2)概况:
学派 代表人物 评价
儒家 孟子、 荀子 孟子:性善、“仁政” 荀子:性恶、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墨家 墨子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 韩非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阴阳家 邹衍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
【易错点拨】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
(2)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百家争鸣
【情境一】下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领域的重大变化。
【思维交互1】根据上图,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有了质的飞跃,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大变革,推动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情境二】学者易中天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讲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思维交互2】由上述说法我们可得知诸子百家思想学说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历史解释)
提示:“三场大辩论”说明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核心是人生和治国。
【情境三】《韩非子》记载:“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思维交互3】据材料,概括韩非的思想主张。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主张:执法公正、平等。意义:有利于打击特权阶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史论生成】
百家争鸣的意义和启示
1.意义:
(1)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为当时中国社会变革、转型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
(2)奠定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彰显了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
2.启示:
(1)思想自由是文化繁荣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
(2)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深化点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给我们的启示:允许学术自由,促进思想解放;允许人才流动,使其“择木而栖”;人民多谈国事,对决策者提出批评意见和决策参考建议;定期开学术研讨会,各自取长补短。
课堂学业达标
1.(2025·扬州高一检测)春秋时期郯国国君郯子出身东夷,而他在追述东夷部族历史时涉及黄帝、炎帝、颛顼等传说中的华夏先祖。其意在强调 (  )
A.华夷同源共祖 B.区域交往密切
C.国家实现统一 D.贵族矛盾缓和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郯子出身东夷,但他却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华夏族的黄帝、炎帝等,这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华夏族的认同,表明当时同源共祖观念已经产生,A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交往,排除B;春秋时期国家分裂,尚未实现统一,排除C;材料中未提及贵族之间的相处和关系,无法得知贵族矛盾是否缓和,排除D。
2.(2024·黑龙江合格考)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地涌现出了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以上内容反映了当时 (  )
A.诸侯争霸 B.经济发展
C.百家争鸣 D.礼崩乐坏
【解析】选B。根据材料“铁制农具……中心城市”及所学可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经济发展,B正确;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但材料未涉及政治、思想和礼乐制度方面的内容,排除A、C、D。
3.史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宗室贵戚多怨望”的原因是 (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政治支持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解析】选C。“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意思是商鞅辅佐秦孝公的十年,旧奴隶主贵族大多怨声载道,其原因是商鞅变法规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剥夺了旧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故答案为C。
4.如图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  )
A.奖励军功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生产 D.推行县制
【解析】选B。“商鞅方升”属于战国中期的量器。此器具是商鞅统一秦国度量衡所规定的一升容积的标准器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图片反映了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故答案为B。
5.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解析】选D。注意题干要求是:战国后期秦国能够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的原因。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君权加强,对地方的管控也加强,中央集权的加强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奠定基础,故选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A错误;秦国靠近西北,铁器依赖东方各国,B错误;秦国地理上较为偏僻,交通不如东方国家,C错误。
6.(2023·浙江学业考)春秋战国时期创私学、兴教育最有成绩的是孔子,相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下列思想中,与这一成绩的取得关系最密切的是 (  )
A.“道法自然” B.“相生相胜”
C.“格物致知” D.“有教无类”
【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他不挑剔学生的出身,他能够取得“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他“有教无类”的思想,D正确;“道法自然”“相生相胜”不是儒家思想,与孔子无关,排除A、B;“格物致知”是宋朝理学的思想,排除C。
7.(2024·广东合格考)战国时期,韩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一主张 (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B.反映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C.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D.促成了社会制度的转型
【解析】选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体现了法家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C正确;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排除A;仅从法家一家思想,无法看出学术繁荣的特征,排除B;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D。
8.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
A. 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
B.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 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D. 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
【解析】选B。根据材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苛政猛于虎”“率兽而食人”“轻用民死”等信息可以看出,老子、孔子、孟子以及庄子都反对政府过度剥削百姓,认识到统治者要以民为本、爱惜民力,反映出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诸子百家的民本主张,而不是强调思想融合,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统治者的态度,排除C;老子和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D。
 课时巩固 请使用  课时素养检测 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素养目标】
1.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认识春秋战国社会变化,认识频繁的民族交往推动了华夏认同的出现和发展。(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其对变法的推动作用,能够运用史料分析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历史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通过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各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理解社会变革对思想的影响。(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春秋五霸
(1)背景: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2)概况: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
2.战国七雄
(1)表现:诸侯国卿大夫掌握实权。
① 三家分晋。
②田氏代齐。
(2)结果:形成了“战国七雄”: ,周朝政治秩序被完全破坏,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3.华夏认同
(1)华夏的含义: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
(2)形成原因:中原与四周的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
(3)影响: 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易错点拨】
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本质区别
春秋时期是奴隶主贵族的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一统天下)。
【教材开发】
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第P10“史料阅读——《<战国策>书录》”,材料中的“田氏取齐,六卿分晋”是什么性质的事件 有人说“春秋无义战”,你是否同意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情境】阅读下列春秋、战国形势图
【思维交互】战国形势图较之春秋时期有何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趋势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史论生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
1.王室衰微,礼崩乐坏:(1)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遭到严重削弱,周天子逐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相反,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2)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
2.诸侯争霸,社会动荡:(1)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曾经享有的权威,成为一些较大的诸侯国追求的目标。(2)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争霸战争,争当霸主。
3.思想解放,民族交融:(1)在春秋战国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2)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知识点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社会经济表现
(1)农业: 开始使用, 得到推广,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的修建。
(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 广泛,出现了不少聚集大量钱财的私营工商业主。
(4)城市:出现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2.战国时期变法运动
(1)背景: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2)目的:富国强兵。
(3)结果: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4)代表:效果最显著的是 。
3.商鞅变法
(1)开始时间:公元前 年。
(2)内容:
经济 ① ②“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政治 ①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②推行 ,君主任免县的主要官员
军事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社会 拆散大家庭为个体小家庭
(3)地位: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 的一次变法。
(4)影响:使秦国 ,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第P11“史料阅读——《史记·苏秦列传》”,思考:在战乱频繁的战国,为什么经济还会蓬勃发展
【以图解史】
商鞅变法的特点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情境】《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国语》中记载,孔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晋国有一大力士,名字就叫牛子耕。
【思维交互】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探究2 商鞅变法
【情境】《荀子·议兵》记载:“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思维交互】材料记载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史料实证)
【史论生成】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1.性质: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意义:
(1)政治上: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主动权。
(4)综合国力:公元前343年,秦国得到周天子和各诸侯的认可。
总之,商鞅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三 孔子和老子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1)概况: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
(2)背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3)内容:
核心观念 ,意为关爱他人
政治 ①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②主张恢复西周的 ,承认制度随时代变化应当改良
教育 ①办学思想是“ ”,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②整理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等
(4)孔子的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 》中。
2.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1)概况: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
(2)核心思想:将天地万物的本原归结为“ ”。
(3)思想特点: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
①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②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4)政治主张:顺应自然, ,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核心概念】
儒家“仁”的内涵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 儒家认为应当用“仁”来处理伦理社会关系,主张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和友善,而“孝悌”则是“仁”的根本。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
【情境一】《论语》记载,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还曾经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 ”
【思维交互1】孔子所说的“仁”的含义是什么 在孔子看来“仁”和“礼”两者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情境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意宇)中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思维交互2】材料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比较孔子与老子思想的异同点
1.主要区别:
(1)在政治方面:①孔子主张“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以德治国;②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2)在哲学方面:①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考虑实际问题,强调关注社会,缺乏哲学思辨;②老子确立了自己的本体论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且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研究重心不同:①孔子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伦理学;②老子更加侧重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建立了自己的本体论。
2.相同之处:
(1)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
(2)都反对苛政和严刑峻法。
(3)都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知识点四 百家争鸣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士人”阶层的形成
(1)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 出现新变化。
(2)表现:
①旧的贵族等级体系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②统治者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3)影响:士人活动频繁,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形成了 的繁荣局面。
2.诸子百家的思想
(1)实质: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2)概况:
学派 代表人物 评价
儒家 孟子、 荀子 孟子:性善、“仁政” 荀子:性恶、隆礼重法
道家 崇尚逍遥自由
墨家 墨子 代表 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 韩非 主张以 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阴阳家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
【易错点拨】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
(2)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百家争鸣
【情境一】下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领域的重大变化。
【思维交互1】根据上图,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
【情境二】学者易中天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讲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思维交互2】由上述说法我们可得知诸子百家思想学说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历史解释)
【情境三】《韩非子》记载:“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思维交互3】据材料,概括韩非的思想主张。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百家争鸣的意义和启示
1.意义:
(1)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为当时中国社会变革、转型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
(2)奠定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彰显了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
2.启示:
(1)思想自由是文化繁荣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保证。
(2)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深化点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给我们的启示:允许学术自由,促进思想解放;允许人才流动,使其“择木而栖”;人民多谈国事,对决策者提出批评意见和决策参考建议;定期开学术研讨会,各自取长补短。
课堂学业达标
1.(2025·扬州高一检测)春秋时期郯国国君郯子出身东夷,而他在追述东夷部族历史时涉及黄帝、炎帝、颛顼等传说中的华夏先祖。其意在强调 (  )
A.华夷同源共祖 B.区域交往密切
C.国家实现统一 D.贵族矛盾缓和 2.(2024·黑龙江合格考)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地涌现出了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以上内容反映了当时 (  )
A.诸侯争霸 B.经济发展
C.百家争鸣 D.礼崩乐坏 3.史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宗室贵戚多怨望”的原因是 (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政治支持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4.如图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  )
A.奖励军功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生产 D.推行县制 5.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6.(2023·浙江学业考)春秋战国时期创私学、兴教育最有成绩的是孔子,相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下列思想中,与这一成绩的取得关系最密切的是 (  )
A.“道法自然” B.“相生相胜”
C.“格物致知” D.“有教无类” 7.(2024·广东合格考)战国时期,韩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一主张 (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B.反映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C.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D.促成了社会制度的转型 8.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
A. 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
B.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 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D. 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