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共2份打包)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共2份打包)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6 22:47:31

文档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素养目标】
1.能够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认识秦统一的历史条件,概括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重要史实。(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概述秦朝疆域的四至,说明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的疆域。(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3.能够运用有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秦始皇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强化对国家的认同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探讨秦朝速亡的多方面原因,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从秦末农民起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秦的统一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统一条件
(1)客观方面:①人民渴望安定统一;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③秦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④ 后,国家日益强盛。
(2)主观方面:商鞅变法后,秦国历代国君尊奉法家, ,壮大了秦国实力。
2.统一进程
(1)公元 年至公元 年,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
(2)随后,征服了南方的越族地区;在北方,击退了匈奴的进攻。
3.巩固统一
4.统一意义
(1)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2)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
(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推动了 的形成和发展。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P17《秦朝形势图》,思考:为什么说秦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期
【以图解史】
秦朝的统一与巩固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情境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秦统一全国为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思维交互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西周与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之处。(历史解释)
【情境二】下面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思维交互2】依据图示,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的集中方向。(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1.内容:
(1)皇帝制度,这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表现为皇权的至高无上性、绝对性、独断性。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2)中央官制,即三公九卿制,是中央行政制度。其特点是分工负责、互不相属、互相牵制,都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任免。它也是以皇权为中心。
(3)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郡县的长官都由皇帝任免,加强了皇帝对地方的控制。
2.特点:
(1)以皇权为中心,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皇帝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统治的特点。
(3)中央官职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确保了皇帝大权独揽和对人民的统治。
3.影响:
(1)积极性:
①随着中央集权的建立,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②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2)消极性: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
【深化点拨】与“早期国家”相比,“大一统国家”相当于中国古代国家的“升级版”。其“升级”的表现不仅在于版图覆盖范围更大,更在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
知识点二 秦朝的暴政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表现:
(1)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
(2)秦始皇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
(3)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
(4)刑法严苛,人民摇手触禁,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5)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实行“ ”。 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6)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 ,加重人民负担。
2.结果: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导致一场大规模的 爆发。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秦朝暴政表现及影响
【情境一】《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杀人众者为忠臣。”
【思维交互1】情境一反映了秦朝法律有什么特点 (史料实证)
提示:秦朝法律严酷。
【情境二】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史记·秦始皇本纪》
【思维交互2】李斯建议焚书的目的何在 产生了什么后果 (史料实证)
提示:目的: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后果:激起民众不满,激化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爆发。
【史论生成】
秦朝统治者的暴政
1.在君治实践上:统治者严重忽视“君为政本”的治国原则,不仅没有合理节制自身欲望,反而奉行极欲主义的政治理念,君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日益恶化。
2.在社会民生上:(1)秦政之失在于蔑弃“民为国本”的治国原则,在秦王朝建立后没有及时调整统治政策。(2)统治者对社会民生漠视,享乐纵欲,而社会底层广大民众却要承担极其沉重的徭役赋税,随时面临严刑峻法的残酷戕害,不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政府官吏,最终都无法忍受秦王朝的存在。
3.在战争行为上:(1)统治者背离了“义为兵本”的治国原则,严重损害了社会民众的生存利益。(2)秦王朝建立之后,本应以发展经济、安定民生为首务,而统治者却好大喜功,长期延续战争政策,强化赋役,在击胡攻越的扩张战争中耗尽民财国用。
知识点三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农民起义
(1)大泽乡起义
①背景: 一队派往北部边境的戍卒,在 遇雨受阻。按照秦朝法律,不能如期赶到戍地将被处死。
②时间:公元前209年。
③概况:在 、吴广领导下,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最终失败。
(2)刘邦、项羽继续领导起义:项羽、刘邦等反秦势力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 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2.楚汉战争
背景 秦朝灭亡后, 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
概况 ①刘邦“ ”,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②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加之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刘邦击败
结果 项羽被刘邦击败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P18“史料阅读”,思考: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易错点拨】
楚汉战争的性质
楚汉战争是由秦末农民战争直接演变而来的,但性质却截然不同。楚汉战争是一场争夺封建统治权的地主阶级间的战争。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情境】下表是有关秦朝法律条文的两段史料。
史料一 史料二
公元前209年,一队被派往北部边境的戍卒,在大泽乡遇雨受阻。按照秦朝法律“失期,法皆斩”。于是这些戍卒铤而走险,在陈胜、吴广领导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起义。 ——编译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朝廷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罚二甲(一甲:1344钱)。“失期三日到五日”,会遭到斥责;“失期六日到旬”,罚一盾(一盾:384钱);如遇“水雨”,则免除征发。 ——编译自睡虎地秦墓竹简(注:时间跨度为前306年—前217年)《秦律十八种·徭律》
【思维交互】材料中两则史料的信息是否相矛盾,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秦朝灭亡的原因及教训
1.原因:
统一后的秦王朝只存在了十几年时间,秦的速亡除了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外,还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秦朝的法制体系已经僵化。
(2)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
(3)秦朝的大军多在边疆,内部空虚。
(4)秦始皇的突然死亡。
2.秦亡的教训:
(1)秦速亡的主要教训在于没有在统一之后尽快调整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文化需求。
(2)一个王朝要长治久安,除了对统治思想的正确解读,建立健全的制度,选择英明的领导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且能够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建立一种让全国百姓认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想。
【深化点拨】秦末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腐朽统治,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其后,各地农民起义军继续坚持反秦斗争,终于推翻了秦朝。
课堂学业达标
1.(2024·广东合格考)秦朝建立后,采取了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编制户籍等措施。这些措施 (  )
A.导致了秦末的农民起义
B.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C.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D.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2.(2025·运城高一检测)下面为秦始皇创立皇帝制的示意图。由此可推知,皇帝制 (  )
A.凸显了专制皇权的至高权威
B.是对传统宗法礼乐文化的发展
C.使封建文化专制达到了顶峰
D.保障了专制独裁统治长期稳定
3.(2025·菏泽高一检测)秦的统一把中华民族的活动空间从黄河、长江流域扩展到漠北、河西、西南和岭南地区,奠定了中华民族基本地理空间,形成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共同地域。材料体现了秦统一 (  )
A.推动集权制度确立 B.促进华夏文明发展
C.促进地方有效治理 D.推动郡县制度确立
4.(2023·四川合格考)《三国志》称秦始皇“罢(诸)侯置(郡)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内外服制
5.(2025·深圳高一检测)下表关于秦朝的历史评价主要反映了 (  )
摘录内容 来源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班固《汉书》
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A.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公天下取代了家天下
C.以法治国理念的推行 D.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6.“伐无道,诛暴秦”,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最终将“伟大”的秦朝变成了“历史”。最后率兵攻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是 (  )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7.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秦朝的灭亡是因为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秦始皇 (  )
A.确立皇帝制度 B.废分封,行郡县
C.焚书坑儒,徭役沉重 D.车同轨,书同文
8.有学者说:秦始皇以为杀了儒生,烧了书,天下就太平了,一劳永逸,结果是……陈胜、吴广等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的主要原因是 (  )
A.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B.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
C.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
D.秦朝暴政激化社会矛盾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素养目标】
1.能够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认识秦统一的历史条件,概括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重要史实。(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概述秦朝疆域的四至,说明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的疆域。(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3.能够运用有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秦始皇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强化对国家的认同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探讨秦朝速亡的多方面原因,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从秦末农民起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秦的统一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统一条件
(1)客观方面:①人民渴望安定统一;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③秦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④商鞅变法后,国家日益强盛。
(2)主观方面:商鞅变法后,秦国历代国君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壮大了秦国实力。
2.统一进程
(1)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
(2)随后,征服了南方的越族地区;在北方,击退了匈奴的进攻。
3.巩固统一
4.统一意义
(1)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2)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
(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P17《秦朝形势图》,思考:为什么说秦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期
提示:灭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王朝;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北击匈奴;南征越族,加强了对西南夷的控制;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以图解史】
秦朝的统一与巩固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情境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秦统一全国为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思维交互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西周与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之处。(历史解释)
提示:①西周分封制之下官位可以世袭,有领地,秦朝郡县制官员由皇帝(或中央)任命,无领地;②分封制之下周王不能直接控制地方,郡县制是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③西周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朝郡县制属于官僚政治;④分封制在地方上有较大权力和独立性,郡县制下地方服从中央;⑤分封制容易形成割据分裂,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等。
【情境二】下面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思维交互2】依据图示,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的集中方向。(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提示: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最终皇帝掌握全国一切大权。
【史论生成】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1.内容:
(1)皇帝制度,这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表现为皇权的至高无上性、绝对性、独断性。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2)中央官制,即三公九卿制,是中央行政制度。其特点是分工负责、互不相属、互相牵制,都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任免。它也是以皇权为中心。
(3)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郡县的长官都由皇帝任免,加强了皇帝对地方的控制。
2.特点:
(1)以皇权为中心,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皇帝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统治的特点。
(3)中央官职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确保了皇帝大权独揽和对人民的统治。
3.影响:
(1)积极性:
①随着中央集权的建立,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②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2)消极性: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
【深化点拨】与“早期国家”相比,“大一统国家”相当于中国古代国家的“升级版”。其“升级”的表现不仅在于版图覆盖范围更大,更在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
知识点二 秦朝的暴政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表现:
(1)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
(2)秦始皇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
(3)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
(4)刑法严苛,人民摇手触禁,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5)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6)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
2.结果: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导致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秦朝暴政表现及影响
【情境一】《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杀人众者为忠臣。”
【思维交互1】情境一反映了秦朝法律有什么特点 (史料实证)
提示:秦朝法律严酷。
【情境二】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史记·秦始皇本纪》
【思维交互2】李斯建议焚书的目的何在 产生了什么后果 (史料实证)
提示:目的: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后果:激起民众不满,激化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爆发。
【史论生成】
秦朝统治者的暴政
1.在君治实践上:统治者严重忽视“君为政本”的治国原则,不仅没有合理节制自身欲望,反而奉行极欲主义的政治理念,君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日益恶化。
2.在社会民生上:(1)秦政之失在于蔑弃“民为国本”的治国原则,在秦王朝建立后没有及时调整统治政策。(2)统治者对社会民生漠视,享乐纵欲,而社会底层广大民众却要承担极其沉重的徭役赋税,随时面临严刑峻法的残酷戕害,不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政府官吏,最终都无法忍受秦王朝的存在。
3.在战争行为上:(1)统治者背离了“义为兵本”的治国原则,严重损害了社会民众的生存利益。(2)秦王朝建立之后,本应以发展经济、安定民生为首务,而统治者却好大喜功,长期延续战争政策,强化赋役,在击胡攻越的扩张战争中耗尽民财国用。
知识点三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农民起义
(1)大泽乡起义
①背景: 一队派往北部边境的戍卒,在大泽乡遇雨受阻。按照秦朝法律,不能如期赶到戍地将被处死。
②时间:公元前209年。
③概况:在陈胜、吴广领导下,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最终失败。
(2)刘邦、项羽继续领导起义:项羽、刘邦等反秦势力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 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2.楚汉战争
背景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
概况 ①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②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加之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刘邦击败
结果 项羽被刘邦击败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P18“史料阅读”,思考: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过度迷信武力,统一后继续采用尚武的法家理念治国,过分残暴。
【易错点拨】
楚汉战争的性质
楚汉战争是由秦末农民战争直接演变而来的,但性质却截然不同。楚汉战争是一场争夺封建统治权的地主阶级间的战争。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情境】下表是有关秦朝法律条文的两段史料。
史料一 史料二
公元前209年,一队被派往北部边境的戍卒,在大泽乡遇雨受阻。按照秦朝法律“失期,法皆斩”。于是这些戍卒铤而走险,在陈胜、吴广领导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起义。 ——编译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朝廷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罚二甲(一甲:1344钱)。“失期三日到五日”,会遭到斥责;“失期六日到旬”,罚一盾(一盾:384钱);如遇“水雨”,则免除征发。 ——编译自睡虎地秦墓竹简(注:时间跨度为前306年—前217年)《秦律十八种·徭律》
【思维交互】材料中两则史料的信息是否相矛盾,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矛盾。说明:两则史料对秦朝时期服徭役的相关法律叙述并不一致。史料一记叙的是:秦朝法律规定服徭役时如果延期就必须被处死。史料二记叙的是:秦朝时服徭役如果延期,会根据延期的时间长短受到一定金钱惩罚;如因为大雨延期,则可以免除徭役。
【史论生成】
秦朝灭亡的原因及教训
1.原因:
统一后的秦王朝只存在了十几年时间,秦的速亡除了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外,还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秦朝的法制体系已经僵化。
(2)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
(3)秦朝的大军多在边疆,内部空虚。
(4)秦始皇的突然死亡。
2.秦亡的教训:
(1)秦速亡的主要教训在于没有在统一之后尽快调整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文化需求。
(2)一个王朝要长治久安,除了对统治思想的正确解读,建立健全的制度,选择英明的领导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且能够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建立一种让全国百姓认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想。
【深化点拨】秦末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腐朽统治,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其后,各地农民起义军继续坚持反秦斗争,终于推翻了秦朝。
课堂学业达标
1.(2024·广东合格考)秦朝建立后,采取了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编制户籍等措施。这些措施 (  )
A.导致了秦末的农民起义
B.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C.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D.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解析】选B。根据材料“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编制户籍”及所学可知,秦统一后采取了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措施,这有助于加强对国家的管理,从而巩固国家的统一,B正确;秦的暴政导致了农民起义,排除A;百家争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后采取了“焚书坑儒”的做法,排除C;材料做法是巩固统一的措施,与人民的负担无直接关系,排除D。
2.(2025·运城高一检测)下面为秦始皇创立皇帝制的示意图。由此可推知,皇帝制 (  )
A.凸显了专制皇权的至高权威
B.是对传统宗法礼乐文化的发展
C.使封建文化专制达到了顶峰
D.保障了专制独裁统治长期稳定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皇帝制中对于皇帝的称谓、物品等予以特殊的规范,并强调皇位世袭,这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A正确;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宗法礼乐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瓦解,排除B;秦朝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处于初创时期,“达到了顶峰”的说法过于夸大 ,排除C;秦王朝二世而亡,D与史实相悖,排除。
3.(2025·菏泽高一检测)秦的统一把中华民族的活动空间从黄河、长江流域扩展到漠北、河西、西南和岭南地区,奠定了中华民族基本地理空间,形成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共同地域。材料体现了秦统一 (  )
A.推动集权制度确立 B.促进华夏文明发展
C.促进地方有效治理 D.推动郡县制度确立
【解析】选B。据题干“奠定了中华民族基本地理空间,形成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共同地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主旨是强调秦的统一将中华民族的活动空间大幅扩展,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交融,从而促进华夏文明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和发展,B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集权制度的内容,排除A;题干主要强调的是秦统一在地域空间上的影响,而非地方治理的有效性,排除C;题干没有直接提及郡县制确立的相关内容,排除D。
4.(2023·四川合格考)《三国志》称秦始皇“罢(诸)侯置(郡)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内外服制
【解析】选C。依据材料“罢(诸)侯置(郡)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可以看出秦朝时期废除原来的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C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郡县制,分封制、宗法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A、B;内外服制是商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D。
5.(2025·深圳高一检测)下表关于秦朝的历史评价主要反映了 (  )
摘录内容 来源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班固《汉书》
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A.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公天下取代了家天下
C.以法治国理念的推行 D.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解析】选D。根据表格“明法度”“海内为一”“始皇”等信息可知,其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这表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D正确;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形成,排除A;夏朝时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被家天下取代,排除B;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其指导思想,材料并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C。
6.“伐无道,诛暴秦”,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最终将“伟大”的秦朝变成了“历史”。最后率兵攻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是 (  )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C.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后来被秦朝镇压而失败,秦末农民战争后期,刘邦趁项羽与秦军决战之际,攻入咸阳,秦朝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故C正确;A、B、D所述均与“最后率兵攻入咸阳,推翻秦朝”不符,排除。
7.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秦朝的灭亡是因为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秦始皇 (  )
A.确立皇帝制度 B.废分封,行郡县
C.焚书坑儒,徭役沉重 D.车同轨,书同文
【解析】选C。依据题干“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可知反映的是秦朝的暴政。结合所学,秦始皇统治时期,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如修建骊山陵墓和阿房宫役使大量民力,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这些行为使秦始皇失去了民心和民力,导致秦朝的灭亡,C正确;A、B、D都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
8.有学者说:秦始皇以为杀了儒生,烧了书,天下就太平了,一劳永逸,结果是……陈胜、吴广等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的主要原因是 (  )
A.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B.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
C.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
D.秦朝暴政激化社会矛盾
【解析】选D。根据材料“陈胜、吴广等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短亡主要是其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故D正确。
 课时巩固 请使用 课时素养检测 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