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共2份打包)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共2份打包)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6 22:50:23

文档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素养目标】
1.能够从“汉承秦制”的角度认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连续性,分析西汉强盛的原因,了解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通过梳理东汉的兴衰等基本史实,认识“光武中兴”的重要作用,理解外戚和宦官专权是导致东汉走向覆灭的重要因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概括两汉的文化和科学成就,认识古代中国文化和科技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汉承秦制
(1)西汉的建立。
①时间:公元前202年;②都城:长安。
(2)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略有变化,即在地方上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①原因:“惩亡秦孤立之败”。
②概况:分封同姓诸侯王,实力强大。中央直辖的郡只有15个。
③影响: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汉景帝时出现七国叛乱,被平定。
2.文景之治
(1)原因: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2)指导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3)措施: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4)影响: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P21“史料阅读”,思考:面对汉初经济凋敝的状况,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结果如何
提示: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西汉初期的政治与经济
【情境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思维交互1】根据材料,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这些信息反映的现象有何隐患 (史料实证)
提示:信息:西汉初期实行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制度,封国的人口和管辖的区域远超中央;封国势力强大,中央势力弱小。
隐患: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威胁皇权,造成了“七国之乱”。
【情境二】《汉书·食货志》记载:“民失作业(农业生产),而大饥馑。凡米石(dàn)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毛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思维交互2】材料反映了西汉初期国家面临怎样的情况 统治者是如何应对的 结果怎样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情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应对: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结果:使汉初的经济逐步恢复,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深化点拨】休养生息是指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轻徭薄赋政策,保养民力,增加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知识点二 西汉的强盛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上:
①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②加强皇权,设立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③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④将全国划分为13 个州部,分设刺史,对地方进行巡视监察。
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等。
(3)思想上: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2.开拓疆域
措施 作用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 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P22“史料阅读”,分析董仲舒主张“尊崇儒术”的原因及实质。
提示:原因:思想统一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思想混乱不利于统治。
实质:确立儒家思想的尊崇地位,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情境】海昏侯墓考古出土文物简表(部分)
种类 文物
竹简和木牍 5200多枚竹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诗经》等
整套乐器 包括两架编钟、一架编磬、琴、瑟、排箫、笠和三十六尊伎乐木俑
五铢钱 数百万枚五铢钱,用木质封泥匣封缄,封泥钤印“昌邑”二字,匣上墨书“海昏侯家钱五千”等文字
异域风格文物 骆驼形象的编钟笋虡(jù),独角羊形象的银质当卢,缠丝玛瑙,水晶及琉璃等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昏侯墓考古出土文物”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史料价值。(史料实证)
提示:材料中的出土文物为实物史料,是研究当时社会状况的一手史料。竹简和木牍,是研究儒家经典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整套乐器,是西汉实行礼乐制度的实物史料;五铢钱,可考证汉代货币的形制,是研究我国货币发展演变的珍贵文物;异域风格文物,为研究汉代“丝绸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实证资料。
【史论生成】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举措
知识点三 东汉的兴衰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新朝昙花一现
(1)西汉的灭亡:
①原因:政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不安。
②时间: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王莽改制:
①目的:挽救社会危机。
②结果:措施不切实际,更加激化社会矛盾。
(3)绿林军起义:
①原因: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严重旱灾和蝗灾。
②概况: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推翻王莽政权。
2.东汉光武中兴
(1)背景:东汉建立。
①时间:25年。
②都城:洛阳。
(2)措施:政治、经济、思想。
(3)影响:政局稳定,社会经济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3.东汉党锢之祸
(1)原因: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败黑暗。
②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③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党锢之祸”:
①概况:正直官员和士人通过品评人物而抨击时政,称为“清议”。
②结果:触犯了宦官利益,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3)农民起义:184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4)东汉名存实亡: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地方长官拥兵自重,导致军阀割据局面出现。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P24“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从上述图片你能得出什么历史信息
提示:东汉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况。画像砖描绘了各行各业忙碌的场景,是社会稳定和繁荣的表现。
【以图解史】
东汉中后期的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光武中兴”
【情境】《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虑”。 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
【思维交互】“光武中兴”的影响怎样 “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出现有哪些相似的原因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提示:影响: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原因:都能从前朝灭亡原因中吸取教训;都实行轻徭薄赋之法;都善于用人、纳谏。
探究2 东汉的衰亡
【情境】读“东汉后期皇帝继位年龄和寿命表”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献帝
继位 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3 9
寿命 (岁) 27 2 32 30 3 9 36 34 54
【思维交互】表中内容反映了东汉后期皇帝的什么特点 导致了什么现象的发生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特点:皇帝大多是幼年继位,寿命都比较短。现象:导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影响:加剧了朝政黑暗,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史论生成】
东汉中期以后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
因素 阐释
匈奴问题 东汉中期以后,国力衰败,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
豪强地主 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东汉建立后,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膨胀,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外戚宦官 交替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政治更趋腐朽黑暗
土地兼并 严重 东汉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黄巾起义的最主要原因
比较陈胜、吴广起义与黄巾起义
不同点 陈胜、吴广起义 黄巾起义
起义爆发带有偶发性 经过长期酝酿
临时采用带迷信色彩的活动做简单的舆论准备 创立了太平道,以宗教为掩护,进行了十几年的宣传、组织
没有提出明确的口号 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相同点 都是用革命的手段(武装起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知识点四 两汉的文化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两汉史学
(1)《史记》:
①形式: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②内容:叙述了黄帝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
③特点: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
④影响: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
(2)《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两汉文学
(1)汉赋:
①含义: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②特点: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
①含义: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
②特点:很多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3)民间文学: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3.两汉科技、医学
(1)科技成就:
①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②造纸术: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这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医学成就:
①《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②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P25“《九章算术》书影”及“历史纵横”,分析两汉科技的特点。
提示:领先世界、成就众多;实用性强,服务于日常生产生活;注重继承和总结。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两汉灿烂的文化科技
【情境一】汉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汉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
【思维交互1】汉赋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释)
提示:变化:由不受重视到受统治者推崇。原因:汉赋辞藻华丽,气势恢宏,表现出了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文化气度,能为统治者造势,所以受到汉武帝的推崇。
【情境二】范晔的《后汉书》记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思维交互2】从材料中可知,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 这种纸有什么优点 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原料: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优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影响: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推动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史论生成】
两汉取得辉煌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
1.两汉形成统一帝国,政治统一,促进了各地人民生产生活的交流,为两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进步是两汉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许多科技成就既是两汉文化发展的表现,又是两汉经济发展的动力。
3.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也促进了两汉文化的发展。汉武帝以后大兴儒学教育,鼓励对外交流,汉明帝求佛法等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4.民族交流的增多也有利于文化的进步,外来文明的传入也促进了两汉文化的发展。
课堂学业达标
1.(2024·广东合格考)公元前145年,汉景帝实行改革,“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在制度上降低诸侯王的权限,由中央政府任命王国的官吏。这一改革(  )
A.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B.激化了阶级矛盾
C.导致了外戚宦官专权 D.废除了郡国并行制
【解析】选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景帝实行改革,在制度上降低诸侯王的权限,由中央政府任命王国的官吏,这一改革有利于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A正确;这一改革有利于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与阶级矛盾无关,排除B;这一改革有利于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并不会导致外戚宦官专权,排除C;这一改革有利于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没有废除郡国并行制,排除D。
2.(2024·山东合格考)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政府采取的创新举措是 (  )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盐铁官营 D.清查全国垦田
【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实行盐铁官营的政策,故C正确;A不是创新措施,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A;B是秦始皇时期采取的措施,D是光武帝时期采取的措施,排除BD。
3.(2024·北京合格考)2017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一组特种邮票,邮票的图案内容分别为凿空西域、开辟丝路。这组邮票纪念的历史人物是 (  )
A.刘邦 B.张骞
C.卫青 D.霍去病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密切了中原同西域地区的联系,B正确;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排除A;卫青和霍去病是北击匈奴的代表,排除C、D。
4.东汉初年,刘秀裁减官吏,整顿吏治,清查全国户口,重视儒学,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 (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光武中兴 D.康乾盛世
【解析】选C。据材料“东汉初年,刘秀……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一段历史被称为光武中兴,C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的,排除A;贞观之治是唐朝时期的,排除B;康乾盛世是清朝的,排除D。
5.东汉中后期,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实际权力常被近亲者侵夺。这一时期借机轮流把持朝政的是 (  )
A.宰相与太尉 B.外戚与宦官
C.功臣与诸侯 D.刺史与郡守
【解析】选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东汉中后期,皇帝大多年幼继位”,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掌控朝政,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B正确;东汉刘秀增强尚书台的作用,削弱相权,A不符合题意,排除;诸侯一般被分封到地方,不会直接操控中央权力,排除C;东汉后期刺史改为州牧,州牧等地方长官大多数情况下在地方拥兵自重,不是在中央专权,排除D。
6.(2023·广东合格考)中国古代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的史学著作是 (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春秋》
【解析】选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A正确;《汉书》《后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排除B、C、D。
7.观察下图,它反映了我国汉代哪一生产活动的工艺流程 (  )
A.造纸 B.炼铁 C.纺织 D.制瓷
【解析】选A。根据图片可知,这是我国汉代造纸术的工艺流程:蒸煮、舂捣、制浆、捞取纸浆、晾晒、码放。B、C、D均不符合图片信息,故选A。
  课时巩固,阶段诊断 请使用
课时素养检测 四 单元素养检测(一)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素养目标】
1.能够从“汉承秦制”的角度认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连续性,分析西汉强盛的原因,了解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通过梳理东汉的兴衰等基本史实,认识“光武中兴”的重要作用,理解外戚和宦官专权是导致东汉走向覆灭的重要因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概括两汉的文化和科学成就,认识古代中国文化和科技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汉承秦制
(1)西汉的建立。
①时间:公元前202年;②都城: 。
(2)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略有变化,即在地方上采取 。
①原因:“惩亡秦孤立之败”。
②概况:分封 ,实力强大。中央直辖的郡只有15个。
③影响: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时出现七国叛乱,被平定。
2.文景之治
(1)原因: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2)指导思想:尊奉 ,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3)措施: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4)影响: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P21“史料阅读”,思考:面对汉初经济凋敝的状况,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结果如何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西汉初期的政治与经济
【情境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思维交互1】根据材料,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这些信息反映的现象有何隐患 (史料实证)
【情境二】《汉书·食货志》记载:“民失作业(农业生产),而大饥馑。凡米石(dàn)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毛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思维交互2】材料反映了西汉初期国家面临怎样的情况 统治者是如何应对的 结果怎样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深化点拨】休养生息是指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轻徭薄赋政策,保养民力,增加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知识点二 西汉的强盛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上:
①颁布“ ”,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②加强皇权,设立 ,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③确立以 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④将全国划分为13 个州部,分设 ,对地方进行巡视监察。
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上:改革币制,将 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等。
(3)思想上: ,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2.开拓疆域
措施 作用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得到巩固加强
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中西交通道路——“ ”, 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公元前60年,设置 ,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P22“史料阅读”,分析董仲舒主张“尊崇儒术”的原因及实质。
提示:原因:思想统一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思想混乱不利于统治。
实质:确立儒家思想的尊崇地位,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情境】海昏侯墓考古出土文物简表(部分)
种类 文物
竹简和木牍 5200多枚竹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诗经》等
整套乐器 包括两架编钟、一架编磬、琴、瑟、排箫、笠和三十六尊伎乐木俑
五铢钱 数百万枚五铢钱,用木质封泥匣封缄,封泥钤印“昌邑”二字,匣上墨书“海昏侯家钱五千”等文字
异域风格文物 骆驼形象的编钟笋虡(jù),独角羊形象的银质当卢,缠丝玛瑙,水晶及琉璃等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昏侯墓考古出土文物”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史料价值。(史料实证)
【史论生成】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举措
知识点三 东汉的兴衰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新朝昙花一现
(1)西汉的灭亡:
①原因:政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不安。
②时间:公元9年, 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王莽改制:
①目的:挽救社会危机。
②结果:措施不切实际,更加激化社会矛盾。
(3)绿林军起义:
①原因: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严重旱灾和蝗灾。
②概况: 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推翻王莽政权。
2.东汉光武中兴
(1)背景:东汉建立。
①时间: 年。
②都城:洛阳。
(2)措施:政治、经济、思想。
(3)影响:政局稳定,社会经济重新发展起来,史称“ ”。
3.东汉党锢之祸
(1)原因: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败黑暗。
② 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③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党锢之祸”:
①概况:正直官员和士人通过品评人物而抨击时政,称为“ ”。
②结果:触犯了宦官利益,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3)农民起义:184年,张角发动 ,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4)东汉名存实亡: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地方长官拥兵自重,导致 局面出现。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P24“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从上述图片你能得出什么历史信息
【以图解史】
东汉中后期的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光武中兴”
【情境】《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虑”。 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
【思维交互】“光武中兴”的影响怎样 “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出现有哪些相似的原因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探究2 东汉的衰亡
【情境】读“东汉后期皇帝继位年龄和寿命表”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献帝
继位 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3 9
寿命 (岁) 27 2 32 30 3 9 36 34 54
【思维交互】表中内容反映了东汉后期皇帝的什么特点 导致了什么现象的发生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东汉中期以后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
因素 阐释
匈奴问题 东汉中期以后,国力衰败,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
豪强地主 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东汉建立后,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膨胀,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外戚宦官 交替专权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政治更趋腐朽黑暗
土地兼并 严重 东汉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黄巾起义的最主要原因
比较陈胜、吴广起义与黄巾起义
不同点 陈胜、吴广起义 黄巾起义
起义爆发带有偶发性 经过长期酝酿
临时采用带迷信色彩的活动做简单的舆论准备 创立了太平道,以宗教为掩护,进行了十几年的宣传、组织
没有提出明确的口号 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相同点 都是用革命的手段(武装起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知识点四 两汉的文化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两汉史学
(1)《史记》:
①形式: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②内容:叙述了黄帝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
③特点: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
④影响:首创了 体裁;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
(2)《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两汉文学
(1)汉赋:
①含义: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②特点: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
①含义: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
②特点:很多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3)民间文学: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3.两汉科技、医学
(1)科技成就:
①数学:《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②造纸术: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这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医学成就:
①《 》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②东汉的《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P25“《九章算术》书影”及“历史纵横”,分析两汉科技的特点。
提示:领先世界、成就众多;实用性强,服务于日常生产生活;注重继承和总结。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两汉灿烂的文化科技
【情境一】汉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汉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
【思维交互1】汉赋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释)
【情境二】范晔的《后汉书》记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思维交互2】从材料中可知,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 这种纸有什么优点 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两汉取得辉煌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
1.两汉形成统一帝国,政治统一,促进了各地人民生产生活的交流,为两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进步是两汉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许多科技成就既是两汉文化发展的表现,又是两汉经济发展的动力。
3.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也促进了两汉文化的发展。汉武帝以后大兴儒学教育,鼓励对外交流,汉明帝求佛法等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4.民族交流的增多也有利于文化的进步,外来文明的传入也促进了两汉文化的发展。
课堂学业达标
1.(2024·广东合格考)公元前145年,汉景帝实行改革,“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在制度上降低诸侯王的权限,由中央政府任命王国的官吏。这一改革(  )
A.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B.激化了阶级矛盾
C.导致了外戚宦官专权 D.废除了郡国并行制
2.(2024·山东合格考)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政府采取的创新举措是 (  )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盐铁官营 D.清查全国垦田
3.(2024·北京合格考)2017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一组特种邮票,邮票的图案内容分别为凿空西域、开辟丝路。这组邮票纪念的历史人物是 (  )
A.刘邦 B.张骞
C.卫青 D.霍去病
4.东汉初年,刘秀裁减官吏,整顿吏治,清查全国户口,重视儒学,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 (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光武中兴 D.康乾盛世
5.东汉中后期,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实际权力常被近亲者侵夺。这一时期借机轮流把持朝政的是 (  )
A.宰相与太尉 B.外戚与宦官
C.功臣与诸侯 D.刺史与郡守
6.(2023·广东合格考)中国古代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的史学著作是 (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春秋》
7.观察下图,它反映了我国汉代哪一生产活动的工艺流程 (  )
A.造纸 B.炼铁 C.纺织 D.制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