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2份打包)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2份打包)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6 22:52:47

文档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素养目标】
1.能够依据三国形势图把握三国争霸和西晋建立的具体史实,认识国力的强弱是争霸战争的决定因素,明确西晋的短暂统一顺应了历史潮流。(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概述东晋南朝时期王朝更替的史实,认识北方人民南下在南方开发和发展中的作用。结合东晋南朝势力范围的变化认识南朝覆亡的必然性。(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能够通过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认识少数民族政权的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为以后国家的统一和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4.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交融和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感受中华文明在曲折中发展进步的蓬勃生命力。(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三国与两晋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三分归晋
(1)三国鼎立:
国号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汉(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2)西晋统一:
①三国中,魏国国力较强,略占上风。蜀、吴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②263年,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③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西晋灭亡
(1)背景:
①少数民族的内迁。主要内迁的民族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
②西晋宗室内部权力争夺,演化为内战。
(2)概况: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3)影响: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以图解史】
三国到东晋的演进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三国对峙
【情境】
【思维交互】结合情境及所学知识,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历史解释)
提示:示例一:历史的倒退,因为这一时期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
示例二:历史的进步,因为虽然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但是也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为重新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探究2 西晋的短暂统一
【情境】 《二十四史全译 晋书》记载:“自从魏氏以来,夷虏依附内地,很少有凶暴侵掠的后患。……(而今受任官吏)有的诡诈,侵扰侮辱边夷;有的求赏谋利,妄加讨伐杀戮。” 匈奴右贤王刘宣曾愤恨地说:“晋为无道,奴隶御我。”
【思维交互】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这一现象与西晋的灭亡有何关联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现象:西晋建立后,统治腐败黑暗,官府肆意剥削压榨内迁的少数民族,激化了民族矛盾,激起了少数民族的反抗。关联:内迁少数民族的反抗成为西晋灭亡的重要原因,西晋最后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史论生成】
西晋短暂统一及快速灭亡的原因
1.短暂统一的原因:
(1)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国力充足,逐渐超过了南方。
(2)南方蜀、吴两国的统治者日益腐朽,国力日趋衰落,且蜀国已被魏国所灭。
(3)从客观上看,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2.快速灭亡的原因:
(1)统治集团迅速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昏庸无能。
(2)统治集团争夺帝位的“八王之乱”,耗竭西晋国力。
(3)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深化点拨】西晋短暂而亡的启示:(1)要有明智的政府决策。(2)提倡节俭,杜绝奢华。(3)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4)努力发展,保障民生。
知识点二 东晋与南朝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东晋南朝更替
(1)东晋
①建立概况: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
②士族政治:士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③灭亡:士族争权夺利,420年,刘裕夺取皇位,建立宋。
(2)南朝:东晋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经约170年。
2.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北方人民南下,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
农业 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 进步明显的行业主要有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
(3)影响:①促进了江南的开发;②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3.东晋南朝势力范围
(1)势力范围演变:
①东晋:北边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
②东晋南朝之交: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
③陈朝:只保有了长江以南,上游丢掉了四川和荆襄。
(2)说明问题:南朝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P31“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和P32“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572年)”,通过对比两图分析南北对峙的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提示:变化:由东晋和十六国的对峙到北周和北齐并立与陈对峙,北方并立政权大大减少;南北对峙的分界线由淮河一线退回到长江一线,南朝后期在长江上游又丢掉了部分地区,南方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
趋势:南北均势被打破,统一趋势加强。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东晋与南朝的政治与经济
【情境】 《晋书·王导传》记载:“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刘禹锡的《乌衣巷》中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思维交互】东晋建立以后,在政治形态上是怎样一种情况 这种情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情况:士族阶层把持了朝政和主要官职,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影响:士族阶层垄断了政权,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争权夺利亦削弱了国家实力。
探究2 南朝时江南经济的开发
【情境】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思维交互】比较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史料实证)
提示:变化:由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原因: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史论生成】
1.士族形成的原因: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3)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2.江南经济开发的影响:
方面 阐释
经济发展 促进了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重心转移 使原先落后的江南经济逐渐赶上黄河流域,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民族交融 推动了南方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国家统一 为隋唐实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深化点拨】士族自身的腐朽和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这是士族制度衰亡的主要原因。
知识点三 十六国与北朝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前秦兴衰
(1)“十六国”: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下列有关“十六国”相关史实,正确的有:①②③④。(填写正确序号)
①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②采用中原模式建立政权;
③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④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
⑤民族差异和隔阂消失
(2)前秦的统治:
①建立民族:氐族。
②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
③由盛而衰: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
④崩溃原因: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淝水之战加剧了其衰败。
⑤历史影响:民族矛盾重新加剧。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②拓跋宏在位时,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2)措施:
迁都城 从平城迁到洛阳
穿汉服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说汉话 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改汉姓 改鲜卑姓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通汉婚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3)影响:
①民族关系: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经济方面: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北朝兴衰
(1)王朝组成: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2)发展演变:①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②北齐取代东魏。③北周取代西魏。④北周灭掉北齐。
(3)走向统一: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核心概念】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指处于奴隶社会或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社会的转化。经济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政治上,采用封建的官制、法律;文化上,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前秦的统治
【情境】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汉化
【思维交互】结合上述图片,思考前秦统一北方的背景有哪些。(历史解释)
提示:北方少数民族汉化过程加快,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渐接近,各族接触频繁,民族差异逐渐缩小。
探究2 南北朝阶段特征
【情境】谁是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希望
钱穆 唐长孺
“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病。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较南朝为浅,因此新生的希望亦在北朝,不在南朝。” 东晋南朝代表着三国西晋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正常道路……从更长的历史视野来看,唐代的变化不过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或衔接,即南朝化
【思维交互】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上述学者的学术观点,并进行简要说明。(历史解释)
答案:钱穆认为南北朝时期新生的希望在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趋势不断发展,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唐长孺认为南北朝时期历史的发展呈现出南朝化。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使得南方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南方的初步开发为后世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地位不断提高。
【深化点拨】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课堂学业达标
1.(2025·宝鸡高一检测)3-6世纪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逐步内迁,建立众多政权,“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汉人的服饰、饮食、语言等也受少数民族影响。这表明 (  )
A.不同民族间的差异消除
B.民族交融呈双向互动特征
C.内迁各族已完成封建化
D.农耕文明被游牧文明征服
【解析】选B。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思想文化,“汉人……也受少数民族影响”,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双向互动特征,B正确;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没有消除民族间的差异,排除A;材料只涉及少数民族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但没有涉及影响到什么程度,不能反映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排除C;据所学知识可知,游牧民族内迁后,学习汉族文化,有的少数民族政权由游牧经济发展到农耕经济,排除D。
2.(2023·浙江学业考)史籍评述汉末一人物:“资益州(今四川成都一带)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乘间阻远,保据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据此判断,这一人物是 (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刘秀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东汉末年,刘备占据四川地区,建立蜀汉政权,A正确;孙权占据的是江南地区,排除B;曹操控制中国北方地区,排除C;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排除D。
3.(2024·广东合格考)汉朝时期,长江流域以产稻为主,中原地区是麦类最重要的产区。从魏晋开始,麦类在南方大规模推广,麦粟在南方人民的饮食中成为仅次于稻米的粮食作物。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政治上实现大一统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D.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麦粟原本是北方中原地区的主要作物和食物,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南下,将种植麦粟的技术和食用麦粟的习惯带到南方,推动麦粟成为南方的重要粮食作物,B正确;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排除A;材料所述主要反映南方和北方的交流和相互影响,而非民族交融和民族矛盾缓和,排除C;铁制农具开始使用是在春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4.东晋时期琅邪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反映了魏晋时期 (  )
A.民族交融 B.国家分裂
C.政权更迭 D.士族专权
【解析】选D。根据本题材料可知东晋时期琅邪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反映出士族门阀势力强大,形成专权,D正确。材料中未反映民族因素,排除A;材料反映东晋政权问题,无法推断国家是否处于分裂状态,排除B;材料只涉及一个朝代,无法得出政权更迭的结论,排除C。
5.北宋王安石作词:“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词中“六朝”的都城在今天的 (  )
A.浙江杭州 B.广东广州
C.江苏南京 D.河南开封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归帆去棹残阳里”可知,该城市临水而建,“六朝旧事随流水”说明该城市是古代孙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即今天的江苏南京,C正确;六朝古都指的是现在的南京,浙江杭州、广东广州和河南开封均没有六个朝代在此定都,排除A、B、D。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解析】选D。根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所以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D正确;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没有出现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排除A;这一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主流还是民族的交融和发展,文化停滞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中外交流不是这一时期的社会主流,排除C。
7.(2025·厦门高一检测)北朝时期,西魏在制度方面采取复古之法,如按照《周礼》官名更改官制,模仿《尚书》文体发布文告。此举旨在 (  )
A.主动汉化推动民族交融
B.借助儒学影响标榜正统
C.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
D.构建文化认同巩固统治
【解析】选D。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期,西魏统治者学习中原的制度文化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D正确;西魏的举措是汉化的表现,汉化有利于民族交融,但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而不是民族交融,排除A;西魏复古是按照《周礼》《尚书》来制定的,而未涉及儒学,排除B;材料是指政治制度建设,未涉及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排除C。
8.示意图有助于呈现历史发展的概貌。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示意图,据图可以看出该时期 (  )
A.社会高度繁荣 B.民族交融加深
C.江南经济开发 D.政权更迭频繁
【解析】选D。根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示意图可知,反映当时政权更迭频繁,D正确;当时社会没有达到高度繁荣,排除A;示意图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B;示意图没有涉及江南经济开发,排除C。
 课时巩固 请使用 课时素养检测 五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素养目标】
1.能够依据三国形势图把握三国争霸和西晋建立的具体史实,认识国力的强弱是争霸战争的决定因素,明确西晋的短暂统一顺应了历史潮流。(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概述东晋南朝时期王朝更替的史实,认识北方人民南下在南方开发和发展中的作用。结合东晋南朝势力范围的变化认识南朝覆亡的必然性。(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能够通过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认识少数民族政权的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为以后国家的统一和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4.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交融和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感受中华文明在曲折中发展进步的蓬勃生命力。(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三国与两晋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三分归晋
(1)三国鼎立:
国号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洛阳
汉(蜀) 221年 刘备
吴 229年 孙权
(2)西晋统一:
①三国中, 国力较强,略占上风。蜀、吴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②263年,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 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③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西晋灭亡
(1)背景:
①少数民族的内迁。主要内迁的民族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
②西晋宗室内部权力争夺,演化为内战。
(2)概况: 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3)影响: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演变为 的对峙。
【以图解史】
三国到东晋的演进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三国对峙
【情境】
【思维交互】结合情境及所学知识,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历史解释)
探究2 西晋的短暂统一
【情境】 《二十四史全译 晋书》记载:“自从魏氏以来,夷虏依附内地,很少有凶暴侵掠的后患。……(而今受任官吏)有的诡诈,侵扰侮辱边夷;有的求赏谋利,妄加讨伐杀戮。” 匈奴右贤王刘宣曾愤恨地说:“晋为无道,奴隶御我。”
【思维交互】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这一现象与西晋的灭亡有何关联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西晋短暂统一及快速灭亡的原因
1.短暂统一的原因:
(1)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国力充足,逐渐超过了南方。
(2)南方蜀、吴两国的统治者日益腐朽,国力日趋衰落,且蜀国已被魏国所灭。
(3)从客观上看,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2.快速灭亡的原因:
(1)统治集团迅速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昏庸无能。
(2)统治集团争夺帝位的“八王之乱”,耗竭西晋国力。
(3)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深化点拨】西晋短暂而亡的启示:(1)要有明智的政府决策。(2)提倡节俭,杜绝奢华。(3)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4)努力发展,保障民生。
知识点二 东晋与南朝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东晋南朝更替
(1)东晋
①建立概况: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 。
②士族政治:士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③灭亡:士族争权夺利,420年,刘裕夺取皇位,建立宋。
(2)南朝:东晋后,南方经历了 四个王朝,历经约170年。
2.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北方人民南下,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
农业 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 进步明显的行业主要有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
(3)影响:①促进了 ;②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3.东晋南朝势力范围
(1)势力范围演变:
①东晋:北边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
②东晋南朝之交:势力范围扩展到 附近。
③陈朝:只保有了 ,上游丢掉了四川和荆襄。
(2)说明问题:南朝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P31“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和P32“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572年)”,通过对比两图分析南北对峙的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东晋与南朝的政治与经济
【情境】 《晋书·王导传》记载:“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刘禹锡的《乌衣巷》中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思维交互】东晋建立以后,在政治形态上是怎样一种情况 这种情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探究2 南朝时江南经济的开发
【情境】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思维交互】比较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史料实证)
【史论生成】
1.士族形成的原因: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3)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2.江南经济开发的影响:
方面 阐释
经济发展 促进了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重心转移 使原先落后的江南经济逐渐赶上黄河流域,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民族交融 推动了南方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国家统一 为隋唐实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深化点拨】士族自身的腐朽和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这是士族制度衰亡的主要原因。
知识点三 十六国与北朝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前秦兴衰
(1)“十六国”: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 ,合称“十六国”。下列有关“十六国”相关史实,正确的有: 。(填写正确序号)
①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②采用中原模式建立政权;
③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④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
⑤民族差异和隔阂消失
(2)前秦的统治:
①建立民族: 。
②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
③由盛而衰:进攻东晋,被击败于 。
④崩溃原因: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淝水之战加剧了其衰败。
⑤历史影响:民族矛盾重新加剧。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 年统一北方。
②拓跋宏在位时,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2)措施:
迁都城 从平城迁到
穿汉服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说汉话 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改汉姓 改鲜卑姓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通汉婚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 通婚
(3)影响:
①民族关系: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经济方面:促进了北魏的 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北朝兴衰
(1)王朝组成: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2)发展演变:①北魏分裂为东魏和 。② 取代东魏。③北周取代西魏。④ 灭掉北齐。
(3)走向统一: 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核心概念】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指处于奴隶社会或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社会的转化。经济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政治上,采用封建的官制、法律;文化上,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前秦的统治
【情境】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汉化
【思维交互】结合上述图片,思考前秦统一北方的背景有哪些。(历史解释)
探究2 南北朝阶段特征
【情境】谁是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希望
钱穆 唐长孺
“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病。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较南朝为浅,因此新生的希望亦在北朝,不在南朝。” 东晋南朝代表着三国西晋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正常道路……从更长的历史视野来看,唐代的变化不过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或衔接,即南朝化
【思维交互】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上述学者的学术观点,并进行简要说明。(历史解释)
【深化点拨】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课堂学业达标
1.(2025·宝鸡高一检测)3-6世纪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逐步内迁,建立众多政权,“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汉人的服饰、饮食、语言等也受少数民族影响。这表明 (  )
A.不同民族间的差异消除
B.民族交融呈双向互动特征
C.内迁各族已完成封建化
D.农耕文明被游牧文明征服
2.(2023·浙江学业考)史籍评述汉末一人物:“资益州(今四川成都一带)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乘间阻远,保据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据此判断,这一人物是 (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刘秀
3.(2024·广东合格考)汉朝时期,长江流域以产稻为主,中原地区是麦类最重要的产区。从魏晋开始,麦类在南方大规模推广,麦粟在南方人民的饮食中成为仅次于稻米的粮食作物。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政治上实现大一统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D.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4.东晋时期琅邪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反映了魏晋时期 (  )
A.民族交融 B.国家分裂
C.政权更迭 D.士族专权
5.北宋王安石作词:“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词中“六朝”的都城在今天的 (  )
A.浙江杭州 B.广东广州
C.江苏南京 D.河南开封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7.(2025·厦门高一检测)北朝时期,西魏在制度方面采取复古之法,如按照《周礼》官名更改官制,模仿《尚书》文体发布文告。此举旨在 (  )
A.主动汉化推动民族交融
B.借助儒学影响标榜正统
C.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
D.构建文化认同巩固统治
8.示意图有助于呈现历史发展的概貌。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示意图,据图可以看出该时期 (  )
A.社会高度繁荣 B.民族交融加深
C.江南经济开发 D.政权更迭频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