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2025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纪念日。该纪念日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南昌起义 B. 武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会师
2.为纪念建军98周年,同学们计划前往人民军队诞生地参观学习。他们前往的“英雄城”是( )
A.长沙 B.武汉
C. 广州 D. 南昌
3.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著名论断是在( )
A.南昌起义时 B.八七会议中
C.秋收起义时 D. 古田会议中
4.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应将重心转向农村,积累革命力量,发展壮大自己”。这反映了毛泽东( )
A.对中国革命对象的正确认识 B.对中国社会阶级状况的分析
C.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主张 D.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的思想
5. 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得出的最突出的教训是必须( )
A.建立人民政权 B.把工作重点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C.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D.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6.“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共产党走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始于( )
A.新文化运动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南昌起义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7.领导秋收起义、率领工农革命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是( )
A.周恩来 B.毛泽东
C.朱德 D.贺龙
8.1927年,毛泽东率军向湘赣边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地
点在( )
A.井冈山 B.三湾
C. 瑞金 D.延安
9.如下图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轴。其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于( )
A.A B.B
C.C D.D
10.毛泽东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道路。“革命道路”是指(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和平民主建国 D.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11、2025年有许多周年纪念事件定格在时间轴上,留下了永恒的记忆。下面时间轴空缺处应该是( )
黄埔军校建立 B.中共一大召开
C. 南昌起义 D. 会宁会师
12.98年前的某一天,在中国某地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这一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的开始,也是( )
A.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B.党在国共合作下誓师北伐的宣言
C.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的序曲 D.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序幕
13.“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其中“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共产党诞生地 B.南昌起义爆发地
C.长征胜利会师所在地 D.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4. “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诗句中的“四军”指的是( )
A.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B. 红四方面军
C. 新四军 D.八路军
15.下列历史事件与其内容或意义搭配错误的是( )
选项 历史事件 内容或意义
A 八七会议 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B 秋收起义 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C 三湾改编 决定攻打敌人的中心城市
D 古田会议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A. A B.B C.C D. D
16.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的时间是( )
A.1929年冬 B.1930年冬
C.1931年冬 D.1932年冬
17.新华社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这样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经历了‘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五个关键阶段”。其中‘星火燎原’是指(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召开遵义会议
18.为了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探索。以下图片可以反映出( )
A.工人运动的开展 B.领导阶级的变化
C.北伐战争的进军 D.革命重心的转移
19.下图是江西民歌《请茶歌》的部分内容。由歌词可判断当时中国革命的方向是( )
A.走实业救国道路 B.领导工人运动
C.夺取中心城市 D.“工农武装割据”
20.1927年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创建,到1930年全国创建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有几百个县建立了人民政权。材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B.不断巩固和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
C.率领红军进行战略转移 D.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歌谣
材料二
材料三
(1)请写出材料一中的歌谣涉及的历史事件。(写出两例即可)
请写出材料二和材料三在材料一中分别对应的句子。
(3)材料二和今天的哪个节日有关?材料三中的“朱毛合”后建立了哪支队伍?
从材料二到材料三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革命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人从京汉铁路罢工失败及广东、湖南农民运动的曲折发展中认识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统一战线,共同打倒军阀政治和外国列强是唯一出路。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积极地谋求与国民党进行政治联合。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谋求与国民党进行“政治联合”的目的及其成果。
材料二 秋收起义受挫后,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把苏维埃的革命模式搬到中国来,中国中心城市产业工人的数量和组织远不足以发动像俄国革命那样的群众性暴动。与此同时,共产党的力量以及民众的情绪也没有达到可以通过群众暴动迅速夺取中心城市的程度……后毛泽东果断决定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创立了中共历史上第一块农村根据地。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通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革命道路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历史经验。
答案
1-5ADBCB 6-10DBABB 11-15CADAC 16-20CADDD
(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创建红军
(2)材料二对应的句子是:南昌打响第一枪;材料三对应的句子是:井冈山上朱毛合。
(3)建军节;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4)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22.(1)目的:打倒军阀政治和外国列强。
成果: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合作领导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任答1点即可)
(2)变化:从中心城市暴动转向以农村包围城市。
原因:中国城市工人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的力量比较薄弱;城市民众的革命情绪不足;敌人在农村的统治力量比较薄弱。
(3)重视团结合作;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独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