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兴隆洼文化时期(距今约7500~8000年)辽宁地区的墓葬中已有随葬玉器,不过玉器数量较少,且品类多为装饰品或生产工具;到红山文化时期,玉器随葬的现象蔚然成风,同时墓葬的形制规划、材质选用、结构布局等也趋于复杂精致。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
A.国家礼制体系趋于成熟 B.玉器制作技术实现突破
C.社会分工制度初步形成 D.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显著
2.下表是里耶古城遗址中关于秦朝竹简内容的部分摘录。这可用于研究,秦朝
第一栏:南阳户人荆不更宋午 弟不更熊 弟不更卫 第二栏:熊妻曰 卫妻曰有 第三栏:子小上造传 子小上造逐 子小上造 熊子小上造剽 第四栏:卫子小女子阿 第五栏:臣曰酅
A.推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B.血缘宗法关系受到了冲击
C.编制户籍为征发赋役提供依据 D.以男性为核心的家庭构成
3.云南通用汉字的传统可溯至汉晋,至唐时更趋普及-白蛮、乌蛮等部族的语言与汉语尤为接近。与此同时,唐朝在云南设置羁縻府、州、县,委任当地部族首领管理;南诏政权也明确承认唐朝的宗主国地位。这些现象体现了
A.云南长期保持藩镇的安定 B.文化相通助力政治认同
C.西南边疆问题已基本化解 D.朝贡贸易范围得以扩大
4.下表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实施前后北宋农村借贷情况对比(部分)。据此可知,青苗法的实施
项目 实施前(豪强借贷) 实施后(青苗法借贷)
借贷主体 地方豪强、高利贷者 州县官府
借贷利率 年利率通常100%~300%(“倍称之息”) 原定年利率20%,后部分地区增至40%
借贷时间 随需随贷,无固定期限 每年春季(青黄不接时)发放
借贷用途限制 无明确限制,可用于非生产性支出 要求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如购种、施肥)
A.将农业经济纳入系统化管控 B.借助国家力量规范农村借贷秩序
C.因执行偏差加重了农民负担 D.通过利率调控引导农业资金流向
5.下表反映的是清朝中期东北地区人口增长数据的变化情况(单位:人)。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当时
时间 盛京地区 吉林地区 黑龙江地区
乾隆六年(1741年) 359623 - -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754906 56637 35284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7790833 35284 36408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1757248 82579 167616
A.国内人地之间关系的日渐和谐 B.粮种培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C.东北人口增长得益于政策松动 D.疆域面积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6.晚清时期,龚自珍率先倡言:“仿古法以行之,正以救今日束缚之病。矫之而不过,且无病,奈之何不思更法。”魏源亦指出“法久弊生,因时制变”,并强调“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从清廷中枢到地方督抚,也纷纷推行更法举措。这可用于研究晚清
A.改革思想引发实践响应 B.传统治国观念发生根本改变
C.民族危机得以有效解决 D.改革变法成为社会普遍共识
7.晚清驻美公使崔国因在研究美国南北战争时发现:初期,北方因铁路未成,屡战不利;待铁路竣工后,北方增兵至120万人,战无不胜,由此他肯定“铁路之裕国便民”。驻俄公使许景澄多次向清廷详述东境铁路对俄国的战略意义,并建议“仿俄铁路之策,兴边疆交通”。二者共同努力反映了他们
A.洞悉战争胜负的根本要素 B.力主兴办实业以挽回利权
C.助力清廷认知交通近代化 D.引领洋务运动的主要方向
8.1912年至1913年间,各省议会与国会参众两院选举相继举行,中华民国最高立法机关国会也正式成立并召开会议。在此期间,社会涌现出约300个政党,积极参与国会与各地议会的活动。这一状况反映出当时
A.社会的参政活力被释放 B.国民民族意识已根本觉醒
C.民主政体的构建已完成 D.国会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
9.传统观点认为一战时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中国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期”,但《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显示:一战期间列强对华商品倾销仅1915年较1913年降20.3%,其余年份较1914年降幅不足10%。这表明
A.传统观点无益于史学研究 B.历史真相难以彻底还原
C.定量研究最能够接近真相 D.历史认知在研究中深化
10.1922年秋,彭湃与黄星南等进步农民在海丰水口乡成立首个乡农会,农会既帮扶农民生活,又领导农民反地主斗争,后发展为海丰县总农会(广东省农会前身)。这一阶段的农民运动
A.意在响应扶助农工政策 B.为革命道路选择提供了重要指引
C.接受共产国际统一指挥 D.标志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11.1941年12月3日,隶属于新华社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开播日语口语广播节目。该节目专门面向日军士兵群体,内容包括中国抗战前线战事的实时进展、八路军与新四军优待日军俘虏的政策等。节目播出后,在日军士兵中引发强烈反响。该日语广播节目的设置旨在
A.展现红军精神风貌 B.宣告持久抗战决心
C.分化瓦解敌军士气 D.组建敌后抗日武装
12.1949年3月,中共中央要求各野战军印制全国主要交通线、大城市及战略要地的详图,下发至连级及以上干部,并组织战士学习地理标识。这一举措
A.适应了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需要 B.成为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重要铺垫
C.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13.1956年,针对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盲目合并与过度集中现象,陈云多次发表重要意见。他强调,在公私合营工厂中,确实有一部分企业适合通过合并实现集中生产,但就全国总体情况而言,“绝大部分工厂必须维持原有生产状态,或在必要调整后继续实行分散生产与分散经营”。这一主张
A.得到了持续贯彻落实 B.服务于战后经济的恢复与重建
C.改变了既定发展方针 D.强调改造应注重现实客观规律
14.1970年11月,中国驻英代办处报告:英国科学家霍奇金(诺贝尔奖得主)等希望中国恢复赴英科研与留学交流,霍奇金本人亦愿再次访华,中国外交部对此积极回应。这一局面折射出当时
A.中国对外交流呈现“有限突破”态势 B.中国已打破西方阵营的全面封锁
C.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中欧交流升温 D.科技文化交流成为外交核心内容
15.1980年,宣传画《保障婚姻自由建立幸福家庭》(如下图)以温馨画面倡导新式婚姻观念,右上角醒目标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80年修改并通过)。该宣传画体现出
A.依法治国原则已被写入宪法 B.女性的权益开始受到国家重视
C.婚姻自由成为社会普遍共识 D.法治建设服务于社会观念转型
16.2022年,首届中非文明对话大会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设立“文明交往与中非友好合作精神”“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文明多样性与中非文明史”“文明传承与青年责任”四个分议题,为中非交流搭建了新平台。这一大会反映了
A.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B.中国倡导以文明对话拓宽国际合作方式
C.南北合作机制趋于制度化 D.文明多样性已成为全球治理的核心准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灵渠“以湘漓一线之水,为三军、百姓之所系命,固楚粤间咽喉也”。明朝曾六次大规模修浚灵渠,多因渠道坍塌、航运受阻。明廷在灵渠流域设置桂林中卫、桂林右卫等卫所,并于湘江、漓江入渠要冲设立唐家铺、六峒两处巡检司。另设“陡军”沿渠屯田,兼具水利维护之责。“陡军”属军户,世袭承替,由国家授田屯种,产出部分纳税,余留作军饷。 -摘编自左菲悦《明代灵渠修浚与边疆经略研究》
鸦片战争前,英国人两次派遣使团,掌握了大运河的基本情况,对其军事战略地位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1842年7月15日,英国军舰停泊镇江、瓜洲,封锁了江漕及江南运河镇江段的主要入江口,扣留了700多条漕船,大运河漕运被迫中断。漕粮运输和南北交通的中断,严重影响了清政府的政治、经济实力,清政府不得不签订《南京条约》。 -摘编自王健《近代大运河的军事国防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修浚灵渠及经略边疆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水运与军事的关系。(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26年,受五卅运动影响,陈志潜、杨济时、贾魁等北平协和医学院学生发起成立丙寅医学社,致力于医学传播工作。1929年,该社与天津《大公报》合作创办《医学周刊》,由陈志潜担任主编,以传播西医常识、疫病防控、公共卫生理念为重点。期间,陈志潜多次撰文强调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紧迫性;此外,刊物主要撰稿人吴霁棠、朱宪彝、胡懋廉等极力支持西医传播工作。在《医学五化论》一文中,朱章赓阐述了医学科学化、学术化、民众化、社会化和国家化,强调医学应为民众造福,国家应对国民健康负责的理念。 -摘编自洪传安《<大公报·医学周刊>对公共卫生知识的传播与普及》
1952年,周恩来与贺诚联名提出《关于四月份反细菌战防疫工作情况简要报告》,强调防疫工作不仅要将敌人的细菌战粉碎,而且要将卫生工作借此提高一步。同年,中央与地方成立了防疫委员会,各级防疫委员会任务是反细菌战及领导群众性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在保卫祖国的浪潮中不断深入发展。1956年,中央政治局将疫病防治列入农业发展规划,将疾病防治、消灭害虫疾病、改善城乡环境作为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将爱国卫生运动推向高潮,使之成为全民参与的卫生运动。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卫生部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精神,全面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爱国卫生运动中。 -摘编自高中伟《新中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中的群众动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公报·医学周刊》创办的历史背景。(4分)
(2)根据材料,归纳新中国医学卫生宣传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近现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东周时期,河南地区作为周王室及多个诸侯国的核心区域,文学创作呈现繁荣景象。《诗经》中的《郑风》《卫风》多取材于河南郑、卫等地,生动地描绘了当地民众的劳动生活、爱情婚姻与社会风貌,如《郑风·溱洧》展现了青年男女在溱水、洧水岸边游春嬉戏的场景;战国时期,洛阳人苏秦凭借雄辩的言辞游说列国,其言论被收录于《战国策》,成为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时期,南阳人张衡创作的《二京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了洛阳、长安的繁华景象,兼具文学价值与史料价值。
-摘编自《河南文学史》(先秦至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文学艺术领域成果丰硕。20世纪50~60年代,作家李准创作的《李双双小传》,以河南农村为背景,塑造了勤劳能干、敢于斗争的农村妇女李双双形象,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农民的精神风貌,该作品还被改编为电影,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进入21世纪,河南大力推动文艺创新,豫剧《焦裕禄》以现代豫剧的形式,展现了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县带领群众治理风沙、改善民生的事迹,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同时,河南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唐宫夜宴》等一批优秀的舞蹈节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国内外引发热烈反响。
-摘编自《河南现代文艺发展报告(202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周至东汉时期河南文学发展的有利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南文艺发展的新变化,并说明古代河南文学与现代河南文艺之间的内在联系。(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在领导全国人民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参照苏联经验,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主张在已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具有一定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防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向转向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协调发展。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基本纲领,并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摘编自王骏《中共中央三代领导集体与中国工业化》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这一主题,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准确。)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考查早期社会的阶层分化。根据材料可知,兴隆洼文化时期,玉器少且品类简单,墓葬无明显规格差异,说明社会相对平等;红山文化时期,玉器随葬“蔚然成风”(隐含玉器并非所有人都能随葬,或随葬数量/品类有别),且墓葬“形制、材质、布局复杂精致”(暗示墓主地位更高,如中心墓与周边墓的差异),体现出不同成员的地位差异扩大,故D项正确。红山文化属史前时期,“礼制”仅现雏形,故排除A项;“玉器制作技术出现突破”需体现工艺革新,如纹饰复杂度、器型精度、打磨技术等,但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强调阶层分化而非“社会分工”,故排除C项。公众号:高中试卷君
2.C考查秦朝的户籍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巩固大一统的举措之一是编制户籍,户籍是征发赋役的依据,材料中为户籍简,以男女和丁壮老弱为分栏的原则和依据,户籍中的“子小”的小、大为服役身份的标志,故C项正确。材料为秦户籍简,并没有涉及小农经济以及家庭构成,故排除A项;材料中兄弟与户主同列,体现的恰恰是血缘关系的维系,而非受到冲击。秦朝虽然打击大宗族势力,但核心家庭的血缘关系仍然是社会基础,故排除B项;虽然户籍中有男性,但仅从现有竹简内容不能得出“以男性为核心的家庭构成”,且材料重点是户籍登记用于赋役征发,而非家庭构成模式,故排除D项。
3.B考查唐朝对云南的管理。根据材料可知,云南地区在语言文字上与中原相近,同时南诏政权也承认唐朝宗主地位,两者并存表明文化共通性为政治归属感提供了重要基础,故B项正确。云南地区不属于“藩镇”范畴,故排除A项;当时唐朝的边疆危机主要在西北地区,故排除C项;南诏对唐王朝的朝贡不属于朝贡贸易范畴,故排除D项。
4.B考查王安石变法。根据材料可知,青苗法实施前,借贷由豪强、高利贷者主导,呈现出“利率极高、时间随意、用途混乱”的无序状态;实施后,国家(州县官府)介入,从“借贷主体、利率、时间、用途”多维度规范,体现了“国家力量对农村借贷秩序的整顿”,故B项正确。青苗法主要涉及信贷领域,并未全面控制农业生产、流通等环节,故排除A项;材料仅呈现制度规定层面的对比,未涉及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如实际利率更高、强制借贷等);且从利率看,40%仍远低于之前的100%~300%,无法推出负担加重,故排除C项;虽然利率确实有所下降,但材料更多反映的是整个借贷体系的规范化,而不仅仅是利率调控,故排除D项。公众号:高中试卷君
5.C考查清朝对东北地区的开发。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中期以前,东北长期实行封禁政策,限制汉民迁入。乾隆至嘉庆年间,全国人口的大量增加促使清政府逐步放松限制,允许流民出关垦荒,导致东北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尤其是盛京(辽宁)地区数据最为显著,故C项正确。当时国内人地关系趋于紧张,故排除A项;清朝人口增长有赖于高产作物引进而非粮种培育,故排除B项;东北地区的疆域范围在此期间是稳定的,人口增长是发生在既定疆域内的开发过程,而非疆域拓展的原因或结果,故排除D项。
6.A考查晚清的变法思想与举措。材料“思更法”“因时制变”首先呈现了龚自珍、魏源的改革思想,再说明了“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清廷中枢与地方督抚推行“更法举措”,体现出“改革思想引发实践响应”的逻辑关系,故A项正确。儒学为主的治国思想在晚清并未发生改变,故排除B项;当时官员对于民族危机的认识尚不明晰,所以不可能出现“民族危机得以有效解决”,故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清廷中枢到地方督抚”中的一部分开明官员有所行动,而庞大的保守势力(如顽固派)仍然强大,并极力反对改革,普通民众更未广泛参与其中。因此,改革变法在当时远未成为“普遍共识”,故排除D项。
7.C考查近代中国铁路修建的倡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中国对近代工业文明(如铁路)的认知相对滞后,而崔国因通过观察美国南北战争总结铁路“裕国便民”的价值;许景澄追踪俄国铁路进展并向清廷建议“兴边疆交通”,本质是两位外交使节将国外近代化实践的经验与信息传递给清廷,帮助清廷突破对传统交通的认知,了解铁路在军事、经济中的重要性,推动清廷对近代工业文明的认知进步,故C项正确。“战争胜负的根本要素”是民心向背、经济实力、政治制度合理性等,崔国因的研究内容并未触及“根本要素”,仅看到“交通保障”这一表层因素,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铁路”属于交通基础设施,而非“实业”,且材料仅提及“肯定铁路价值”“奏报铁路进展”,未涉及“挽回利权”,故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主要方向是“自强”和“求富”,引领者是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地主阶级洋务派核心官员,而非崔国因、许景澄这样的驻外公使,故排除D项。
8.A考查辛亥革命的作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参政主体”看,封建时代参政权多集中于官僚、贵族,而民国初年“约300个政党”的涌现,意味着不同社会群体得以通过政党参与政治,参政主体范围扩大;从“参政行为”看,各省议会选举、国会运作提供了参政渠道,政党“积极参与国会与各地议会的活动”,直接体现出参政行为的活跃。这些现象共同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制度的初步建立,打破了参政垄断,释放了社会的参政活力,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国民民族意识的“根本觉醒”不是一个瞬间事件,而是一个渐进、累积并在特定时刻发生质变的过程。学界普遍认为,其根本觉醒的标志性时期是五四运动(1919年)前后,故排除B项;辛亥革命成果被窃取,民主政体的建立工作未完成,故排除C项;民国初年,实际权力更多地掌握在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国会并没有真正成为国家权力的绝对中心,它在很多时候都受到北洋军阀的操控和制约,故排除D项。
9.D考查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及史学研究。根据材料可知,一战期间,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减小幅度有限,关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的认知由此深化,故D项正确。传统观点是传统史学观念或传统史料的产物,对历史分析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故排除A项;“历史真相难以彻底还原”说法绝对,故排除B项;定量研究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并不代表其结果最接近历史真相,故排除C项。
10.B考查20世纪20年代的农民运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彭湃等领导的海丰农民运动首次将农民组织起来并转化为革命力量,这一实践为毛泽东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供了宝贵经验与素材,为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提供了重要指引,故B项正确。扶助农工的政策形成于1924年,故排除A项;当时农民运动处于早期实验阶段,主要由各级党组织发起,共产国际起到的作用有限,故排除C项;1927年10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一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的关键开端,故排除D项。
11.C考查抗战时期的日语广播。根据材料可知,该日语广播节目介绍抗战的实时动态,讲解中国军队优待日军俘虏政策,意在瓦解日军士兵的战争信念,削弱日军的军队士气,故C项正确。红军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军队番号,故排除A项;日语广播节目的侧重点并非展示持久抗战决心,故排除B项;日语广播是对敌思想宣传,核心是瓦解敌军士气;组建敌后抗日武装是建立军事力量,核心是“战力建设”,二者在目标、对象、手段上均无关联,故排除D项。公众号:高中试卷君
12.A考查解放战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3月后,人民解放军即将向长江以南等地区进军,印制并学习全国地理详图,有助于战士们了解作战区域地理情况,适应南下作战的需要,故A项正确。解放战争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在1948年9月~1949年1月已经结束,故排除B项;党的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是在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且此时革命即将在全国胜利,工作重心后续是向城市转移,故排除C项;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故排除D项。
13.D考查陈云的经济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中存在的忽视客观规律、强行改造的情况,陈云的看法切合了客观现实,故D项正确。1958年,全国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陈云的主张未能贯彻,故排除A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基本完成,故排除B项;陈云的建议并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方针,故排除C项。
14.A考查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正处于“文革”时期,中国整体对外交流较为封闭,但材料中中美之间围绕“科技人员互访”“文化教育交流”的互动(英国主动提议、中国积极回应),体现出在整体封闭的大背景下,中国与部分西方国家的交流出现了局部、有限的突破——既未实现全面开放,也未覆盖所有领域,仅聚焦于科技文化层面的特定合作,故A项正确。1970年,中国虽与英国(1954年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等少数西方国家有有限互动,但西方阵营中多数国家(如美国、联邦德国等)仍未与中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对中国的封锁并未“全面”打破,故排除B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节点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而材料时间为1970年,此时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故排除C项;冷战背景下,国家外交的核心内容始终是维护主权、安全及战略利益,科技文化交流是外交的“辅助手段”或“具体领域”,而非“核心内容”,故排除D项。
15.D考查婚姻法与民众生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修改《婚姻法》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具体行动,而通过宣传画这种生动形式进行新婚姻法的普及,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和推动社会公众从传统的、封建的婚姻家庭观念,向现代的、平等的、自由的观念转型。这深刻体现了法律对社会生活的引导和塑造作用,故D项正确。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故排除A项;女性权益自新中国成立后便受到法律重视,故排除B项;宣传画作为一种宣传和教育工具,其存在的本身恰恰说明它所倡导的理念(如婚姻自由)尚未成为“社会普遍共识”,仍需要大力倡导和推广。当时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旧有的婚姻观念和习俗仍有深厚土壤,故排除C项。
16.B考查现代中非合作。材料中的“文明对话”“文明交流互鉴”“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等展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政治或经济合作的路径:即通过人文交流、文明对话来增进理解、巩固友谊,从而为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奠定坚实的社会和民意基础。这体现了中国倡导并实践通过文明对话来拓展和深化国际合作方式的外交创新,故B项正确。中非合作不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故排除A项;中非合作属于南南合作而非南北对话,且材料仅提及“召开大会、搭建平台”,未体现“形成固定机制”(如成立常设机构、签订长期协议、定期召开会议),“制度化”表述无依据,故排除C项;文明多样性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理念”而非“核心准则”。且“全球治理的核心准则”需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材料仅聚焦中非双边互动,无法支撑“全球”层面的结论,故排除D项。
17.(1)措施:多次重复修浚;设置卫所;在关键战略位置设置巡检司;实行“陡军”屯田。(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关系:水运航道具有较强的军事价值;水运能力是军事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需求能够快速促进水运发展;水运能力与军事实力在国家综合实力中占据重要位置。(6分,任答三点即可)
18.(1)历史背景:西方医学知识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开展;经世致用的时代要求;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4分,任答两点即可)
(2)主要特点:政府主导,层级推动;与政治运动紧密结合;全民动员,深入基层。(4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对民众:传播卫生知识,提升了民众健康意识与自我防护能力,改善了民生福祉;对社会:推动了公共卫生体系逐步构建,减少疫病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对国家:助力社会改良,推动了现代化国家建设。(6分)
19.(1)有利条件:河南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处于中华文明发展的中心地区;人文环境优越,文化积淀与人才储备。(6分,任答三点即可)
(2)新变化:文艺作品紧密结合时代主题;文艺表现形式更加多元;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文艺作品影响力扩大,从国内走向国际。(4分,任答两点即可)内在联系:古今文艺均以河南地域特色为核心创作底色;古代河南文学中的优秀文化元素为现代河南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资源;现代河南文艺在继承古代文学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创新发展,推动河南文艺持续繁荣。(4分,任答两点即可)
20.【评分标准】
(1)论题:(2分)
①没有论题或不是材料中得出的论题不得分。
②根据材料,概括提出的论题合适准确者得2分,余者酌情给分。
(2)阐释:(10分)
①能准确全面阐释观点,举出三个或三个以上论据者得8分,余者酌情给分。
②阐释充分,逻辑清楚、文字通顺,得2分,但全题不得超过12分。
③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示例:
论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新中国国情。(2分)
阐释: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威胁,新中国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军事、能源、运输等领域取得进步,才能有效地维护国防安全;新中国成立初期,民生凋敝,设备制造、公路运输等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快速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工业体系的良性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更快地承接苏联援助,壮大社会主义阵营实力,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抵制与封锁;重工业需较多资金与技术支持,而国营企业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发展国营经济,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8分)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符合新中国国情。
其他示例: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主张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协调发展,响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趋势;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及时进行工业化战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