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傻瓜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内容,领悟故事蕴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树立正确评价和辨析评价的观念。
2学情分析
十二三岁的孩子,他们还饱有童真童趣,充满好奇心,同时敢于去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是他们学习本文的优势所在,但这同样也可能是他们的劣势,因为他们刚升入初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更何况让他们去分析了解外国作品,尤其哲理深邃的《傻瓜》就更难了。
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品味重点语句,领悟文章内涵。
学习难点: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深层寓意。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傻瓜吗?
生:见过
师:哪位同学能给大家描述一下你见到的傻瓜是什么形象呢?
生:自由发言
师: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傻瓜,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一同走进一篇课文,来认识一位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傻瓜,一起来学习屠格涅夫笔下的《傻瓜》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式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思考,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1.明确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做到心中有数,能更好的指引学生去研读课文。
介绍作者
屠格涅夫何许人也呢?提出问题并板书:介绍作者,同时完善简笔画,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作者,其他小组同学认真倾听并补充。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生平故事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能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也能督促学生学会倾听并补充。
检查预习案完成情况
哪组同学能来汇报一下预习案中快乐积累部分的词语,明确小组汇报来汇报并质疑。
【设计意图:扫除阅读障碍,为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读文章做铺垫。】
朗读课文,演绎故事。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明确朗读要求:1.梳理文意把握文章内容;2.即兴演绎课文的故事情节,注意文中的几个词:茅塞顿开、毫不迟疑、付诸行动、落伍、不屑一顾、敬而远之、大声疾呼等3.学生在不改变文意的基础上可以有所发挥。(大屏幕呈现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样保证了默读的方向性,同时让学生即兴演绎故事,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5.探究问题,抽丝剥笋
探究一:这个傻瓜的身份在文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板书:身份变化)
师问:这个傻瓜的身份在文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明确:“傻瓜”竟然变成了“权威”(板书:“傻瓜”变“权威”)
师问:板书“傻瓜”变“权威”,追问:什么什么是权威呢?
生明确:在某个范围内或领域内最有影响和地位的人
师总结:一个“愚蠢糊涂的人”竟然摇身一变而成了“最有影响和地位的人”,这是多么荒唐的事啊!
【设计意图:导出傻瓜身份的变化,剥开文中的第一个疑点,为进一步探究课文铺垫。】
探究二:傻瓜是如何变成权威的?
师问:傻瓜是如何变成权威的?
生明确:“他照例一律予以驳斥”,“照例”“一律”说明这是傻瓜一贯的做法 ,“驳斥【板书】”
师结:这就是傻瓜用以变成权威的唯一手段和方式,他在不断批驳别人中建立自己的威信,那我们来看看他批驳的对象都有谁呢?
生明确:“一个知名的画家”“一本非常好的书”“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
师结:从反驳的对象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凡是知名的、好的、了不起的他都要进行驳斥,把这些说成是落伍了的。追问:那么他批驳了别人他就会变成权威吗?人们为什么相信他说的话呢?(引导生阅读文章,从文中找到答案。)
生明确:因为通过傻瓜的反驳,这些人被“唬”【板书】住了。
师问:什么是“唬”呢?
生:吓人,蒙人
师问:既然是蒙人的,傻瓜说的就不是事实和真话,那人们为什么要相信傻瓜说的话呢?
生明确:“在胆小鬼中间,傻瓜是活得下去的”。告诉我们这些人被唬弄的原因是——他们胆小【板书】
师结:如果他们不同意这个见解那么怕被别人说自己“落伍啦”!可见在当时做一个不落伍的人是大家追求的一种时尚。傻瓜正是通过驳斥的方法,借助人们的胆小的心理摇身一变而成为了权威的,真是可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并能抓住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去分析问题,让学生初步感悟到在文中还有被“傻子”唬住的人岂不更傻吗?】
探究三:到底谁是真傻瓜?
师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在文中谁是“傻瓜”呢?
生明确:一个傻瓜是文章开篇就出场的这个主人公,而另一个傻瓜实际上是一群人。
师结:大家说得好,相比文中的傻子,那一群人显得更加可悲可怜可叹可气,一群被傻瓜唬了的傻瓜更愚蠢更糊涂,是作者最想揭露和批判的对象。
【设计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接近主题,感受作者那种辛辣的讽刺和批判,为深层次的挖掘主题服务。】
活动3【活动】课堂活动
探究四:屠格涅夫写作本文的意图到底在哪里?
师:要想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首先要明确作者的的写作背景,出示大屏幕,请同学们阅读背景资料,并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群学交流。
生明确:隐藏着作家一片忧国忧民之心;我们不能忽略隐藏在文中的作者的善意和爱,他说“可怜的年轻人”一个“可怜”既是对后来者的同情理解,又是一种委婉的劝诫,而这些年轻人也是屠格涅夫的希望所在。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真正去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是学生明白屠格涅夫写作本文不仅仅是为了批判和讽刺,更主要的是他怀着忧国忧民的思想,对当时俄国青年一代的委婉劝诫。】
活动4【练习】课堂练习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师出示幻灯片:《傻瓜》是屠格涅夫针对当时俄罗斯文坛一些评论家只顾一味批判,不求建树的现象有感而写的。请你观察一下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人和事,并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权威”的标准是什么? 对待权威,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生:写一段文字当堂展示。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去指导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归纳总结,提升自我
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师: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份收获不断前进。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
活动5【测试】课堂测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俗物( ) 讨人嫌( ) 崇拜()
不屑一顾( ) 流氓( )驳斥()
2.把下列的词语补充完整:
( )( )顿开 毫不( )( ) 敬而( )之
( )如其来 ( )( )疾呼 毫无( )处
活动6【作业】课堂作业
请同学们完成每日一联,大屏幕出示
上联:读《傻瓜》明辨是非内自省
(2)完成导学案中拓展提升部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比较阅读,以此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12张PPT。傻瓜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领悟屠格涅夫这首散文诗中寓含的深刻哲理。
2.品味文中凝练、生动而犀利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傻瓜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学习目标屠格涅夫:
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
泰一起被称为俄罗斯文学皇冠上的
三颗灿烂明珠、俄罗斯文学“三巨
头”。代表作《猎人笔记》《罗亭》
《父与子》。与此外《麻雀》《乞
丐》等是与课文体裁类似的作品。
朗读课文,演绎故事1.梳理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即兴表演故事情节时,要注意:茅塞顿开、毫不迟疑、付诸行动、落伍、不屑一顾、敬而远之、大声疾呼等词
3.学生在不改变文意的基础上可以有所发挥。研学互助,交流释疑探究一:这个傻瓜的身份在文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傻瓜变权威研学互助,交流释疑探究二:傻瓜是如何变成权威的?一律予以“驳斥”——“唬住”——在“胆小鬼”中间,傻瓜是活的下去的研学互助,交流释疑探究三:到底谁是真傻瓜?主人公、一群熟人对学互助,群学交流屠格涅夫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忧国忧民的意识
“可怜的年轻人”——对年轻人的劝慰创作背景:
整个说来,作者所描绘的是一个上上下下私欲横流的社会。在那样的社会中,“傻瓜”之类的骗子是能够得逞的。说到这里,我们便触及到了这篇作品更深层的主题。这里原来又是隐藏着作家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孟子在他见梁惠王时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屠格涅夫有鉴于俄国1861年改革后社会中私欲的泛滥,深感它给国家民族社会带来的危害,出于一片爱人之心,怀着他一贯所抱的人类崇高道德境界的理想,愤愤然要对这种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因此,他才会苦心孤诣,采用民间口头故事的形式,写出了这篇妙文。对学互助,群学交流请你观察一下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人和事,并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权威”的标准是什么?对待权威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布置作业,巩固提升1.请完成每日一联
上联:读《傻瓜》明辨是非内自省
2.完成导学案中拓展提升部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