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弹簧测力计》练习(含答案及解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4《弹簧测力计》练习(含答案及解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1-07 21:3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4《弹簧测力计》练习(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不属于弹簧测力计组成部分的是( )。
A. 弹簧 B. 刻度板 C. 电池
2.测量一个苹果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读数时视线应( )。
A. 俯视 B. 平视 C. 仰视
3.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 )。
A. 均匀的 B. 不均匀的 C. 有时均匀有时不均匀
4.下列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错误的是( )。
A. 可以斜着拉挂钩测量
B. 被测力不能超过量程
C. 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5.1 牛的力大约相当于( )。
A. 拿起一个篮球的力
B. 拿起两个鸡蛋的力
C. 拿起一张纸的力
6.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 )。
A.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B. 弹簧的长度与拉力成正比
C. 弹簧的粗细与拉力成正比
二、填空题
1.弹簧测力计是测量 大小的工具,力的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
2.弹簧测力计主要由提环、 、指针、 、挂钩等部分组成。
3.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 位置。
4.读数时,视线要与弹簧测力计的 相平。
5.测量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刻度标出的 ,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三、判断题
1.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任意大小的力。( )
2.使用弹簧测力计前,不需要检查指针是否在 “0” 刻度。( )
3.读数时,眼睛可以斜着看指针的位置。( )
4.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由于弹簧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 )
5.牛顿是力的单位,简称牛,符号是 “N”。( )
四、连线题
1.将弹簧测力计的部件与对应的作用连线。
提环 显示力的大小
弹簧 方便手持
指针 发生弹性形变产生弹力
刻度板 指示力的数值
挂钩 悬挂被测物体
五、简答题
1.请你写一写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步骤。
2.请你举例说明生活中两个利用弹力的物品,并解释它们的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C
解析: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包括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不需要电池。
2.B
解析: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指针平视,才能准确读取数值。
3.A
解析: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因此刻度是均匀的。
4.A
解析:测量时应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力的方向一致,斜着拉会导致测量不准确。
5.B
解析:1牛的力大约相当于拿起两个鸡蛋的力,这是生活中对1牛的直观感受。
6.A
解析: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二、填空题
1.力;牛顿;N
解析:弹簧测力计用于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 N,这是基本知识点。
2.弹簧;刻度板
解析:弹簧测力计的核心结构包括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弹簧是产生弹力的关键,刻度板用于读数。
3.“0” 刻度
解析:使用前调零是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若指针不在 “0”,测量结果会有误差。
4.指针
解析:读数时平视指针,才能准确读取数值,俯视或仰视会导致读数错误。
5.量程
解析:超过量程会使弹簧超过弹性限度,无法恢复原状,损坏测力计。
三、判断题
1.F
解析:每个弹簧测力计都有最大量程,超过会损坏,不能测任意大小的力。
2.F
解析: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在“0”刻度,否则测量结果不准确。
3.F
解析: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指针平视,斜着看会导致读数误差。
4.T
解析: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源于弹簧的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弹簧能恢复原状,产生弹力。
5.T
解析:牛顿是力的国际单位,简称牛,符号N,这是力的单位的基本定义。
四、连线题
1.
解析:提环用于手持;弹簧形变产生弹力;指针指向刻度板的数值;刻度板显示力的大小刻度;挂钩用于挂被测物体。
五、简答题
1.步骤:
①拿起弹簧测力计,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位置,若不是,进行调零。
②将被测物体挂在挂钩上,确保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力的方向一致,匀速拉动或保持静止。
③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读取指针所指的刻度值,记录力的大小(单位:牛,N)。
④测量完成后,取下被测物体,将弹簧测力计放回原处。
解析: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步骤是拿起弹簧测力计,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位置,若不是,进行调零。将被测物体挂在挂钩上,确保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力的方向一致,匀速拉动或保持静止。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读取指针所指的刻度值,记录力的大小。测量完成后,取下被测物体,将弹簧测力计放回原处。
2.弹弓:弹弓的橡皮筋被拉长时发生弹性形变,产生弹力,释放后弹力将弹丸射出。蹦床:人站在蹦床上时,蹦床的弹性材料发生形变,产生弹力,将人弹起。解析:这两个例子都利用了物体的弹性形变产生的弹力,符合弹力的产生条件,弹性形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