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文言词语与文化常识
理解文史常识类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2015新课标卷出现的新题型,这类实词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出现,含义比较固定,涉及面较广。对这类实词掌握的数量和程度,不仅决定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低,也能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
古代文史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只懂得字面上的意义,只懂得词语常见的意义,是不能读通一篇文言文的。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是非常复杂的。
考点总述
这类题是综合性考察,涉及的面很广,至少有三个方面:
(1)所考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尤其要区分多义词的语境意思。如果题目出得难一点,可能还会考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意思,甚至会考有区别于词典解释的临时意义。
(2)与所考词语相关的其它方面的理解,比如与成语中的相同词语意思比较、与之前学过的课文中某某处词义是否一致、是否涉及古今变化等。
(3)命题人的“解说”是否合乎原文语境,包括与人物形象、作品主题的关联,有没有过度解读或偏狭理解等。
考点总述
卷别 出处 词语解说题
2023新课标I卷 《孔丛子· 答问》 围;劝;具臣;诬说
2023新课标Ⅱ卷 《百战奇略》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平易;闻金则止;片善;果
2023全国甲卷 《隆平集·儒学行义》 席薪枕块;何怨;蔽;逆
2023全国乙卷 《韩非子·十过》 穷;出入;血食;绝世
2022新高考I卷 《战国策·魏策三》 寡人;百乘;蔽;国门
2022新高考Ⅱ卷 《东观汉记》 衔枚;差强人意;尊重;车驾
2022全国甲卷 《战国策·秦策二》 约车;宣言;孤国;阴合
2022全国乙卷 《说苑·贵德》 食;放;靡;悲
考情分析
(1)2022、2023年高考文言词语这一题型,淡化了文化常识。题目难度降低,重在基础知识考察,靠的是厚积薄发。平时训练题目不必太偏太难。
(2)回归教材,新高考大方向开始重视教材。教考结合,题目与教材有一定程度衔接。2022、2023年新高考,还是老教材新高考的过渡模式。随着新教材的全面普及与推进,新高考将迎来“新教材新高考”的真正意义上的新高考。2024届新高考地区课本文言文复习将以新教材为本,课本文言文知识点一定要绵密推进。常读课下注释,熟悉课本上的文史常识。
备考策略
(3)关注各地高考模拟试题,积累更多课外的文史常识,并检验自己掌握的文史常识的准确性。
(4)多阅读重能力。文言文阅读基本功培养在于平时的阅读积累。同时对文言实词、虚词、固定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化常识等知识点,在记忆的基础上要学会举一反三,总结规律。引导教学依据课标授课、提升课堂质量,引导学生减少“机械刷题”、提高能力素养。
备考策略
第一部分
古代文化常识题命题八设误
1.扩大官职职权范围
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职权范围。如把工部和户部的职责混淆。
2.古今地名识别不清
考查古代地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如,“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中,“‘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是错误的。
3.弄错官职任、免、辞
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的文言词。命题人常常将表示任官与升迁的词混为一谈,或改变任、免、辞的说法进行设误。如,“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中,“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是错误的。
4.弄错宗法礼俗等级标准
考查关于宗法、祭祀、礼仪的知识时,将相似的宗法,礼仪内容范围和等级,天子祭祀与诸侯祭祀的等级或牺牲标准混淆在一起。如,“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中,“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姻亲与血亲不同,不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5.混淆名字称谓常识
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如,“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中,“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是错误的,这里的“武”指周武王。
6.混淆考试级别名第
考查科举制度时,往往将科举考试的不同级别及对应名第混淆在一起,迷惑考生。如“‘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科举会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中,“会试”是错误的,应是“殿试”。
7.打乱典籍对应搭配
考查典籍知识时,将几种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乱,随意搭配,让考生难以分辨。如“《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中,“叙事详细”是错误的。
8.增加 、减少或错误解释文化常识术语
考查文化常识术语解释时,人为地增加或减少内容,甚至故意解释错误,给考生增加理解上的难度。如,“‘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增加了“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的内容,让考生难以分辨。
第二部分
文言词语含义推断“七法”
对于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除了平时要注意识记积累之外,还要掌握一些推断词语含义的技巧。
1.语境推断法
无论是文化常识还是文言实词,高考几乎不会孤立地考查它们的一般含义,而是结合文本内容去考查,答题时回归文本,深入语境,才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其解说的正误。
对应 原文 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 ”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词语 解说 “臣请试之”的“请”是敬辞,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与《苏武传》中“常惠请其守者与俱”中的“请”含义相同。(×)
典例1:
分析 推断 文言文中“请”为敬辞,有两种含义:一是请求对方做某事,二是请求对方允许自已做某事。文中“请”后面的动词“试”是尝试的意思,结合前文“王其为臣约车并币”分析可知,张仪希望惠王给他准备车马和金钱,是想自已去楚国试一试,而不是让惠王去。所以这里“请”的意思是请求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而《苏武传》中“常惠请其守者与俱”的意思是常惠请求对方(“其守者”)和他一起去。这里“请”的意思是请求对方做某事。两处“请”的含义不同。
典例1:
2.音形推断法
文言文中,如果按照词的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就要考虑通假现象。考生可以用字音相同(相近)或字形相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字,推断出其意义。
对应 原文 张仪南见楚王,曰……“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词语 解说 “楚王大说”的“说”同“悦”,意思是高兴,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秦伯说,与郑人盟”的“说”含义相同。(√)
分析 推断 “说”的本义和引申义放在句子里解释不通,就需要考虑其是否存在通假的情况。张仪说“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听了自然高兴,此句中“说”同“悦”,意思是高兴。《烛之武退秦师》中“秦伯说,与郑人盟”中的“说”也同“悦”,意思是高兴。两处“说”的含义相同。
典例2:
3.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有许多句式整齐、结构相似的句子,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来推断出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对应 原文 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词语 解说 “蠹国害民”的“蠹”的意思是损害,与《促织》中“独是成氏子以蠹贫”的“蠹”含义相同。(×)
分析 推断 “蠹国害民”中,第二个字“国”与第四个字“民”均是名词,且意义有关联;第三个字“害”是动词,与之对应的“蠹”也应该是动词,并且应和“害”的意思相近,由此可以推断“蠹”是损害的意思。“独是成氏子以蠹贫”的“蠹”是名词,本义是蛀虫,这里比喻胥吏。两处“蠹”的含义不同。
典例3:
4.词性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相对固定的,考生可以运用语法知识,根据文言实词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来推断其词性,再根据词性推断出其词义。如主语、宾语位置的字(词)一般是名词或代词,谓语位置的字(词)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状语位置的字(词)一般是副词或介宾短语。
对应 原文 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节选自《说苑·贵德》)
词语 解说 “靡使有余”的“靡”与《曹判论战》中“望其旗靡”的“靡”含义不同。(√)
分析 推断 “靡使有余”的“靡”在句中作状语,是否定副词,意思是“不”。“望其旗靡”的“旗靡”构成主谓结构,“靡”是动词,意思是“倒下”。所以两个“靡”含义不同。
典例4:
5.邻字推断法
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两个词性相同、词义相近(同)或相反的实词共同作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的现象,因此可以根据其中一个字(词)的词性和词义来推断出另一个字(词)的词性和词义。
对应 原文 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词语 解说 乖,文中是贬义词,指荒谬、违背事理的地方。(√)
分析 推断 “乖谬已多”中“乖”“谬”两个字连用,且都处于主语位置,“谬”的意思是“违背”,此处活用作名词,可以翻译成“荒谬、违背事理的地方”。运用邻字推断法,可推出“乖”的意思也应该是“荒谬违背事理的地方”,是一个贬义词。
典例5:
6.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含有大量的文言实词,而成语的含义一般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相关成语的意义与用法,来推断出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
对应 原文 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念而存大信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词语 解说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的“忿”的意思是“愤怒”,与《陈涉世家》中“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的“忿”含义相同。(×)
分析 推断 原文中“忿”的意思,考生可以联想含有“忿”的成语来推断,如成语“忿忿不平”中“忿”是“气愤、愤怒”的意思,因此可以推断出原文中“忿”也应该是“愤怒”的意思。“忿恚尉”的“忿”,本义是“愤怒”,在此活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恼怒”。因此两处“忿”的含义不同。
典例6:
7.课文推断法
高考试题中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教材中出现过,其意义和用法一般在教材中可以找到例句。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进行知识迁移,推断出试题中同一文言实词的含义。
对应 原文 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词语 解说 “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
分析 推断 原文中“追比”的意思,考生可以联系《促织》中“宰严限追比”来推断。《促织》中“追比”的注释是“旧时地方官限期交税、交差等,过期以杖责、监禁等方式继续追逼”,由此可以推断出题干中对“追比”的解说是正确的。
典例7: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