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与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3、掌握字词,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韵文的特点和作用。
2学情分析
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3重点难点
重点:1、正确理解疑难词句,领会文章内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2、了解“铭”的特点。理解骈句特点,体会文章多用骈句,音韵和谐的特点。
难点: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当堂成诵。
2、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故事导入
当年刘禹锡因得罪了权贵宠臣,被贬到和州当通判。按规定,通判应住在三间三厦的屋子,但趋炎附势的知府,却给了他一见三间小屋,想以此给刘禹锡一个下马威。但哪知刘禹锡根本不计较屋子的大小,还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墙上:对面大江观白帆,身在知州思争辩。知府知道后又给了他的房子缩小了一半,刘禹锡却心平气和又写两句: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府又让他搬进了只有一间屋的住处。他身在斗室又提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知府又让手下把他的门前石条抬去羞辱他。刘禹锡在小屋住了一个月,欣然写了一篇小屋陋室的赞文。
活动2【导入】检查预习
学生简介作者和铭文体特点
1、铭就是刻在器物上的用来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2、刘禹锡,唐代大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
活动3【讲授】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及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活动4【讲授】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本文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 ——“德馨”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1)自然环境清幽。(室中景)(2)交往人物不俗。(室中人)(3)生活情趣高雅。(室中事)。烘托或衬托出陋室的不陋
结合下列问题:
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不能。
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3、从作者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他的房子是“陋”还是“不陋”?(不陋。)
4、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来回答。
陋室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5、像这样的房子在达官贵人的眼里是“陋”还是“不陋”?(当然“陋”。)
活动5【活动】拓展延伸
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明确: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活动6【活动】小结
作者的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居室情景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活动7【练习】板书
陋室铭
山、水 ——类比
1、室中景2、室中人3、室中事
引用 揭示主旨 陋室不陋
活动8【作业】作业
背诵课文
课件28张PPT。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唐)安徽和县刘禹锡陋室陋室铭陋室铭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陋室,就是作者任和州刺史期间居住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 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作品背景刘禹锡与 《陋室铭》
刘禹锡因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按规定,他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地方官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地方官很生气,吩咐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迁到县城北门,由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附近垂柳依依,刘禹锡见景生情,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地方官见其仍然悠闲自乐,又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身居斗室,提笔写下了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垂柳青青江水边,
人在历阳心在京。” 刘禹锡与 《陋室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基础知识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西蜀xīnhénrúdúshǔ读准下列字音: 陋 室 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读课 文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德馨:
鸿儒:
白丁:
案牍:
乱:
劳: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博学的人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官府的公文使动用法,使……劳累使动用法,
使……扰乱译 文译 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龙就灵验了。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珍贵 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騈句骈句,是一种讲求对仗的文体,它要求文字的对偶,重视声韵的和谐。而且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骈句诗句的一种,与散句相对,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思考下列问题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作者是否从一开始就写陋室?文章从何入笔?起何作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 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 从山水写起.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山不高、水不深衬“陋”,以“仙”、“龙”衬“德”,以“名”、“灵”衬“馨”,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馨”,从而点明短文主旨。
赏析文章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统领全文大意,是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陋室”不“陋”,室主高尚。3. 陋室真的很陋吗?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 室?居室环境,交往之人,日常生活。居室环境的清幽,交往之人的不俗,日常生活的高雅。3. 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
来表现室主品德高尚?4.作者笔下的陋室环境如何?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品析 :“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草色入帘青苔痕上阶绿上入恬静雅致赏心悦目5. 陋室主人交往之人、日常生活又怎么样?交往之人: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风生,纵情畅怀。
日常生活: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
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怡然自得,高雅脱俗。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文章最后为什么要提“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你觉得陋室的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一个有高洁伟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的人。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作者的高尚情操,而是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这叫什么写法?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托物言志——陋室物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写法陋室铭比喻引题 山仙水龙喻喻陋室德馨陋室不陋 自然环境清幽(景)生活情趣高雅(趣)古贤自况 反问点题交往朋友不俗(友)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托物言志填一填 背一背1、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的情怀,
以 句贯穿全篇。
2、本文突出“陋室”环境恬静、雅致的语句是 。
3、文中的“仙”和“龙”比喻 的人,能概括全篇的词语是 。
4、本文采用 的写法,通过写陋室,表达陋室主人 的节操和 的情趣。
5、文章有两处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分别写出来
1)实写 ;虚写 。
2)实写 ;虚写 。一、仿写陋室铭,
表达 你的某种情趣。
二、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
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
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作业:(任选一题)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