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刘禹锡,记住其所处时代及文学地位:掌握文言实词,准确背诵、正确默写全文。
2、在赏析中,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韵文、对偶句的语言艺术。
3、掌握赏析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反复吟诵──疏通文意──品析语言。
4、引导学生了解刘禹锡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思想: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2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经历了六年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洗礼,背诵古诗词的基础,有些许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却涉及不多,所以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还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不同方式的引导赏析来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步骤。经过朗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初一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较强,他们会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3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字词,准确背诵并默写全文。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把握文章中作者寄寓的思想。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故事导入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厢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
活动2【讲授】新授
1、题解──
陋室,室名,即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读来琅琅上口,易记易诵。(明确了题目的含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全文。)
2、初读——感受语言的美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2)学生自由读,力求做到读准字音。
(3)学生齐读。
(4)教师指导,把握轻重缓急,读出节奏。(出示朗读课件)
(5)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体会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6)学生自由读,竞赛读,反复练习。
3、再读——疏通文意,了解内容
(1)独立疏通,提出疑问。
要求学生首先结合注释、练习册等资料疏通文意,试着说出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说不通的地方,用问号标记,准备质疑。
(2)集体交流,合作达标。
要求学生当堂提问,集体交流,解决疑难,解疑后批注。
(3)教师解答学生们难以解决的问题。
4、三读——赏析句子,领悟内涵
(1)题目为《陋室铭》,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要这样写?(渗透比兴手法的好处)
(2)你认为哪两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你会用什么语气来读?(“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3)“德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用原文语句回答(“苔痕……劳形”)。这些语句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
(4)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文章最后四句,能读出什么?
(6)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人)
(7)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写法?(托物言志)
活动3【活动】我要说
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中,我们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择善而从)。
活动4【练习】能力迁移
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居室(无论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此程序的设计在于联系学生生活,联系语言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而使文言文教学生动活泼起来,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活动5【作业】片段练习,提升写作能力
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尽量做到语言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