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的基本要素。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雅典民主政治能够激发公民群体的积极性,有利于雅典城邦的发展
B.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
C.中世纪欧洲的大学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D.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
2.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的是( )
A.太阳历 B.夏历 C.大明历 D.儒略历
3.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期斗争,争取了许多政治权利。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它产生的结果是( )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与滥用 D.取消了元老院的权力
4.在罗马帝国向外扩张进程中,其多民族文明也向帝国周边辐射。并且它构建的商贸网络让东西方贸易交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程度。这反映出( )
A.罗马帝国的扩张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B.罗马帝国的疆域范围横跨亚、非、欧三洲
C.罗马帝国以武力手段达成了对世界的掌控
D.罗马帝国的向外扩张引发内部的动荡危机
5.《荷马史诗》在古希腊时期广泛传颂,相传是古代希腊盲诗人荷马汇编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两部长诗都围绕着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故事展开,诗歌充满了神话和传说。从最初形态看,《荷马史诗》属于( )
A.实物史料 B.口传史料 C.图像史料 D.文献史料
6.如图是当时雅典公民通往公民大会的“通途”。这反映了雅典( )
A.城邦公民无人身自由 B.奴隶与妇女的地位平等
C.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 D.民主政治开始走向衰落
7.观察如图可知,亚历山大东征( )
亚历山大东征示意图
A.建立奴隶制民主政体 B.从地中海沿岸开始
C.阻碍东西方文化交流 D.给美洲带来了灾难
8.下面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据此判断他学习的课题是( )
课题:▁▁▁▁▁
1.文学:《荷马史诗》
2.雕塑:宙斯像;《掷铁饼者》
3.建筑:帕特农神庙、凯旋门
4.哲学: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B.拜占庭帝国的文化
C.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D.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9.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真正的法律应该对一切人有效,应该永远有效”。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罗马公民普遍能言善辩 B.体现了所有人都享有基本权利的观点
C.罗马公民重视个人修养 D.说明罗马已拥有非常完善的民主政治
10.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在希腊马其顿地区,君主政治代替了城邦政治,而在埃及两河流域等地区的政治体制则增添了一些希腊的因素;同时富于理性的西方哲学与埃及、西亚丰富的数学、天文学结合,从而诞生阿基米德等伟大的科学家。这段话旨在说明亚历山大东征( )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B.征服了埃及、西亚广大地区
C.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 D.是促进文明交流最好的方式
二、填空题
11.公历的缘起
(1)罗马的历法来源于 的太阳历。
(2)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制定的 是今天公历的基础。
12.希腊城邦
(1)地理位置:希腊半岛是古代希腊的主体,地理环境呈现环海、 、多岛屿的特点,平原面积很小,耕地十分有限。希腊 曲折,港湾众多,岛屿密布,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2)早期文明: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 地区。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迈锡尼各国后来被攻占,迈锡尼文明中断,希腊进入相对落后的 。
(3)希腊城邦: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 ”,最大城邦是斯巴达。
(4)城邦居民:在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成年 有参与统治的权利。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者 分明,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极为困难。
13.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 主政,雅典达到 ,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14.城邦兴起:自公元前1000年,罗马城邦逐渐在意大利半岛的 兴起。
15.公元前509年, 建立。
三、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除神庙以外,罗马人还有许多世俗性的建筑……罗马人的剧场坚固牢实,观众席可容纳万人……(罗马大竞技场)底层外圈有80个拱门供观众出入……据说数万观众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里就可以完全退场……在建筑结构上,罗马人将希腊柱和拱门结合一体,形成独特的罗马式建筑结构……在建筑材料上,罗马人利用火山灰制成了天然混凝土(水泥),这是一项重要发明。
—―摘编自朱寰等《世界古代史》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古代罗马建筑的特点,并分析影响建筑风格的因素。
(2)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也彰显着民族特征。请举出上述材料之外能够代表中国古代和古罗马独特魅力的建筑各一例。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老子强调用“道”作为万事万物的最高本体,开创了其哲学本体论,逐渐把“道”的思想纳入到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之中。苏格拉底认为,自然哲学家的研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理性是万物的本原。哲学应该从天上回到地上,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自身的问题,把“善”的根本性意义贯彻到对伦理道德的研究中,致力人心灵的改造。
——摘编自吕旭峰《老子的“道”与苏格拉底的“善”之比较——兼论二者对后世道德教育的影响》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老子和苏格拉底在思想主张上的异同之处。
(2)为推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走向世界,请你举出一本中国古代的思想著作,并为其撰写一句推介语。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A B C B D B A
1.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叙述是指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合理的描述,历史评价通常指人们对历史人物、事件等一切历史现象从价值角度所做的认识。雅典民主政治能够激发公民群体的积极性,有利于雅典城邦的发展属于历史评价,A项正确;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中世纪欧洲的大学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为历史叙述,排除BC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凯撒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4世纪,罗马皇帝以此作为基督教历法。儒略历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D项正确;古埃及太阳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排除A项;夏历是中国古代编制的历法,排除B项;大明历是祖冲之编制的历法,与公历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据所学可知,公元前450﹣前449年,罗马颁布了成文法,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与滥用,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C项正确;贵族的特权被取消说法错误,排除A项;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是《民法大全》的编纂完成,排除B项;元老院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据题干“在罗马帝国向外扩张进程中,其多民族文明也向帝国周边辐射。并且它构建的商贸网络让东西方贸易交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程度”可知,随着罗马帝国扩张,罗马经济和文化不断传播,促进了罗马的繁荣,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罗马帝国不断扩张,最终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罗马帝国通过发动战争,用武力征服世界,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罗马帝国扩张,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和社会危机,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相传是古代希腊盲诗人荷马汇编的两部长篇史诗”“诗歌充满了神话和传说”分析可知《荷马史诗》是记录古代希腊时期神话传说的内容,故属于口传史料,B项正确;实物史料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荷马史诗》不属于实物史料,排除A项;图像史料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一般指地图、图片等传媒对象,《荷马史诗》不属于图像史料,排除C项;文献史料是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荷马史诗》记录很多神话和传说,故《荷马史诗》不属于文献史料,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奴隶、儿童是没有政治权利的,所以雅典的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C项正确;雅典公民有人身自由,排除A项;雅典妇女是自由人,和奴隶的地位不一样,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雅典民主开始走向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题干“亚历山大东征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历经十年(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3年)征战,从地中海沿岸出发,灭亡了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B项正确;亚历山大属于马其顿国王,而雅典建立了奴隶制民主政体,排除A项;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排除C项;亚历山大东征并未到达美洲,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荷马史诗》、宙斯像、《掷铁饼者》、帕特农神庙、凯旋门、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可推断出学习的是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成就,D项正确;古代两河流的文明代表是《汉谟拉比法典》和楔形文字,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与拜占庭无关,排除B项;题干描述的是文学、哲学、雕塑等,与大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真正的法律应该对一切人有效,应该永远有效”可知,真正的法律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体现了所有人都享有基本权利的观点,B项正确;罗马公民普遍能言善辩,题干未反映,排除A项;题干强调法律的有效性,与个人修养无关,排除C项;题干未反映民主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旨在说明亚历山大东征沟通了东西方文化,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历经十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这次东征,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促进了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著名的科学家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都产生于这个时代,A项正确;征服了埃及、西亚广大地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和平交往是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最好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古埃及人 “儒略历”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的历法来源于古埃及人的太阳历。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制定的“儒略历”是今天公历的基础。因此,题干空格处应分别填写:古埃及人;“儒略历”。
12.(1) 多山 海岸线
(2) 爱琴海 荷马时代
(3)小国寡民
(4) 男性公民 界限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半岛是古代希腊的主体,地理环境呈现环海、多山、多岛屿的特点,平原面积很小,耕地十分有限。希腊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密布,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迈锡尼各国后来被攻占,迈锡尼文明中断,希腊进入相对落后的荷马时代。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外邦人虽然是自由人,但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占有土地。奴隶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极为困难。
13. 伯里克利 全盛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雅典城邦位于希腊中部,经历几次改革后,雅典建立了民主政体,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一度成为200多个城邦的盟主,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故而,①处应填伯里克利,②处应填全盛。
14.台伯河畔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自公元前1000年,罗马城邦逐渐在意大利半岛的台伯河畔兴起。
15.罗马共和国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由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里,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16.(1)特点: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拱形结构。(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因素:建筑传统;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答出两点即可)
(2)[示例]中国:明长城、故宫等。古罗马:罗马万神庙等。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在建筑结构上,罗马人将希腊柱和拱门结合一体,形成独特的罗马式建筑结构”可以得出古代罗马建筑的特点是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根据图片可以看出罗马式建筑也是拱形结构。影响因素:根据材料“在建筑结构上,罗马人将希腊柱和拱门结合一体,形成独特的罗马式建筑结构”、“在建筑材料上,罗马人利用火山灰制成了天然混凝土(水泥),这是一项重要发明”可以得出影响建筑风格的因素是建筑传统;建筑技术;建筑材料。
(2)建筑: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著名古建筑有明长城、故宫等。古罗马著名建筑有罗马万神庙等。
17.(1)相同点:二者都重视对万物本原及道德问题的探究,主张以某种根本原理(老子的“道”、苏格拉底的“善”)来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同点:老子以“道”为最高本体,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苏格拉底则强调理性思考,以“善”为核心,致力于对伦理与道德的理性审视和心灵改造。
(2)书名:《论语》。 推介语:它凝聚了中华先贤的处世和治国智慧,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为人、做事与修身。
【详解】(1)相同点:根据材料二“老子强调用‘道’作为万事万物的最高本体”“把‘善’的根本性意义贯彻到对伦理道德的研究中”可知,老子和苏格拉底都都重视对万物本原及道德问题的探究,主张以某种根本原理(老子的“道”、苏格拉底的“善”)来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同点:根据材料二“老子强调用‘道’作为万事万物的最高本体”“自然哲学家的研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理性是万物的本原。哲学应该从天上回到地上,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自身的问题,把‘善’的根本性意义贯彻到对伦理道德的研究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以“道”为最高本体,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苏格拉底则强调理性思考,以“善”为核心,致力于对伦理与道德的理性审视和心灵改造。
(2)示例:选取书籍:《论语》。推介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论语》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体现了孔子的生活哲学与为人之道,凝聚了中华先贤的处世和治国智慧,经过两千年依然影响着当代社会。因此,推介语为:它凝聚了中华先贤的处世和治国智慧,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为人、做事与修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