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7 09: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世界三大宗教的形成和传播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的创始人是
A.乔达摩·悉达多
B.耶稣
C.穆罕默德
D.玄奘
2.提出“众生平等”的宗教是(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3.观察下列图示的遗迹、遗物,证明古埃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数学水平的是( )
A. B.
C. D.
4.在古印度,佛教在吸收信徒时不作出身限定,无论是上等种姓还是下等种姓,只要有意愿学习佛法,都可以成为佛门弟子。这种做法( )
A.根源于直接民主传统 B.打击了贱民阶层利益
C.维护了贵族政治特权 D.冲击了种姓等级制度
5.雅利安人在恒河等流域确立统治过程中,实行了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该制度发端于( )
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
6.“公元前6世纪,在北印度,随着吠舍大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广为流传,佛教最具代表性,提出“众生平等,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佛教的诞生与反抗婆罗门特权有关 B.种姓制度推动了古印度佛教的创立
C.商人阶层是古印度佛教的主要信徒 D.佛教的出现打击了古印度种姓制度
7.古代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明成果。出现在这里,为人类留下了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的文明古国是( )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中国
8.“尼罗河像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它平缓的河流使北上的航行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尼罗河的这个特点有利于古代埃及的( )
A.农业发展 B.对外扩张 C.统一政权建立 D.对外贸易
9.有学者认为“从种姓制度的另一端看,穷人和地位卑微者也有支持种姓制度的强烈理由,除了最悲惨和最边缘的人之外,所有的人都可以轻视某一些人,这是种姓制度重要的心理特点”。据此可知,作者认为种姓制度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是
A.印度统治者利用宗教固化种姓制度
B.种姓制度符合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
C.长期分裂的状态有利于种姓制度的长期生存
D.下层民众相互歧视的优越感固化了种姓制度
10.从《汉谟拉比法典》中可知,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在欠债时甚至可以将妻儿送去抵债。它主要体现古巴比伦( )
A.奴隶制度相当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家庭奴隶制非常落后 D.王权逐渐衰落
二、填空题
11.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法老作为全国 ,集 等大权于一身。
12.奴隶制国家:
①出现:约从公元前 年开始,尼罗河两岸陆续出现若干个小国。
②统一:公元前 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
③强盛:新王国时代, 统治时期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④灭亡:公元前525年,被西亚的 灭亡。
13.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 ,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14.《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宣扬了:
15.文明发展:
(1)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和 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2)约公元前324—前187年,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 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 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后来,印度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扰。
三、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图1中“古埃及纸草文献残片”上是哪种古老的文字?图1、图2中的文物古迹有什么共同的历史价值?
(2)图3、图4共同印证了什么历史信息?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哪一图片的史料更为可信?
(3)综合上述探究,我们在运用史料学习或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约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国王自称是神的化身,他们的陵墓金字塔是权力的象征。
材料一中的“国王”在古埃及被称作什么?金字塔与“国王”有什么关系?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上图中的石碑上刻有这样的内容: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的奴隶标志剃掉,那理发师的手应砍掉。如果有人骗理发师这样做,就要处以死刑。
材料三:见下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石碑上铭刻着哪部古代法典 它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怎样?
(2)材料二的规定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
(3)材料三反映的是古代印度什么制度 这种制度对古代印度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四、材料题
19.看图识史
据文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国使者伊存来到汉都长安,对五经博士弟子景卢口授佛教经典《浮屠经》,这是目前所知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
佛教的传播路线图
(1)看一看:左边三幅图片所示的宗教建筑,哪些与佛教有关?
(2)想一想:从下图中看,佛教的传播路线有什么特点?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B D C A B C D A
1.A
【详解】A项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与题意相符;B项耶稣是基督教的创立者,与佛教无关;C项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创立者,与佛教无关;D项玄奘是唐朝高僧,唐太宗时到西行天竺研读佛经,后带着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促进了佛教的传播,玄奘并不是佛教的创立者。故选A。
【点睛】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隐修者。基督教在1世纪时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这一地区的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为基督,这种信仰基督耶稣的宗教后来被称为基督教。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他号召大家都信仰唯一的神“真主”。伊斯兰教信徒称为穆斯林,意思是信仰“真主”安拉的人。记忆这些知识即可轻松得出答案。
2.A
【详解】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佛教提出“众生平等”“忍耐顺从”,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点睛】
3.B
【详解】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B是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故B符合题意;A是古代希腊的陶器;C是古代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D是中国的兵马俑。故选B。
4.D
【详解】根据题干“佛教在吸收信徒时不作出身限定,无论是上等种姓还是下等种姓,只要有意愿学习佛法,都可以成为佛门弟子。”可以看出,佛教在吸收信徒时不作出身限定,这意味着不考虑种姓差别,允许任何人参与到佛法的学习中,这实际上是对种姓制度的一种挑战和冲击,因为种姓制度严格限制了人的社会地位及行为可能性。而佛教的这种平等理念,正好削弱了这种严格分层的社会体系,颠覆了当时的种姓制度,淡化了种姓间的界限,冲击了严格的种姓等级观念,促进了社会平等,D项正确;佛教产生的根源是对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至上的旧种姓制度不满,而直接民主指的是公民就法律、法规、政策或重大公共问题直接进行投票表决的民主制度,排除A项;“允许任何人参与到佛法的学习中”的做法,冲击的是等级观念,不会造成打击贱民阶层利益,排除B项;“允许任何人参与到佛法的学习中”的做法,是为了反抗婆罗门特权,不能说明维护贵族政治特权,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A项正确; 古代埃及、 古巴比伦、 古代希腊与种姓制度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广为流传,佛教最具代表性”可以看出佛教的诞生与反抗婆罗门特权有关。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很多国王利用它“忍耐顺从”的说教大力扶持佛教,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佛教与种姓制度的关系,排除BD;材料不能说明商人阶层是古印度的主要信徒,C错误。
7.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古代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明成果。出现在这里,为人类留下了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B项正确;古埃及文明位于尼罗河下游,排除A项;古印度文明位于印度河流域,排除C项;中国文明产生于古代长江黄河中下游,排除D想。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把整个流域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它平缓的河流使北上的航行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可知,这是说,便利的交通使整个流域形成一个整体,正是这一特性,使古埃及形成统一的国家与政权,C项正确;“把整个流域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这是强调尼罗河流域的整体性,这有利于出现统一国家,不能体现有利于农业发展、对外扩张、对外贸易,排除ABD项。故选C项。
9.D
【详解】由题干中的“除了最悲惨和最边缘的人之外,所有的人都可以轻视某一些人,这是种姓制度重要的心理特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下层民众相互歧视的优越感固化了种姓制度,所以D项符合题意;题干中未体现印度统治者利用宗教的相关信息,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未体现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内容,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未体现印度长期分裂的状态,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10.A
【详解】根据题干“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说明作为奴隶制社会的古巴比伦奴隶制度相当发达,A项正确;体现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活跃的是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排除C项;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说明古巴比伦家庭奴隶制非常突出,体现不出家庭奴隶制的落后,排除C项;题干描述的是古巴比伦的家庭奴隶制以及男性家长的地位,没有涉及王权逐渐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
11. 最高的统治者 军、政、财、神
【详解】古埃及的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大臣见国王时,要匍匐在地上,吻国王脚下的土地。
12. 3500年 3100 图特摩斯三世 波斯帝国
【详解】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之后经历了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和新王国时代三个时代。在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版图向北延伸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和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古埃及灭亡。
13.新疆
【详解】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到中国内地。
14.君权神授思想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象征君权神授。因此填写君权神授思想。
15. 恒河 鼎盛 华氏城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约公元前324—前187年,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后来,印度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扰。
16.(1)象形文字。有助于我们研究金字塔修建的历史。
(2)商朝的存在或商王祖乙的存在。图3
(3)注意不同史料之间相互印证等
【详解】(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中的“图1古埃及纸草文献残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是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象形文字,它用图形表示事务,通常被刻在庙墙、宗教纪念物和纸草上。第二问,依据材料一中的“图1古埃及纸草文献残片(记录了胡夫在位期间,官员梅勒和数十名水手日复一日地将石灰岩从尼罗河东岸运往修建金字塔的工地)”可知,这幅图片有助于我们了解修建金字塔的过程;依据材料一中的“图2胡夫金字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是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的骄傲。所以,图1、图2中的文物古迹共同的历史价值是有助于我们研究金字塔修建的历史。
(2)第一问,依据材料二中“图3国家典籍博物馆‘北图6006’甲骨”和“图4据《史记》整理的商王世袭表” 可知,图3和图4都有记录商王的情况,共同印证了商朝的存在或商王祖乙的存在。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3属于出土文物,属于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图4属于后人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学著作,属于二手资料。所以,图3的史料更为可信。
(3)依据两则材料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在运用史料学习或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同史料之间相互印证,要尊重历史史实等。
17.法老: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是其权力(身份)的象征。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中的“国王”在古埃及被称作法老;金字塔与“国王”的关系体现在字塔是法老的陵墓,是其权力(身份)的象征。
18.(1)《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表述不完整不得分)
(2)古巴比伦是个奴隶制国家,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完全受主人的控制剥削。(言之成理)
(3)种姓制度阻碍印度社会的发展
【详解】(1)根据材料一的图片可知这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以分析出古巴比伦是个奴隶制国家,奴隶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完全受主人的控制和剥削。
(3)根据材料三图片的内容可知这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把人分成婆罗门(祭祀僧侣)、刹帝利(军事贵族)、吠舍(平民)、首陀罗(农奴和奴隶)四个等级,前三个等级享受教育权利,第四个等级无受教育权。印度的种姓制度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由于鲜明的阶级关系被掩盖在等级的划分之中,因此它容易模糊阶级界限,在劳动人民之间制造隔阂和对立,不利于他们团结对敌.此外,种姓制度实行职业世袭,把生产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从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种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印度社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19.(1)白马寺、龙华寺
(2)佛教在中国沿丝绸之路传播,后又传入日本等国。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佛教建筑一般以“寺”“庙”“庵”等命名,因此白马寺和龙华寺与佛教有关。
(2)根据所学可知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入日本等国,即沿着丝绸之路从国外传播到国内,在国内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内地,然后传播到国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