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统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7 09:5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下列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
A.基督教的诞生 B.自治城市的兴起
C.直接民主制扩大 D.阿拉伯帝国建立
2.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是指( )
A.教会的统治 B.庄园的流行 C.城市的自治 D.大学的兴起
3.由于西欧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地上,领主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像佃户一样履行义务。因此,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反抗,争取自由和自治。他们常用的手段包括( )
A.武力斗争和与领主谈判 B.金钱赎买和与领主谈判
C.武力斗争和教会赠予 D.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4.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这一现象出现在( )
A.城邦时代的希腊 B.中世纪的欧洲
C.封建时代的亚洲 D.王政时代的罗马
5.有学者在某著作中写道,西欧城市的“市民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不像领地上的农奴受种种限制,市民无须服劳役,无须缴纳货币地租或实物地租,可以自由迁徙,自己择偶”。由此可知,市民阶层的兴起( )
A.打击了国王的势力 B.巩固了庄园制度
C.维护了基督教会 D.促进了城市发展
6.7、8世纪开始,欧洲社会生产力就开始回升……随着财富的增长和大规模贸易活动的开展,人们对罗马法的兴趣提升,尤其是商业发达的意大利北部城市。人们对法学的狂热,直接导致了一些大学的产生。由此可知,欧洲早期大学兴起是( )
A.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B.宗教发展的需要
C.源自人们对法学的兴趣 D.巩固王权的需要
7.(西欧)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农村社会旁边,站起来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主流体制之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新的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这段话主要强调的是( )
A.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B.庄园经济的影响和地位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近代工厂制度的建立
8.特许状一般由国王或者城市原本所辖的封建领主颁发,主要内容是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力和工商特权,明确市民的权利和义务。下列选项与此相关的是( )
A.“商人出资,劳工出力” B.“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C.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D.“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9.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和神学。中世纪欧洲大学的课程设置能反映出当时( )
A.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B.大学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
C.新的农业经济形式 D.绝大多数人口在庄园生活
10.“这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逐渐瓦解了封建庄园经济;这里,洋溢着自由的空气;这里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这里,点亮了冲破中世纪黑暗的曙光。”材料中的“这里”指的是( )
A.中世纪西欧城市 B.中世纪拜占庭帝国 C.中世纪阿拉伯帝国 D.中世纪欧洲庄园
二、填空题
11.大学课程
(1)课程设置
①基础课程: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②专业课程:法学、医学和神学。
(2)客观评价:仍受 的影响;反映了经济和 的要求。
12.城市居民的身份
(1)城市居民的组成:手工工匠和 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农奴进入城市,住满 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们重新变成农奴。
(2)早期资产阶级: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 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 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13.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新的气象, 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 ”。
14.大学的兴起
(1)兴起: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 ”。
(2)发展:12世纪, 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巴黎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了保证。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 、司法特权、教育 权。
(3)课程设置: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 。学完基础课程后进入专业课程。课程设置一方面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和 的要求。
三、综合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世纪以来的西欧,随着重犁普及和三圃制的推广,耕地与人口都有较大增长。国王或领主授权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权。它们大多以修道院或教堂为中心。某些宗教节日,如礼拜日或圣徒日,也会成为市场日。随着十字军东征,地中海贸易重新开通,威尼斯、热那亚等许多商埠在东征途中发展起来,但绝大多数城市人口都在千人以下。
——摘编自[比利时]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等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往往在要冲设镇,派遣心腹主持镇务,插手地方政治,兼顾商业经营。两宋之时,既裁旧镇,也建新镇;因诸镇“人烟繁盛”“居民不啻数千家”,镇的主要官员由镇将逐渐变为监镇、巡检、盐检等。监镇负总责,巡检管治安,监酒、监盐等掌税收。熙宁四年(1071年),神宗下诏,“勾画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地图”。
——摘编自于云汉《宋代“镇”的废与置》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镇在宋代的变化,并指出其与西欧中世纪城市相比呈现出的特点。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城市发展的认识。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B D A A D A A
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是指指从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的兴起,是欧洲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它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B项正确;基督教诞生于公元1世纪,排除A项;中世纪欧洲实行的是等级君主制,排除C项;阿拉伯帝国建立于公元7世纪,属于亚洲国家,排除D项。故选B 项。
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学的兴起是中世纪欧洲教育的重要标志,如12世纪出现的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等,打破了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了学术发展。因此,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D项正确;教会的统治虽影响教育,但更多体现思想控制,与“美好”不符,排除A项;庄园是经济政治单位,与教育无关,排除B项;城市自治属于政治经济范畴,不直接对应教育这一题干核心,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由题干“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反抗,争取自由和自治。他们常用的手段包括”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因此,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户一样履行义务。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反抗,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D项正确;与领主谈判不是争取自治用的手段,排除AB项;教会赠予不是争取自治用的手段,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是指从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古典时代、中世纪、近现代)的一个中间时期。13世纪,欧洲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B项正确;城邦时代的希腊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323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封建时代的亚洲城市没有自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王政时代的罗马是公元前753年至公元前509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根据题干“市民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不像领地上的农奴受种种限制,市民无须服劳役,无须缴纳货币地租或实物地租,可以自由迁徙,自己择偶”可知,西欧城市的市民阶层享有自由(如免于劳役、自由迁徙等),这些特权吸引了大量农奴和手工业者脱离庄园,迁入城市,推动了城市自治、商业繁荣及文化发展,D项正确;市民阶层的发展间接支持王权对抗封建领主,排除A项;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了庄园制度,排除B项;市民阶层兴起与基督教会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据题干“随着财富的增长和大规模贸易活动的开展,人们对罗马法的兴趣提升,尤其是商业发达的意大利北部城市。人们对法学的狂热,直接导致了一些大学的产生。”可知,大学兴起的原因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法学的需要,而其根源在于经济的发展。故材料表明大学的兴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A项正确;宗教发展的需要、巩固王权的需要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D项;源自人们对法学的兴趣是直接原因,并非根本原因,排除C。故选A项 。
7.A
【详解】根据材料“站起来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可知,这里的“市民社会”指的是城市。根据材料“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的主流体制之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新的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可知,这反映的是城市的复兴和自治,A项正确;庄园经济是中世纪欧洲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材料没有涉及庄园,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主要体现在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发展,与题干中的城市兴起无关,排除C项;近代工厂制度的建立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特许状……主要内容是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力和工商特权,明确市民的权利和义务”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特许状承认市民权利,推动城市发展,“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体现了城市自治、市民享有一定自由权利的特点,与特许状相关,D项正确;“商人出没,劳工出力”,该表述只是描述城市中存在商人和劳工的现象,没有体现城市自治权、市民权利义务等与特许状相关的内容,排除A项;“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强调封建主之间的等级关系,和城市特许状无关,排除B项;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指的是大学的兴起,与城市特许状所涉及的自治权等内容不相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许多西欧城市挣脱了领主与教会的束缚,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城市自由和自治环境,城市的复兴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为西欧文化教育事业注入了活力,活跃的社交生活、教师和学生行会的出现则为人们自由思考提供了条件,增加了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所以大学课程更加丰富,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A项正确;课程设置与地理位置无关,排除B项;农业经济形式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从大学课程的设置中看不出,排除D项。 故选A项。
10.A
【详解】根据题干“这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逐渐瓦解了封建庄园经济;这里,洋溢着自由的空气;这里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这里,点亮了冲破中世纪黑暗的曙光。”和结合所学可知,从10世纪起,中世纪西欧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导致商品经济加强,逐渐瓦解了封建经济。城市以开放的姿态吸引着渴望自由的农奴们,逃亡农奴只要在城市里居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取得自由人的身份。随着城市的繁荣发展,城市文化应运而生,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城市代表了更美好的生活,A项正确;中世纪拜占庭帝国、中世纪阿拉伯帝国,都与“这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逐渐瓦解了封建庄园经济”不符,庄园是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排除BC项;根据题干“逐渐瓦解了封建庄园经济”,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基督教会 社会发展
【详解】结合所学课本知识可知,大学课程涉及的内容有:
(1)课程设置①基础课程: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②专业课程:法学、医学和神学。
(2)客观评价: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12. 商人 一年 市民阶层 富裕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农奴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们重新变成农奴。故答案为:商人;一年。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故答案为:市民阶层;富裕。
13. 大学 “最美好的花朵”
【详解】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14. 最美好的花朵 巴黎 免赋税特权 自主 神学 社会发展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西欧大学的兴起,是中世纪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中世纪早期,教育主要被教会垄断,知识传播范围有限。而大学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它整合了各地的学术资源,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学者和学生,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复兴。因此,后世将大学的兴起誉为欧洲中世纪教育 “最美好的花朵”,形象地体现了其在教育史上的珍贵价值和开创性意义。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的巴黎是西欧学术活动的中心之一,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商业繁荣,吸引了大量教师和学生,形成了众多教会学校和私人学校,为大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大学的自治地位是其发展的关键,其中包括免赋税特权。当时的大学被视为一个特殊的 “学术共同体”,得到教皇和国王的支持,无需向地方缴纳赋税,这保障了大学的经济独立性。大学在教学内容、招生、教师资格认定等方面拥有自主权,不受地方势力或教会的过度干预。教师行会通过选举会长管理学校,自主制定教学规则,这是大学能够保持学术活力的重要保障。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西欧处于基督教神权统治之下,教会对教育影响深远。神学作为基督教教义的核心,自然成为大学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神职人员和维护宗教权威的关键学科。大学课程设置不仅受教会影响,还反映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法学的兴起与城市商业发展、法律体系完善密切相关;医学的发展则适应了人们对健康和医疗的需求;算术、几何等基础课程也为商业计算、建筑工程等提供了知识支持。这些课程体现了大学服务于社会实际需求的功能。
15.(1)生产力发展;人口增长;统治者的推动;商业复兴。
(2)变化:军事职能逐渐减弱,经济职能逐渐增强,特点:规模大、人口多;政治、经济管控较多。
(3)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发展依赖商贸往来与社会安定;城市发展有利于提升政府财政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城市发展对国家治理水平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详解】(1)因素:根据材料“10世纪以来的西欧,随着重犁普及和三圃制的推广,耕地与人口都有较大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发展;人口增长是城市兴起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国王或领主授权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权。”“地中海贸易重新开通”可知,统治者的推动;商业复兴也是城市兴起的重要因素。
(2)变化:根据材料“镇的主要官员由镇将逐渐变为监镇、巡检、盐检等。监镇负总责,巡检管治安,监酒、监盐等掌税收。”体现了宋朝时期的镇军事职能逐渐减弱,经济职能逐渐增强。
特点:根据材料“两宋之时,既裁旧镇,也建新镇;因诸镇‘人烟繁盛’‘居民不啻数千家’,镇的主要官员由镇将逐渐变为监镇、巡检、盐检等。监镇负总责,巡检管治安,监酒、监盐等掌税收。”可知,宋朝的镇相对于西欧中世纪城市而言,规模大、人口多;政治、经济管控较多。
(3)认识:根据上述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分析以及宋代镇的发展可知,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发展依赖商贸往来与社会安定;城市发展有利于提升政府财政收入与人民生活水平;城市发展对国家治理水平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