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7 10:0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西汉的都城是( )
A.咸阳 B.洛阳 C.长安 D.巨鹿
2.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汉景帝重视发展农业 B.继续休养生息的政策
C.这种认识有助于盛世局面的出现 D.说明汉景帝作为农民阶级在维护自身利益
3.《哈佛中国史》丛书共六卷,其中,前三卷卷目标题如下,书中将“秦与汉”称为“早期中华帝国”,这里的“帝国”含义是( )
卷目 主标题 副标题
第一卷 秦与汉 早期中华帝国
第二卷 南北朝 分裂的帝国
第三卷 唐朝 世界性的帝国
A.早期的奴隶制国家 B.早期的分封制国家
C.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 D.封建诸侯割据政权
4.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诸侯霸主——西楚霸王。这主要反映了项羽( )
A.目光远大 B.观念传统 C.审时度势 D.优柔寡断
5.中央台播出的电视剧《大秦帝国》是根据作家孙皓晖创作的同名历史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战国时期到统一天下,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下列内容不该出现在剧中的是( )
A.统一文字 B.大泽乡起义 C.楚汉之争 D.蒙恬北击匈奴
6.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得胜的原因。这里说明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 )
A.自身能力强 B.深得民心 C.善于用人 D.地理位置优越
7.汉初,连皇帝的马车都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这说明当时( )
A.经济萧条 B.赋税繁重 C.提倡节俭 D.管理严格
8.西汉的都城长安规模宏大,非常繁华,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其繁华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城市人口多 B.城里划分了专门的商业区
C.基础设施好 D.当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9.西汉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分别是( )
A.公元前211年 汉武帝 B.公元前202年 汉高祖
C.公元前207年 汉文帝 D.公元前209年 汉景帝
10.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以下体现这种思想的措施是( )
A.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 B.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C.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D.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二、填空题
11.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背景
①汉初的社会状况: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遭到破坏,到处是 。
②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 ,成为首要问题。
(2)原因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 。
(2)汉高祖采取的措施
①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
②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③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 ,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相应的减免徭役及兵役。
(3)影响
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12.效果:文景时期,政治 ,经济 ,人口 ,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 ”
13.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背景
(1)汉初的社会状况: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遭到破坏,到处是 。
(2)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 ,成为首要问题。
14.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由于 和 ,社会生产遭到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 的景象。如何 ,巩固 ,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15.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 ,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 ”,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三、综合题
1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
材料二:《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材料三: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摘自《史记·项羽本纪》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社会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刘邦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导致项羽失败的原因。
(4)你能从项羽的失败中得到哪些教训?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考古学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图1 图2
材料三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醇驷(同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遗址是哪一先民遗存?
(2)根据材料二中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解决汉初社会经济情况统治者采取什么政策?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8.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往往要依赖多方面因素的推动。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
——摘自班固《汉书》
材料三:据统计,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渡人口不下百万。当时北方人口700余万,大体上每七、八人中就有一人南迁。南方人口约540万人,南朝境内的人口中有近六分之一为北方南下流民。
——摘编自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这一政策实施后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哪一治世局面?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该现象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B C C A D B C
1.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C项正确;秦朝定都咸阳,东汉定都洛阳,没有统一王朝定都巨鹿,排除AB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农,天下之本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景帝作为地主阶级代表,关注农民利益,缓和矛盾,维护统治,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中“其令郡国务劝农桑”体现了汉景帝重视发展农业,排除A项;材料中鼓励农业生产属于休养生息政策内容之一,排除B项;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后期文景之治的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中描述了秦汉与唐朝都是统一王朝,南北朝属于分裂时期,因此“帝国”的含义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C项正确;早期的奴隶制国家为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早期的分封制国家为周朝,排除B项;封建诸侯割据政权属于分裂时代的特征,不属于帝国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根据题干“取得咸阳后没有称帝,而是分封诸王,并自立为诸侯霸主——西楚霸王”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后,项羽虽实力占优,但未选择称帝或推行中央集权,而是恢复分封制,自立为西楚霸王。这一行为主要体现了项羽深受先秦时期分封制度传统观念的影响,B项正确;项羽的分封直接导致诸侯割据,最终引发楚汉之争,说明其目光并不远大,排除A项;审时度势指分析现状,估量形势的发展变化,从后来楚汉之争说明项羽并非审时度势,排除C项;分封诸王并非优柔寡断,而是有主动的选择,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楚汉之争是发生于公元前206年8月至公元前202年12月,最终刘邦在垓下一战中战败项羽,获得最后胜利,建立了西汉王朝,与秦朝无关,符合题意,选择C项;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秦朝蒙恬北击匈奴,这些都属于秦朝的历史,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这三人都是杰出的人才,都为我所用”可知,刘邦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张良、萧何和韩信等人,但杰出的人才能被其所用,体现了其善于用人,C项正确;材料强调刘邦善于用人,不是强调自身能力强,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出人民对刘邦的支持,因此不能说深得民心,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刘邦的所在位置为赢得楚汉之争所做的贡献,因此与地理位置优越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人民得不到温饱,A项正确;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了赋税,排除B项;汉初经济萧条,物资匮乏,与“节俭”“管理”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据题干“西汉的都城长安规模宏大,非常繁华”和所学知识可知,经过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西汉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城市繁华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D项正确;城市人口增加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但并不是城市繁华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西汉时期并没有在城市中划分专门的商业区,排除B项;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置不断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B项正确;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不是开国皇帝,时间也错误,排除A项;文帝和景帝时出现了文景之治,但不是开国皇帝,时间也错误,排除C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据材料“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景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而材料“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体现的是注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会加重农民负担,不是注重农业生产的体现,排除A项;材料“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反映的是汉景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未涉及“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排除D项。故选C项。
11. 社会生产 残破荒凉的景象 新的王朝 休养生息的政策 赋税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破坏,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首要问题。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 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相应的减免徭役及兵役。
12. 清明 发展 增长 文景之治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为西汉鼎盛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
13. 社会生产 残破荒凉的景象 新的王朝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西汉初年,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包括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题干空格处应分别填写:社会生产;残破荒凉的景象;新的王朝。
14. 秦朝的残暴统治 秦末的战乱 残破荒凉 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新的王朝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西汉初年,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包括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题干空格处应分别填写:秦朝的残暴统治;秦末的战乱;残破荒凉;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新的王朝。
15. 农业生产 以德化民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16.(1)徭役繁重刑法残酷。
(2)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或者答刘邦法纪严明,废除了秦朝时的严刑苛法,善用人才等等。
(3)项羽刚愎自用,不善于利用人才,为人残暴,不得民心。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能刚愎自用。
【详解】(1)根据材料“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可知徭役繁重刑法残酷。
(2)根据材料“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可知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或者答刘邦法纪严明,废除了秦朝时的严刑苛法,善用人才等等。
(3)根据材料“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可知项羽刚愎自用,不善于利用人才,为人残暴,不得民心。
(4)结合项羽失败的原因可知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能刚愎自用。
17.(1)先民:河姆渡居民。
(2)标志: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3)政策:休养生息。
(4)因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统治者合适的统治政策。
【详解】(1)先民:根据材料一“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考古学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遗址是河姆渡居民遗存。
(2)标志:根据材料二中图1、图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的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3)政策:根据材料三“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醇驷(同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汉初出现了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的社会问题。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4)因素:材料一反映了河姆渡居民人工栽培水稻、材料二反映了农具和技术的进步、材料三反映了统治政策的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技术、耕作技术的提高等。
18.(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储备。
(2)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3)现象:北民南迁;
原因: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安定;
影响: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或答促进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可得出,当时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有: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储备。
(2)政策:根据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可得出,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治世局面:根据材料二“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可得出,这一政策实施后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个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3)现象:根据材料三“南朝境内的人口中有近六分之一为北方南下流民”可得出,材料三反映了北民南迁这一历史现象。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战争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北民南迁的原因有: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安定。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生产技术、劳动力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开放了南方地区,使得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或答促进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