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7 10:0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后汉书》中光武帝“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以收拢民心,取悦天下。”以下属于光武帝“还汉世之轻法”的措施是( )
A.实行盐铁专营 B.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C.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
2.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标志着西汉灭亡。这一年是( )
A.公元前119年 B.公元9年 C.公元25年 D.公元前9年
3.《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潘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主要原因是( )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东汉后期朝政日益腐败引起人民广泛不满
C.张角善于发动鼓动人民,起义军向心力强
D.黄巾起义是一次有组织、准备的农民起义
4.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而且寿命短。下表列出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即位年龄及寿命。从这些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分析,最后导致的直接恶果是( )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人民流离失所 B.外戚宦官专权 C.农民起义不断 D.地方势力强大
5.下列历史人物中创建了东汉“光武中兴”局面的是( )
A.刘秀 B.曹丕 C.刘备 D.孙权
6.东汉中后期,造成政治黑暗,国家混乱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实行暴政 B.少数民族内迁 C.军阀割据混战 D.外戚宦官专权
7.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
A.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B.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C.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D.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8.“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帘,委事父兄。”这说明当时( )
A.州牧割据混战 B.宦官把持朝政
C.地主豪强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9.新型冶铁工具水排出现于( )
A.春秋时期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10.小明看完某历史书后制作了如下知识线索。据此判断,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 )
光武中兴→政治腐朽,社会混乱→黄巾起义
A.秦朝灭亡 B.楚汉之争 C.西汉兴衰 D.东汉兴衰
二、填空题
1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 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12.黄巾起义影响:沉重打击了 ,使其名存实亡。
13.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
①原因: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②过程:公元 年,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的外戚 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定国号为“ ”,西汉灭亡。
(2)王莽新朝的兴亡
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西汉宗室 乘机起兵,以“复汉”为旗号,与其他的农民起义军共同反抗王莽的统治。刘秀率军打败王莽的主力,势力不断扩大。
(3)东汉建立
在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 年称帝,定都 ,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4)“光武中兴”
①在位皇帝: (刘秀)
②目的: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③措施:光武帝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 ,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 ;减轻 ,赦免囚犯;合并 ,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 ;允许 ,缓和民族矛盾。
④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
(5)东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东汉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①农业:当时,人们通常使用 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②手工业: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当时发明的 ,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 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14.黄巾起义领导者:
15.豪强大族势力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 的重要因素。
三、综合题
16.历史小论述题要有规范的格式,要有“观点、论述、结论”,要做到条理清晰,字迹工整。
材料一 某学生以“夏商西周三代的衰亡及经验教训”为主题,提炼观点,结合课文,加以论述及赋分如下:
观点:失民心者失天下。
论述:a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他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最终在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b末代君主商纣继位后,对外连年征伐,耗费国力,对内大兴土木,横征暴敛,严刑酷法,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灭掉商朝;c西周最后一个王周幽王,昏庸无道,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
结论: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以民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材料二
(1)列算式计算光武帝的年龄。
(2)请据材料二的两组图片,任选一组中的几幅,仿照材料一结合所学提炼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及至始皇……弱天下之民……然陈涉(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据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在下流社会,则各种迷信,逐渐结合,而形成后世的道教。在汉时是其初步……张角却声势浩大,以公元一八四年起事。
——据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弱天下之民”具体表现在哪三个方面?陈胜、吴广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陈胜之后还有哪些杰出的反秦起义首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张角的“起事”是指什么事件?并指出这次事件发生的背景。
18.汉朝统治者为了维护政局稳定,采取了不同的治国之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汉高祖采取的这些措施统称为什么政策?采取这一政策有何目的?
材料二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领域 措施 结果
政治 为解决诸侯国的问题,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①”;同时,大力加强监察制度 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的局面。
思想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②立为正统思想
经济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③;盐铁官营等
军事 派卫青、④北击匈奴
(2)结合所学知识,将表格补充完整。
(3)用一句话评价汉武帝。
材料三 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4)材料三中的“他”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统治后期出现的盛世局面被称作什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B A D B D D D
1.B
【详解】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巩固统治,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还实行轻徭薄赋,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兴修水利,允许胡人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根据题意,B项正确;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营的经济措施,排除A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西汉灭亡,B项正确;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公元前9年与“新”朝的建立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汉后期朝政腐败,引起人民的广泛不满,因此而爆发黄巾起义,B项正确;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排除A项;张角利用宗教鼓动人民和利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积极宣传都是起义爆发的推动因素,排除C项;材料强调东汉后期朝政日益腐败引起人民广泛不满,无法印证黄巾起义是一次有组织、准备的农民起义,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题干给出的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当时继位皇帝年龄都很小,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B项正确;人民流离失所与东汉灭亡无关,排除A项;直接导致东汉灭亡的是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东汉灭亡,排除C项;东汉末年,地方势力和军事力量的介入最终导致东汉的灭亡,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A项正确;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排除BCD项。故选A项。
6.D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即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宠,把持朝政。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国家陷入混乱、政治十分黑暗的统治之中,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东汉后期国家混乱的主要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可知,东汉后期,天子至士乘坐牛车之所以成为一种风尚,是因为牛车稳而宽敞,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现,由此体现了当时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B项正确;“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现,并非戒奢尚俭,排除C项;“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的是东汉腐败的统治,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帝,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自《后汉书 皇后纪》,反映了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大权由太后主持,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势力膨胀,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州牧和地主豪强,也没有提及宦官把持朝政,排除AB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杜诗发明水排,是鼓风冶炼铁的工具,D项正确;春秋时期、秦朝、西汉都早于东汉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光武中兴”可知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从“光武中兴”到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的政治腐朽、社会混乱,动摇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以及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统治,说明线索图主要讲述了东汉兴衰历程,D项正确;线索图展示的是东汉历史,与秦朝灭亡无关,排除A项;楚汉之争是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为争夺帝位而发生的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西汉建立者是汉高祖刘邦,而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排除C项。故选D项。
11.东汉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得出空处填东汉。
12.东汉的统治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在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但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最终失败。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13. 9 王莽 新 刘秀 25 洛阳 光武帝 释放奴婢 田租 刑罚 郡县 贪官污吏 北方民族内迁 光武中兴 二牛一人一犁 王景 水排 青瓷烧制技术
【详解】(1)西汉的灭亡:结合国学知识可知,公元9年,长期掌握朝廷内外军政大权的外戚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定国号为“新”,西汉迷惘。
(2)王莽新朝的兴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西汉宗室     刘秀乘机起兵,以“复汉”为旗号,与其他的农民起义军共同反抗王莽的统治。刘秀率军打败王莽的主力,势力不断扩大。
(3)东汉的建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4)“光武中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期,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5)东汉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农业上,当时,人们通常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王景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在手工业上,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当时发明的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14.张角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一场农民起义,由张角及其弟张宝、张梁发动。因此,黄巾起义的领导者是张角。
15.割据局面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晚期政权腐败,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强大族因兼并土地,势力不断壮大。豪族大族势力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16.(1)57+5-1=61
(2)①观点: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社会的发展。
论述:a石器可以看出,北京人已经学会制作石器用于生产生活,便于获取食物。b骨耜便于人类农耕生产,为人类定居生活提供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c春秋时期的农具,提高了生产力,促进农业深耕细作。
结论:生产工具的进步可以大大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②观点: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论述:a大禹因治水有功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建立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b秦王嬴政吞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c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在统治期间出现“光武中兴”局面,促进东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结论:由此可见,杰出人物的作为深刻影响着历史发展进程。
【详解】(1)年龄:据材料二“光武帝(公元前5—公元57)”可知,计算方式是把公元前时间加上公元后时间减去一,因为没有公元零年,列算式为57+5-1=61。
(2)观点:据材料二图片信息分析,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春秋时期的农具、汉朝耧车可知,这些都是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仿照材料一结合所学提炼观点: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社会的发展。然后从中选择三个生产工具的作用进行论述,如选择石器、骨耜、春秋时期的农具,论述如下:a石器可以看出,北京人已经学会制作石器用于生产生活,便于获取食物。b骨耜便于人类农耕生产,为人类定居生活提供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c春秋时期的农具,提高了生产力,促进农业深耕细作。最后总结,呼应观点,如:生产工具的进步可以大大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观点:据材料二图片信息分析,大禹、秦始皇、孔子、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杰出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拟定观点: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然后围绕观点进行论述,如选取大禹、秦始皇、光武帝的事迹进行论述,如:a大禹因治水有功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建立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b秦王嬴政吞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c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在统治期间出现“光武中兴”局面,促进东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最后总结,呼应观点,如:由此可见,杰出人物的作为深刻影响着历史发展进程。
17.(1)表现: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严苛的刑罚。
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意思相近即可)首领:项羽;刘邦。
(2)黄巾起义。背景:东汉后期政治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意思相近即可)
【详解】(1)表现:根据所学知识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并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但他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的特点。他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他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役和兵役。而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追。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格,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且刑罚极其残忍,因此可知表现为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严苛的刑罚。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首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因此平息。其中,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军作战。
(2)事件: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以公元一八四年起事”可知是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黄巾起义爆发。
18.(1)政策:休养生息政策。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2)内容:①推恩令;②儒家学说;③五铢钱;④霍去病。
(3)评价: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4)皇帝:光武帝;局面:“光武中兴”。
【详解】(1)政策:根据材料“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隶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及所学可知,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目的:结合所学可知,实施休养生息政策是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2)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为解决诸侯国的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经济上,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军事上,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所以①推恩令;②儒家学说;③五铢钱;④霍去病。
(3)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维护大一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所以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4)皇帝:材料三中的“他”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